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石台煤矿井田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文档格式:DOCX| 15 页|大小 153.66KB|积分 20|2022-11-26 发布|文档ID:171368446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1 井田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况本部分将主要介绍石台矿区井田地质特征,包括矿井地层特征、可采煤层特 征、主要断层、综合地质柱状图等内容1.1.1 井田位置及范围闸河煤田位于安徽省北部,北起徐州市以南6 km,南至濉溪县城南北长 约45 km,东西宽约4〜8 km,面积约250 km2石台煤矿位于闸河煤田中部偏东,西南距安徽省淮北市约15 km,东北距江 苏省徐州市约 40 km石台井田地理坐标:X=3762770 至 3770193, Y=39489294 至 39495239南 北长3.3至7.5 km,东西宽2.0至4.9 km设计面积约21.39 km21.1.2 地形地貌石台矿区地势平坦,由于山系影响,呈东北偏高,西南偏低的平原地形矿 区海拔标高: +32.0 至+36.5 m石台矿区内东有闸河、拦碱河,西有龙河,河流受季节影响闸河、龙河均 由北向南流经该井田,拦碱河位于闸河西侧,为静水河矿区东西两侧有凤凰山、 关山、萝卜山、程蒋山、方房山、香山1.1.3 交通条件石台矿区内有矿区专用铁路线,向南经符夹线至符离集站,北接龙海南连津 浦可通往华东各工业城市公路可直通徐州、宿州、阜阳等地区,在矿区北侧8 km 可进入连霍高速公路,东临合徐高速公路,与全国构成交通网路,对外交通 颇为便利,交通位置如下图 1.1 所示。

    1.1.4 自然地理石台煤矿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多风,春秋两季气候暖和,年平均温度14.5度,一年之中7、8月份天 气最热,最高温度一般为35-40度 12月至次年2月天气最冷,最低温度一般为 零下 12 至 18 度土壤冻结深 0.3 m石台矿年平均降水量862.29 mm,降雨多集中在6至8月份的雨季月最大 降水量1500 mm石台矿区春夏季以东南、东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 3.1 m/s, 其中月平均最大风速为3.7 m/s 9月份平均风速最小,为2.4 m/s岱河煤4T图 1.1 石台煤矿交通示意图1.1.5水文地质 影响该井田的地表水系主要有东侧闸河、西侧龙河、闸河由北向南流经该井田,洪水位一般为+35.90 m,历年(1982年7月22日)的最高洪水位为36.586 m 拦碱河位于闸河西侧,为静水河,水位变化不大龙河自北向南流经该井田,洪 水位一般为+31.36 m,历年(1982年7月22日)的最高洪水位为32.26 m,另 在龙河东侧有人工河道和塌陷积水河流及塌陷积水均受季节控制1.1.6 其它1)供电:由马庄区域性变电所架 35 Kv 线路两回路通至本矿工业广场内东 侧35 Kv变电所,线路总长15 km,导线型号:LGJ-70,线路电压35 kv,双回 路,供全矿用电;2) 供水:石台矿区所用水由塑里镇张庄村所建 4 口水源井,用 4 台 300RJC185-12 10型水泵,通过管路向已建成的几座蓄水池集水,供应井口及生 活用水;3) 通讯:机关通讯室安装1台供电式电话总机JGL—8,通过120门分机电 话对石台地区,对井上下通讯联系;4) 地震:淮北地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东有庐大断裂,西有阜阳麻城 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南有宿南断裂(五河至利辛断裂)。

    根据全国地震 烈度区划分和淮北地震局资料,石台矿区在7度范围内,以8级烈度考虑其工程 建筑1.2井田地质特征 1.2.1 井田的地形石台矿区地势平坦,由于山系影响,呈东北偏高、西南偏低的平原地形矿 区海拔标高: +32.0 至+36.5 m矿区范围内,因煤层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水,塌陷最深可达3.2 m,一 般2.3 m塌陷区范围约12万km2o1 )井田的勘探程度:矿井投产前,井田内共施工钻孔135个,工程量43610 m,网度为6.8个/k m?,投产后共施工钻孔126个,工程量46835.95 m见表1.12)普查:石台井田原属22井田的一部分,于1958至1962年由安徽省地质局325队 进行普查找煤,共施工钻孔87 个,工程量26577.72 m,并对其中61个钻孔进行 了测井,并编制了22井田普查地质报告3)精查:1965至1966年由原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本建设公司第三勘探队在闸河煤田 后石台孜勘探区进行精查勘探,其中有48个钻孔17032.31 m的工程量落在现石 台井田范围内,并对此48个钻孔全部进行了测井, 1966年由第三勘探队提交了 《闸河煤田后石台孜勘探区精查地质勘探报告》。

    表 1.1 历年钻探施工情况表施工日期/年1958〜19621965〜19661977〜198119821984〜199419941997钻孔数/个8748573819111工程量/个26577.7217032.3113697.3418084.667315.1378.097660.73施工单位325队皖煤三勘局勘局勘局勘本矿局勘备注61个测井资料 全部测井资料 全部测井资料 全部测井资料 全部测井资料 全部测井资料 全部测井资料4)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石台井田位于闸河煤田的中部,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淮地台鲁西隆起徐 州褶断带的西侧,本区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二叠系,石炭系等第四系厚 32.07〜64.59 m,主要为松散砂和粘性土,下部全部为粘土和砂质粘土含煤地 层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厚度180〜210 m,含7、8、9号煤层下二叠统山西 组,厚度120〜145 m,含10号煤组,石炭系太原群厚125〜140 m,夹多层薄煤, 没有开采价值地质柱状图见图 1.21.2.2井田地层特征由钻孔揭露本井田地层由老至新为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其中石炭系、 二叠系为本区含煤地质,以下分述之:1) 中石炭统本溪组 C2b假整合于中奥陶统老虎山组石灰岩之上,厚22〜38 m, —般30 m。

    上部以 浅灰〜灰白色隐晶质石灰岩为主、夹紫色泥岩;下部为灰白~棕色,紫色铝质泥 岩底部铁质结核较多2) 上石炭统太原组 C3t与本溪组整合接触,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厚120〜145 m,平均137.5 m 一般由十二层灰岩及薄层海相灰色细砂岩、粉砂岩组成,含不可采薄煤 7 层煤 层总厚3.74 m顶部为一层厚8〜12 m的黑色海相泥岩,上部第一层灰岩为浅灰 色结晶质,厚度稳定,一般2 m左右,是本区主要标志层(K1)之一3) 下二叠统山西组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为一套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岩、煤层的过渡相沉积,厚110〜182 m,一般为135 m ,含6、7两个煤组,煤层总厚0.79 m ,6煤层 局部可采, 7 煤不可采 7 煤组以下主要为灰色粉砂岩, 7〜6 煤组间主要为灰白 色细~中粒砂岩水平层里发育,呈片状,系 6 煤层底部良好标志之一 6 煤组 以上为灰白色细〜中砂岩,夹粉砂岩,上部10〜15 cm,多为灰绿色,紫红色泥 岩、粉砂岩,无层理4)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2/1xs)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厚170〜230 m,一般195 m,大致可分为上下段;下段为 主要含煤层,厚80〜110 m,—般90 m,底部为浅灰〜灰白色铝质泥岩,无层理, 层位及厚度稳定,系良好标志层仗2)之一。

    中部以深灰色泥岩及含菱铁质细砂 岩为主,含主采煤层4煤层和局部可采煤层2、3、5煤层,煤层总厚5.37 m上 段厚80〜120m,主要由灰、紫色泥岩、粉砂岩组成,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底部常 发育一厚度为8〜15 m的灰白色中粒砂岩5)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1/2ss)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663.5 m,为一陆相沉积底部为一厚12〜 63 m,—般40 m的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硅钙质胶结,坚硬,为区内主要标志层 (K3)之一下段厚230〜280 m,以灰绿色碎屑为主,夹杂色泥岩,含薄煤2〜3 层,煤层总厚度0.65 m,仅1煤层局部达可采厚度,无开采价值上段厚度大于390.3 m,上部为灰白〜暗紫色粗〜巨粒砂岩,含砾石,成分复杂;下部以细碎 屑岩为主,稍具鲕状结构,夹杂色斑块等6)第四系(Q)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厚23〜73 m,一般40 m,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渐厚上部为棕红色、灰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中部由粘土和粉砂组成,夹细、粉砂3〜 4层,厚4〜8 m;下部为棕黄色、桔红色粘土夹砾石,厚6〜37 m,一般23 m,岩 性均一,塑性较好,分布稳定,并含大量砾石和钙质、铁锰质结核间距(M)最小-最大煤层厚度(M) 最小一最大52-200165———0.51—1.3 5.7 ■-1.51.7 2.9—2.2—■423 463365-1007550 -2^^^1457.50下生界奥陶系本溪组2-3830岩性 柱状 1:1000亠■、■■詔/亠1上 4■M .二丁二 I煤层 标志 •层I 编号K3561627以灰、灰绿色富含菱铁质鲕子的泥岩、粉砂岩为主, 为灰〜灰白色细〜中粒砂岩,本段含煤2-3个层位(4号煤 富含完整的植物化石Calami tes sp(芦木)Annularia sp(轮叶)Annularia mucronata schenk(短尖头轮叶) Lobatannularia ensifolia(Halle) (剑形瓣轮叶) l-sinensis(Halle)(中国瓣轮叶)Sph nophllum sp(楔叶) s-sino-corcanum yabe (中国楔叶)Gigantopteris exgy nicotianaefolia schenkPecopteris sp(栉羊齿)。

    Neuropteris sp(脉羊齿)等局部2煤层(7)以上常为紫夹灰黄色含菱铁质鲕状泥岩, 部以深灰色泥岩及含菱铁质细砂岩为主,底部为湖泊相浅 色铝土泥岩(K2)含2、4、5三个煤组,为主要含煤段产植物化石 Annulara stellata(s)wood(星状轮叶) Gigantopteris sp(大羽羊齿)G affnicotianuefolia schenk(稍象烟叶大羽羊齿) pecopteri sp(栉羊齿) parcuata Halle(弯脉栉羊齿)Plagiozamites Oblongifolius Halle(长椭圆扭羽叶) lobatannularia linsulata Halle(舌形瓣轮 叶)6煤组(10)以上以灰白色细〜中粒砂岩为主,夹粒砂岩, 6-7(11)煤组间由砂、泥岩互层及细〜中粒砂岩组成,7煤 组以下主要为灰色粉砂岩本段含6、7两个煤组,其中6煤组 6-1、6-2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7煤组有1〜2个层位,均不可 米含植物化石Pecopteris arcata Halle(弯脉栉羊齿)Sphenopteris cf taiyuanenss Halle (象太原楔羊齿) Alethopteris norinii Halle(那林真羊齿) taeniopteris multinerris weiss(多脉贷羊齿) lepidodendron posthumi jetct(博茨须鳞木)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HBGein(首要科达狄) Tingia hamaguchii Kon no (口丁氏蕨)Emplectopteridium alatum Kawasaki i (翅状准羊齿)由12层石灰岩及薄层海相灰色细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底 为含铝质泥岩,石灰岩厚度大于8米者有3、4、12层,其中 最厚(15〜20米),含燧石的石灰岩有4、9、10、12层。

    本组含煤7层,一般薄而不稳定,不可采,其中9、12灰下下石盒子砂岩含水组(3煤含水组) 以细-中粒砂岩为主,由2煤层顶板第一层 砂岩到铝土泥岩间的砂岩厚度16-45米,—般为25米,3煤顶砂岩分布不稳定,多 数为薄层粉砂岩、砂质泥岩,该含水组砂 岩裂隙不发育,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05 -0.00624升/秒米,水质为CL-NA型或CL-HCO-NA 型山西组砂岩含水组(6煤含水组)以细砂岩为主,砂岩厚度15-50米, —般25米,为6煤层直接顶板砂岩,裂隙 不发育,钻孔单位涌水量0.0773公升/秒 米山西组底部隔水层以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厚 度20-40米一般25米,下部泥岩厚度8-12 米,岩性致密,隔水性能强,分布稳定, 是一良好隔水层山西组灰岩含水组以灰岩裂隙,溶洞为主的含水组,灰 岩厚度55-60米,自上而下共12层,3、412层较厚,单层厚度最大者达15-25米,2 -4层灰岩露水,裂隙,溶洞一般在浅部盆 地边缘较发育,富水性强,向深部逐渐减 亠弱,钻孔单位涌水量0.003-2.23公升/秒米 灰水质类型为hcO-sO-mg-na型水,水量较为 '富,水质良好,是矿主要供水水源。

    的煤层稍好,顶部1灰为标志层(K1),顶部第一层灰岩含化石丰 富有:Dictyoclstus taiguanensis(太原网格长身贝) Linoproductus Simensis(西门线纹长身贝) Overtonia SP(欧尔通贝)? Marginifera SP( ?围胥贝)以及海百合菜等 底部几层灰岩含化石有:Aronia SP Ouasifusulima longissima(hoeller) Schiuagerina Valide leePseudoschuagerina SP本组石灰岩一般为灰〜灰白色,隐晶质、致密,灰岩间 色泥岩,灰岩;下部为灰白〜棕色、紫色铝质泥岩,底部含 结核较多,石灰岩含化石有:Pusulina Cylindrica Fusulina bocki等 以棕黄、灰褐色厚层石灰岩为主,夹薄层 犬泥灰岩,顶部数层稍含燧石结核紫质-I?失1.2 石台煤矿地址柱状图1.2.2.1 地质构造 石台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的中部,张庄向斜西翼,主体构造为张庄向斜 以 Fj2 断层为界,南部以褶曲为主,北部以断裂为主区内岩浆侵蚀范围广泛, 主要侵蚀Fj2断层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1.2.2.2 褶曲井田只有一条张庄向斜,位于井田东部,轴向N3〜26° E,轴向SE倾斜, 枢纽起伏,东陡西缓,东翼地层倾角45〜75°,西翼地层倾角5〜25°,其核部 地层为上石盒子组,北部因F3断层轴向呈弧形弯曲,为一不对称向斜盆地,此 褶曲贯穿全井田1.2.2.3 断层井田有1、2两条大断层1断层是正断层,倾角在30°〜50°,落差15〜 35 m; 2号断层是正断层,倾角为40°〜60°,落差为20〜45 m另有两条小 断层,落差都在7〜15 m1.2.2.4岩浆侵入活动和岩溶塌陷 井田内岩浆岩分布范围广泛,岩石种类以辉绿玢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各 类岩石分布规律是:辉绿玢岩主要分布于井田东部及中部 13 线以东地区,花岗 斑岩分布于井田 13 线以北,岩浆岩在煤层中呈床状、透镜状、串珠状、岩墙状 及其它不规则分布,垂向上可有多层岩浆通道主要受井田东部大的NNE向构造带控制,区内NE向大断裂两侧 岩浆岩的厚度与分布范围有明显差异,井下生产中实见小断层切割岩浆岩的现 象,说明岩浆侵入在断层形成之前,从Fj2及F4断层两盘岩浆岩分布情况也说 明了这一点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岩浆顺断层侵入的例证。

    1.2.3 水文地质 根据以往勘探阶段的简易水文观测,抽水实验成果及生产中实际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将井田自上而下划分为 6个含水组和2个隔水层1.2.3.3 主要含水层特征1) 第四系全新统孔隙含水组以粉砂、细砂为主,砂层厚度4〜8 m,中间被砂质粘土或粘土砂层分隔成3〜 4层,多呈透镜状分布,水力性质为承压水,地表以下5〜6 m为潜水砂层含 水组钻孔单位涌水量为 q=0.24 ml/s,渗透系数k=1〜2 m/d,水质类型为 HCO3 - -CL - -Ca2 + -Mg2 + 型2) 风氧化带含水组以风化砂岩裂隙为主,厚度15 m左右该组富水性大小与基岩露头的岩性、 裂隙发育程度有关一水平生产时,浅部突水点水量较大,就是受到风氧化带水 的影响3) 石盒子组上段裂隙含水组以中粗粒砂岩为主,顶部为一厚层粗砂岩(K3),裂隙较发育,钻孔揭露时 有漏水现象,漏失量 1〜3 t4) 石盒子组下段(3 煤)裂隙含水组以中、细砂岩为主,砂岩厚度15〜45 m,—般在25 m左右,从3煤层顶板 第一层砂岩到铝质泥岩间的砂岩所组成 3煤层顶板砂岩分布不稳定,多数为粉 砂岩、细砂岩互层该含水组砂岩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弱。

    钻孔单位涌水量q=0.000085 〜0.0624 ml/s.m,渗透系数 k=0.00047〜0.202 m/d,水质类型属于CL - -Na + 或 CO 2_ -CL - -Na + 型5)山西组裂隙含水组(6 煤层含水组)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厚度15〜50 m, —般25 m左右,为6煤层的直接顶 板,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钻孔单位涌水量q=0.077 ml/s.m,水质类型属于 HCO--SO 4- -Ca2+ -Mg2 +型水该组水量较为丰富,水质量好,是工业广场和工 人村饮用水的水源l. 2.3.3主要隔水层特征及隔水性能1) 第四系更新统隔水层以粘土、砂质粘土及粘土、砂质粘土夹砾石或者钙质结核组成,厚度6〜37m, —般23 m,该层分布较为稳定,而且粘塑性好,同时又与砾石或钙质胶结紧 密,隔断了风氧化带含水组和全新统孔隙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2) 山西组底部隔水层以黑色泥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厚度在25 m 左右,岩性致密,隔水 性能较强,分布较稳定,为太原组与山西组之间的良好的隔水层1.2.3.3 各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从上述各含水组、隔水层的划分可见,水量较为丰富的含水组有三个:第四 系全新统孔隙含水组、石盒子组中上段裂隙含水组和太原组裂隙岩溶含水组。

    第 四系全新统孔隙含水组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影响比较大,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是 该含水组的主要补给水源,但由于在全新统含水组与基岩之间有更新统隔水层, 这样就隔断了全新统含水组与以下各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所以大气降水及地 表水对煤系地层没有直接影响石盒子组上段裂隙含水组的水量为静储量,没有外界补给水源,随着出水时 间的增长,而被逐渐疏干太原组灰岩岩溶含水组富水性很强,水压较大,但有太原组顶部黑色泥岩隔 水层,隔断了灰岩水与上部各含水组之间的水力联系灰岩水对3 煤层开采是没 有影响的,但在该矿后期开采6 煤层时,太灰水应该引起注意1.2.3.4 矿井涌水量矿井生产初期涌水量:90.8〜246.9 t/h,平均涌水量110 t/h随开采范围和 深度的增加,涌水量有增大的趋势在生产初期(1976〜1983),涌水量增大的 比较明显,但在 1984〜1988 年,涌水量反而减少,估计是砂岩水补给不足的缘 故1)断层导水情况该矿井揭露的断层大都为正断层,说明形成断层的应力为拉应力该矿井的 断层导水性差异很大, Fj2 断层是该井田的一条落差 20〜45 m 的正断层,该断 层沟通了4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组,但在实际揭露时,并没有大的断层水出 现。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从上述内容可知,该矿井主要充水岩层是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 4 煤层顶底板 砂岩裂隙含水组,含水组充水裂隙稍发育,补给条件一般采掘工程有时受水害 影响,但不威胁矿井安全,防治水工作易于进行根据煤炭部一九八四年五月颁 发的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分类依据,该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属于中等型1.3 煤层特征1.3.1地层的含煤性概述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以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为主,山西组次之,区 内煤系地层总厚113 m,含煤22层,其中以4煤层主采,1、2、3、5、6、7煤 层零星或局部可采,煤层总厚9.51 m,含煤系数为0.84 %1.3.2主要煤层特征1) 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煤层1#煤层该煤层位于K3砂岩之上10.6〜23.4 m,一般15 m左右,距3煤层之上190〜 230 m, —般210 m左右,井田内共有86个钻孔穿过其层位井田内见煤点共 12个,煤厚0.14〜1.09 m,平均0.65 m,变异系数为60 %1煤层为极不稳定 的薄煤层,仅见零星可采点2)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 2#煤层该煤层位于K2铝质泥岩之上35〜55 m, —般为45 m,下距3煤层15 m 左右,井田内共有195个钻孔穿过其层位,见煤点95个,占49 %,煤厚0.13〜 1.07 m,平均煤厚0.55 m,可采点只有11个,占见煤点的12 %,可采点平均煤 厚0.96 m。

    为极不稳定零星可采之薄煤层煤层局部受岩浆侵蚀影响变为天然焦2) 3#煤层该煤层位于2煤层之上,位于K2铝质泥岩之上30〜45 m, 一般38 m左右, 井田内共有196个钻孔穿过其层位,其中见煤点达92个,见煤点占46%.煤层厚 0.0〜0.74 m,平均煤厚0.45 m,可采系数0.07 %,可采范围内煤层变异系数为 86.5 %, 3 煤层为极不稳定的薄煤层,仅见零星可采点3) 4#煤层该煤层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主要分布于井田 2〜3线以南,其次是12 线中部,井田内共有196个钻孔穿过其层位,其中见煤点192个,占97.9 %,煤 层厚4.3〜5.7 m,平均煤厚4.5m,可采指数为0.92 %,煤层结构简单〜复杂 可采范围内煤层变异系数为17.7 %,为较稳定的厚煤层,是本矿的主要可采煤层4) 5#煤层该煤层位于K2煤层之上13 m左右,而在97〜1孔等附近仅6 m左右,主 要分布于井田东北部、西南部和东部井田内穿过5煤层位的钻孔有190个,其 中见煤点176个,占94.3 %,煤层厚1.7〜2.9 m,平均煤厚2.2m,,煤层结构复 杂可采指数为 0.91 %,变异系数为 18.9 %,属稳定局部可采中厚煤层。

    3) 二叠系山西组煤层本煤层含6煤,其中6煤组为局部可采煤层6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K1 灰岩之上55〜65 m, —般60 m,主要分布于井田的西南部,其次是井田北部, 井田内有112个钻孔穿过其层位,见煤点仅62 个,占55 %,煤层厚0.10〜2.08 m, 平均煤厚0.66 m,达可采者20个,占32 %,煤层结构简单,由于古河流冲刷, 使煤层变薄或尖灭6煤层平均厚为0.41 m,可采指数为0.19 %,变异系数为 89.6 %,属极不稳定局部可采薄煤层4)石炭系太原组煤层区内控制钻孔较少,共计7个钻孔,且资料不全,仅有3个钻孔穿过太原组 地层,其余只穿过2灰或3灰,就见煤情况简述如下:井田内共含太原组煤层7 层,煤厚0.2〜0.79 m,在3灰、8〜9灰、12灰下均有个别见煤点,煤厚分别为 0.73 m、0.96 m和0.73 m,其余皆为不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但因该组煤层 埋深大,地压高,就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煤层开采经济价值不大1.3.3煤层顶底板1#煤层:顶底板多为泥岩、粉砂岩2#煤层:顶板为泥岩或粉砂岩,其上以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 底板为泥岩3#煤层:顶板一般为泥岩或粉砂岩,夹有薄层细砂岩,局部顶板为细砂岩, 底板为泥岩。

    4#煤层:顶板一般为泥岩、砂质泥岩,部分为细砂岩,底板为泥岩 5#煤层:顶板为厚中、细砂岩或条带状泥质胶结的细砂岩,底板为泥岩6#煤层:顶板为中厚层的中、细粒砂岩,底板为波纹状的条带状沙岩 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 1.2表 1.2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及煤层稳定顶板底板层间距范围可米性标志层结构程度岩性岩性平均值简单极不泥岩泥岩10.6 〜23.381稳定粉砂岩14.78不可米K3130 〜189.41159.62煤层简单极不泥岩粉砂岩5.55 〜25.10稳定粉砂岩泥岩15.51不可米3煤层简单极不泥岩泥岩复杂稳定不可米4煤层简单稳定砂岩泥岩泥岩11.2 〜30.79可米5煤层简单较泥岩泥岩2.27 〜17.87局部稳定粉砂岩粉砂岩9.3可米k2铝质54.3 〜91.506]煤层简单极不稳定粉砂岩砂岩粉砂岩条 带状砂岩2.82 〜14.246.0662煤层简单极不稳定粉砂条带状砂岩泥岩粉砂岩局部可采7煤层简单极不稳定粉砂岩砂岩砂岩201.3.4煤质1)煤质概述 区内煤层因受区域变质影响及岩浆侵入接触变质影响,煤类以焦煤为主,其 次为贫煤、瘦煤、无烟煤;煤层部分受岩浆侵蚀严重,成为天然焦2)各煤层分述(1)2#煤层2 煤层受岩浆侵入影响范围很小,除个别孔(构1 孔等)受岩浆侵蚀影响变 质程度增高为瘦煤外,其余一般为焦煤。

    2 煤黑色发亮,油脂光泽,属光亮型煤, 其性脆,参差状、贝壳状断口属低硫、低磷、中等灰分、粘结性和结焦性较好 的煤层,可作为炼焦用煤2)3#煤层3 煤层以焦煤为主,其次有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等,另有大面积的天 然焦3)4#煤层以焦煤为主,其次是瘦煤焦煤在井田广泛分布,其物理性质和煤岩特性: 黑色发亮、光亮型、油脂光泽,煤岩成分以亮煤和镜煤为主,其中夹有暗煤和丝 炭的透镜体,一般条带结构不明显,近似均一结构,内生裂隙发育,脆度较大,机械强度小,易于破碎,常具贝壳状断口瘦煤仅分布于井田西部边缘及 1 线中 部,厚度不足0.7 m,其余为焦煤灰分(Ad)中灰为主,灰分Ad=6.81〜55.10 %, 平均 22.38 %,—般23.5 %发热量(Qb.d): Qb.d=13.89〜36.77 Mj,平均29.26 ”」磷(Pg):小于 0.0044 %.灰渣:SiO2+AL2O3>83 %贫煤和瘦煤在区内分布较少,厚度较小,一般位于岩浆岩和天然焦附近,灰 分为23.27〜27.62 %,硫含量低,磷含量小于0.05 %,原煤发热量为27.09〜25.17M/Kg,可作为动力煤无烟煤和天然焦质硬、容重大,平均在1.8 t/m3以上,着火点高。

    主要分布于井田东部,在井田的东部边缘也有分布灰分 Ad=23.63〜27.41 %,挥发分Vdaf=5.98〜7.2 %;发热量Qb.d=22.69〜25.27 M/Kg.粘结性丧失,可作为民用或 化工用煤 4) 5#煤层以焦煤为主,仅1〜2个钻孔见有肥煤和瘦煤,灰分Ad=13.1〜48.79%;平 均 27.38 %,井田西部一般在 20 %以下,其余一般在 25 %以上;挥发分Vdaf=21.4〜28.62 %,平均 25.62 %;发热量 Qb.d=21.92〜24.28 MJ/Kg有害杂 质含量低,属中灰煤,可作为炼焦用煤5)6#煤层6 煤层变质程度较低,仅 14-2 孔见有岩浆侵入,煤类为无烟煤和低级天然焦, 其余大部分为焦煤可采部分以焦煤为主,灰分 Ad=11.69〜33.57 %;平均18.16 %,挥发分 Vdaf=18.8 〜28.05 %,平均 20.07% ;发热量 Qb.d=23.55 〜31.79 MJ/Kg平均28.97 MJ/Kg.大部分为中灰,少数为富灰(1〜3线)间,低硫、 低磷1.3.5 瓦斯赋存1)矿井瓦斯等级石台煤矿-450 m水平以上相对瓦斯涌出量在4.3 m3/t.d以下,绝对瓦斯涌出 量为16 m3 /min,预计-450m〜-700 m水平瓦斯相对涌出量有增大现象,但相对涌 出量<10 m?/t.d。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属底瓦斯矿井1.3.6煤的自燃和煤尘爆炸性1)煤的自燃倾向 对井田内主要可采 4、 5 煤层都做过煤的自燃倾向评定,其评定方法以煤的 自燃倾向为依据,见下表 1.3表 1.3 煤的燃点测定表煤层 号孔 号样品 厚(m)样品 止深(m)燃点氧化程度(%)等 级自燃倾向原 样C氧化 样C还原 样C20-10.97100.1337337237566II自燃发火4--11.16336.6136536137366III有可能自燃 发火4煤4--11.81338.42359359362100III有可能自燃 发火11-11.4877.2936536136950II自燃发火11-11.8179.135935437069III有可能自燃 发火11-10.9380.0333832434430III有可能自燃 发火5煤2--41.33632.336936837275II自燃发火2)煤尘爆炸性对 4、 5 煤层均做过煤层爆炸性测定及煤尘爆炸性指数计算,见下表 1.4,表1.5表 1.4 煤层爆炸性测定表煤层号孔号评价方法火焰长度cm混岩量%有无爆炸危险4煤11--120-5055-65有8--320-5055-65有5煤2--430-5070有11--430-5070有表 1.5 煤尘爆炸指数计算表煤层号孔号爆炸性指数有无爆炸危险4煤I 46-125有8--224有5煤I 4621有12--221有从上表可知: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爆炸指数为 21%。

    煤层具有自燃发火倾向 发火期为8〜10个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suijia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