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谏太宗十思疏》三种教材注释对比分析

文档格式:DOCX| 5 页|大小 29.27KB|积分 20|2022-11-17 发布|文档ID:169873254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屑晋鼠一论丈发袤专家一 廻殒中国学乐期测 .qi ka nwang.nel谏太宗十思疏》三种教材注释对比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苏教版、人教版和粤 教版均选录为课文,其中几处选文的注释颇有争议,笔者稍加整理, 并作对比分析,以供方家批评指正臣闻求木之长者关于“长”的音义,人教版和粤教版都读作“zhdng”,解释为“生 长”苏教版读作“chdng”,解释为“高”其中人教版的参考用书 对此争议还作出了辩解: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dng,即高 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测,仍理 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 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这种解释颇不合理首先,此句谈的是“固其根本”与“木之长” 之间的关系按照人教版和粤教版的解释,根稳固,树木才能生长 反之,根不稳固,树木就不能生长这也不合常理其次,根据人 教版教参的解释,有些树即使根稳固,也长不高大,并据此否定“高 大”的含义这对“高大”的理解太狭隘了,且这种横向比较也不 可取比如在中国人眼中,一个人一米九算是高个了,但是跟姚明 比起来就是矮个了,你能说这个人跟姚明比是个矮个就断定这个人 是个矮子吗?高矮是相对的,本文是不能这么比较的。

    它的原意应 该是同样的树,根更稳固的,长得就越高再次,从词性的角度来 k —论丈发袤专廉一 丁中国学木期刊网 rwww.qilcanwa ng.门岂 I看,长(chdng)、远、安,都是形容词,更合乎骈体文的要求综 上,苏教版的解释更为合理二、戒奢以俭此句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和意义,三种教材有两种解释:1.“以”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俭”则为动词, 意为“行节俭”此句可解释为“戒除奢侈而行节俭”,苏教版教材 即为此解2.“以”为动词,意为“用,行”此句可解释为“戒奢侈,行 节俭”,人教版和粤教版即为此解孤立地看此句,上述两种解释均可,但骈体文要求“戒奢以俭” 与“居安思危”要相对,“居”和“思”都应是动词,因此“戒” 和“以”都应是动词故笔者觉得人教版和粤教版的解释更为合理苏教版的解释也可能是为了语句的通顺,加了一个“而”字,“以 俭”的解释同 2,但若是这样,也是蛇足之法三、(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本句来源于诗经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意无可争议, 但是三种教材的处理却各不相同,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苏教版是对“能克终者盖寡”作了注释:“能够善终的很少克, 能够。

    既然“克”是“能够”的意思,那么“能”又是何意呢? 教材未作解释,而学生在自学时问的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粤教版正文是“能克终者盖寡”,作的是“克终者盖寡”的注释:学乐期刊网h —论丈发衷专家1丿中Qww’qikan 训 zn g.nel(©旦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同样没有对“能”作解释人教版教材的选文则直接没有“有”、“能”二字,也就省去了上面的麻烦其实这两个字在文中也只是衬字,但是高一的学生对骈 体文还很陌生,未必知道此处的“有、能”只是衬字,并无实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苏教版和粤教版在此处还是稍作解释为 好,或者如人教版的处理也可四、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苏教版和粤教版对“宏兹九德”的注解相似苏教版:“弘扬这九种德行宏,扩大,弘扬九德, 语出《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 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粤教版:“弘扬者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 固、贞、顺两者都将“兹”解释为指示代词“这”,并且对这九种美德做了 具体的说明,那么“这九种德行”上文是一定有所提及但是从全 文来看,作者是先提出“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的观点,并将其 具体化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再具体化为“十思”。

    前文只字 未提到“九德”,下文亦无照应,突然节外生枝,令人费解所以这两种解释都违反了“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原则,明显脱离了本 文的语境再看人教版的注解:“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 光大兹,学乐期刊网h —论丈发衷专家1丿中Qww’qikan 训 zn g.nel(©旦此九德,《尚书•皋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人教版句子的翻译比苏教版和粤教版更为合理,魏征要求唐太宗 做到十思,其中隐含的品德就是扩大了九德的修养省略了指示代 词“这”的翻译,译文也就无需和上文一一对应但是该注解随后 又增加了对“兹”和“九德”的解释,就又犯了前两种教材的错误 了笔者认为此处可有两种解释一是“九”应为虚数,“九德”是 对应上句的“十思”,因此魏征写“宏兹九德”应是为了符合骈体 文的要求,而不是又生出另外一个“九德”的概念古汉语中关于 “九”为虚数的情况也很多,例如“九死一生”、“九牛一毛”、“肠 一日而九回”等所以“宏兹九德”解释为“弘扬这许多品德”较 为合理二是”九德”是专指君王应具有的众多的品德,不再是皋 陶时代的那九种品德了。

    九德”一词产生于尧舜禹时代,而本文 的创作已经是唐朝,词的含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的正如 “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等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该词已经突破 了原有具体的范围,而成为一种统称另据《伦理学大辞典》对于“九德”的解释:“……皋陶还认为,能做到其中的三德,就可以 做卿大夫了;能做到其中的六德,就可以当诸侯;作为天子则九德 并用从这里看,九德是指天子应当是具备各种优秀的品德,而学乐期刊网h —论丈发衷专家1丿中Qww’qikan 训 zn g.nel(©旦并非指具体的九种品德,或者说“九德”就是君王专用的词汇,专指君王的品德所以“宏兹九德”可以译为“弘扬这君王的品德”总之,三种教材的注解各有优劣,互为补充,我们在备课时若能 博取众长,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badaogu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