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 (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 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2)史料分类① 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 接史料)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间 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例如《史 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②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 物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 种建筑设施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 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 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 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口传资料是指 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 基本形式之一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但与口 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典例导引] (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 据是(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A项不能因 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诗经》收录的是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的诗歌,冉耕是春秋时期的人物,B、C两项都可以排除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中有 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由此可以判断商代有可能出现了牛耕[答案] D例 2:材料阅读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 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 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 分) 答: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 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 料 (3 分)例3:材料阅读:透视老新闻中的历史(8分)以下是1934 年 10 月 23 日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香港: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 (二十二日专电) 南京: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 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长河残匪,我军挺进 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二十二日专电)(3)此文是否可以作为研究“第一次国共内战”的原始材料,并说明判断理由。
2 分) 答:(3)是因为新闻发表日期与历史事件相一致,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范畴2 分) 材料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为后 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材料二: 1937 年 12 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 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 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1)材料一中《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原始资料?请阐述你的理由?(3 分) 不可以理由:司马迁与他们不是同时代人,黄帝和大禹的年代没有文字,关于当时的情景也是一代 一代留下来的传说而已3 分)(2)材料二中的口述资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理由是什么?( 3 分)可以理由:通过南京大屠杀当事人受害者亲自口述而公诸于世的3 分) 2.史料运用[内涵解读] (1)史料的搜集:主要包括利用工具书、追踪搜集(与问题关联的史料)、平时阅 读搜集、调查采访、利用互联网等2)史料的整理:史料的整理主要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采用按资料性质分类、按时 间顺序排列、按专题性质整理等形式。
3)史料的鉴别: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 与文字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4)史料的解读 史料的“解读”不是“阅读”,需要解读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读”出一般阅读者不易发现 的信息,是一种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① 要判断史料的价值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细;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 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值② 将材料与所研究的主题进行链接,寻找材料中与主题关联的信息③ 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对于文献材料,首先要考虑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问题,他运用 了哪些根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判断材料是否可靠④ 将此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链接,看是否能够相互印证 (5)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①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史料② 坚持公正、客观的史学观点③ 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④ 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典例导引] (2012 年高考浙江卷)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 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 的史料, A 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原本来面 貌,因此排除B项,而选D项;以诗证史并不是新的研究方法,C项本身说法不准确[答案] D【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 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 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 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 分) 答:缺陷:是当事人陈述自己亲身参与的重大事件,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2 分)注意: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收集多方面的史料2 分) 材料阅读(14 分)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 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 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 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 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 事例:“当时我7 岁,你叔叔4 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 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 捡了一条命”请回答:(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述证据三类, 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3 分)(1) 实物证据:材料三; 文献证据:材料一、二; 口述证据:材料四。
3 分)(2) 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 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你做何评论?(3 分)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 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 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3 分,每点1 分)(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看法?(4 分)这说 明了什么?(1 分)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 感;(2 分) 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经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 (2 分) 这说明了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 等等任一点 1 分)(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1 分)(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1 分)(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2 分)(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2 分) 3.历史认识[内涵解读]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 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 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运用革命史观进行研究就会给予较高的评 价,而给予洋务运动较低的评价;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的评价,而 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 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 个也不能少4)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比如,我们生活在当下21 世纪,我们既不 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 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 世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 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 下的所思所想过分地苛责古人[典例导引] (2012 年高考上海卷)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 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 地质、地理、考古、生物、 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 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非史家的主观取向[解析] 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研 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
故D项说法最全面、最恰当;A、B两项只是其中的 一个方面;C项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其说法本身错误[答案] D 关于历史学习的方法,西方著名学者埃尔顿这样认为:“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先入为主的危 害大于证据之不足或细节之谬误……在他理解这些证据之前,他不问也不应该问具体的问 题下列学习方法中最符合埃尔顿观点的是A.理论联系实际 B.重视调查研究C.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D.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客观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最容易 受到作者主观因素影响的是A、发生的地点 B、事件的经过C、事件的结果 D、事件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包含着华夏中心观、华尊夷卑观和“华夷之辨”等观念因 此,在研究中国古代与东亚诸国交往之类的问题时,如要获取有助于克服华尊夷卑偏见的资 料,较好的方法应当是A.注意收集和使用中国以外的相关资料 B.尽量查阅台湾史学家的史书C.广泛查阅中国古代的史籍资料 D.查阅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 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 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A.阶级斗争分析法 B. “三个有利于”标准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下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 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A.① B.② C.③ D.④两位学者对公元元年至1700年世界人口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现很大差异导致两位学 者对相同时期世界人口数的统计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有:①占有的资料不同 ②研究方法不同 ③客观史实不同 ④作者的阅历不同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史料的分类一、 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 意义相互混淆)2. 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 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 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3. 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1) 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 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二、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 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三、 其他史料分类1 •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 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 料”(2) 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 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 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2) 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 史”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