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临终关怀中的应用

文档格式:DOCX| 3 页|大小 32.24KB|积分 20|2022-09-16 发布|文档ID:152621370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临终关怀中的应用作者:华夏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11期华夏(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9)摘要:老年临终关怀作为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一种服务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该文以6位 老年临终者为案主,分别在养老机构和社区中开展以认知行为疗法为指导的个案工作以老年 临终者的情绪特征为出发点,通过制定合理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方案,并且运用老年抑郁量表 (G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前后测量以求论证该法适用测量及观察得出结论:认知 行为疗法在临终关怀个案工作中具有良好效果,老年临终者不同程度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减少, 抗逆力增强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个案工作临终关怀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52-01①作者简介:华夏(1989.2—),女,江苏南京人,社会工作硕士,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老 年事业管理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临终关怀是指针对预计生存时间不足6个月的老年人,展开围绕生理、心理、社会等 方面照料、疏导、改善的全面服务临终是每个人必然面对的生命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 发展理论,老年阶段本身即有绝望感,自我调节对有尊严的离世起到重要作用。

    该研究使用个 案工作的方法,选取南京市栖霞区6例临终老年人,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其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通过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前后测量,并对效果进行初步探索6 位老年年龄在74〜85岁之间,除患重病外,认知功能健全,其中4位老年人属院舍场域中,2 位在居家环境中1认知行为疗法使用的可行性1.1老年临终者的情绪特征1.1.1情绪波动,表象矛盾老年临终者情绪波动严重,临床观察表现为段间歇性情绪紊乱对疾病问题老年人在具有 信心和感受绝望中反复,对于家属同时产生依赖、怀疑、内疚的矛盾情绪1.1.2抑郁、焦虑症状显著针对6例老年临终者分别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 )进行测量结果如 表1所示GDS测量结果显示,6位案主中,3位轻度抑郁,3位中重度抑郁;SAS测量结果显示,1位 轻度焦虑,4位中度焦虑,1位重度焦虑1.1.3环境交互,加深死亡恐惧通过观察院舍场域下的4位案主发现,院舍中身患重病老年人多,当案主面对病友离世状 况会明显出现恐惧情绪,具体表现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后与外界沟通 交流频次骤降等1.2认知行为疗法的适用性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认知而来,负性认知是导致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负面 情绪同时又会导致偏差行为的出现。

    对于老年临终者抑郁、焦虑的情绪状态,认知行为疗法可 以减少负性认知,改变微观生态系统中被老年临终者错误解读的条件,故有效需要特别关注 的是此法不适用于认知功能不全或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2认知行为疗法在临终关怀中的具体运用2.1改善老年临终者认知2.1.1认知补给老年临终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亲属和医护人员对病情的隐瞒往往加深老年人对疾病的恐 惧感同时,老年人固有的经验世界中过度缺乏死亡教育,使得老年到临终阶段仍然无法正确 看待死亡,进一步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出现睡眠障碍、敏感多疑甚至幻听臆想的症状针 对案主认知缺乏的问题开展8次服务,按照疾病知识补充和生死教育两部分顺序进行首先,社工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通过2次疾病知识和疼痛处理知识讲授帮助老年临终者正 确认知自己情况,消除未知带来的恐惧其次,与案主共同探讨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发挥案主 的主观能动性然后,通过人生回顾法,唤起临终老年人的经验世界,从过去的事件中挖掘出 度过困难的动力,反思生命的意义最后,结合老年人的宗教、文化背景,共同探讨生死观2.1.2纠正歪曲认知根据调查,老年临终者负性意识强烈,表现在对微观支持系统及自我认知曲解程度高如表2所示,所有院舍场域下的4位老人都认为医护人员歧视自己;认为子女无心照料的 老年人2位,1位老年人表示目前子女照顾较好,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 的情况;所有老年人都认为自己已是子女的负担。

    其中,观察到4位院舍居住老人,每天由专 人完成医护任务,与其他院舍老人并无别样,同时,6位老年人日常生活完全由子女轮流照料针对个案中老年临终者的认知歪曲现象,在第一阶段已建立互信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建 立纠正错误认知的良性系统,2天服务一次,每次50分钟,共计5次服务按照负性认知识别 ——描述事实一一内省一一正向认知替代的方式减少负性认知出现频次,缓解负面情绪2.2建构微观支持系统在整个认知行为疗法下的临终关怀过程中,同时需对案主微观支持系统进行改良以便于强 化正向认知的显现该研究中,医护人员及家属是老年临终者的直接接触人,基于此提出方案2.2.1院舍场域中的医患关系建构首先,在院舍场所中识别客观事实下的歧视行为,对医护人员进行劝说;其次,在服务期 间与医护人员沟通,从面部表情、语言、语调等方面给予案主更多人文关怀2.2.2家属的认知一一行为矫正家属照料老人却不被老人理解会产生失望、失落的情绪,面对亲人的临终事实产生悲伤情 绪这两种情绪与老人情绪间的交互反应加剧不良的认知一一行为过程因此,告知家属老年 人事实状况,补充心理照料知识能起到改善情绪,矫正行为的效果3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认知行为疗法干预20天后,老年临终者情绪较为稳定,且面对病友离世等突发事件自我调 节能力变强。

    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量,3位中重度抑郁老 人分值下降至20分以下转为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分值全部下降,其中1位重度焦虑者转为 中度焦虑参考文献[1] 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一一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大卫•韦斯特布鲁克.认知行为疗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 许加明.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临终关怀探析[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 (9).[4] 李蓉,黄赛菊,于娜英.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福州总医院学报,2011 (9).[5] 潘元青.临终关怀的内隐自尊的修复:现象、机制及意义[J].医学伦理学理论研究, 2013 (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dlmus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