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等诗词分析及习题

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名为怀古,却是着眼于现实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三句开首开得很有气势,写潼关地形险要,依山临水,气势雄伟高耸的山峰排列在黄河岸边,奔腾咆哮的黄河充满怨愤,高山大河互为表里呈现一派壮阔气象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于是“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在潼关上遥望古都长安,不禁思绪起伏,感慨万端,悲从中来令人伤怀不己的是秦汉时代许多风云人物曾经活动的地方,宫阙楼殿都已化为尘土,连遗迹没有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役使百姓,大兴土木,造阿房宫;等到二世时,项羽灭秦,又一把火烧到阿房宫当年无数华丽的宫殿都化做了尘土,时至今日,更是什么都看不到了接下来笔峰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结句斩截有力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俯仰古今,结尾以深长的感叹结束。
对古迹叹兴亡,其中充满深沉的历史感慨,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用散曲的形式写出,让人觉得亲切虽也是儒者经世济人的情怀,但作者的立场,更显得高远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府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得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你争我夺,无论兴起还是灭亡,老百姓的命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被奴役,被杀戮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 “伤今”,表现了作者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这首小令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历代王朝的兴替中想到了人民的痛苦这就揭示出前面所说的“意踌躇”和“伤心”的根源和具体内容前面写景、联想,显得沉郁雄健;后面议论,则显得明快尖锐全曲在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中,立意精警,气势雄浑,感情深沉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参考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1.简约与深细相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2.静景与动景相映《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3.景色与情思相融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一、你一定能默写这首《天净沙秋思》吧?用工整的楷书写写看! 二、昏鸦的昏字,除了与夕阳西下呼应,你还读出了什么意味?答: 三、有人说古道西风瘦马中改一字而成古道西风骏马,则意境全变,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谈谈你的看法吧!答: 四、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答: 五、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你是否也能选取某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意象,来表现对某个季节的感受?答: 发展空间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多谢西风刘雨农①多谢西风!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个披蓑衣的钓叟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末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⑤我曾慢步登梯:郊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春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嘘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许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通读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多谢西风?答: 2.文中第②段描写秋景,可谓有声有色有味,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么?答: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为什么?⑴A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B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高远而湛蓝,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答: ⑵A句: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B句:那池中的游鱼,一群一群地游过去了答: ⑶A句: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B句:长着绿色羽毛的翠鸟儿,嘤然一声,鸣声悦耳动听。
答: 4.作者在第⑤段中写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你认为这样写好么,为什么?答: 参考答案收获平台一、略二、昏鸦令我们联想到是黄昏时乌鸦回巢的画面,这画面,有几许苍凉,更有几多温馨,令天涯游子触目伤怀:连乌鸦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却仍旧孤独地游走天涯三、有道理同样是古道西风的背影,瘦马令我们联想到游子已经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处境困窘,连马都累瘦了;而若是一匹骏马,则让我们联想到骑马的应是英姿飒爽的侠客,正驰骋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抱负二者意境大相径庭四、曲中之人之所以断肠,是因为他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
乌鸦归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桥流水边炊烟袅袅的家,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断肠?五、略注意选取那些能表现意境的意象,如果富有个性,就更好了发展空间一、1.因为西风吹送给作者一个多姿多彩的秋天2.有声:一切虫儿的歌唱;有色:水的澄清;有味:花的芬芳3.(1)A句中写天,庄严而纯洁,赋予天空精神内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就不只是客观的天色,而同时包含了自己对天空的景仰与喜爱,所以A句更好2)A句写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联想丰富,恰倒好处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们活泼可爱的情态,所以A句更好3)A句运用了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翠鸟比作绿衣仙女,又相应地写她清晨的啼鸣,仿佛报道晨妆才了,更显得娇媚可爱,而天地间也因此显得情趣横生,所以A句更好4.作者将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表明在作者心目中,秋天与春夏一要,都有盎然生机这样写,才更突出感谢西风的主题1. 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的九个独立的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之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参考答案:1“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 老树 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2 C“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究竟愁什么呢?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
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名句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