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

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一)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第一篇 李建廷,网名:宝鉴,1962 年出生,辽宁丹东新形象文化 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宝鉴收藏会馆主人现任中国青铜 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中国铜 镜研究会创会副会长、《中国铜镜》内部刊物创刊主编、齐 白石早期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央视财经频道《一槌定音》 节目特邀嘉宾、大学客座教授、当地电视台大型职场类节目 长年梦想导师多家艺术品收藏网站的总管、超版、版主 《收藏》杂志和其他收藏类刊物介绍其收藏经历的专访,本 地《鸭绿江晚报》整版专访曾经在十几家主流收藏刊物发 表过近百篇收藏类论文和学术文章 由于笔者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经常来往于朝鲜和韩国, 在我经常接触到的朝韩回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中,铜镜占一 定的比重;其中战汉唐时期的铜镜不太多,主要以宋辽金和 元明时期的铜镜为主我们习惯上说宋辽金时期,实际上按 年份,应该说辽宋金比较恰当;而辽宋金时期到后来的元代 与朝鲜的高丽时期年代交错并行,是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 们从这几个朝代存续的时间上就可以看出:辽代(公元 907 年—1125年)高丽(公元918年—1392年)宋代(公元960 年—1279年,包括北宋南宋)金代(公元1115年—1234 年)辽宋金时期,朝鲜半岛是由封建政权中的王氏政权统治。
王氏高丽政权只臣属于中原,不再臣属日本还在契丹阿保 机时期,高丽就同契丹通使,但是没有臣属辽朝辽太宗会 同二年(939 年)以后,两国中断了联系四十多年高丽王 氏臣属石晋,而石晋臣属辽朝,高丽不直接臣属辽朝宋朝 建立以后,高丽依然只臣属中原的政权,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 年)被宋朝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高丽国王 辽朝依然没有和高丽建立任何外交关系,但保持友好,辽朝 攻打女真往往借道高丽直到宋朝统一了中原,辽朝才开始 重视与高丽的关系辽圣宗统和三年(985 年),辽朝要求高 丽直接臣属,进行军事威胁,开始重视自己的侧翼安全,并 且在990 年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992 年派兵攻打高丽边城 高丽王治上表臣属,两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993 年,辽朝 把鸭绿江以东的数百里土地划归高丽,也正是从这时起,中 朝两国以鸭绿江为界但是高丽也依然臣属宋朝,没有中断 与宋朝的关系,像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百济一样,高丽也 是同时臣属于辽朝和宋朝金代在灭了辽朝以后,1125 年 底,金军分两路南下攻打宋朝,次年包围汴京,宋金议和, 高丽在这次战争中保持中立观望,1126 年十月金军取胜后, 高丽才派使臣祝捷,并且正式向金国臣属。
南宋建立后,高 丽依然保持同南宋交往,宋辽金时期的朝鲜半岛从936 年至 1234 年的约三百年中,基本上没有经历很多的对外战争, 只有一些内部矛盾,与辽朝的两次大规模战争也时间不长, 战争的结果是基本上确立了高丽在同南北两个政权交往的 关系和地位,使高丽总体上与北方政权关系紧密鉴于高丽 王朝与宋辽金各时期的关系错综复杂,其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交流频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为民俗用品的铜 镜,就成为了双方交流沟通的载体而在当今的朝韩两国有一 定数量的遗存下面我们从几面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中去 探寻端倪宋金四神八卦十二生肖节气纹镜当这面纹饰繁密奇异,充满 了神秘色彩的铜镜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惊奇和兴奋溢于 言表此镜是从朝韩回流的,以前曾有学者提出此类铜镜在 朝鲜频有出现,是否为高丽时期的铜镜说法但国内多个地 区有此类铜镜出土的报告和记录,显然这是一面地道的中国 铜镜;年代为宋金时期,有学者认为元代也有此镜,不排除 元代也在制作此类铜镜,也足以说明它在当时是流行品种 图一此镜(图一)的直径 18 厘米,厚 0.5厘米;构图丰富 饱满,寓意深刻,制作精良,地张平滑,线条流畅纹饰由 镜钮处向外延伸达五层之多。
除镜钮为伏兽钮之外,第一层 为四神图案四神也称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和 玄武,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这四组动物,也是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分别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 第二层为文王八卦,在八卦纹饰之间隔的文字为篆书的“天 干”;文王八卦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是建立在 中国古天文学基础之上的天垂象”“,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 学之基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基础和法则第三层为十二月 神也称岁次神仙,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 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 12 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 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 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 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在《尔雅?释天》中有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 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 月为辜,十二月为涂的记载,来自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对十二 月神的理解第四层为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其纹饰中 还间杂着“五毒”图案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 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 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 亥猪; 在多个国家和民族被广泛使用。
五毒一般是指蝎子、 蛇、壁虎、蜈蚣、蟾蜍;由于蛇位列十二生肖,此镜增添了 螃蟹为五毒之一颇有意思五种毒物是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 第五层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 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根据视太 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划分一年 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镜的五层纹饰及文字严 格按照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所确定的规律相互对应;设置精确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以农为本此镜的流行也 与道教有关,作为我国传统的宗教,道教在民间根深蒂固, 而道家供奉的神袛众多庞杂,很多与中国的天文历法相关 传说与现实结合,时间与空间对应,反映出古代制镜人的匠 心独具另外此镜铜质精良,包浆滑润,铸造工艺精细,方 寸之间反映出如此丰富的内容,相比于同时期的铜镜,此类 镜较为少见,实为不可多得的宋金铜镜的佳品 辽代双龙纹镜此类铜镜在以前很多的专家和藏家一直有明 显的争议;面对这种大而厚重的龙纹镜,有人认为是辽金时期 的铜镜,也有人认为是朝韩高丽时期的;国内出版的铜镜专 辑上标注的年代也是宋辽金三个时期都有;而我们的邻邦朝 韩两国的确不断有出土此类铜镜的记录。
另外在朝鲜的国家 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有同样的铜镜陈列,而在朝鲜出版的本 国的文物书籍中也有明确的记载著录那么,此类铜镜究竟算 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的呢?认为此类铜镜为朝韩高丽时期 的镜种,我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和认识首先,这种镜子大都出 自北方地区,而且从该镜的规格和特征等方面看是典型的辽 代时期官铸镜其次,该镜的纹饰是具有典型特征的辽代时 期铜镜的纹饰;据相关的资料和朝鲜本国资料的记载,朝鲜 的高丽时期和随后的李朝时期,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乱,国力 衰退和本国资源开发技术的滞后,难以有如此丰富的铜资源 消耗;除了制造兵器等,还要铸造如此大而厚重的民间用品 试想,在与此相同的辽金时期里,我国的资源的储量和开发技 术、冶炼技术如此成熟的年代,也都实行了铜禁,民间不许 私铸镜,很难想象朝韩在当时会铸造如此耗费铜料大而厚重 的铜镜那么这种镜子究竟是那里铸造的呢?沈阳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一次出版的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刘淑娟老师撰写的《辽代铜镜研究》一书中,刘老师以大量 充分的资料和出土实物,论述了这类镜子的正确出处,结论 是我国辽代铸造的,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辽代铜镜 公元 916 年,契丹族建立契丹国;公元 947 年,改为辽国;公元 1125 年被金所灭。
辽镜品种虽不多,但其继承唐和五代时 期之遗风,融入宋镜之风格,并影响了金元两代;在北方少 数民族地区的铜镜制作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不 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龙一直是 皇权和地位的象征;龙的形象也随着年代的更迭而发生不同 的变化纵观辽代现存的许多龙纹镜,也有一个复杂的演变 过程;从初期的继承唐和五代时期龙纹的气势磅礴,到中期 的蜿蜒蟠绕、仪态丰满;到后期的具有明显的佛、道教的宗 教色彩;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意念因而,“辽代龙纹镜的 形象变化多端,表现手法丰富,表现手段出现了浮雕、刻划 等技法,以云朵衬托的双龙镜居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刘 淑娟语)从相关的资料来看,此类双龙镜广泛分布于东北地 区、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及邻国朝鲜和韩国,以东北三 省和朝韩出土居多;因此国内有专家和藏家认为此镜出自朝 韩的说法就显得偏颇了些单从铜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历 史还是规模,在当时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和中国比肩尽管 诸如此双龙镜等特殊品种在朝韩出土比较多,但是同样的品 种在国内各地出土一样也很多,使用区域更广;以当时朝鲜 的国力和资源,造成如此大面积的铜镜回流中国,显然是不 可能的。
一般来说,以出土地点探讨其身世是考古界通常的 做法;但就铜镜本身的属性来说,又不一定准确;因为铜镜 作为民众日常生活日用品,它的流通领域和范围应该是相当 的广泛;皇家的赏赐、通商贸易等等都可能造成部分当时流 行的镜种流向邻邦国家的可能而目前的考古也证实了的确 在朝鲜、韩国、越南和日本出现的铜镜品种在同时期的中国 的确是很流行的镜种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这种情况出现的 原因可能还会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两国同时铸造风格类 似的铜镜,同时期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不排除是中国工匠的 外援的可能二是由中国铸造,然后大量出口到当时的高丽 和日本等国,就象明清时期福建铸造的大量出口到日本的铜 镜以及历朝的外销瓷器一样此类双龙纹镜除刘淑娟老师在《辽代铜镜研究》一书中收录的在辽宁省阜新县塔营子乡西 大巴村出土现藏于阜新县博物馆的一面外;在伊葆力、王禹 浪二位先生所著的《金代铜镜》一书中收录有1976 年出土 于黑龙江省阿城市的一面;在已经出版过的诸多铜镜书籍分 别将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镜子作为宋镜和金镜收录的; 国内的拍卖公司也曾有此镜上拍,具体的出处应该是在辽宁 和河北及山西等地本人过手过近百面并收藏有近十面此类 双龙镜;大多出自邻国朝鲜和韩国,另外也有出自吉林、黑 龙江和内蒙等地。
此类铜镜一般都是规格较大,直径一般都 在二十厘米以上,且镜体厚重大气,镜面呈现白光或铝白光, 镜背一般是白光与薄锈相间,铜质优良;除了土质及坑口方 面的原因,其铜锡铅的配比也是其显现白光或者铝白光的重 要因素;显然它既不完全相同于汉唐镜的高锡青铜,也不同 于其后的宋镜的高铅青铜;同时铸造方式也有辽代自身的特 色;在镜体的地张部分及镜缘处,有明显的修范痕迹,显然 为陶范法铸造众所周知,修范痕迹是战国到汉唐铸镜普遍 采用的陶范法的工艺,公认的说法是在五代后期终止那么 类似此类双龙纹镜及其他宋辽金时期的铜镜中以陶范法铸 造的高锡青铜镜很显然有其很深刻的时代特征和背景,很值 得学术界重视和探讨 图二此双龙纹镜为朝韩回流(图二);直径 23.5厘米,镜缘厚 0.85厘米,重 1100 克;为所见同类双龙镜中皮壳版模最好的 一面该镜包浆呈现明显的水坑特点,.圆型,圆扁钮,菊花 瓣状钮座;这个特征在其他的辽镜中是比较常见的;镜外区 十二朵如意云纹与内区对称的六朵如意云纹将主题纹饰衬 托的丰富饱满,与镜中之龙纹遥相呼应;内区纹饰为双龙戏双 珠纹,双龙首尾相接呈互相追逐状,龙体修长,屈颈扬身, 张嘴吐舌,圆睁双目,目视前方,鬃发后飘,双前肢同步前 伸,三爪趾张开,爪锋尖利,龙首与龙体比例适中,整体形 象威风凛凛,造型生动传神,层次分明,一派富丽堂皇,具 有明显的辽代官造镜的特点。
契丹族很早就形成了对龙的尊 敬与崇拜的观念远在辽建国之前,契丹族始祖奇首可汗称 其所居为“龙庭”,后改称“龙化州”天显元92年6 (年),“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平渤海还,至此(渤海扶余府)崩,有 黄龙见”,于是以扶余府为“龙州,黄龙府”;这是辽初以龙命 名的记载迄今为止,有关辽代的龙纹形象,最早当是赤峰 市出土的辽应历九年(959 年)驸马墓中出土的一批带有龙 纹装饰的文物最晚的是河北宣化下八李天庆六年(1116 年)张世卿墓后室南壁墓门上面的双龙图案至此辽代龙纹 形象大体可分为三期:早期(辽穆宗——景宗);中期(辽 圣宗——兴宗);晚期(辽道宗——天祚) 辽代的龙纹, 与历代龙纹一样,很少作为单独纹饰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说 过:“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龙 的解释说:“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此,辽龙与历代 龙一样,往往或伴以云朵,或置于波涛中,或示其登天、潜 渊之龙性辽文化承袭唐代文化,铜镜上的纹饰也不例外, 不同程度地承继了唐代龙纹风格这是因为,早在辽建国之 前契丹就是唐的边疆民族;后来在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率 领下,逐渐摆脱唐的统治而连年对唐用兵,俘虏了大批汉人, 用于发展契丹经济与文化。
正因为在契丹境内有大量汉人参 与,其社会经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因此,这些唐朝的各种 工匠也就必然把他们制造的工艺装饰纹样与风格带入辽朝 的工艺之中这在很多的辽代铜镜和其他器物中均有反映; 这些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形象,也就成了辽代工艺装饰中龙纹 形象从这点出发,可以确切的说,辽代龙纹形象来源于唐 代龙纹并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到了辽代晚期,龙纹的形象已经 有了明显的辽代自身的特点和特征了此类有着明显辽代风 格的双龙纹镜究竟出自何处,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金代煌丕昌天铭海船镜图三 本文介绍的这面海泊镜为朝韩回流(图三),直径 17.2厘米, 菱花型,镜体呈现白光,为高锡青铜;此镜的构图十分精美, 水中浪花似在翻动,浪上点缀些花叶,有向上的摩羯、有张 着大嘴的怪鱼、怪兽;一条载满了的人龙船;驶于波浪滔天 的海上;船头数人,船尾数人象是在划船,镜背中间上部铸 有4 个近似蝌蚪文的变体字“煌丕昌天”四字排成两行于正 前方显赫位置(图四拓片)自右向左竖读排列,突出了该镜 的主题图四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是,在于笔画起 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名称是汉代以 后才出现的,因其书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
元吾衍称 其“画文形如水虫”近人王国维以为“科斗”周作书体之名始, 于汉末而终于唐代如果认定“煌丕昌天”四字为蝌蚪文,或 者是源于蝌蚪文,那么其流传终于唐代的说法也要修改了, 这是后话同其他朝韩回流的铜镜相同,此镜种究竟出自何处?哪个年 代?学术界曾经有过争议;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出自朝 韩的高丽镜不可否认在朝鲜和韩国确实出现过很多这样的 镜子;有菱花型、葵花型、圆形朝鲜的国家博物馆和韩国 地方博物馆均有此镜展示;在朝韩出版的文物类书籍中收录 过此类铜镜;目前在国内藏界所见的此类铜镜中,朝韩回流 的占据一定的比例朝韩两国文博学者均认为此镜系高丽时 期的铜镜为此本人借去朝鲜和韩国做访问学者时,曾与朝 韩两国博物馆的文博专家研讨过此镜的出处,各抒己见,最 终无果本人自收藏铜镜以来,几年间曾陆续上手过来自朝 韩回流的几十面此类海泊镜,也曾收藏过十几面经研究国 内曾经出版过得铜镜书籍图典,考据多处国内出土此镜的报 告,我认为此镜是源于我国且非常流行的品种 ,其年代贯穿宋、 辽、金,以至于此镜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屡有出现,出土范 围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故宫藏镜》中收录的是吉林出土 的;《中国铜镜图典》(孔祥星,刘一曼著收录了在四川雅安宋 墓出土的该镜;《湖南出土铜镜》中收录了在本地区出土的该 镜;《山东藏镜》收录了在本地出土的该镜;《广西藏镜》收 录了在本地出土的该镜;《金代铜镜》收录了四面本地出土 的该镜;《吉林出土铜镜》一书收录了几面在本地出土的该 镜;《旅顺博物馆藏铜镜》收录了在本地出土的该镜还有很 多的地方博物馆馆藏及出版的书籍中纷纷收录本地出土的 该镜,大致有二十几个地区有明确的出土纪录,可见此镜出 土范围之广、流行地区之广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我们在 研究和探寻此类铜镜,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的重要性并不在于纹饰的特点,而恰恰在于它的流行应 该说此类铜镜是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铜镜品种而并非舶 中口 来品南宋湖州镜湖州铸镜的历史久远,根据湖州地区出土的铜镜 来看最早有战国时期的,汉至三国时期、唐代铜镜均有出土, 但无法确定其是否湖州所铸从宋代开始,在镜背标有纪名 号铭这类铜镜的出现,是确定湖州镜的重要特征,为我们研 究湖州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这类铜镜名号铭文为长方 形或方形印章式,方框内竖写一行或多行铭文,往往带有地 名;根据字号内容可分为湖州镜、饶州镜、成都镜,杭州 镜……从纪年墓出土南宋铜镜看,湖州镜始铸于北宋晚期, 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南宋铜镜有官府铸造的,也有私家作坊所铸以浙江发现的铜镜而论,前者如“湖州铸鉴局”造,临安府小作院临造官王宝”镜“,婺州官铸造监”等后者以湖州镜发现最多,此外还有“杭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越州徐 家铜照子”、“婺州承父李口二郎炼铜照子”等等此时期的湖 州镜几乎都没有花纹,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等内容这 种招牌式的镜铭,是南宋私家铸镜的特点形状有方形、圆 形、心形、葵花形、菱花型和带柄葵花形。
湖州镜产量很高,销路甚广;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东海之滨,浙南山区的许多地方,都有湖州镜发现远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也发 现有湖州镜近年来在邻邦朝鲜和韩国,以及日本也相继发 现了许多湖州镜的身影笔者收藏有多面来自朝韩回流的南 宋湖州镜以石家镜最多,形制多样,有圆形、葵花型、菱 花型、方形、长方形、桃型(也称心型)、尺寸从十几厘米 到二十几厘米不等本文展示的这面湖州镜是其中的一面; 直径 21 厘米,厚 0.45 厘米,镜面为白光,高锡青铜范铸法 铸造,铭文在长方形双线框三行竖列“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 石家真青铜照子记”,字体方正秀美 南宋湖州石家铸镜的作坊应当在湖州仪凤桥附近,据嘉泰 《吴兴志》载,仪凤桥在当时为闹市区,桥造得很考究1956 年曾在桥边河床泥土里找到许多铜渣屑,可能即与古代铸镜 有关在朝韩回流的南宋湖州镜中,铭文多以“湖州真石家念 二叔照子”、“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湖州仪凤桥 南酒楼相对石三真青铜照子”、“湖州仪凤桥南石三郎青铜镜”、 “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等湖州石家铸 镜世代传艺,为子继父业,不仅从以上诸多的石家名号中可 以看出;可能当时也有仿冒名牌店铺的行为,所以在铜镜上 往往又加铸“真”或“真正”的字样,有的还标明价格。
如“炼铜 照子每两一百五十文”、“湖州真正石家炼铜镜子”“、“湖州真 石三十郎家照子”、“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等由此可知,南 宋湖州镜是按重量计价的从南宋湖州镜背面刻铸铭文看, 其时对铜镜的称谓不一,或称“镜”,或称“监子”,或“镜子”、 “照子”并称而,大多称“照子”这是因宋人避讳甚严,赵匡胤 之祖名“敬”,为避“镜”讳,改为“监子”或“照子”其间,南宋 绍兴三十二(1162 年)朝廷规定“敬”字不避讳,而绍熙元年 (1190 年)重新颁布应避讳,如此,凡是铸刻“镜子”字样, 或既铸“镜子”又,铸“照子”字样的湖州镜应,该是这段时间的 另外从朝韩回流的湖州镜来看,其铸造精致,铜质精良;更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是以范铸形式,均为高锡青铜,一般 的直径都比较大且很厚重的特点来看,这也是其重视外销的 范例古老的铜镜曾经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而远走异国他乡, 将华夏的文明和智慧带给了世界;当这些海外的游子回归祖 国的时候,尽管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摸样,却以其更加深沉面貌展现在今人的面前,他像一位慈祥亲切、智慧善良的老人; 告诉了我们很多过去的历史和故事,在其或黑或白或灰色的 皮壳之下,千年的岁月沧桑、曾经的壮怀激烈、旧时的叱咤 风云、过去的荣辱兴衰 、-他折射人生百态,照尽苦涩酸甜;如今看看也只是历史中不多不少的一笔,是那样的平淡 如同过眼云烟。
铜镜收藏就是这样,在收藏中学习,在收藏 中探寻历史的足迹;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感知;探 索发现未知未解的历史,去认识感知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印 记这大概就是收藏的魅力,这也是文化的力量这些来自 千年一路走来的古代铜镜,曾经沉淀和积累着古人的精神与 气质,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其所表现的厚重和时空的 久远,让当今人类而感叹感慨,并从中有所感悟文字 |李建廷(宝鉴)声明 |中国青铜专业委员会对此文具 有完全权力,如有指教请联系作者读了宝鉴兄的文章,深受 启发,铜镜收藏不应该停留在收藏表面我们通常只是比较 谁手里的镜子好,价值高,品种少见很少对镜子的来龙去 脉进行仔细研究,找出他背后的故事每一面镜子都是一段 故事,尤其是带有铭文的铜镜,研究其铭文也不仅仅是停留 在研究其内容这个表面上通过铭文内容的比较,找出我们 未曾发现的珍贵史料,这样收藏铜镜才能找到深层次的收藏 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