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 财务报表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财务报表与纳税评估思考

文档格式:DOC| 46 页|大小 92KB|积分 10|2022-07-18 发布|文档ID:120751561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财务报表与纳税评估思考 1加强财务报表分析完善纳税评估工作 8浅谈纳税评估方法之如何运用企业会计报表数据 2008-6-17 9浅议财务报表分析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影响 24财务会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运用 27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与纳税评估的关系 32财务会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运用 36会计报表的税收分析 42财务报告和账簿以外的分析1、 结合企业行业特点、生产经营情况2、 例如:如这次市局选拔考试的酒类生产企业:企业是否有副产品(酒糟)销售,是否有自产自用的酒,是否成立关联企业,是否混淆粮食白酒与其他酒(企业账上有反映),从而按低税率申报消费税?这几项在企业报表,账簿上看不到,只能通过对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分析知道 例如:企业有减免税、有技术开发费,有财政补贴,在疑点分析时,一般应提出对这些业务进行核实,3、会计三张表与纳税申报表进行的核对分析财务报表与纳税评估思考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与纳税评估的关系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纳税人一个纳税期限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从而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的目的。

    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评估分析的方法之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在纳税评估中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重要性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通知中明确纳税评估方法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其中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抵退税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各类票证比对结果等这里明确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报表数据是税务部门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在此就从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如何运用于纳税评估分析进行简要阐述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

    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如果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低于当地同行业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而接近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企业可能存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作为评估人员应首先认真阅读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查看税法和会计制度之间有差异的地方,如工资、交际应酬费、捐赠、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等,企业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此外还应询问企业是否存在如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对外投资等事项,如有则进一步核实企业对这些事项的税务处理,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对费用、成本列支合法性的审核,则应结合前面费用、成本变动率的分析情况进行审核 (二)、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为正,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一般应为负,为什么?),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是否多列费用?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十)损益表与纳税评估分析1、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配比分析:销售成本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上年同期销售成本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销售额-去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销售额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1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

    A、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商品用于非应税项目,未计提销项或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等异常问题;B、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正时,正常;C、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D、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则正常2、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销售毛利率=(本年累计销售收入-本年累计销售成本)/本年累计销售收入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上年同期毛利率正常下降幅度商业在-35%,工业在-20%以内,如低于该幅度,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销售价格偏低或将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等3、销售利润率分析:销售利润率=本年累计利润总额/本年累计销售收入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将销售利润率和以前年度(特别是享受税收优惠期间)进行纵向比较,若小于0,则可能存在隐瞒收入、不按规定结转成本、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违规享受优惠政策等问题4、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分析: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超出同行业变动率正常峰值的(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可认定为异常,从而初步判定企业隐瞒收入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问题。

    5、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分析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去年同期应纳税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1二者基本应同步增长A、当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收入未计提销项或扩大抵扣范围多抵进项税额等异常问题;B、比值大于1,二者都为负时,则正常;C、比值小于1,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二者都为正时,则正常;D、当比值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异常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则正常 (三)、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四、财务报表项目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一)往来帐款与纳税评估分析1、往来帐款: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四类2、企业会计报表往来帐款余额变动分析①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应作销售仍挂于预收帐款中②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已经收讫,应作销售而未申报,记应收帐款贷方③ 分析商品已经发出,故意混淆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四类科目正确运用,反记应付帐款借方、预付帐款贷方,达到不申报纳税目的;特别是分析企业月末、年末往来帐款余额变动金额幅度大,且同时在二个往来帐款余额发生相应数据变动现象注:上述可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进行对比分析④ 分析应收款项科目年初余额,企业是否存在在年初更换新账时有作假现象虚列或虚增部分应收款项,则就能将部分不开票的现金销售收入或其他收入通过该部分虚增的应收款项收回来入帐,偷逃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对照往来帐款年初科目余额与上年末科目余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年初更换新账时在往来帐款之间相互调整余额的作假现象。

    ⑤ 分析评估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税前扣除是否符合条件3、案例分析案例1 某塑料编织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相关数据余额如下:2004年12月份会计报表年末余额中预付帐款120万元,原材料320万元,应付帐款580万元,预收帐款85万元;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年初余额中预付帐款0,原材料240万元,应付帐款465万元,预收帐款0原材料、预付帐款、应付帐款和预收帐款2005年初余额较2004年末余额分别减少80万元、120万元、115万元和85万元经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① 2004年8月份购设备支付120万元,未取得发票,未作固定资产入帐;② 2004年11月收受某物回公司虚开的废旧物资发票二份,货物废塑料,金额80万元;③ 2004年8-12月销售给某农资公司编织袋85万元,未开具发票申报纳税,挂预收收款二)资金来源与纳税评估分析1、资金来源:“银行存款”、“现金”、“短期借款”等反映的资金2、企业会计报表资金来源余额变动分析企业进货和库存资金占用较大,但资金来源反而少,并在往来“应付账款”等账户中数额也不大,资金需求与物流量有明显较大的悬殊,在资产负债表即可发现其不匹配的现象,就此情况,需究其根源;从而分析企业(投资者)是否有不愿把自有资金或各种借款放在账上反映,达到销售不入账、帐外经营等违法目的。

    3、货币资金的流量变动分析① 货币资金的流量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规模,可通过货币资金的收支渠道分析结合现金流量表来了解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并进而分析其对纳税的影响,发现疑点,从而深入评估;② 货币资金的本期增减绝对额与历史数据相对比较,结合各期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也能够发现问题4、案例分析案例2 某轮胎模具有限公司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会计报表年末余额中短期借款125万元,较年初增加75万元,且企业经济总量及经济指标较去年未发生相应变化经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并要求企业提供短期借款相关书证材料,另对提供短期借款的企业侧面了解,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① 提供给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短期借款的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从事轮胎模具加工,成立时间2004年8月,规模较小,存在巨额短期借贷资金可信度较低;② 轮胎模具有限公司2004年8月职工集资45万元组建轮胎模具加工小规模企业,另将设备磨床一台30万元、存货磨坯一批45万元投放到了小规模纳税人处,作企业启动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帐务处理:借“现金”75万元、贷“短期借款” 75万元轮胎模具加工企业为其加工模具,以加工费抵顶设备、存货款,双方都不开票申报纳税。

    ③ 设备磨床30万元8月份投放时为帐面净值,但未作帐务处理,仍提折旧至今三)存货与纳税评估分析1、存货: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2、企业会计报表存货余额变动分析存货余额变动是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主要依据① 工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A、材料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B、估价入帐材料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C、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材料、燃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不考虑购进材料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因素;不考虑在产品、半成品余额是否含工费的因素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A+B+C)/销售收入② 商业流通企业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A、库存商品余额影响增值税=(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增值税税率B、估价入帐库存商品影响增值税=(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已纳增值税+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A+B)/销售收入注:本方法适用于采用进价核算库存商品的企业。

    3、案例分析案例3 某轻型商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5年1-6月销售收入17893.32万元,上期留抵677.47万元,销项税金3041.86万元,进项税金3964.51万元,已纳增值税50.33万元,进项税转出16.19万元,期末留抵1634.26万元存在疑点是期末留抵税金大,是否存在商品发出而未开票申报纳税的现象经根据企业2005年6月份会计报表数据评估分析及企业约谈说明,并要求企业提供相关书证材料,分析结果如下:① 上年留抵余额为677.47万元;② 2005年6月底存货余额较年初新增5351.81万元,其中:新增材料存货(包括外购件)3190.34万元,增加留抵税额542.36万元;新增在产品存货(不含工费)892.99万元,增加留抵税额151.81元;新增产成品存货1268.48万元(其中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为92.48%),增加留抵税额199.43万元;另外2005年4-6月材料存货估价入帐数980万元,减少留抵税额166.60万元;③ 综上1-6月影响增值税留抵额因素值=677.47+542.36-166.60+151.81+199.43=1404.47万元;④ 纳税申报期末留抵与影响增值税留抵额因素值差额229.79万元,其原因是:2005年1-6月“折扣与折价”1353.18万元,虽部分取得购货方税务机关“销货折让证明单”,但皆尚未开红冲发票给购货方,却已在申报销售额中扣减,涉及销项税金230.04万元,应补增值税230.04万元。

    案例4 某化工发展有限公司,2004年1-12月份及2005年1-6月份企业会计报表、纳税申报数据以及企业约谈说明相关资料如下:① 2004年度销售额34648.41万元,实现增值税532.94万元;材料、动力占产成品比例95%,在产品不含工费;存货期末较期初增加2707.81万元,其中原材料增加1988.33万元,影响进项税金338.02万元;产成品增加210.68万元,影响进项税金43.71万元;在产品增加508.80万元,影响进项税金86.50万元;② 2005年1-6月份销售额37428.67万元,其中: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2290.95万元,实现增值税1423.27万元;材料、动力占产成品比例95%,在产品不含工费;免、抵、退办法出口货物销售额2290.95万元,影响销项税金389.46万元;存货期末较期初减少2309.62元,其中原材料减少1884.11万元,影响进项税金320.30万元;产成品增加76.34万元,影响进项税金12.33万元;在产品减少501.85万元,影响进项税金85.31万元;③ 评估对比分析2004年度与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评估测算得2004年度增值税税收负担率:(532.94+338.02+43.71+86.50)/34648.41=2.89%评估测算得2005年上半年增值税税收负担率:(1423.27+389.46-320.30+12.33-85.31)/37428.67=3.69%则评估测算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2005年上半年较2004年度增加0.8%。

    四)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纳税评估分析1、固定资产: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评估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2、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3、企业会计报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余额变动分析① 固定资产与生产经营情况(生产经营收入、商品附加值)、产能之间是否配比;② 固定资产余额减少,评估固定资产清理回收的残料是否入帐、出售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税法规定计算交纳了增值税;③ 固定资产余额变动与累计折旧是否吻合,评估企业是否正确计提折旧,是否有故意调节成本、利润的嫌疑;④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与累计折旧之间数据是否吻合,评估企业是否有未完工在建工程而预提折旧的情况;⑤ 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条件,评估分析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人企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⑥ 无形资产是否按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内摊销五)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与纳税评估分析1、预提费用: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2、待摊费用:是因权责发生制而产生,指已经支出,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费用 3、企业会计报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余额变动分析① 预提费用年终是否有余额,是否有故意调节当期成本、损益的嫌疑;② 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中是否有擅自将期间费用或不应计入成本费用的其他支出转入此科目处理,从而达到调节产品成本和当年损益;③ 待摊费用与开办费,评估分析开办费是否按期推销,着重针对新开办企业而言。

    4、案例分析案例5 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月,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纺织品与服装,为新办商贸企业,经国税批免新办商贸企业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50万元2005年6月对其2004年度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税收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经对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审核分析,发现下列几个疑点:① 2004年度销售收入总额619.91万元,利润总额147. 6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23.81%;销售利润率偏高,是否存在少结转销售成本现象;② “待摊费用”余额为0,主要指“开办费”;③ “固定资产” 余额为0,是否经营场所为租赁,租金是如何支付的经企业约谈说明,排除相关疑点,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涉税问题:① 销售利润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咨询服务收入141.02万元,占总收入的22.74%,且其成本费用较低;② 2004年2月一次性支开办费5.17万元列“管理费用”,未按规定摊销;③ 经营场所为租赁,年租金12万元,按合同规定年初支付,取得发票在2005年1月,租金列2005年1月“管理费用”六)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与纳税评估分析1、短期投资: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

    2、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购入1年内(不含1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3、企业会计报表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变动分析① 针对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数据发生额,评估分析企业的投资方式,如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检查是否按规定交纳了流转税、企业所得税;②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税法不允许扣除;③ “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与“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投资帐面价值之比,如投资报酬率较低,需进一步评估分析企业“投资收益” 真实可靠性七)所有者权益与纳税评估分析1、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2、企业会计报表所有者权益余额变动分析① 对实收资本进行评估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规模,投资与产能是否匹配,了解企业的投资各方,从而掌握其关联企业情况,为关联交易的分析奠定基础;② 资本公积主要评估分析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如接受捐赠资产、股权投资差额、债务重组收益、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会计上都计入了资本公积,而在税法中规定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③ 盈余公积主要评估分析计提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将收入隐匿计入该账户等情况,分析其使用是否符合规定八)存货、应付帐款、进项税额与纳税评估分析1、进项税额控制数变动分析① 生产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本期耗用材料+期末库存-期初库存)×增值税适用税率+动力×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② 商品流通企业本期进项税额控制数=[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数(减少用负数)+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帐款较期初减少数(增加数用负数)] × 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适用税率+运费×7%注:不考虑期间费用中除运费外的可抵扣增值税部分。

    ③ 进项税额控制数-申报表进项税额≥0如<0,评估虚抵进项和商业企业未付款抵扣进项和工业企业未入库抵扣进项的问题;2、销项税额控制数指标变动分析申报销项税额-评估销项税额≥0评估销项税额数为企业开具的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所列税额合计可结合损益表主营业务收入、纳税申报表销售额与发票开具额分析如<0,则可能漏申报销项税额3、进项税额与销售额增长率配比分析进项税额增长率/销售额增长率>1评估分析是否存在虚假抵扣或隐瞒收入的问题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与纳税评估分析1、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材料动力占生产总成本比例)×增值税税率-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 产品销售收入注:不考虑材料成本的组成因素2、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与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分析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毛利率=(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收入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毛利率×增值税税率×商品销售收入-期间费用中可抵扣增值税)/商品销售收入注:该种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应与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3、成本分配方法与纳税评估分析① 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擅自改变分配方法,调节当年盈亏。

    企业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目标在产品费用和本月发出的生产费用,应在各种产品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配方法,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本期盈亏,往往改变已经选用的分配方法,并且在会计当期不作披露② 结合材料(商品)、产成品明细表余额、材料(商品)盘存表,评估分析企业是否有多结转成本现象A、有数量无金额;B、有数量但金额为红字;C、没数量、没金额又无具体原因4、案例分析案例6 某热合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要经营金属材料(镍),商业流通企业2005年10月对企业2004年度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收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纳税评估经对企业2004年度会计报表数据和纳税申报表的评估分析,发现二个疑点:① 2004年度销售收入10319.35万元,已纳增值税11.43万元,平均税收负担率0.11%,期末留抵30.74万元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偏低,且留抵税金偏大,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虚列进项现象;② 2004年利润总额744.43元,销售利润率0.001%;应纳税所得额19.22万元,应纳、已纳企业所得税6.34万元销售利润率明显偏低,成本费用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列支现象。

    根据企业会计报表数据及企业约谈说明资料加以评估分析:① 增值税评估分析A、运用存货变动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A)存货期末较期初减少33.30万元,影响进项税金5.66万元;(B)估价入帐材料期末较期初减少252.03万元,影响进项税金42.84万元;(C)期初留抵0.65万元,期末留抵30.74万元;(D)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11.43+0.65-30.74-5.66+42.84)/10319.35=0.1795%.B、运用商业流通企业毛利率测算增值税税收负担率(A)年度商品销售成本10196.55元,商品毛利率1.19%,毛利率较低是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偏低的主要原因;(B)年度期间费用中运费32.50元,抵扣进项税金2.45元;(C)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1.19%×17%×10319.35-2.45)/10319.35=0.179%.C、存货变动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与商品流通企业毛利率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值基本相符② 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销售利润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A、商品镍毛利率较低;B、期间费用较大,其中运输费全年支付32.50万元;C、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调整后应纳税所得19.22元。

    ③ 自查补税说明发出商品40.85万元应在2004年9月份确定收入实现,却在2005年4月份确定销售,销售成本40.50万元,毛利0.35万元,税费0.02万元,应调增应税所得额0.33万元,补企业所得税0.11万元浅议财务报表分析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影响 来源:江苏国税网作者:董强军日期:06-02-10 一、财务报表分析与增值税纳税评估的联系 增值税纳税评估属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工作,在评估过程中,不宜调帐、不宜实地检查,也不得向纳税人发出任何形式的法律文书鉴于增值税纳税评估的特殊性,评估人员只能通过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税收征管信息进行分析,以发现疑点,作出判断这其中财务报表的分析对增值税纳税评估起了很大作用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作用 (1)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2)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税务机关进行税务管理的可靠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 (1)财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目标及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2)人们对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看法和预期。

    现在,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评估人员一般都进行十一个财务指标分析,如:应纳增值税分析、进项税额分析、应收帐款变动率分析等等,这种分析主要是基于对纳税人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与申报表之间的数据进行逻辑分析,进而作出纳税人是否存在偷、漏税嫌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务报表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其实财务会计报表还有很多作用,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并末得到重视 如:勾稽关系的审核: (1)看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与企业申报是否相符 (2)分析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收帐款"以及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看是否存在销售不入帐、销售不提销项税金而直接将成本计入"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或"预收帐款"等情况 (3)通过对企业本期购进材料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结转材料成本,与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成本"进行比较,来看资产负债表的存货期末数是否符合逻辑(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购进材料成本-本期结转材料成本)除此之外,财务报表还可作以下分析: 1、销售额变动率分析 按月或按季计算分析纳税人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额变动率=(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税负率=本年累计应纳税额/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对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变动异常的,应重点审核企业的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

    所谓正常峰值,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销售额和税负正常变化的上限或下限即:销售变动率正常峰值,为纳税人在正常履行纳税义务的前提下,由于受市场、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使税负率变化所能达到的最小或最大值 2、毛益率分析: 销售毛益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若评估期销售毛益率较以前各期或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波动,则可能存在购进货物入帐,销售货物结转销售成本而不计或少计销售额问题 3、销售额分析: 将利润表中的当期销售成本加上按成本毛利率计算出的毛益额后(成本毛利率=本年累计毛利额/本年累计销售成本×100%),与利润表、申报表中的本期销售额进行对比,若表中数较小,且相差较大,则有可能存在销售额不入账、挂帐或瞒报销售等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从财务报表中提炼并取得有利于评估的有效、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财务报表分析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局限性 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着应引起评估人员注意的局限性,只有全面评价或认识到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和局限性,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财务分析,提炼并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运用2008-8-19 15:7 谢金荣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财务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础,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纳税评估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要求,每个会计年度,企业必须至少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选择执行)这三张财务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础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为了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税务机关推行纳税评估制度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必须要有数据来源,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而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中,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因为,财务会计是目前唯一的能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可靠信息的系统,财务会计报表是在会计核算中,根据财务帐簿记录的有关资料编制的具有一定指标用以反映经济实体的财务情况、成本水平和财务成果的报告文件,能综合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企业经营行为和资产负债情况,及现金流动情况。

    因此,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1.通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变化与利润表的销售总额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资产总额增加而销售总额减少的,应进一步分析资产总额的组成及变化,其中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增加和负债中短期借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增加从而对应存货大幅增加的,应注意其账外销售、延期确认销售的问题  2.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化之比,可发现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误差分析时结合现金流量表进行,根据企业一段时间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分析企业税收的变化趋势  3.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大致判断主营业务成本结转的准确性存货应是纳税评估分析的重点,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的综合,因此分析时最好结合总账进行在生产正常,市场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数量、总价应该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因此,如果发现某期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

    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不大,本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考虑留抵票的情况下,变化应该不大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贷方发生额应该变化不大因此,如果发现某期原材料地贷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考虑生产周期的情况下,产出没有大的变化,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防止企业改变原材料用途,而将成本转入生产成本,或未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在投入正常的情况下,产出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如果库存商品期初、期末数量余额变化不大,则本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应该是变化不大,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不会有大的变化,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应有大的变化如果发现某期销售数量增加,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不增反降,应重点分析在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本期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如果发现某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而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有大的变化,应重点分析  4.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的增幅变化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增幅变化之比,可以判断生产能力增加有没有引起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因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相应的生产能力应该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如果没有,则应防止成本核算不准确或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

      5.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增减幅度变化与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财务费用增减幅度变化之比,可能发现账外投资和账外资金拆借的情况  二、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由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组成倒过来看,净利润+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比较,从中可能发现一些不协调因素  1.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很大,但毛利率很小,甚至亏损,应作重点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抓住主营业务成本的形成,检查的方法主要有:  (1)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否保持一致性,是否规范  (2)各期生产的产成品成本单价有无大的变化,在原材料及主要费用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应防止企业将产成品成本单价的变化与企业当期的净利润变化“共振”,即当期净利润提高,当期生产的产成品单价也提高的问题  (3)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数量、单价,与结转的产成品成本的品种,规格数量、单价是否一致或相关  2.营业利润如果主营业务利润正常,则问题可能出在其他业务利润和三项费用中,重点在三项费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费用的超大。

    分析方法是:  (1)将企业采购规模及运费进项税与营业费用的运输费、装卸费相比;  (2)将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全公司人员的劳动保险费开支与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及劳动人事部门的人事档案相比;  (3)将计提的折旧费、固定资产维修费及水电费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相比;  (4)将研发费与企业的科研能力相比;  (5)将利息支出、汇兑损益与长短期借款中的银行贷款本金,外汇收支规模相比;  (6)将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率相比;  (7)将坏账损失、资产减值与存货质量、应收账款核销相比  3.利润总额由于该部分大都属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额,虽然对会计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但对所得税影响有限,不过在分析报表中,也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1)投资收益与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之间的关系;  (2)补贴收入与企业所处行业及国家优惠政策之间的关系;  (3)营业外收支与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之间的关系等,从中可以判断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意图以及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水平  4.净利润  (1)通过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较,可以得出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从而判断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  (2)根据纳税调整事项的多少,来对照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的大小,两年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减幅度与销售收入增减幅度之比,从而判断出纳税调整事项的内容;反之亦可通过以上报表项目,判断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准确与否。

      三、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量表分主表和附表两部分,先看主表部分:  (1)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相当,则说明企业经营正常;如果出现大额正差,则存在收入不入账的可能;  (2)支付给职工的现金和支付的各项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如果出现较大反差,都可能存在问题,即存在账外销售的可能;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各项目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比较,如果反差较大,则可能少计投资收益、多计营业外支出或隐藏相关交易的可能;  (4)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各项目与财务费用比较,如果反差较大,则有多计或少计财务费用以调节利润、调节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再看补充资料: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是会计净利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间的桥梁,分析其中各项金额的变化,应结合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将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与管理费用作比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与管理费用作比较,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与营业外支出比较,财务费用与财务费用、投资损失与投资收益作比较,并从中验证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准确性。

      以上财务会计报表分析是纳税评估的探测器,通过对它的对比分析,基本可以确定问题所在的部位或区域,为下一步继续进行纳税评估指明方向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与纳税评估的关系2010-09-03 16:19:09 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 中国会计网 字号:T | T   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要求,每个会计年度,企业必须至少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选择执行)这三张财务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础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为了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税务机关推行纳税评估制度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纳税评估必须要有数据来源,纳税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是纳税评估的重要资料,而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中,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因为,财务会计报表是目前唯一的能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可靠信息的系统,财务会计报表是在会计核算中,根据财务帐簿记录的有关资料编制的具有一定指标用以反映经济实体的财务情况、成本水平和财务会计报表成果的报告文件,能综合反映一段时间内的企业经营行为和资产负债情况,及现金流动情况。

    因此,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也是纳税评估的出发点   一、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存货应是纳税评估分析的重点,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是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的综合,因此分析时最好结合总账进行在生产正常,市场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数量、总价应该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因此,如果发现某期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原材料借方发生额变化不大,本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考虑留抵票的情况下,变化应该不大在生产正常的情况下,各期外购原材料贷方发生额应该变化不大因此,如果发现某期原材料地贷方发生额变化太大,在考虑生产周期的情况下,产出没有大的变化,在实地查核时应作为重点,防止企业改变原材料用途,而将成本转入生产成本,或未将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在投入正常的情况下,产出应该没有大的变化,如果库存商品期初、期末数量余额变化不大,则本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应该是变化不大,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不会有大的变化,增值税销项税额不应有大的变化如果发现某期销售数量增加,在产品销售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却不增反降,应重点分析在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本期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应该没有大的变化。

    如果发现某期销售产品的数量变化不大而结转产品销售成本有大的变化,应重点分析   二、利润表的分析  利润表由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组成倒过来看,净利润+所得税=利润总额-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比较,从中可能发现一些不协调因素   1.主营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都很大,但毛利率很小,甚至亏损,应作重点分析分析的重点是抓住主营业务成本的形成,检查的方法主要有:   2.营业利润  如果主营业务利润正常,则问题可能出在其他业务利润和三项费用中,重点在三项费用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费用的超大  3.利润总额  由于该部分大都属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额,虽然对财务会计报表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但对所得税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沈阳哈登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