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高淑兰)

《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理论活动方案(高淑兰) - 《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理论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但时下我们对洋节付出的情感明显多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记得情人节是哪一天,记得圣诞节是哪一天,知道平安夜是怎么回事,知道母亲节甚至是父亲节的来历,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无视中,端午节寂寞了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冷落了一次一次,清明节假设不是与一局部人的哀思联络在一起,恐怕我们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更不要说它的深入内涵了 大树不能断根而叶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在的土壤、营养,在洋节铺天盖地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也不能默默无闻、倍受冷落了我们既要提醒成年人记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们学校决定要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让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继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目的: 1、围绕精巧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 民间文学、 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对同学进展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活动框架: 1、理论根据 新课程理念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经历和生活世界,一改传统课程施行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p 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合作和交流的才能,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展的历史转变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活动努力开发课程,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夯实学生文化底蕴,为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根底 探究式学习理论探究式学习倡导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开展技能、培养才能特别是创造才能,同时受到审美、思想教育,并开展自己的个性 2、预期目的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进步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积极开展各种综合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步学生自主进展综合活动的才能 通过课内外的理论活动,开掘一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3、研究内容 本活动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理论活动,详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展: 〔1〕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 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络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方屈原之于端午节等,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理解民俗风情 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风俗,开展综合理论活动参与到各地民族的风俗中去,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4、研究的原那么 (1)注重课题研究的综合性 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各学科间的联络,将鉴赏知识、人文历史知识、情感启迪溶于一体,进展人文教学。
首先活动目的的综合,不仅有社会意识、科学精神等情感目的,也有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等才能目的,还有各种知识性目的;其次,活动内容综合;再次,活动方式也是综合的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自主探究,积极建构 (2)注重课题研究的兴趣性 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一些与节日民俗相关连的简单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步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3)注重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原那么 学生的开展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题研究始终坚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每个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开展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获取体验和知识,老师那么是支持者、指导者但凡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主动参与理论,自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进展自我评价,在探究性情境中去创造性地建构直接经历,实现主体综合素质的生成 (4)注重理论性原那么 以学生的理论体验为主线开展序列活动根据活动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理论形式,形成序列性的“主题包”,增强活动过程的兴趣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如:搜集信息、参观、调查、设计、操作、表演、宣传等通过各种能动的理论,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的亲和感、责任感。
四、研究的步骤: 时间为一学期〔2023.9—2023.1〕 1、准备阶段〔2023.9至2023.10〕 做好活动方案设计,制定方案 分析^p 现有条件,确定详细目的 2、施行阶段〔2023.10至2023.1〕 第一步:〔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工程;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展社会调查和理论活动 第二步: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理论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二步进展 第一步:〔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 〔2〕组织学生进展活动的评价 五、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 1、搜集的资料 2、活动的体会 3、学生研究成果 4、活动照片 5、文字、网页、幻灯片、展板等形式展示学生研究成果 六、活动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做好宣传发开工作,让学生、家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此项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把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的培养真正浸透到教学工作中。
2、做好课程活动管理 按时开展相关活动,学生在研究的每一步必须按时完成材料的搜集整理、交流反应 3、与社会获得联络,争取社区、家长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加强课程开发 七、评价: 1、评价方法及根据 结合班级“小组争星”星级评价制度,根据实际活动情况及效果,注重活动中学生自主性的表达及社区活动情况,并结合活动档案袋材料开展评价,以全面衡量活动效果 2.活动达成度评价 活动达成评价关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与自主意识,也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表达,采取等级制评价,最终表达在成绩册上,主要评价工程如下: 学生达成度评价表 活动内容 评价对象 活动日期 工程 A 活动 参与 合作 小组合作研究并 研究 活 动 有成效 能配合活动课外 积极开展课外自 程 活动 主探究的 材料 袋整理,材料丰准备 富,有过程的 活 动 档案袋 成果 档案袋成果 丰富的 果 成 果 自主性 中有成果的 活动中表达较强 自主性的 合 作 能友好合作并 有成效的 有想象力并积极创造力 参与理论的 能主动进展档案 积极主动参与并有好建议的 能积极开展 B 能主动参与活动 能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成效一 般 能配合活动 C 能参与活动的 能开展小组合作研究有 记录 能配合活 过 开展一定探究,有 动开展探究的 记录的 能进展档案袋整 理的 档案袋成果 一般的 参与班级内 评选交流的 活动中有一定 自主性的 能较好合作的 有想象力但 理论缺乏的 评 理论的 能参与合作的 能参与共同 能参与活动的 不明显的 不全的 有作品但成果齐全的 档案袋成果 档案袋材料不 成 评 选 在校级以上评选 活 动 态 度 总 体 评 人 析 价 以上评价中有些工程可根据档案袋进展评价,有些工程可推广到学生中,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或互为评价。
3.活动案例中的生生评价〔过程的实时评价〕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