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在职业危害防治中的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用人单位在职业危害防治中的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1、建立主体责任制: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六条,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具体包括:(1) 制定职业病防治五年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2)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预算(不低于年度营收的0.5%);(3) 建立覆盖全员的责任考核机制;2、健全管理机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第十条要求:(1)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设立独立职业健康管理机构;(2)300人以下企业应配备专职管理人员;(3)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实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注册制度;3、资金保障义务:用人单位需依法保证以下经费投入:(1) 防护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2)个体防护用品采购支出;(3)职业健康检查费用(含岗前、在岗、离岗体检);(4)职业卫生培训专项经费;二、职业危害源头防控义务:1、危害项目申报制度: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规定:(1)新建项目需在竣工验收后30日内完成申报;(2)现有项目每年1月31日前完成年度更新;(3)申报内容包含危害因素种类、接触人数、检测数据等;2、工程技术防控:用人单位应当:(1)优先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生产工艺(《防治法》第十五条);(2)设置全面通风、局部排毒等工程防护设施;(3)建立设备维护台账,确保防护设施有效运行率≥95%;3、个体防护管理:具体包括:(1)按GB/T 11651标准配发合格防护用品;(2)建立领用登记和定期更换制度;(3)开展防护用品使用培训考核;三、职业健康监护体系构建义务:1、健康检查制度:用人单位必须依法组织:(1)岗前检查:排除职业禁忌症;(2)在岗检查:接触苯系物等危害因素者每年1次;(3)离岗检查:劳动关系终止前90日内完成;2、健康档案管理:需建立的档案包含:(1)劳动者职业史、危害接触史;(2)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3)职业病诊疗资料;(4)档案保存期应延至劳动者退休后10年;3、特殊群体保护:对孕期、哺乳期女职工及未成年工:(1)禁止安排接触致癌物、致畸物作业;(2)定期进行专项健康评估;(3)调整适宜的工作岗位;四、职业卫生管理运行保障义务:1、监测评价制度:(1)每年至少开展1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2)每三年进行1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3)检测结果在厂区显著位置公示30日;2、培训教育体系:培训要求包括:(1)主要负责人年度培训≥8学时;(2)管理人员初次培训≥16学时;(3)接触危害劳动者每年复训≥4学时;3、应急管理机制:需建立:(1)包含13项要素的专项应急预案;(2) 每半年组织应急演练;(3)配备急救药品和应急冲洗设备;五、职业病患者保障义务:1、诊断协助义务:用人单位应当:(1)如实提供职业史、危害接触史等资料;(2)在30日内完成诊断所需材料提交;(3)配合现场调查取证;2、待遇保障责任:包括:(1)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不得低于社平工资);(2)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原待遇不变);(3)承担劳动能力鉴定费用;3、岗位安置义务:对确诊患者:(1) 调离原工作岗位;(2)妥善安置适宜岗位;(3)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距退休不足5年者);六、监督与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最高可处50万元罚款;2、民事责任:承担医疗费、误工费等赔偿;3、刑事责任: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最高可判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