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宗教习俗

中元节:宗教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这天,大家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和清明节上坟相同以下是xx为您整理的,供您参考,更多具体内容请点击实用资料栏目查看 佛教 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十二个月全部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和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所以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展现兴盛,官民共乐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显著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和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取得地官赦罪,取得解脱所以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奠孤魂野鬼,和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敬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和道教和儒家的祭奠习惯不一样,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主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行祭奠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请求自己整年的平安顺利。
较为盛大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些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道士、艺师饰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悬丝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全部在阳世的亡灵,全部归"大士爷"管理有关"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她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她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今后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部分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1,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奠,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奠顺利,待到七月一过,通常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
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期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道教 "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奠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和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个民间习俗每十二个月到了农历七月中,大家全部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大家相信这么能够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