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文档格式:DOC| 4 页|大小 90.50KB|积分 18|2022-02-21 发布|文档ID:56438713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2:.-o文学研究i2006年7月762:.-762:.-“十 七年”的革命 历史题 材小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3级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9)762:.-762:.-sn摘要:“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 然题材较窄,但革命历史題材和农村題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 的广泛关注,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 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 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通俗小 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关键词:“十七年”题材革命历史小说焦点风格中国当代文学是以新中国的成立为开端的,“十七年”作 为当代的一个特殊的时段被学者纳入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 阶段它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的这“十七年”战后 中国现实政治的急迫情势与同各种政治力量存在密切联系的 文学派别之间冲突加剧有关,文学的发展进程自动地或不由 自主地被纳入“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的政 治选择之间而“十七年”小说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反映出特 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和停美观念关于“题材”的概念,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作家选 取他充分熟悉透彻理解,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为自己 加工提炼的对象,这就是题材;二指的可以作为材料的社会生 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在“当代”说到题材,主要是后一种 理解①题材概括的这种研究方法是当代“十七年”文学的特殊 现象其出发点是从小说作品对应于现实或历史生活的具体 内容的角度进行归纳的,这种研究思路关心的是小说的描写 内容和生活范围它的评价依据往往也是小说内容对生活内 容的开掘深度和广度,真实程度等等十七年”里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题 材,易受到评判,有关感情爱情的题材就更加危险了这使得 “十七年”里有了与题材有关的特殊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和农 村题材小说80年代中期,洪子诚在对当代小说样式及其发展 轨迹的考察中,发现“十七年”时期小说题材比较集中表现有 二:一是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生活,包括第一,二次革命战争,而 其中表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生活的作品,占有更大的 比重;二是现实的农村生活②前者的产生我们可以理解为作 家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某种看法,作者所要表达的并未在现实 生活中找到素材或者是尚不够典型,于是作家需要调动他的 一切生活积累来从事写作,这种积累往往又要追溯到历史,在 历史的长廊中去寻找契合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便在这种背 景下产生了后者则取材于现实生活,就农村社会的改革变化 及农民自身的成长展开描写。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要是50年代至70年代出现的,以中 国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主要讲叙革命的起源或者是革命 如何经历曲折后走向胜利的革命斗争”题材作品就“在于肯 定通过.革命手段以建立现代国家的历史意义及其合法性,并 重申战塞年代所确立的价值观(极度强调意识与献身精神,限 制与压抑个人欲望和个体独立性)作为重整崩坏的社会秩序 重建民族自信心的精神支柱献身精神、毫不改易的目标感以 及经历折磨的不屈意志,是这些小说的主题,也是其中人物的 思想性格特征③革命历史题材为什么成为作家创作的焦点呢?主要取决 于以下两点:一是作家描写的虽是过往的历史,但历史并没有 中止其现实意义,它的巨大投影沿着时间之维刺向了今天,并 且继续射入未来J'历史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将 来'的事件联系和作用联系”虽然新中国已成立,但革命斗争 并没有结束,战争文化传统意识仍渗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 支配着作家的创作过程,也支配着读者的审美情趣二是新中 国成立初生活相对稳定,作家可以静下来从事小说创作,这也 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长篇小说丰盛的原因当然此间也不 乏风格迥异的短篇小说此外作家创作主体在新旧社会交替 的影响下,业已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从观念认知到审美表现的 深刻变化,在其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六如在谈《六十年的变迁》创作时说他的创作就是想帮 助人民“从这些历史经验中吸取一些'观今宜鉴古'的教训” 梁斌谈创作《红旗谱》时直截了当地承认“我写这部书一开始 就明确主题思想是阶级斗争,因此前面的楔子也应该以阶级762:.-762:.-阻碍他的也势必是另一种礼,或者说是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追求与阻碍,这种冲突就构成了悲剧 意识由于模糊性的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即 稳定的保存型的文化模式,其文化气质显为一种柔性,一种韧 性,而不像西方是求真求变在遇到外部的挫折之后,陶渊明 选择的是回避,是隐让,而不是抗争,所以他的追求以失败而 告终,以牺牲自己来回避社会现实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悲剧意识区别于西方的独特性然而诗人在屡屡失意之后并不甘心,仍要追求下去,为此 徘徊于南林,等待时机,并“托行云以送怀”,来表达未尽之意 也就是说他的人生理想虽然受到现实生活的打击,却并没有 泯灭现实中的陶渊明虽然无法发挥才干,为国效力,但他的 猛志依然存在,且在隐居生活中也没有拘泥于个人琐事,这是 中国知识分子“柔自内束”、回避忍让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范 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懈追求的无限性。

    旷达、超脱、卓然于世的人生境界,“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的孤芳自赏,在陶渊明身上实际上就是“兼济天下”的仕途情 节的变形折射正因为关注社会,才会为社会的弊病心痛不 已,才会珍惜仅存在自己身上的高洁与清高,才会痛下决心与 世俗决绝这种超越性使得他作为田园诗人,寄情于田园而不 沉溺于田园,在《闲情赋》与《感士不遇赋》这样的作品里继续 着微弱而坚韧的追求《闲情赋》中的陶渊明是一个更深的更伤心无奈也更执着 的陶渊明,他有田园歌咏里的潇洒悠闲,更有作为一个传统知 识分子背负着人生理想蹒跚而行的一面参考文献:[1] 力之.《闲情赋》之评价种种——兼说萧统在《陶集序》 与《文选》中之不同价值取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4陶潜.陶渊明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6。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小辰1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