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共14页)

文档格式:DOC| 14 页|大小 395KB|积分 20|2022-02-28 发布|文档ID:5838533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Z1.原子( A X ) 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电子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2.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整数,不同于相对原子质量4.相对原子质量 ⑴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个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它是相对质量,单位为1,可忽略不写同位素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就是质量数如:D2O的摩尔质量:20g/mol ⑵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原子百分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所得的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5. 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原子:Ne;分子:CH4、NH3、H2O、HF;阳离子:Na+、Mg2+、Al3+、NH4+、H3O+;阴离子:N3-、O2-、F-、OH-、NH2-②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原子:Ar;分子:SiH4、PH3、H2S、HCl、F2、H2O2、N2H4、C2H6;阳离子:K+、Ca2+;阴离子:P3-、S2-、HS-、Cl-、O22-二、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 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K→L→M→N→O→P→Q顺序排列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

    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注意】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VIII、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3.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周期表关系的规律: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②电子层数=周期数(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③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④负价绝对值=8-主族序数(限ⅣA~ⅦA)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增强,则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形成的气态氧化物越稳定,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其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减弱。

    ⑥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金属元素单质的还原性增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1)电子排布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2)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3)主要化合价+1+2+3+4-4+5-3+6-2+7-1—(4)金属性、非金属性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加—(5)单质与水或酸置换难易冷水剧烈热水与酸快与酸反应慢———(6)氢化物的化学式——SiH4PH3H2SHCl—(7)与H2化合的难易——由难到易—(8)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增强—(9)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Na2OMgOAl2O3SiO2P2O5SO3Cl2O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10)化学式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11)酸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弱酸中强酸强酸很强的酸—(12)变化规律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 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 (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Ⅲ)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微粒半径的大小与比较:1)一看“电子层数”:当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Cl)>r(F)、r(O2-)>r(S2-)、r(Na)>r(Na+)2)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r(Na)>r(Cl)、r(O2-)>r(F-)>r(Na+)3)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Cl-)>r(Cl) 、r(Fe2+)>r(Fe3+)★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科学家在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指导下,对元素的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为新元素的发现以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通常制造的农药,所含有的氟、氯、硫、磷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在一定的区域内人们还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第二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一、化学键1. 概念:化学键: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的相互作用.注:①非相邻原子或分子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不存在化学键 ;②原子:中性原子(形成共价键)、阴阳离子(形成离子键)、③相互作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离子键:只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2.分类: 共价键: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也可能存在离子化合物中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键型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特殊:NH4Cl、NH4NO3等铵盐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只有共价键)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由不同种原子形成,A-B型,如,H-Cl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由同种原子形成,A-A型,如,Cl-Cl★2.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和“×”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1)原子的电子式: 由于中性原子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所以书写电子式时应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排列在元素符号周围排列方式为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例如,、、、2)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金属原子在形成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经失去,但电子式仅画出最外层电子,所以在画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就不再画出原最外层电子,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右上标出所以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的电子式为;镁离子的电子式为,氢离子也与它们类似,表示为3)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一般非金属原子在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这些电子都应画出,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

    例如,、、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2CO是吸热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2O(g) CO(g)+H2(g)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3、能源的分类:[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三.化学反应快慢与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①单位:mol/(L·s)或mol/(L·min)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降低温度,减小速率一般每升高10°C,速率提高2到4倍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减慢反应速率(负催化剂)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既反生化学平衡的移动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① 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xA+yBzC,x+y≠z )3. 化学反应的利用1.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意义:①利用化学反应不仅能制备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 ,而且还能制备 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所需要的物质,例如消毒剂 ClO2 的制备③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提高其性能 ,扩大适用范围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已成为保障人们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人类利用化学反应,不但要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新物质,还要充分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在化学反应中,能量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通常有热能、电能等 2.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实验装置如图       装置中所盛试剂及其作用:C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D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或干燥氯气);F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氯气3)验满方法如果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可在瓶口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来检验,也可以用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来检验  2. 工业制氯气的反应原理  3. 工业合成盐酸的反应原理  4. 工业上合成消毒剂——二氧化氯() (二)常见气体的制备  1. 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的装置,应当由四部分组成:  2. 发生装置基本类型装置类型固体反应物(加热)固液反应物(不加热)固液反应物(加热)装置示意图主要仪器酒精灯、大试管分液漏斗、大试管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石棉网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原电池原理(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3)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4)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①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②把总反应根据电子得失情况,分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对号入座,注意酸碱介质和水等参与反应ii)原电池的总反应式一般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7)原电池的应用: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如粗锌制氢气速率比纯锌制氢气快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③设计原电池④金属的腐蚀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认识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甲烷的性质与结构1 .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化学性质通常状况下,甲烷的性质比较稳定,与酸性KMnO4溶液等强氧化剂不发生反应,与强酸、强碱等也不发生反应空间结构:正四面体,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夹角相同来源: 天然气、沼气 、油田气 、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物性: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0.717g/cm3(标准状况),比空气的密度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极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稳定性:通常情况,甲烷比较稳定, 不能 被H+/KMnO4、Br2等氧化剂氧化,与强酸和强碱也不反应点燃甲烷的可燃性:氧化反应 CH4 + 2O2 CO2+2H2O 注意:点燃甲烷时要验纯,条件不同,水的状态不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伴有淡蓝色火焰光光甲烷的取代反应方程式:光光CH4 + Cl2 → CH3Cl + HCl CH3Cl + Cl2 → CH2Cl2 + HCl CH2Cl2 + Cl2 → CHCl3+ HCl CHCl3 + Cl2 → CCl4 + HCl①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②逐步取代:1molCl2只能取代1molH原子③取代反应的产物是混合物,5种产物都有(HCl,还有各种取代产物)④:②产物的状态:HCl、CH3Cl为 气体,CH2Cl2、CHCl3和CCl4为 液 体,甲烷的四种氯代产物都不溶于水不论CH4 和 Cl2的比例是多少,几种产物都有,n(HCl)最大,且 n(HCl)= n(参加反应Cl2)2. 烃1、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称为烃。

    1)除甲烷外,还有一系列性质跟它很相似的烃,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这类烃称为烷烃其结构特点是: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而达到饱和 简言之,烷烃具有 单 链 饱 的结构特点通式为:CnH2n+2(n≥1) 分子式(碳原子数)不同的烷烃一定互为同系物,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烷烃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2) 烷烃的物理性质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b)分子里碳原子数等于或小于4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或固体;c)烷烃的相对密度小于水的密度d)一般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液态烷烃本身就是良好的有机溶剂3)烷烃的化学性质稳定,跟酸、碱及氧化物都不发生反应,也难与其他物质化合;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发生下列反应: ①能燃烧:CnH2n+2+O2nCO2+(n+1)H2O ②易与X2取代(生成一卤代物)CnH2n+2+Cl2CnH2n+1Cl+HCl4、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分子式不同相同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结构相似不同不同——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原子 烷烃的命名(了解)①选主链,称某烷;②编号位,定支链;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④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 石油和煤 重要的烃1、 煤 :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煤除了主要含碳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H、N、S、O等元素 (1)煤的干馏: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它分解的过程,收做煤的干馏在这个过程中,煤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煤经过干馏能得到焦炭、煤焦油、粗氨水和焦炉气等物质煤干馏的主要产物和用途干馏产物主要成分主要用途炉煤气焦炉气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气体燃料,化工原料粗氨水氨气、铵盐氮肥粗苯苯、甲苯、二甲苯炸药、染料、医药、农药、合成材料煤焦油苯、甲苯、二甲苯酚类、萘炸药、染料、医药、农药、合成材料沥青电极、筑路材料焦炭碳冶金、燃料、合成氯煤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污染性气体,因此要对其产生的废气进行脱硫处理,有关内容在硫及其化合物章节中有相关介绍2、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组成的混合物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气态和固态烃从油田里开采出来的原油要经过脱水、脱盐等处理过程,才能进行炼制石油炼制的主要方法有分馏和裂化①分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成的沸点的不同用蒸发和冷凝的方法把混合物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蒸馏产物的方法叫分馏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特别是提高汽油的质量,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加热或使用催化剂并加热),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这中方法称为石油的裂化。

    裂化——为了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采用比裂化更高的温度,使其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小分子烃,用为有机化工原料工业上把这种加工方法叫做石油的裂解裂解是深度裂化——为了分子量更小的乙烯、丙烯等气态烃)3、乙烯的性质1)物理性质 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ρ=1.25g/L乙烯与溴反应时,乙烯分子的双键中有一个键被打开,两个溴原子分别加在两个价键不饱和的碳原子上,生成了无色的物质:1,2—二溴乙烷2)乙烯的重要用途:作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催熟果实;乙烯是石油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所以一个国家乙烯工业的发展水平即乙烯的产量,已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乙烯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那么我们就把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一类链烃叫做烯烃,乙烯是烯烃的典型,也是最简单的烯烃4、苯的结构和性质:苯分子中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使苯在一定条件下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5.5℃、沸点80.1℃芳香烃:是指分子里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苯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芳香烃芳香烃只是沿用名,大多数芳香类的化合物并没有芳香味,因此该名称没有实际意义。

    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有机物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通式CnH2n+2CnH2n——代表物甲烷(CH4)乙烯(C2H4)苯(C6H6)结构简式CH4CH2=CH2或(官能团)结构特点C-C单键,链状,饱和烃C=C双键,链状,不饱和烃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空间结构正四面体六原子共平面平面正六边形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用途优良燃料,化工原料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溶剂,化工原料有机物主 要 化 学 性 质烷烃:甲烷①氧化反应(燃烧)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烯烃:乙烯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苯①氧化反应(燃烧)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②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HNO3+H2O ③加成反应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3.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有机物主 要 化 学 性 质乙醇①与Na的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乙醇与Na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要缓慢结论:乙醇分子羟基中的氢原子比烷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但没有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②氧化反应 (ⅰ)燃烧CH3CH2OH+3O2―→2CO2+3H2O(ⅱ)在铜或银催化条件下:可以被O2氧化成乙醛(CH3CHO)2CH3CH2OH+O2――→2CH3CHO+2H2O③消去反应CH3CH2OH――→CH2=CH2↑+H2O乙酸①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活泼金属,碱,弱酸盐反应,如CaCO3、Na2CO3酸性比较:CH3COOH > H2CO32CH3COOH+CaCO3=2(CH3COO)2Ca+CO2↑+H2O(强制弱)②酯化反应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有机物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羧酸通式CnH2n+1OH——CnH2n+1COOH代表物乙醇乙醛乙酸结构简式CH3CH2OH或 C2H5OHCH3CHOCH3COOH官能团羟基:-OH醛基:-CHO羧基:-COOH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非电解质)——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75%——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原理:CH3COOH + HOCH2CH3              CH3COOCH2CH3 + H2O 用含氧的同位素18  8O的乙醇跟乙酸实验研究,发现乙酸乙酯分子里含有18 O原子,从而证明酯化反应的过程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跟醇分子的羟基中的氢原子结合生成水,其余部分相互结合生成酯即:酯化反应即属于可逆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三、反应特点:1. 通常情况下,反应速率较小2.反应是可逆的,乙酸乙酯的产率较低 反应的条件及其意义:1.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而收集,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2.以浓硫酸作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3.以浓硫酸作吸水剂,可以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实验时要注意:1.加入试剂的顺序为:乙醇→浓硫酸→乙酸2.用盛Na2CO3饱和溶液的试管收集生成的乙酸乙酯,一方面中和蒸发出来的CH3COOH、溶解蒸发出来的乙醇;另一方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酯的分离。

    即:吸收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易分层析出3.导管末端不能插入到Na2CO3饱和溶液中,以防倒吸回流现象的发生4.加热时要用小火均匀加热,防止乙酸、乙醇的大量挥发和液体的大量沸腾5.装置中的长导管起导气兼冷凝作用6.充分振荡试管,然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得到的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人们习惯称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种类元代表物代表物分子糖类单糖C H O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果糖双糖C H O蔗糖C12H22O11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麦芽糖多糖C H O淀粉(C6H10O5)n淀粉、纤维素由于n值不同,所以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同分异构体能发生水解反应纤维素油脂油C H O植物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含有C=C键,能发生加成反应,能发生水解反应脂C H O动物脂肪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C-C键,能发生水解反应蛋白质C H ON S P等酶、肌肉、毛发等氨基酸连接成的高分子能发生水解反应主 要 化 学 性 质葡萄糖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含有羟基和醛基)醛基:①使新制的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测定糖尿病患者病情②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工业制镜和玻璃瓶瓶胆羟基: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蔗糖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淀粉纤维素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淀粉特性: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油脂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或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蛋白质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蛋白质水解反应:最终产物为氨基酸颜色反应: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鉴别部分蛋白质)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味道(鉴别蛋白质)、蛋白质的性质:有的可溶于水,有的难溶。

    1·盐析——是可逆过程,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2·变性——不可逆,蛋白质失去可溶性和生理活性条件:①加热②紫外线、X射线③加酸、加碱、加重金属盐④一些有机物:如乙醇、甲醛、苯甲酸等三、蛋白质的用途:1·组成生物的基础物质,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2·工业原料: 动物的毛、蚕丝——纺织原料 动物的皮——皮草 动物的骨、皮和蹄——熬制动物胶(如白明胶) 牛奶中——酪素——酪素塑料※四、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催化特点:1·条件温和,不需加热2·具有高度的专一性3·具有高效催化作用专心---专注---专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5884585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