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 德育过程的内涵一般而言,关于对德育过程内涵的理解, 可以从“德”和“育”两个方面加以 把握从“德”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和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指的是品德的形成过程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和教育 家大多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 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从“育”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 程,强调的是从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德育工作者如何组织和安排 德育活动本书主要是从“育”的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二) 德育过程的特点(1) 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总体来说,社会环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学 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 自觉、有序和可控的,因而学校德育相比于一般社会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 用,其针对性、效率性更高2) 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一般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还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就在于其影响内容 良莠不齐学校德育在价值选择上会考虑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学生 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3) 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 德育过程不仅需要处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也需要处理个体与不 同层面自我的复杂关系德育过程的复杂性还在于它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品德 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1、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 用2、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 和信心3、不同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4) 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 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 个心理要素开始① 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其各个要素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 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②学生个体的心理结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 要善于根据学生品德结构的实际状况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其心理结构中的关键要 素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从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效果5) 德育过程的展开具有生成性① 德育过程深受社会情境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展开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情境 的变化,并能够自觉根据情境的变化来及时调整这就使得德育过程的展开必 然会生成诸多在德育开始前预料不到的新问题。
②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并不是被 动地接受教师所预设的德育环节,而是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就使得 在德育过程当中会发展和生成许多超越于原有德育预设的新课题,需要教师及 时调整德育过程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③德育过程当中充满了诸多偶发 因素,这些因素同样会对德育过程的有效展开产生深远影响,这也使得德育的 过程具有生成性的特征二、德育过程的主要模式一) 传统德育过程模式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学生更多的只是道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和执/一行者康德:管束——教化——陶冶(2)现代德育过程模式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自主建构的重要性,相对弱化教师直接的、正面的、外 在的价值引导价值澄清理论(拉思斯):①自由的选择;②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 择;③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④赞同和珍视;⑤确认;⑥依据选择行 动;⑦重复(该类行动)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组织一、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理想 状态之间的矛盾一)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处理好学校德育过程中的这一基本矛盾,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充分理解德育目标 的前提下,将其转换成学生可以理解、乐于接受、易于践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具体鲜活的生活实 际相联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形式提高学生对德育目标的认可度和践行 力二) 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第一种矛盾关系体现为,学校现有的德育状况难以及时跟上社会环境的德育要 求从而导致功能上的不适应第二种矛盾关系,社会道德影响与学校德有引导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矛盾和冲 突(三)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知行脱节是学校德育长期受人诟病的核心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知行不 一,关键在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联系,导致学生 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知识记忆上,尚未真正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 另外,学生道德意志薄弱,也使得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过程中,遭遇困难时易 放弃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看,这些不同的德育主体对学生的德育要求 如果不同,容易引发学生道德认知上的混乱二、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一)方向性原则德育过程最终是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德育过程的组织必须 以德育目标的实现为行动方向如果德育过程偏离了这一方向,那么即使德育 过程组织得再完美,其德育效果也是不佳的具体而言,在德育过程组织中, 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充分了解和把握德育目标的要求,并将这一要求转化为学 生可知、可感、可行的努力方向。
二)教育性原则德育过程不仅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手段,其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实际 上,在现有的德育课程三维目标当中,过程与方法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 面这主要是因为过程的组织形式反映了组织者特定的教育观念和伦理追求, 而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比如,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不仅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方式本身对于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共 赢的道德品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德育过程时,要 凸显过程的教育性原则三)最近发展区原则 德育过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促进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朝着德育目标逐 渐靠近这就要求德育过程的组织必须依据最近发展区原则, 在充分考虑学生 现有道德发展能力的基础上适度超越,既对学生道德发展有挑战,又是学生通 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如果德育过程的组织低于学生已有的道德能力,一方面, 难以引起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德育效果的取得如果德育 过程的组织明显高出学生现有的道德能力, 那么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 样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四)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和长期性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必须要有 静听花开的耐心,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道德发展方面的积极、正面引导 作用,时更要着力唤醒学生道德成长的内驱力和自觉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 过程的组中要充分贯彻教育、再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对于教师 而言,其教育要体现在为学生道德的成长营造良好的价值环境而对于学生的 再教育,重点就在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其思想道德状态 尚未定型,在成长的过当中需要教师不断提醒和帮助,而不能对学生道德成长 的反复性一味抱怨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重点是教师要在思想观念上把学生 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主体,相信学生具有道德自主建构的能力,善于通过良好 价值环境的建设,把学生这种内在的道德建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三节 德育方法及其应用一、德育方法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一)德育方法的含义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二是多种德育方式组合意义上的方法;三是单一德育方式意义上的方法二)德育方法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 2、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其它因素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二、常用德育方法(一)讲授法是指德育课程和非德育课程教师借助各种文字和音像资料,借助黑板、多媒 体、语言等媒介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法纪、道德、思想、 政治知识及表达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以提高学生认知、陶冶学生情感为 主的教育方法。
①确定重点和难点② 选择具体材料③ 设计讲授方式④ 创设问题或问题情境⑤ 设计材料的呈现方式和顺序(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①典范② 示范③ 典型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的陶冶,艺术 的陶冶陶冶法的关键是设置具有隐形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四)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广泛存在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但至今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