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五分群)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血细胞分析(五分群),川东-覃FX,主要针对血液里有形成分进行检测检查意义 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 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血常规,血液里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 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 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 可将白细胞分为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RBC(,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含有血红素具有缓冲的作用血红素十分活跃,它既能和氧结合在一起,也能结合二氧化碳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二氧化碳、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等新陈代谢所必须的物质红细胞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增强吞噬作用,(,粘附癌细胞,),、免疫粘附作用,(,清理 抗原,-,抗体复合物,),红细胞系统,RBC,计数:参考值:男:,4.0-5.51012/L,;女:,3.5-5.01012/L,;(应与过去结果比较)。
检验结果数字的变化:细胞绝对数、相对浓度,(,水分的变化,),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妊娠、营养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炎症、内分泌疾病等HGB(,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使血液呈红色,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参考值:男:,120-170g/L,;女:,110-160g/L,;新生儿:,170-200g/L,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类型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HGB,:检验结果数据评价:,增高,: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使血红蛋白测定偏高;严重的脂血可使结果偏高减少,:应用伯氨奎啉、安替比林、苯妥英钠、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口服避孕药、强力霉素、新霉素、磺胺药等、,取血凝固或溶血时可使结果偏低HCT(,红细胞压积,),:,现称红细胞比容,,指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是一种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的简单方法结合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GB),含量,可计算红细胞平均值,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HCT,(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体积分数,),:男:,40%,50%,;女:,36,55,增高:大面积烧伤,各原因引起的 血液浓缩,(,失水、血浆渗出,),、红细胞数增多,慢性肺心病,真红,,0.70,应立即放血治疗;,减少:血液稀释,贫血,,0.14,应立即给予输血RBC,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 fl,(,1 fl,10,-15,升)MCV 100fl,为大细胞增高: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降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RBC,平均,Hb,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正常范围:,26.0-36.0 pg,升高: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减低: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慢性贫血)RBC,平均,Hb,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以,g/L,表示正常范围:,320-360g/L,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增大,要比,MCV,下降体现的早,是早期缺铁的指症;当,MCV,下降时,,RDW,增大更显著;,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用于贫血的分类。
宽度越大,说明样本血液红细胞形状大小各不一样,超过正常值多提示各种贫血、造血异常或者先天性红细胞异常;,宽度小,说明样本血液红细胞形态大小一致,很整齐血小板系统,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100-300,),109,个,/L,增高,:慢粒早期、脾切除、急性失血、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00,109/L,属于病理状态,,,应考虑有无高凝状态、慢粒等,,,1000,109/L,常有出现血栓的可能;,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DIC,、中毒、过敏、再障等;,40,109/L,有自发出血的危险血小板压积(,PCT,),:,指 单位体积的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所占体积的百分比,正常值一般是,0.11-0.28%,偏低:常见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的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以及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等增高:血小板增多症,;,血管受损收缩时,,,血小板堆集,,PCT,升高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正常范围:,9.0-13.0 fl,。
减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多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PLT,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增多,: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血小板在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PLT(,血小板绝对数,),减低,导致,MPV,升高先消耗小型,留下大型,),MPV,增大,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是反映血液内血小板容积变异的参数(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以测得的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PDW,在正常范围内表明血小板体积均一性高正常范围,9.0%-17.0%,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也可能是血小板减少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指大型血小板占总的血小板的比例13.0%-43.0%,增高:,说明形成小型血小板的机制发生障碍,成熟度降低可以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巨核系细胞白血病(,M7,型)等疾病。
降低,:说明血小板的成熟度较高如果血小板数,(PLT),和大型血小板比值,(P-LCR),同时减少,则说明可能存在出血等情况,机体正在动员大血小板形成小型血小板,消耗大血小板较多,导致大血小板比率降低白细胞系统,白细胞:,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可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常简称为,粒细胞,,根据其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计数(,WBC,),: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范围:女:,3.5-9.5*109/L,男:,4.0-10.0*109/L,,,+-0.5,可考虑大致正常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各种组织损伤、外伤、手术后、急性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白血病(可达数倍,-,数十倍)等减少,:,临界值往往设定为(,2.54,),109/L,多见于:镇痛药、磺胺类药的服用;,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衰弱;,放化疗的影响;,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等淋巴细胞数(,Lymph#,):指一组形态相似、功能不同的非均质细胞群,属特异性免疫活性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淋巴细胞数目正常范围:,0.8-4.0*109/L,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甲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营养失调减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等淋巴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消失,,表示感染严重、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MONO#,):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单核细胞总数发生变化正常范围:男性:,0.003-1.3,109/L,,女性:,0.1-0.6,109/L,增加:,见于骨髓单核细胞综合征、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发生于恶性新生物、贫血、疟疾、黑热病及原虫感染等,也可发生梅毒、进行性结核、病毒性肝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甲亢和结节性关节炎等疾病减少,: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无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Neut#,),: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多是溶酶体,),。
具有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正常范围:,2.0-7.7*109/L,,,40%-75%,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具有粗大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功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计数绝对值正常范围:,0.02-0.52*109/L,占白细胞比率:,0.4%-8.0%,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慢粒白、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某些恶性肿瘤,(,肺癌,),、某些传染病、风湿、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其临床意义甚小粒细胞,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BASO#,):,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
计数绝对值正常范围:,0.00%-0.06%,,占白细胞比率:,0%-1.0%,增高,: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脾切除后减少,:见于,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过量;甲亢;库欣症等;,应激反应:如心梗、严重感染、出血等各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为 相对数字,无较大临床意义Lymph%,淋巴细胞比率,NEUT%,中性粒细胞比率,MONO%,单核细胞比率,EO%,嗜酸性粒细胞比率,BASO%,嗜碱性粒细胞比率,The,end,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