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肝血管瘤的CT诊断
不典型肝血管瘤白CT诊断安康市人民医院吕海蓉肝血管瘤是日常CT检查及诊断中遇到的常见疾病,大多数的表现典型,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部分不典型肝血管瘤仍然会CT诊断医师们的困扰我对20012011年间收集的部分肝血管瘤进行了整理,重点研究了12例不典型肝血管瘤的T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并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加深了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搜集了我院2001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或T随访检查的12例HCH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661岁,单发者8例,4例多发者,共计18个病灶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P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20Kv210mAs旋转速度0.75s圈,螺距1.33&先行全肝平扫,再行全肝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ng/m),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5ml/三期扫描分别于注药后5s、65s、110s延迟扫描在10min后结果1、病灶大小在12例18个病灶中最小的1.5x1.2cm最大者7.5x6.5cm其中直径2cm有4个,直径cm有5个2、CT平扫表现:18个病灶中有11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4个病灶中出现稍高密度影2,例病灶中心可见囊性低密度区1,例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致密钙化影。
3、CT增强扫描表现: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等同或略高于肝实质6个病灶动脉期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但始终不能填充整个病1灶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中央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向周边延伸3;个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在后期中仅见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4、邻近区域的异常改变:有5个病灶周边区域存在动-脉门静脉分流(APVS)现象,表现为病灶邻近的肝实质于动脉期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讨论肝血管瘤为肝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良性肿8瘤4%的,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有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海绵状结构典型的增强扫描表现为“早出晚归”的特征而不典型的肝血管瘤CT表现,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和邻近区域异常改变病灶直C径者定义为小血管瘤而直径4cm者定义为大血管瘤CT平扫时的非典型表现为以低密度为主的不均密度灶增强扫描时的非典型表现可分为I型,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密度略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II型,动脉期病灶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的趋势,但不能完全充填整个病灶;III型,表现为离心性强化,即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周边延伸,呈轻度持续强化;W型,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病灶邻近区域异常改变:-动静脉分流APVS),表现为肿瘤邻近的肝实质于动脉期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影。
肝血管瘤典型CT表现的病理基础为发展变化较慢瘤体主要由异常血窦和纤维组织间隔构成,无明显血栓、纤维化、囊变、出血及钙化等退变发生;早期病灶周边强化是由对比剂在血管湖的积聚所致,延迟期等密度填充是由于血窦内慢速血流、纤维基质引起的血流搅动造成的对比剂在瘤体内长期滞留所致非典型血管瘤的CT表现也是与其病理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T平扫非均匀密度可能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生退变,如血栓形成、纤维化、囊腔形成、出血及钙化等有关而增强扫描可根据上述四种模式分析:I型:当病灶较小时其内异常血窦管径细小,为高血流病灶,动脉期可快速充填,延迟期持续强化,以此可与富血供的肝癌鉴别;II型:发生在较大的血管瘤中因为瘤体中心有非血管成分使对比剂无法进入,故各期中心部位始终无法填充;III型:离心性强化国内外有相关报道发现瘤体中央区由异常血窦构成,而周边区由大量纤维成分构成;W型:有学者认为是血管瘤演变的终末称之为硬化性血管瘤或透明样变血管瘤因为病灶中缺少血管性成分,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病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组织,由于在纤维组织中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对比剂向血管外扩散缓慢,导致病灶内对比剂较长时间留存,出现门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这种肝血管瘤有时与胆管细胞癌难以鉴别综上所述,肝血管瘤由于其不同的病理结构特征可以有不同嵌现,在日常工作中需多加留意,认识这些不典型表现可以增加我们断医师对偶发肝脏血管瘤诊断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