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四因素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文档格式:DOCX| 11 页|大小 16.63KB|积分 20|2022-12-18 发布|文档ID:17503106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四因素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视力保护:来源:绍兴市老龄委在日前由人民大学老年学所、北京大学老年学所等联合举办的第三 届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大 勇主持完成的“百村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农村老人劳动负担加 重,照料资源减少,抗风险能力弱,经济支持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着 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而农村家庭空巢化加剧是主要原因该项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有以下四特点:一是农村空巢老人 的劳动负担加重农村老人没有退休一说,只要还有劳动能力,他们 还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说是活到老干到老农村空巢老人的生 活仍以种养为主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 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二是农村空巢老 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在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 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在目前来讲,是不敢想的 “奢望”在农村,多数空巢老人是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 三是农村空巢老人抗风险能力差与城市老人不同,由于制度化的社 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延及农村,而农村空巢老 人获取收入的途径又十分单一和有限,仍以种养为主的生产活动并不 能获得足够多的收入以抵抗大的疾病、自然灾害等风险。

    由于子女外 出打工多不在身边,更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这种脆弱性四是农村 空巢老人的经济支持、大病照料不足农村老人对经济和照料等需求 的优先程度,明显高于对精神慰藉等的需求由于社会化照料资源在 农村的不可及性以及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农村空巢老人更 希望得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和支持以化解疾病等风险,而对精神满足与 愉悦方面的需求则显得不那么迫切这与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优先排 序正好相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华首席医学网 2007年07月24日11:10:36 Tuesday28作者:吴雪,王克芳,娄凤兰,冯美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护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2《护理学杂志》2004年2月19卷3期 综述宜加入收藏夹【摘要】 针对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从慢性疾病、心 理状况、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社区医疗护理应采 取的策略为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关键词】 老年人;空巢家庭;生活质量;社区护理目前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0%以上,人口老 龄化成为 21 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1]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空巢 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 情感和心理需求等。

    尽管这些问题几乎所有老年人都会经历,但对“空 巢”老人来说则更为具体和更为迫切[2]关注“空巢家庭”,提高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1 “空巢”老人及其生活质量1.1“空巢家庭”概念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 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又称“空巢家庭”[3]随 着年轻人出国学习就业及异地工作机会的增加,“空巢家庭”在老年 人家庭居住形式中比例呈上升趋势1987 年,我国“空巢家庭”在 有老年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 1999 年上升到 25.8%, 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1999 年,北京市“空巢 家庭”的比例为 34.0%,上海市为 34.8%,广州市为 30.0%,天津市 为 36.5%[ 4 ]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即为“空巢”老人1.2“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单身“空巢”老人多为高龄老人,由于身体健康受到慢性疾病的 严重威胁,加之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日常生活照料与情感上的慰 藉,心理上更感孤独、寂寞和被遗弃社会角色的缺失和子女的陆续 离家也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空巢”夫妇老人多 为年轻老年人,配偶在日常生活及精神心理方面的陪伴和支持使其生 活、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天津、 杭州、无锡三城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显示,夫妇老人闲 暇活动的活跃程度不仅高于“空巢”单身老人,而且也高于非“空巢” 老人,其幸福感指数与非“空巢”老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 因此,在进行老年人的社区医疗服务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进 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2 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2.1 慢性疾病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 病,其中 15%患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6]这些疾病一旦形成, 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这些 疾病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如脑血管病后的老年人,或终年卧床,或躯体残疾,不能独立地进行 吃饭、穿衣、做家务等日常活动空巢”单身老人由于没有儿女在 身边照顾生活起居,生活状况较差,不得不雇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 照料;而“空巢”夫妇老人在配偶身体尚能行动之前,一般由配偶照 料生活起居,但也需要雇佣钟点工保姆提供卫生清扫、购物、洗衣、 做饭等方面的帮助,与保姆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及心理上的隔阂,是影 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

    另外,长期的治疗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使老年人产生内疚、负罪感;对疾病及预后的担心增加了老年人的精 神压力,使老年人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有些则对疾病过度担忧, 为避免疾病加重或复发而不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拒绝外出旅游和参 加再学习,将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的狭小区域内,更会产生失落、烦 躁等情绪,“空巢”老人由于不能及时地向子女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 尤其是“空巢”单身老人,其心理压力更大,亦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 因素2.2 心理状况老年人大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思 想,对儿女的情感依赖性甚强老年人身心日趋老化,正需要晚辈作 依靠,而子女却成家立业,远走高飞,由此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 消极情感[7]即所谓的“空巢综合征”此时,配偶就成为老年人 的主要精神支柱在我国,大部分老年人都保持着和谐的夫妻关系, 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而此时,一旦丧偶,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将会 给老年人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抑郁苦闷,甚至会引发严重的躯 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丧偶后,“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更会受到严重 的影响,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更会给他们带 来重大的精神创伤[6]。

    2.3 社会适应能力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 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闲 暇时间多了,而社会接触面及人际交往的范围却缩小了,与子女之间 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间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 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空巢”老 人与子女及孙代的日常交往较少,闲暇时间更多,更需要社区为他们 提供广阔的再就业机会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充实他们的生活3 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3.1 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据统计,所有到三级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只有50%左右需要专科医 生的诊治,而 80%~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由训练有素的全科医 生来解决,有70%以上的居民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8]尤其是老 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要求更为强烈,希望开展社区医疗保健[9] 由区级医院组织技术水平高的医疗护理人员组成社区卫生保健服务 队,深入到社区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按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种 类、年龄、社会支持等划分为不同等级,并建立档案,针对性地提供 不同的医疗保健护理对患有严重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 老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完成输液、换药、针灸、拔罐等医疗、护 理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对健康状况 良好的“空巢”老人,建立社区中心保健站,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情 况到中心保健站来接受常规身体检查及保健护理完善应急呼叫装 置、急救设施和人员的配备,帮助老年人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可建 立清华同方e home社区综合电子服务系统[10]3.2 加强健康教育3.2.1慢性病健康教育Gjorup等[11]在1987年对家庭老年 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 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 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 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 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 知识,对于老年慢性病的治疗及预防十分重要①通过组织系统讲座、 流动宣传栏、宣传画、录像带等形式或在日常生活护理和交往中进行 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了解引发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保 健常识②慢性病多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改变不良生活习 惯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家属尤其是配偶及子女的监督与支持 “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单身老人,所获得的家庭支持较少,因 此,做好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 重要意义。

    改正不良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自我行为、主动 行为,这对于缺乏儿女监督和支持的“空巢”老人尤为重要③组织 患有相同疾病的老年人形成互助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既可降低 孤独感,又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社区医护人员在与空巢老 人的日常交流中,应时刻注意引导其摒弃“养儿防老”的旧思想,适 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①看到儿女们在外成家 立业,有所作为,内心应充满自豪与满足感;②摆脱对儿女的依赖, 建立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③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参加各种社 会工作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④充分认识空巢综合征的严重危害, 自觉转变观念,调整认识,克服不良情绪3.2.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 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 热,为社会多做贡献,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 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技术咨 询和学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其中老年大学的丰富 文化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一种切实可 行的健康促进方法[12]。

    3.3完善社会支持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问题,尤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 巢”单身老人,这一点更为重要在熊汉富[13]的调查中发现,“空 巢”老人所缺的主要是生活上的照顾而在工作压力和社会流动日益 增大的情况下,子女或亲属很难“侍奉不离”,他们往往通过支付货 币来换取社会服务,以保障老年人的需要[14]因此,必须着重建 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 起居等;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单身 老人3.4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重要 途径[15]可以建立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活动小组,定期开展 活动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 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况,还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4 小结综上所述,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当今乃至今后我国老 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援助等多 方面配合,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是提高“空巢”老人 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1] 许广敏.老龄化形式下对闲暇教育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 报,2002,(4):32.[2] 徐宪.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适[J].社会科学研究,1995,(5):96.[3] 穆光中.挑战孤独一一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4] 俞志新 . 关于“空巢”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J]. 杭州科技,2002,(3):32.[5] 王珣. 浅析城市“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特征 [J]. 城市问题,1995,(5):19.[6] 魏太星,邱保国,吕维善.现代老年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3,95[7] 李鸣皋.摆脱空巢再塑晚年[J].中国健康月刊,1997,(2):36.[8] 乌正赉.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35(1): 7.[ 9]左惠娟, 姚崇华, 胡先芝.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定性调查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6):275.[10] 汤晋苏,邵集中,刘刚.社区服务网络中心运营手册[M].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11] Gjorup T,Hendrikesen C, Kolonel L N, et al. Is growing old a disease? 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of elderly people to physical sysptoms[J]. J Chron Dis,1987,40(12):1095.[12] 袁鸿江,陈慧美, 孙敏. 老年大学对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 提高老 年人生活质量作用的研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0,6(1):16.[13] 熊汉富 . 空巢家庭 : 一个应当关注的老年群体 [J]. 人口研 究,1998,22(3):51.[ 14 ] 姚 远 . 非 正 式 支 持 理 论 与 研 究 综 述 [J]. 中 国 人 口 科 学,2003,(1):67.[15]秦百里.现代文明病和国民体育锻炼[J].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2002,1(4):7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badaogu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