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纪录片观后感

记录片《幼童》观后感虿 在这学期的《近代史纲要》课程上,高晓林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央视所拍摄的一部关于晚清中国公派留美学生的记录片《幼童》 ;在观看了影片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吧自己的一些感想写出来蜜 记录片描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事件的始末,通过这部记录片, 不仅让人了解了留美幼童的故事, 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清国的衰败以及帝国内部不彻底的自救, 结合我们这学期的近代史所学,会有别样的一番理解记录片的内容梗概是这样的,公元 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闵倡议,在曾国藩、 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 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故称留美幼童 然而留学生活并不似我们今天这么顺利 虽然幼童们的表现优异,但是 1881 年,原定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中途夭折,留学生们由于国内的变化被召回 虽然如此, 但是他们依然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我想分析一下留学生们为什么会被召回蚂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留学相关事宜的发展与清政府预期不相符合大清朝公派留学生, 是希望他们学习西方的知识文化, 回来后能造坚船利炮,挽回大清衰落的局面,是想通过留美幼童来抢救一下大清。
然而留美幼童们的发展令他们意外 由于留学生是很小的孩子, 而且各个天资聪颖,不仅学习知识快,接受文化的速度也快,幼童在学习的过程逐渐西化,多了些民主自由的想法,有的甚至剪去辫子,这些变化都是朝廷惧怕且不能容忍的 并且, 朝廷中主管此时的大臣李鸿章, 在召回留学生的决定中起了关键作用 当初幼童留美就是他促成的,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当初幼童留美就是他促成的,但是他为什么要撤回留学生呢, 实际上我们并不意外 学习近代史的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并没有实质地改变现状,洋务运动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留学生虽说出国学习,但是李鸿章更想要的是军事人才, 当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微妙, 中国的留学生并不能够进入军事学校学习, 这让李鸿章很失望, 加上当时国内发对留学事宜的声音很多,所以他就做了这个决定材虽然留学活动半途而废,但是很多留学生仍然完成了学业,学有所成, 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批返回的21 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 上海机器局留用 23 名外, 其余 50 名分赴天津水师、 机器、 电报、 鱼雷局等处当差。
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 实业界、 知识界等各个领域; 在他们中, 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 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 史上的知名人物荽从历史角度来看,虽然清政府派出留学生的动机是自私的, 但是 毫无疑问这一举动很有意义就容闵个人而言,促成幼童留美,是他 理想的实现,也是他的救国事业的成功对洋务派的大臣们来说,派 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一个方 法,代表着洋务派的卓识一一大清已经远远落后, 必须学习心得事物 对于晚清统治者而言,外国列强的威胁让他们如坐针毡,惊慌不已的 他们虽然愿意尝试一切可能有用的自救方法, 但是他们目光短浅的本 性却没有变过,即使是一个派遣留学生留美的活动也不能坚持下去(洋务派用来救国救民的经费常常被腐朽的统治者挪用以私欲) 对近代的中国而言,派幼童留美,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这批人 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救国救命的角色;同时,这批留美幼 童,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这促成了内外交困中的中国人承认现 实思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艘这也是了一个教训,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放与交流对于一个国 家是多么的重要。
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的脚步,终于被坚船 利炮攻破,公派留学实属无心插柳,却插柳成荫有意的封锁难以成 功,无心的交流却收获喜人,这足以说明开放与交流的力量蓬留美幼童的命运与故事,既与晚清相交融,又与近代中国交融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衿W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