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作者 岑参岑参讲授者讲授者 吕勇兵吕勇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岑参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车师西门伫献捷作者介绍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少孤贫,笃学登天宝三载进士第,由率府参军累官右阙论斥佞,改起居郎,寻出为虢州长史复入为太子中允代宗总戎陕服,委以书奏之任,由库部郎出刺嘉州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兼侍御史恋幕职使罢,流寓不还,遂终于蜀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均、何逊焉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
有岑嘉州诗集注释】走马川:又名且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行:歌行体雪海:泛指西北一带苦寒地区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走:滚动拨:碰撞旋:立刻车师:似应为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题解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简析】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起句以飞来之笔描绘了令人触目惊心而又神奇壮阔的异域风光,暗示了出征的艰险唐军将士征战的是黄沙滚滚的戈壁大漠出发时,狂风怒吼,漆黑一片途经地,碎石斗大,满地乱滚边塞奇景,苍茫壮阔环境描写,夸张而不失真,惊险而不畏怯接着写匈奴发动进攻,“烟尘飞”三字,描写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表现了匈奴进军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然后,诗由造境转而写人顶风冒寒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铁旋作冰诗人对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气氛的紧张幕中草檄砚水凝”,巧妙地抓住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像水到渠成一样自然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划,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赏析】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岑参你难道不曾看见,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尚巧主景、瑰丽雄奇的岑参诗尚巧主景、瑰丽雄奇的岑参诗一、奇景唤奇情如果说同是边塞诗主将的高适,是以政治家的眼光观察边塞生活,从而对国家边防政策予以关注的话,那么,岑参则更多地是以美学家的眼光,将荒漠风物作为审美客体来观照,从而表达他独特的审美感受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岑参眼中西北边陲特有的奇景首先是风奇:平沙弥天,夜风怒吼,如斗的碎石,竟然随风乱跑;其次是寒奇:寒风拂面如刀割,马身上汗气、幕中砚水皆旋即成冰;再次是人奇:强敌当前,自然环境又如此恶劣,将军却无所畏惧,出师西征,凯歌高奏真是沧海横流,正显英雄本色!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写地,一句写天,八月时节风雪便铺天卷地而来,风雪已奇,更奇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岑参笔下成为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成为咏雪的千古绝唱。
同是写奇寒,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侧面入笔,以马毛汗气与砚水成冰作衬托,白雪歌则正面写人:将军、都护(互文)角弓难张,铠甲难着,甚至连天上的云都万里凝固西北气候异常,变化万端,不只是冷奇,还有热奇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热海: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火山云歌送别: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光怪陆离,奇异无比在岑参的艺术感觉里,西北的黄沙白草,胡天飞雪,大漠惊风,热海火山都是令他生发出万丈豪情的奇美景观,正可谓奇景唤奇情如此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得益于:一,诗人的艺术气质他是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西北风物人情,赋予本属严酷的自然景观以壮美的意蕴因此,他人眼中的西北绝域是大漠穷秋、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死亡之谷,而在岑参的眼中:冰冻的红旗分外耀眼,飞雪似梨花万树绽放,奇彩异呈,瑰丽神奇二,诗人的进取精神边塞在盛唐诗人心目中,是现实解放之向往求取功名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视西北边陲为一展才华、立身扬名之所在因此,黄沙荒岭,火山雪域,都充溢着雄放豪逸的诗情这异乡的情调既饱含着浓浓的乡思,也更深地丰富了边塞的歌唱三,诗人的好奇心理诗人由杏花春雨的江南来到塞北荒漠,异域景观引发他的奇思,强烈的好奇心令他诗兴大发,于是,他用奇情异彩,为后人泼洒出一个化荒凉为瑰丽,变险恶为雄奇的艺术世界。
要之,新奇壮丽的景色与慷慨豪迈的情怀相结合,使岑参的诗别具一种刚劲俊俏之美和激人奋进的积极浪漫主义情怀二、奇语传奇意(一)潜词造句奇岑参喜欢用奇特的想象造成鲜明的诗句,于具体物象的描述中显得新奇美妙其具体内涵是:一,语言描摹逼真,物象鲜活可感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对塞漠实景的描绘,但更多的则是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艺术感受他极善于抓住其特有的瞬间感觉进行描摹,使客观物象都染上浓重的审美色彩如: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角弓不得控(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把寒冷的感觉具体于物象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形象,非常鲜明二,语言生动,富于动感岑参最有影响的边塞诗,给读者印象最强烈的便是诗人的审美感受他善于运用富于动感的词句,构成飞动的画面,以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感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战争环境的险恶,以飞沙走石蓄流动之势,此诗写战场,写战斗,从角声响起入笔,通过一系列富有动感的词句,渲染了军情的紧急,西征大军的浩荡之势,以及敌军压境、战场苦寒,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勤王报国情怀二)修辞手法奇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岑参和高适在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等方面,都堪可比并,几近相同。
但他们的艺术追求却有明显的不同就边塞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述而言,高适诗长于质实之描写,岑参诗则长于抒写感觉印象;高适诗平实质朴,岑参诗则注重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在语言本身,主要是调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了其诗歌奇异的特征一是新鲜的比喻二是适度的夸张平沙莽莽黄入天,一种一望无际、莽莽苍苍的阔大景象,与南国的小桥流水、山环水绕全然不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北方的风如此劲折,几令山摇地动.岑参的那支生花妙笔,虽略带夸张,却也恰如其分地突现了苦塞寒漠迥异于内地的环境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是奇特的排比铺陈诗歌,尤其是唐以后的诗歌,一般都是两句一个单元,显得很整齐岑参也写了不少整齐的诗,但他并不拘限于此,他的不少歌行体诗,写得自由洒脱,有的运用排比铺陈,气势雄阔,意境奇崛如前文所举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基本上是三句一排比,三句一转韵,每三句强化一种意象,有的突显了沙海无边的景象,有的形容了飞沙走石的场景,有的描写了紧急的战况,有的描述了边塞的奇寒,一气贯注,酣畅淋漓,使全诗具有了神奇壮观的艺术效果三、奇调奇韵成奇曲岑参诗的传世精品,多在他的乐府歌行体诗乐府歌行体诗是一种长短不拘、形式自由、纵横跌宕、洒脱自如的诗歌范式。
岑参巧妙地使用这种形式,并在韵调上有独特的创造一)用韵形式自由岑参歌行诗的用韵十分灵活,有的基本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有的三句一换韵,急促劲折,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二)韵脚平仄谐和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就其发音和情绪表达的关系而言,平声韵一般表现较为轻快平稳的情感,音节浏亮;仄声韵用来表达急促压抑的情感,音节劲折岑参的七言歌行体诗很好地把握了汉语四声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四声韵调的变化为表情达意服务他往往不拘于某一韵调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它不像一般歌行那样隔句用韵或多句转韵,而是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韵调平仄相间,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描绘出西北风光的奇异壮美程千帆先生评此诗之用韵为:句句用韵,三句一转,先平后仄,交错到底,音节亢烈于整齐中见变化,变化中含统一,富于创造性,是以语言的音响,传达生活音响的成功范例岑参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富于创造性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北方塞漠的奇异景色其奇情逸趣的艺术风貌因其奇而入理,奇而实确(4),确乎胜于质而实理的高适边塞诗,成为古诗坛一枝奇葩,灿映古今辑评势险节短句句用韵,三句一转,此峄山碑文法也,唐中兴颂亦然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才作起笔,忽然陡插“风吼”、“石走”三句,最奇。
下略平舒其气,复用“马毛带血”三句,跌宕一番急以促节收住,微见颂扬,神完气固谋篇之妙,与白雪歌同工不同曲三句一转都用韵,是一格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奇才奇气,风发泉涌平沙”句,奇句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其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人比之吴均、何逊,盖就其律诗言也,时亦谓之“嘉州体”至古诗、歌行,间亦有气实声壮之作,走马川诗三句一转,亦为创作清丁仪诗学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