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精品文档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等差数列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 §3.2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 ,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 ,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 —— 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2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a 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 初步引入 “数学建模 ”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b 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 ,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 “数学建模 ”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二、教法分析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学法指导在引导分析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精品文档四、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一 )复习引入:1.从函数观点看 ,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 __________ 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 ______ N ﹡;解析式)通过练习 1 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 100 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 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 2 个单词, 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 ,98, 96,94, 92 ①3. 小芳只会 5 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 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5,15 ,25,35 ,45 ②通过练习 2 和 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二 ) 新课探究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 ,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 d 来表示强调:① “从第二项起 ”满足条件;②公差 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 “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 ≥ 1)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 5 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 ,6 ,5 ,4 ,; √ d=-12. 0.70 ,0.71 ,0.72 , 0.73 ,0.74;√ d=0.013. 0 , 0, 0, 0, 0, 0,.; √ d=04. 1,2,3,2,3,4,;×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 <0, 第二个数列公差 >0, 第三个数列公差 =0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 0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 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 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 a4 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 a40 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 an 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若一等差数列 {an } 的首项是 a1, 公差是 d,.精品文档则据其定义可得:a2 - a1 =d 即: a2 =a1 +da3 –a2 =d 即: a3 =a2 +d = a1 +2da4 –a3 =d 即: a4 =a3 +d = a1 +3d猜想 : a40 = a1 +39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 ------ 迭加法:a2 –a1 =da3 –a2 =da4 –a3 =dan –an-1=d将这( n-1 )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 ,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 即 an= a1+(n-1) d (1 )当 n=1 时,( 1 )也成立,所以对一切 n ∈ 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 an }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 n-1 个等式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 n-1 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 “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接着举例说明: 若一个等差数列 { an }的首项是1, 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an=1+(n-1) ×2 ,即 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 n 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三)应用举例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 1 和例 2 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 a1 、 d 、n、an 这4 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例 1 (1)求等差数列 8 ,5,2 , 的第 20 项;第 30 项;第 40 项(2)-401 是不是等差数列 -5 , -9 ,-13 , 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 30 项和第 40 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an例 2 在等差数列{ an }中,已知 a5=10 ,a12 =31 ,求首项 a1 与公差 d。
在前面例 1 的基础上将例 2 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精品文档例 3 是一个实际建模问题建造房屋时要设计楼梯,已知某大楼第 2 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为 3 米,第三层离地面 5.8 米,若楼梯设计为等高的 16 级台阶,问每级台阶高为多少米?这道题我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 “等高 ”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 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 16 项,应明确 a1 为第 2 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 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 16 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 a17 ,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设置此题的目的: 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 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 “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 “数学建模 ”的数学思想方法(四)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 会知三求一3.用 “数学建模 ”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五 )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 P114 习题 3.2 第 2, 6 题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 {an} 的首项 a 1= -24 ,从第 10 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 d 的取值范围。
(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五、板书设计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 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 “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