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府城古典文学的发展研究与展望

台南府城 本文之所以用台南府城稱今之台南市,而不用台灣府城一詞,主要因為原來統轄全台的台灣府城,到了清末(光緒13年)設三府一州十一縣三廳之後,原來的「台灣府」變成「台南府」,不再有當年統轄全台的首府地位,只是台灣南部的治理中心而已至於,未用「台南市」一詞,則因此乃戰後國民政府統治之後的行政區域名稱,相當晚起,用來指稱明清與日治時期的府城或台南州似亦不妥古典文學的發展研究與展望一、前言台南自昔為為台灣最最富庶、繁榮的的文化重重鎮,故故俗諺有有云:「「一府二二鹿三艋艋舺」,標標舉了府府城在早早期台灣灣的重要要地位雖然,隨著時時勢的推推移,而今台台北與高高雄已然然取代當當年府城城的位置置,分別成成為台灣灣北部與與南部的的兩大都都會,就政治治的層面面而言,台南已已不如北北高兩市市,甚至也也逐漸為為台中市市所超越越但是,就歷史史文化、文學藝藝術的角角度來看看,台南確確實擁有有其它城城市所不不能及的的豐富資資產尤其在在日治以以前,更是全全台菁英英份子聚聚集的重重要城市市最早在台灣灣建立政政權的荷荷蘭統治治時代((16224至116611年),曾在一一鯤鯓(今今安平)建建造熱蘭蘭遮城(今今安平古古堡),作作為統治治機構﹔﹔厥後,又分別別建立「「台灣街街」(今今延平街街一帶))、「普羅羅民遮街街」(今今民權路路)及「「普羅民民遮城」」(今赤赤崁樓))。
欲追索索荷人在在台的遺遺跡,無疑地地,台南是是最重要要的史蹟蹟所在地地16661年鄭鄭成功取取代荷蘭蘭人在台台的統治治權,以「承承天府」」(原普普羅民遮遮城)為為東都﹔﹔16662年鄭鄭經嗣位位,改東都都為東寧寧,在陳永永華的輔輔佐下,致力建建設台灣灣成為反反清復明明根據地地明鄭時時期最重重要的文文教成果果是,建孔廟廟,設明倫倫堂以教教導子弟弟,將漢人人社會的的文化模模式轉移移至台灣灣16883年清清朝取代代明鄭政政權,將台灣灣行政區區域劃分分為一府府三縣,改承天天府為台台灣府,使台南南進入最最輝煌燦燦爛的黃黃金時期期一直到到18223年((道光33年)台台南、安安平間的的台江內內海因曾曾文溪挾挾帶大量量泥沙嚴嚴重淤積積,政治治、經濟濟重心逐逐漸北移移,府城城才逐漸漸喪失其其作為全全台首邑邑的位置置,而為為新興的的台北城城所取代代;在港港務功能能方面,則則由高雄雄港取代代其經貿貿地位,致使台台南在整整個台灣灣現代化化的進程程中,顯得步步履蹣跚跚,逐漸消消失了作作為台灣灣第一大大城的光光彩然而,也就就由於現現代化的的遲緩,使得台台南更完完整地保保存了許許多珍貴貴的歷史史資產,而成為為全台最最重要的的文化古古城。
至於新新契機的的翻轉,一直要要到900年代中中期以後後19998年,國立文文化資產產保存研研究中心心和國立立台灣文文學館設設址於舊舊台南州州廳﹔20000年國國立成功功大學成成立第一一個台灣灣文學研研究所,在「CChinnesee台北﹔Taiiwannesee 台南南」的呼呼聲下,台南再再度成為為台灣文文化發展展的重心心 基於於多年來來對古典典文學的的關注,筆者擬擬藉由此此文,勾勾勒明清清至日治治時期台台南府城城古典文文學的概概貌,而而後呈現現目前該該領域所所能見到到的文獻獻史料,並並對現階階段的研研究成果果做簡單單的評述述,最後後則嘗試試提出幾幾個以府府城古典典文學為為中心的的研究方方向,希望與與關心這這問題的的人士共共同來思思考台南南府城古古典文學學研究的的相關問問題由由於這是是筆者打打算研究究而尚未未真正著著手進行行的新領領域,因因此在資資料的掌掌握及文文學現象象的說明明上,恐恐將流於於粗疏;;加上本本文交稿稿期限極極為迫促促,在問問題的思思考與探探討上,亦亦必然有有諸多不不足,敬敬乞方家家不吝賜賜教二、台南府府城古典典文學發發展簡史史(一)明清清時期府府城文人人與作品品 欲觀觀察一地地之文學學現象,尤尤其是新新開發之之地,可可從幾個個角度切切入:一一是文教教設施、二二是文學學團體、三三是文人人活動及及其作品品,以下下即依此此進行簡簡略的說說明。
1.文教機機構1661年年(永曆曆15年年)鄭成成功退守守台灣,尚尚未及興興學設教教,即於於次年過過世因因此,明明鄭在台台的文教教推展,實實肇始於於鄭經時時代116655年(永永曆199年)鄭鄭經依諮諮議參軍軍陳永華華的建議議,建孔孔廟、設設學校,以以收人材材,並延延請中土土通儒前前來授教教,台灣灣文運從從此逐漸漸開啟雖雖然興學學設教只只有200年不到到的時間間,便轉轉由清廷廷統治,但但是明鄭鄭時期卻卻已相當當快速地地將中國國原有的的科舉制制度移置置到台灣灣來 參考連橫《台灣通史》卷十一<教育志>:「凡民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天興萬年二州,三年一試州試有名者移府,府試有名者移院,個試策論取進者入太學,月課一次,給廩膳三年大試,拔其尤者,補六科內都事……台人自是始奮學」,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5年,P309116866年(康康熙255年)第第一任台台廈道周周昌在抵抵台後所所撰寫的的<詳請請開科考考試文>>中指出出:「本本道自履履任後,竊竊見偽進進生員猶猶勤藜火火,後秀秀弟子亦亦樂絃誦誦」,雖雖然清初初《台灣灣府志》所所列的<<進士年年表>、<<舉人年年表>、<<貢生年年表>上上標記屬屬台灣籍籍者,並並非真正正的在地地土著 一般咸謂台灣首位本地文人出身的進士為道光3年中進士的竹塹文士鄭用錫,鄭用錫亦在<七十自壽>一詩中云:「……人羨開荒得第一(原註:台灣土著成進士自余始),我慚摩壘獨搴旗」。
但但是,由由於科舉舉制度的的引入,中中原教化化的模式式,相當當早便在在台灣獲獲得實踐踐1683年年(康熙熙22年年),清清廷領台台後,沿沿襲承明明鄭舊制制,設有有官學((府、縣縣儒學))、鄉學學(書院院、社學學、民學學)最最早的儒儒學(台台灣府儒儒學)和和書院即即設於台台南,連連雅堂在在《台灣灣通史..教育志志》指出出,台南南府儒學學建於116844年(康康熙244年),至至於規模模制度比比較完整整的書院院有:設設於17704年年(康熙熙43年年)的「「崇文書書院」、設設於17720((康熙559年))的「海海東書院院」、117266年(雍雍正4年年)創設設的奎樓樓書院、118866年(光光緒122年)創創設的蓬蓬壺書院院 參考連橫《台灣通史》卷十一<教育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5年,P317-319社學學方面,最最早的是是16884年((康熙223年))蔣毓英英於府治治東安坊坊建的兩兩所社學學,亦可可稱為義義塾,其其後各縣縣才相繼繼增設 參考《台南市志.文教志》,台南:台南市政府印,p13由由此可知知,台南南從明鄭鄭至清領領皆為全全台教育育之發源源地,而而教育機機構的設設置,受受教機會會的增加加,以及及科舉考考試制度度的日漸漸完備,使使得來台台遊宦人人士大量量聚集於於此,本本地人士士也在這這樣的文文化搖籃籃中,蘊蘊育了多多位優秀秀的文人人,以下下略述清清代台南南府城重重要的文文人活動動及其作作品。
2. 文學學團體由於時間久久遠,早早期台南南府城究究竟有哪哪些文學學團體??目前已已無法詳詳考可可以肯定定的是,早早期的社社學,是是文人士士子切磋磋文藝,講講學論道道的中心心,即使使並非自自覺性的的籌組團團體,這這些以社社學作為為聚點的的文人活活動,還還是具有有凝聚士士子力量量的實質質功能清清季社學學,月有有課,會會有期 參考季學錦<重修南社書院文昌閣序>,收在薛志亮《續修台灣縣志》,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5,p593以以科舉考考試為主主要目的的,與後後來純文文藝聯誼誼的文人人團體有有所不同同《台台南市志志•文教志志》 參考《台南市志•文教志》,台南:台南市政府印,p29指出出,清代代府城士士子切磋磋文藝之之所,有有五處::一、東東社,即即今之東東門路彌彌陀寺;;二、西西社,即即今之關關帝廟;;三、南南社,即即今之法法華寺夢夢蝶園故故址;四四、北社社,即今今北門路路,黃蘗蘗寺舊址址;五、中中社,即即今中正正路,奎奎樓舊址址向麗麗頻在<<清代台台南地區區詩文社社研究>> 參考向麗頻<清代台南地區詩文社研究>,此為「明清時期台灣傳統文學研討會」會議論文,東海大學中文系主辦,2000年4月,P11-16。
一文中中,對《台台南市志志》的說說法進行行補充與與修正她她據薛志志亮《續續修台灣灣縣志••藝文》所所收錄季季學錦的的<重修修南社書書院文昌昌閣序>>一文指指出,南南社應在在大南門門外敬聖聖樓,而而非法華華寺內;;此外,她她又據薛薛志亮《續續修台灣灣縣志••學志崇崇祀》,認認為在118077年(嘉嘉慶122年)府府城尚有有一社學學,名為為「振南南社」::「有祀祀文昌於於小南門門城樓之之上者,曰曰『振南南社』,則則太原楊楊御史((二酉))始其事事」,因因此清代代府城至至少當有有六個((東西南南北中五五社加振振南社))崇祀文文昌,且且用以講講習論學學的士子子聚會之之所但但是,這這和純粹粹分題拈拈韻,吟吟詠唱和和的文人人雅會畢畢竟不同同目前可以明明確知道道的清代代府城詩詩文社有有:乾嘉嘉時期由由陳震曜曜等人組組成的「「引心文文社」(118100年•嘉慶115年),同同光時期期由許南南英、汪汪春源、陳陳望曾等等組成的的「崇正正社」(118788年•光緒44年),光緒年年間由唐唐景崧主主持的「「斐亭吟吟會」(118899年•光緒115年),以以及由在在地文人人為主,所所組成的的「浪吟吟社」((18991年••光緒117) 向麗頻<清代台南地區詩文社研究>,推斷東吟社的活動地點不在今之嘉義市,因為當時諸羅縣城未修,暫置公署於佳里興(今南縣佳里) ;也不在目加溜灣,因其為地處偏僻的窮鄉僻壤,行人罕至,這兩個說法筆者都可以接受。
但,她進一步推測:東吟成員文獻可考的,沈朝聘是台灣知縣、趙行可是台灣縣丞、林貞一是台灣府經歷,其公署皆在府城東安坊其他流寓人士雖無可考,料想大部份應寓居在府城附近,所以東吟社在府城活動的可能信極高……云云,參考該文,p4-5筆者認為這個說法雖有新意,但是推論可能快了些一般談府城詩社,皆以崇正社為濫觴,筆者對向氏之說,還是持著保留的態度,故未將東吟社納入本文來談薛志亮《續續修台灣灣縣志》 薛志亮《續修台灣縣志》卷三<學志>,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5,p247謂陳震曜少時與邑士張青峰、陳廷瑜十數人,在寧南坊 據向麗頻的修正,當作「東安坊」,參考向麗頻<清代台南地區詩文社研究>,同註8,p5呂祖廟創設引心文社,一時文風大振,後改為書院,至於該團體具體的活動內容及相關的作品,目前有章甫修訂的陳廷瑜《選贈和齋詩集》一冊 此乃乾隆年間章甫之訂本,台南石暘睢珍藏之台南市文獻委員會,於1953將之刊錄於《台南文化》3:3,列為該刊的史料叢輯之一 ,可作為參考創設於1878年的「崇正社」,則是府城文人許南英在平日授課童蒙之餘,邀集同好陳望曾、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等人於竹溪寺鬥韻敲詩,遂議決成立崇正社,取其「崇尚正義」之意。
在許南英、施士洁等人大力推動之下,該社活動力頗強,對台南地區詩風的發展助益頗大,因而,一般人皆將崇正社視為台南詩社之濫觴 參考賴子清<清代台南詩社之濫觴>,《台灣文獻》10:3,1959.9,p85到了1887年(光緒13年)雅好文藝的唐景崧來台南任台灣兵備道職,將台灣道署原有「斐亭」舊蹟重新整理修葺,作為與詩友聚會飲酒賦詩的場所當時經常參加聚會的有:寓台人士:唐贊袞、羅大佑、周長庚;本土文人:施士洁、蔡國琳、汪春源等人,乃有「斐亭吟會」的組成1891年(光緒17年)台南知府唐贊袞將之集為《澄懷園唱和集》,是集共分四卷,存酬唱律絕古體凡三百餘首,成果相當豐碩 參考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73.10,p147同年(光緒17年)許南英、蔡國琳、趙鍾麒、胡南溟等人組織「浪吟社」,這是一個跨越兩政權的詩社,一直到日治時期仍有活動,可視為「南社」的前身在地方首長積極推動,當地文人熱烈回應之下,詩人結社聯誼之風蓬勃興起;一直到日本統治時期,台灣舊文人選擇以詩社組織,互通聲氣,抒發苦鬱,尤其是藉以傳遞漢文化,這種風氣其實在晚清時候已然形成這些文學團體的組成,意謂著來台遊宦人士與台南當地文人有著相當強的互動關係,而古典文學也逐漸地由個人著述進入文人集體活動的階段。
就文學作品的內容而言,詩歌的寫作不只限於個人生活的記錄或心情的感發,同時也是文人間互相切磋詩藝的具體展現3. 文文人及作作品(1) 遊遊宦人士士清代前來府府城的遊遊宦人士士,在文文學上有有豐碩成成果的文文人,最最早可以以17003年((康熙442年))任台灣灣海防同同知的孫孫元衡為為代表孫孫氏將其其來台所所寫三百百多首詩詩收錄為為《赤嵌嵌集》,乃乃其觀覽覽台灣山山川、人人物、飲飲食、方方隅以及及草木禽禽魚而創創作的章章篇清清初文人人對這部部作品評評價頗高高,從王王漁洋為為孫元衡衡詩逐句句作評語語,激賞賞之情,溢溢於言表表可知而而張實居居在該詩詩集的序序文,讚讚云:「「字字天天風吹來來,無跡跡可尋,不不知是何何境界也也」;陳陳詩尊則則謂其渡渡台之作作「奇警警似杜、韓韓」(《瓠瓠室詩話話》)都都極度地地肯定其其文學價價值康康熙朝前前來府城城的遊宦宦人士,值值得注意意的還有有17222年((康熙661年)),朱一一貴事件件之後,擔擔任巡台台御使,前前來探訪訪民間疾疾苦,觀觀察各地地風俗的的黃叔璥璥根據據在台期期間觀察察所得撰撰寫《台台海使槎槎錄》,凡凡分八卷卷,前四四卷「赤赤嵌筆談談」,分分原始、星星野、形形勢、洋洋、潮、風風信、水水程、海海船…..等等凡十九九目,並並有「偽偽鄭」附附略、「「朱逆」」附略等等項。
中中三卷為為「番俗俗六考」」,從居居處、飲飲食、衣衣飾、婚婚嫁、喪喪葬、器器用六事事分別考考察並記記錄南、北北兩路原原住民的的生活習習俗;末末卷則為為「番俗俗雜記」」就文文獻史料料的價值值而言,此此書為清清代早期期文獻,足足以供後後代修志志者參考考;從文文學層面面而言,葉葉石濤將將之與116977年(康康熙366年)來來台的郁郁永河所所撰之《裨裨海紀遊遊》並稱稱為清初初「台灣灣散文雙雙璧」,亦亦具有值值得肯定定的文藝藝價值到了乾隆年年間,本本土文人人崛起,而而大陸來來台的遊遊宦人士士仍舊在在當地形形成一定定的影響響力117411年(乾乾隆6年年)任巡巡台御史史兼學政政的浙江江人士張張湄,在在台兩年年,嚴察察冒籍,校校士公明明,政績績卓著曾曾創設海海東書院院,並編編有《珊珊枝集》,取取諸生課課藝佳作作,作為為士子科科考撰文文之楷模模,扶掖掖當地文文人,不不遺餘力力著有有《瀛儒儒*百詠詠》,以以百首詩詩吟詠台台灣風物物,連橫橫謂之「「斐聲藝藝苑,詩詩多可誦誦」 參考連橫《台灣詩乘》,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75.6,p48117433年(乾乾隆9年年)滿、漢漢兩位御御使六十十七與范范咸相偕偕來台,除除共同纂纂修《台台灣府志志》外,六六十七撰撰有《使使署閒情情》、《台台海采風風圖考》、《番番社采風風圖考》;;范咸則則著有《婆婆娑洋集集》,皆皆以詳實實考覈的的態度繫繫台灣事事,可備備一方文文獻。
117511年(乾乾隆166年)任任巡台御御使兼學學政,著著有《澄澄碧齋詩詩鈔》的的錢琦,其其詩氣勢勢奔騰,古古鬱蒼莽莽,時人人咸謂足足以和張張湄、范范咸之作作並稱厥厥後,117699年(乾乾隆344年)任任台灣海海防同知知,著有有《海東東札記》的的朱景英英;18833年年(道光光13年年)調署署台灣兵兵備道,著著有《彭彭湖紀行行》、《內內自訟齋齋詩文集集》的周周凱;118499年(道道光299年)任任台灣府府學教諭諭,著有有《海音音詩》百百首的劉劉家謀;;18887年((光緒113年))調署台台南府篆篆,著有有《栗園園詩鈔》的的羅大佑佑……都為為台南地地區的文文學注入入了豐富富的養料料尤其其是18887年年(光緒緒13年年)任台台灣兵備備道,著著有《請請纓日記記》的唐唐景崧,對對當地文文風的鼓鼓倡,貢貢獻最大大 (2) 本本土文人人從目前可見見的方志志可知,台台南地區區在清領領時期最最早嶄露露頭角的的是居住住於台南南府的台台灣縣人人黃佺黃黃氏為117322年(雍雍正100年)拔拔貢,117400年(乾乾隆5年年)參與與修府志志,素好好談詩,著著有《草草廬詩草草》、《東東寧遊草草》黃黃佺之後後,值得得注意的的是曾設設教於府府城的台台灣縣人人章甫。
章章甫生性性好古,熟熟讀經史史百家,少少耽詩歌歌,極努努力探究究詩學的的源流正正變嘉嘉慶丁巳巳(4年年)歲貢貢生,曾曾三度赴赴闈應試試,因此此有機會會走訪中中國名山山大川,凡凡耳目所所見,皆皆發而為為詩屢屢試失敗敗後,章章甫已無無意追求求功名,遂遂在里中中設教授授學,門門人施鈺鈺、郭紹紹芳、陳陳青藜等等,皆有有所成,著著有《半半崧集》八八卷,凡凡贈答、詠詠懷、遊遊覽、傷傷逝………古近體體詩無不不精妙台台灣縣學學教諭梁梁上春曾曾讚許其其詩有體體製、有有氣象、有有興趣、有有音節不不獨五、七七律波瀾瀾壯闊,法法度精嚴嚴,他的的古詩也也蒼樸渾渾成、直直截愷切切,有古古樂府遺遺意,對對之可謂謂推崇備備至 參考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73.10,p58這這是清領領前期台台南地區區比較具具代表性性的文人人,至於於清中葉葉以後,隨隨著文教教的普及及,更多多優秀的的作家逐逐一產生生最常為人稱稱道的是是府城兩兩進士::施瓊芳芳與施士士洁父子子施瓊瓊芳,道道光乙巳巳年(225年))進士,曾曾任海東東書院山山長,以以引掖後後進為己己任,顏顏其宅曰曰:「石石蘭山館館」,著著有《石石蘭山館館遺稿》222卷 參考賴建銘纂修,《台南市志》卷六<學藝志•文學篇>,台南:台南市政府,P32。
次次子施士士洁,光光緒甲戌戌(3年年,18877年年)進士士,曾先先後講學學於彰化化白沙書書院、台台南崇文文書院及及海東書書院乙乙未後,西西渡寄居居鼓浪嶼嶼,著有有《後蘇蘇龕詩文文集》施施士洁為為台灣文文學史上上極富文文名的進進士,王王松《台台陽詩話話》、連連橫《台台灣詩乘乘》都給給予相當當高的評評價;李李漁叔《三三台詩傳傳》也認認為他古古體詩含含思宛轉轉,自饒饒蘊藉;;七絕則則秀逸可可誦 參考李漁叔《三台詩傳》,台北:學海書局,p55-60另另外,值值得注意意的還有有自署「「窺園主主人」的的許南英英,他於於18990年((光緒116年))中恩科科會元,授授兵部車車駕司員員外郎,旋旋請假歸歸台,投投入墾土土化番事事務台台灣巡撫撫唐景崧崧聘入通通志局協協修《台台灣通志志》乙乙未之役役,統領領團練局局,協助助劉永福福守台南南日本本領台後後,西渡渡廈門,後後走新加加坡,轉轉徙南洋洋間119177年,卒卒於蘇門門答臘,著著有《窺窺園留草草》 參考賴建銘纂修《台南市志》卷六<學藝志•文學篇>,台南:台南市政府,p198汪汪春源在在該詩集集的序文文中謂許許南英詩詩,重白白描,「「胸之所所寓,筆筆之於詩詩……不事事塗飾,栩栩栩然自自鏡其元元象………」數十十年間滄滄海桑田田之變化化,「君君詩歷歷歷在目焉焉」,直直可以作作為信史史。
二)日治治時期台台南地區區的古典典詩人與與詩 欲欲了解日日治時期期古典文文學發展展概貌,可可從文學學團體的的活動、文文學刊物物的編纂纂以及文文人及作作品三個個角度入入手,以以下略為為說明之之:1.文學團團體 日日治時期期台南地地區舊文文人的文文學團體體乃以詩詩社為代代表如如前所云云,清領領晚期台台南地區區文人曾曾組「浪浪吟社」」,日本本領台後後,文人人雅集的的活動一一度中斷斷,一直直到18897年年連雅堂堂、李少少青入社社後,始始重振詩詩風據據連橫<<台灣詩詩社記>>云,該該詩社::「月必必數會,會會則賦詩詩春秋秋佳日,復復集於城城外之古古剎,凡凡竹溪、法法華、海海會諸寺寺,靡不不有浪吟吟社之墨墨瀋」浪浪吟社的的重振,標標誌著傳傳統漢文文學的復復甦,呈呈現了台台南地區區的文人人在殖民民政權統統治下,尋尋求漢文文化生機機的要求求19906年年,有感感於耆舊舊逐漸凋凋零,連連橫遂與與陳渭川川邀集趙趙雲石、謝謝籟軒、鄒鄒小奇、楊楊宜綠等等十餘人人改創南南社,接接續浪吟吟詩社在在台南古古典詩壇壇的領導導地位119099年社員員漸增,乃乃推蔡國國琳為社社長;蔡蔡國琳逝逝後,又又由趙雲雲石接替替,一直直到19951年年併入延延平詩社社為止,南南社皆為為台南地地區古典典文學活活動主力力之所在在。
據吳吳毓琪在在《南社社研究》 參考吳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6, p110-111一文的考察,南社成立之初並無定期聚會,自1921年之後擊缽活動次數逐漸增加,尤以1921至1924年間臻達巔峰在這階段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社員涵括了台南地區古典文學的菁英份子,他們在當地的寺廟、林園、酒樓、社員住宅等地,或舉行定期的春秋詩會,或不定期地聚會吟哦,甚且往外參與社外聯吟擊缽,累積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一直到30年代年輕世代另組春鶯及桐侶吟社之後,南社活動始逐漸轉趨岑寂2. 文學學刊物 日日治時期期台南古古典文學學的發表表園地,以以全台性性的《台台灣日日日新報》與與地方性性的《台台南新報報》為主主該報報漢文欄欄多由本本地漢學學根基深深厚者所所主持,相相當詳實實地記錄錄了當地地乃至台台灣地區區古典文文學活動動的狀況況,並收收錄了古古典文學學相關的的作品,對對漢文化化的延續續有著正正面的影影響此此外,119244年2月月創刊,119255年122月停刊刊,由連連橫主編編的《台台灣詩薈薈》月刊刊,也不不容忽視視該刊刊的創立立宗旨在在「提倡倡故國詩詩文,鼓鼓舞民族族精神」」,以刊刊載漢詩詩文為主主,除了了當代文文人作品品之外,也也致力於於前賢作作品的蒐蒐羅。
至至於《三三六九小小報》則則是19930年年由台南南「三六六九小報報社」所所創的刊刊物,該該社以南南社成員員為主體體,每月月3、66、9日日出版,由由趙雅福福任發行行人,王王開運、蔡蔡培楚負負責編輯輯,前後後刊行五五年內內容包括括:古典典詩、雜雜文、小小說、歌歌謠等,頗頗能反映映出當時時舊文人人的生活活內容220年代代之後,新新文學運運動逐漸漸興起,對對舊有漢漢詩文的的弊端進進行激烈烈的批評評漢詩詩人在回回應之際際,除了了對自己己的立場場、態度有有所辯護護外,也也有部份份文人對對漢詩寫寫作所可可能產生生的限制制進行反反省,而而《台南南新報》、《台台灣詩薈薈》便成成了舊文文人表達達意見的的主要據據點因因此,欲欲對日治治時期台台南地區區的古典典文學進進行了解解,這些些文學刊刊物實乃乃重要的的參考對對象3. 文人人與作品品 日日治時期期台南重重要的古古典文學學創作者者,主要要有:蔡蔡國琳、趙趙鍾麒、胡胡南溟、連橫、謝謝國文、陳陳逢源………等人人 蔡蔡國琳((18443-119099)安平平人,光光緒壬午午科(118年))舉人,曾曾主持文文石書院院、蓬壺壺書院,復復擔任育育嬰堂暨暨恤嫠局局主事。
日日治後,任任台南縣縣參事,為為南社第第一任社社長,著著有《叢叢桂堂詩詩鈔》四四卷蔡蔡氏之作作,清麗麗雅逸,日日本統治治後尤悲悲憤沉鬱鬱近人人王國璠璠稱許其其詩:「「措辭宛宛轉,寄寄託遙深深,頗得得漁洋論論詩之旨旨」參考王國璠《台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73.10,p80同同樣屬於於清代科科舉士子子的還有有趙鍾麒麒與胡南南溟趙趙鍾麒((18663-119366)台南南市人,光光緒間廩廩生,日日治後任任台南地地方法院院通譯118888年參與與浪吟詩詩社,119099年繼蔡蔡國琳之之後擔任任南社社社長,可可見趙氏氏在台南南地區漢漢詩壇的的地位《台台南市志志》<人人物志>>謂趙鍾鍾麒:「「長於詩詩、雄於於文、工工於書法法,鼓吹吹漢文詩詩學,記記存史蹟蹟逸史,保保鄉土文文獻,貢貢獻殊鉅鉅又以以領導台台南詩壇壇歷二十十多年,為為國學之之中流砥砥柱」 參考黃典權等纂修,《台南市志•人物志》,台南:台南市政府,p365明明確地指指出了趙趙氏對台台南地區區古典文文學之貢貢獻胡胡南溟,安安平人,((18663-119333)少補補博士弟弟子員,日日治後任任《台澎澎日報》記記者118911年(光光緒177年)與與許南英英、蔡國國琳等共共組「浪浪吟社」」,,日日治後又又與詩友友共組南南社。
乙乙未割台台時,曾曾內渡廈廈門,翌翌年返台台18898年年任《台台灣日日日新報》漢漢文部通通信記者者,19902年年任《台台灣新報報》記者者等職,著著有《南南溟詩草草》、《大大冶一爐爐詩話》其其詩雄渾渾有奇氣氣,古體體詩尤汪汪洋奔放放,<黃黃河曲>>、<長江江曲>、<南吼吼行>乃乃其得意意之作 參考黃典權等纂修,《台南市志•人物志》,台南:台南市政府,p365 至至於年代代稍晚的的台南舊舊文人,可可以連橫橫、謝星星樓、陳陳逢源等等人為代代表連連橫 ((18778-119366)台南南人,日日治後任任職於報報社,曾曾主《台台南新報報》漢文文部,為為浪吟詩詩社及南南社之中中堅移移居台中中後,曾曾任《台台灣新聞聞》記者者,並加加入櫟社社19912年年遊歷中中國名山山大川,並並至圖書書館蒐羅羅有關台台灣資料料歸台台後,又又主《台台南新報報》,相相繼完成成《大陸陸詩草》、《寧寧南詩草草》等作作品,賴清德德謂其詩詩「風度度神俊,狂狂俠溫文文,兼而而有之」」 參考賴清德《籟軒詩集序》,自印本可略略見其作作品特色色旋居居台北,潛潛心著作作,19918年年,完成成《台灣灣通史》,站站在以台台灣為主主體的角角度撰史史;繼而而撰述《台台灣詩乘乘》,以以編年的的方式撰撰寫台灣灣古典詩詩發展史史,為台台灣舊文文學進行行總結性性的評述述。
另有有《台灣灣語典》與與《雅言言》為台台灣語言言進行溯溯源並探探討相關關問題119244年創《台台灣詩薈薈》月刊刊,又開開辦雅堂堂書局,作作為文人人聚會之之所119300年回台台南,與與諸文士士籌辦《三三六九小小報》119333年移居居上海,卒卒於19936年年 參考賴建銘纂修《台南市志》卷六<學藝志•文學篇>,台南:台南市政府,p46連橫橫對台灣灣古典文文學的貢貢獻,除除了著作作數量多多、品質質精外,值值得注意意的是::在19924年年新舊文文學論戰戰尚未發發生前,便便於19907年年提倡「「台灣詩詩界革命命新論」」,以漢漢詩人的的身份對對漢詩界界提出強強烈的批批評,尤尤其反對對擊缽吟吟,因而而引發了了中報記記者陳枕枕山的強強烈回應應,筆戰戰旬日,震震撼騷壇壇由此此看來,連連橫不僅僅在台南南舊文壇壇佔有一一席之地地,在日日治時期期台灣古古典文學學的領域域裡,亦亦是位不不容忽視視的重量量級的文文人謝謝星樓((18887-119388)台南南市人,早早歲即加加入南社社,19915年年與同為為南社的的友人楊楊宜綠留留學日本本,19926年年自早稻稻田大學學畢業在在日期間間曾加入入新民會會,繼而而參加台台灣文化化協會。
119233年曾以以「柳裳裳君」之之筆名撰撰寫諷刺刺林獻堂堂的小說說<犬羊羊禍>,是是一位相相當早便便跨越新新舊文學學兩個領領域的創創作者學學成返國國之後,謝謝氏不僅僅參加古古典詩社社的活動動,並創創「醒廬廬文虎社社」,提提倡以活活潑的燈燈謎,加加強台人人對古典典文學的的興趣,使使漢文能能遍及各各階層119388病逝後後,其子子編輯謝謝氏生前前作品為為《省廬廬遺稿》,林林條均評評云:「「其為詩詩文典而而不挑**,婉而善善諷事事之有關關世道尤尤慨乎言言之,深深得詩人人溫柔敦敦厚之旨旨」陳陳逢源((18993-119822)台南南人,台台灣總督督府國語語學校畢畢19913年年加入南南社,119188年與洪洪鐵濤、王王芷香、趙趙劍泉共共組春鶯鶯吟社早早年多詠詠物抒情情之作;;中年以以後參與與台灣文文化協會會、台灣灣民眾黨黨、地方方自治聯聯盟等政政治團體體,詩境境一變,感感慨時事事之作增增多尤尤以19923年年因為參參與第三三次台灣灣議會設設置請願願運動被被囚禁,寫寫了多首首擲地有有聲的<<獄中詩詩>,更表表達了文文化抗日日者凜然然不屈的的志節119322年元月月,於《南南音》發發表<對於台台灣舊詩詩壇投下下一巨大大的炸彈彈>,對當當時台灣灣詩社林林立卻日日趨浮濫濫、腐敗敗的現象象進行批批評,乃乃新舊文文學論戰戰後期的的力作,代代表了跨跨越新舊舊文學的的二世文文人對日日治中期期漢詩壇壇的觀察察和反省省,生平平著有《南南都詩存存》、《溪溪山煙雨雨樓詩存存》行世世 參考筆者<試析日治時期南都詩人陳逢源及其詩-兼談二世文人的類型與作品特色>,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2000.8。
三、南古典典文學相相關文獻獻與研究究現況如果有心對對台南地地區古典典文學進進行深究究,必須先先掌握既既有的文文獻資料料及研究究成果,以以下分明明鄭、清清代、日日治三階階段分別別加以說說明:(1) 明明鄭時期期明鄭時期的的文學實實即台南南一地的的文學,與與之相關關的文獻獻史料,主主要為南南明(或或明鄭))紀事,以以及明末末來台遺遺老的作作品:夏琳 《閩閩海紀要要》,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1種種夏琳 《海海紀輯要要》,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2種種楊英 《從從征實錄錄》,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32種種 不著撰者《延延平二王王遺集》,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67種種(附錄錄)徐孚遠《釣釣璜堂存存稿》,119266年刊本本,國家家圖書館館台灣分分館藏據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5江日昇《台台灣外記記》,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60種種不著撰者《鄭鄭氏關係係文書》,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69種種查繼佐《魯魯春秋》,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188種不著撰者《鄭鄭氏史料料初編》,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577種不著撰者《鄭鄭氏史料料續編》,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688種不著撰者《鄭鄭氏史料料三編》,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755種不著撰者《台台灣關係係文獻集集零》,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3099種侯中一編校校《沈光光文斯菴菴先生專專集》,台台北:寧寧波同鄉鄉會月刊刊,19977龔顯宗編《沈沈光文全全集及其其研究資資料匯編編》,新新營:台台南縣立立文化中中心,119988.122王忠孝《惠惠安王忠忠孝公全全集》,南南投:台台灣省文文獻會,119933.122歷來對明鄭鄭時期的的研究,多多集中在在人物與與史事的的考證等等基礎性性的工作作,比較較少涉及及文學層層面的問問題。
在在資料的的蒐羅和和人物史史蹟方面面的研究究,主要要的研究究成果有有:黃典權<夢夢蝶園主主李茂春春>,《台台南文化化》創刊刊號,119511.100黃典權<《台台灣外記記》考辨辨>,《台台南文化化》5::2,119566.7盧嘉興<夢夢蝶園與與法華寺寺>,《台台灣研究究彙集》第第3輯,119677.7盧嘉興<北北園別館館與開元元寺>,《台台灣研究究彙集》第第3輯,119677.7盧嘉興<夢夢蝶園改改稱法華華寺年代代考>,《台台灣研究究彙集》第第4輯,119677.100盧嘉興<隨隨明鄭流流寓台灣灣的遺老老王忠孝孝>,《台台灣研究究彙集》第第6輯,119688.8盧嘉興<輔輔佐明鄭鄭的臥龍龍陳永華華>,《台台灣研究究彙集》第第6輯,119688.8陳漢光<明明寧靖王王暨五妃妃文獻>>,《台台灣文獻獻》200:3,119699.9石萬壽<府府城人物物志>,《台灣文獻》31:2,1980.6葉 英<<徐孚遠遠行傳>>,《台台南文化化》新117,119844.6邱奕松<府府城先賢賢錄>,《台台南文化化》新221,119866.6至於,文學學相關的的研究論論文並不不多見,早早期大多多以資料料的輯錄錄為主,比比如:賴子清<鄭鄭延平之之詩文暨暨其有關關文藝輯輯>,《文獻專專刊》1:33,19550.88石暘雎<台台南延平平郡王祠祠聯集>>,《台南文文化》22:1,19952.1陳漢光<沈沈光文詩詩輯註>>,《台灣文文獻》,9:3,119588.9黃玉齋<明明鄭時期期台灣的的學藝>>,《台台灣文獻獻》,115:119644.4陳漢光<王王忠孝的的傳記及及其詩文文>,《台灣文文獻》,116:33,19965..9陳長賢<台台南延平平郡王祠祠聯>,《台南文化》新17期,1984.6張 炎<<鄭成功功詩文箋箋註>,《台灣文獻》,34:3,1983.9一直要到990年代代,才有有學術性性論文的的出現,筆筆者<明明鄭時期期的台灣灣詩>((《中國國學術年年刊》第第13期期,19992年年4月))嘗試全全面性地地勾勒明明鄭台灣灣詩的概概貌,而而陳昭瑛瑛的<明明鄭時期期台灣文文學的民民族性>>(《中中外文學學》第222卷44期,119933),則則以「民民族精神神」為主主軸,貫貫串地探探討該階階段的詩詩文作品品。
此外外,在學學位論文文方面,119977年中山山中研所所林煜真真的碩士士論文《沈沈光文及及其文學學研究》,乃乃學位論論文中第第一篇以以明鄭文文人及其其作品作作為研究究對象的的撰述,對對沈光文文的詩、文文、賦作作了許多多註釋解解說的基基礎性工工作;而而,19999年年中山中中研所賀賀幼玲的的碩士論論文《台台灣外記記之人物物思想》,則則從人物物刻畫技技巧、人人物形象象塑造、作作者的思思想,以以及本書書的史學學價值等等角度,探探討這部部以明鄭鄭為書寫寫對象的的小說,揭揭示了明明鄭時期期台南地地區古典典文學未未來研究究的可能能面向2) 清清領時期期清代乃府城城的黃金金時期,相相關的著著作頗豐豐,首先先值得注注意的是是方志中中的<藝藝文志>>高志志彬在<<清修台台灣方志志藝文篇篇述評>> 此文收在《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會論文,東海中文系,1998.5,參考該書p56-58一文中中指出,清清領台灣灣期間,有有關台灣灣之著述述,以方方志最為為可觀、最最足稱道道早期期台地優優秀文士士參加修修志的人人數頗多多,在詩詩文作品品刊刻付付梓風氣氣尚未普普遍時,方方志的纂纂輯實乃乃博學之之士展現現史識與與文才的的園地,道道光中葉葉以前尤尤然。
不不僅可以以將方志志(尤其其是藝文文志)視視為文人人騁才的的場所,本本地文人人的作品品更可因因之收錄錄到其中中,而得得以傳之之久遠比比如:116933年(康康熙322年)舉舉人王璋璋的<八八景詩>>便被收收錄到《高高志》 高拱乾纂修的《台灣府志》稱為「高志」;蔣毓英所修《台灣府志》稱為「蔣志」,其餘類推中中;康熙熙年間纂纂修的台台灣府志志與台灣灣、鳳山山、諸羅羅三縣志志,所錄錄的台人人作品便便有二十十九家之之多一一直到乾乾隆中葉葉,台灣灣府縣志志所錄的的台人詩詩文,已已有百餘餘家,其其中,府府城的陳陳輝有三三十五首首詩收錄錄到「范范志」裡裡,乃台台士詩文文入志者者之冠因因此,欲欲了解台台南地區區文學發發展狀況況,方志志裡的<<藝文志志>是相相當重要要的考察察對象,高高志彬甚甚至認為為「若謂謂方志乃乃清代台台灣學術術文化之之表徵,當當不為過過」 參考高志彬<清修台灣方志藝文篇述評>,《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會論文,東海中文系,1998.5,p56與與府城相相關的方方志有清清代修的的:蔣毓英《台台灣府志志》,南投:台灣省省文獻會會,19993高拱乾《台台灣府志志》,南投:台灣省省文獻會會,19993范 咸《重重修台灣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劉良璧《重重修福建建台灣府府志》,台北::台灣文文獻叢刊刊第744種余文儀《續續修台灣灣府志》,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1121種種王必昌《重重修台灣灣縣志》,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薛志亮《續續修台灣灣縣志》,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戰後,相繼繼有《台台南市志志稿》與與《台南南市志》的的編纂,其其中與文文學相關關的有::黃典權《台台南市志志稿.文文教志》,台南南:台南南市文獻獻委員會會編印,19559.55賴建銘《台台南市志志.藝文文志》,台南南:台南南市政府府編印,19779.22黃典權《台台南市志志.人物物志》,台南南:台南南市政府府編印,19779.22此外,府城城的碑文文亦是古古典文學學研究的的重要對對象。
台台南地區區的碑文文採拓相相當晚,一一直要到到戰後才才開始進進行119666年台銀銀經濟研研究室出出版了《台灣南南部碑文文集成》(台灣灣文獻叢叢刊2118種)),由黃黃典權綜綜合諸家家在台灣灣南部進進行的採採拓成果果,收錄錄了明鄭鄭至18895年年(光緒緒21年年)各類類碑文,依依年代排排列,呈呈現了台台灣南部部碑文的的大致面面貌119799台南市市政府出出版《台台南市南南門碑林林圖誌》,由由黃典權權補正當當年的誤誤漏,採採取圖文文對照的的方式呈呈現,有有助於碑碑文內容容的探索索19994年年台灣中中央圖書書館台灣灣分館出出版何培培夫的《台灣地地區現存存碑碣圖圖誌---台南市市篇》(上))(下)),乃央圖圖委託成成大歷史史系進行行的「採採拓整理理台灣地地區現存存碑碣計計畫」的的成果之之一,採採錄的時時間往下下拉到119811年止,增增添了不不少台灣灣史料的的典藏 參考何培夫<台灣碑碣文獻與文學資料初探>,《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會論文,東海中文系,1998.5,p289碑碑碣雖然然大多以以贊頌事事功、宣宣揚教化化為主,但但是其中中仍不乏乏具文學學性之佳佳作至於包括遊遊宦與在在地的府府城文人人作品集集,則相相當豐富富,以下下大致依依時間先先後呈列列,若該該作已亡亡佚者,則則標註於於後;作作者為本本地文人人,則加加灰色背背景以區區別之::施 琅 《靖海記記事》,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113種季麒光 《蓉蓉州文稿稿》,上上海圖書書館藏((四卷本本) 據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21季麒光 《台台灣雜記記》,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166種季麒光、沈沈朝聘合合編 《東東吟唱和和集》,已已佚 據黃淵泉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著述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1,p197郁永河 《裨裨海紀遊遊》,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44種種孫元衡 《赤赤嵌集》,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0種種陳 璸 《陳清清端公文文集》,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166種黃叔璥 《台海海使槎錄錄》,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44種藍鼎元 《平台記記略》,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114種藍鼎元 《東東征集》,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2種種蔣允焄 《東東瀛紀典典》,存存佚不詳詳 夏之芳 《海海天玉尺尺》,已已佚 據黃淵泉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著述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3.1,p199黃佺 《東東寧遊草草》1卷卷,乾隆隆24年年黃氏慎慎行堂刊刊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36黃佺 《草草廬詩草草》2卷卷,乾隆隆24年年黃氏慎慎行堂刊刊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36陳輝 《陳陳旭初先先生詩集集》1卷卷(連橫橫有輯本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38 張湄 《珊珊枝集》,存存佚不詳詳 《瀛瀛儒*百百詠》存存佚不詳詳六十七《番番社采風風圖考》,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90種種六十七《使使署閒情情》,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1222種范咸 《婆婆娑洋集集》,存存佚不詳詳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37錢琦 《澄澄碧齋詩詩鈔》,存存佚不詳詳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41 朱景英《海海東札記記》,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119種章甫編《選選贈和齋齋詩集》,台台南:台台南市文文獻委員員會,119533(刊於於《台南南文化》33:3)) 章章甫 《半半崧集》6卷, 台北::台灣文文獻叢刊刊第2001種((刪去原原書之半半,稱簡簡編)((國家圖圖書館台台灣分館有鈔本本4冊,為為嘉慶221年原原刻本之之謄錄 參考林文龍<台灣早期詩文作品編印述略(1684-1945)>,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92))陳震曜《海海內義門門集》已已佚陳震曜《東東海壺杓杓集》已已佚陳震曜《達達齋家誡誡》 已佚陳震曜《歸歸田問俗俗錄》已已佚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48姚 瑩 《中復復堂選集集》,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883種姚 瑩 《東槎記記略》,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77種徐宗幹 《虹虹玉樓試試帖選》,國國家圖書書館台灣灣分館鈔鈔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12 《瀛瀛州校士士錄》,國國家圖書書館台灣灣分館,咸咸豐元年年刊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12 《斯斯未信齋齋文編》,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87種種胡承珙 《東東瀛集》,存存佚不詳詳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47周凱 《內自自訟齋詩詩文選》,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82種種施瓊芳 《石蘭山山館遺稿稿》,龍文文出版社社,19992劉家謀 《海海音詩》,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8種種王藍玉 《望望海閣詩詩文集》((已佚))王凱泰等《台台灣雜詠詠合刻》,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8種種何徵 《台台陽雜錄錄》,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8種種馬清樞 《台台陽雜興興》,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8種種施士洁 《後蘇龕龕合集》台北::台灣文文獻叢刊刊第2115種許南英 《窺窺園留草草》,台台北:龍龍文出版版社,119922 (兼跨跨日治時時期)唐景崧 《請請纓日記記》,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533種《詩畸》,光光緒199年刻本本,台北北:台灣灣中華書書局,119711唐贊袞 《澄澄懷園唱唱和集》22卷,清清光緒118年刊刊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16唐贊袞 《台陽見見聞錄》,台北北:台灣灣文獻叢叢刊第330種羅大佑 <<栗園詩詩鈔>,《台台南文化化》6::2,119588.2 劉 璈 《巡台台退思錄錄》,台台北:台台灣文獻獻叢刊第第21種種郭藻臣 《藻藻臣遺錄錄》,《台台南文化化》史料料叢輯22,19953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88蔡國琳《叢叢桂齋詩詩鈔》44卷,清清光緒年年間手稿稿本 參考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78(兼兼跨日治治時期))林麒麟 《一一峰亭林林朝英行行略》,119244年刊本本(國家家圖書館館台灣分分館藏))據吳福助主編《台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1,p96 以以上所呈呈現的著著作,主主要是文文人的作作品集。
至至於,後後人有關關清代府府城文學學的研究究,數量量不算少少,除了了少數為為學術性性的論文文外,大大部份是是早期關關懷地方方文獻的的文史工工作者所所撰寫,他他們掌握握、追索索資料的的能力相相當強,但但是,在在研究方方法上則則稍嫌不不足茲茲先羅列列相關論論著如下下(依撰撰者姓名名筆劃排排列)::毛一波<胡胡南溟遺遺稿>,《台灣灣文獻》 6:3,119555.9赤嵌樓主<<林朝英英行略刻刻版>,《台南南文化》,5:1,1956.02何素花<清清初旅台台文人之之台灣社社會觀察察--以以郁永河河的《裨裨海紀遊遊》為例例>,《聯聯合學報報》133期 ,119955.122阮桃園<文文人探險險家的視視野---試評郁郁永河《裨裨海紀遊遊》>,《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會論文,東海中文系,1998.5李嘉瑜<試試論孫元元衡的台台灣山水水詩>,《中中國文化化月刊》1186期期,19995..4林詠榮<馬馬子翊筆筆下的台台灣>,《台南南文化》3:1,1953.6林 斌<<記謝琯琯樵與呂呂世宜>>,《台南南文化》4:1,1954.9林文龍<張張湄與瀛瀛儒百詠詠>,《台南南文化》新新8,119800.1林文龍<台台灣兩會會魁-黃黃驤雲與與許南英英>,《台台南文化化》344,19992..12邱奕松<府府城先賢賢錄>,《台南南文化》新新21,119866.6南 史<<郭藻臣臣先生之之詩詞>>,《台南南文化》,3:3,19553.11范勝雄<清清宦府城城勝景勝勝蹟詠>>,《台南南文化》新21,119866.6翁聖峰<劉劉家謀的的《觀海海集》>>,《台台灣文獻獻》477:4,119966.122連景初<許許南英與與許地山山>(上上)(下下),《台南南文化》22:2、22:3,1952.4、1952.9許丙丁<鹿鹿耳門藝藝文集>>,《台南南文化》7:33,19962..9莊金德<清清初旅台台學人著著作的評評介>,《台灣灣文獻》,115:11,19964..3莊雅仲<《裨裨海紀遊遊》-徘徘徊於自自我與異異己之間間>,《新新史學》44:3,119933.9盛清沂<朱朱景英與與海東札札記>,《台灣灣文獻》46::2,19995.66黃典權<由由蔣公子子說到蔣蔣允焄>>(上)) 、((下),《台南南文化》3:1、3:2,1953.6 、 19953,,9黃典權校<<《石蘭蘭山館遺遺稿》>>,《台台南文化化》6::1,119588.8黃典權<台台南史蹟蹟散詠((附歲記記)>,《台台南文化化》新225,119888.6黃得時<唐唐薇卿駐駐台韻事事考>,《台灣灣文獻》,117:11,19966..3黃得時<胡胡承珙與與《東瀛瀛集》>>,《台灣灣文獻》19::1,19668.33黃潘萬<胡胡承珙之之駢體文文>,《台台灣文獻獻》111:2,119600.6陳漢光<夏夏之芳台台灣紀巡巡詩輯註註>,《台灣灣文獻》110:22,19959..6張雄潮<清清循吏姚姚瑩治台台事蹟及及其經世世文章>>《台灣文文獻》,115:11,19964..3葉英<鄭兼兼才事略略>,《台南南文化》新新1,119766.066葉英<陳清清端公傳傳略>,《台南南文化》新新2,119766.122葉英<姚石石甫傳>>,《台南南文化》新新4,119777.111葉英<徐宗宗幹事略略>,《台南南文化》新新5,11978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