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准确取穴的重要性

文档格式:DOCX| 3 页|大小 10.51KB|积分 20|2022-09-26 发布|文档ID:156247210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准确取穴的重要性针灸治病其效果的好坏,除了与辨证、治法、选穴、手法等 因素有关之外与所刺腧穴的位置准确与否亦有极大的关系人体的 腧穴,除了“以痛为腧”的阿是穴无固定的部位之外十四经腧穴和 经外奇穴都有固定的位置或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或在“郄 国之间,动脉相应”取穴之法.有骨度法,同身寸法以及利用体态 自然标志取穴等等按法取穴,自然准确而不致差讹取穴的具体方 法,《针灸学》记述详尽,恕不赘述 笔者每见某些针灸同道在取穴时对于腧穴的位置,只作粗略的估 计,不作仔细的寻求,不是失之高低便是偏于左右针足三里几达 上巨虚,刺内关则刺了间使,取尺飞扬,则取在阳交„„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其原因之一,乃因初学腧穴位置生疏:原因之二,显然 是对于取穴必须准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取穴不必深究,只要刺 中经脉而针下能够得气,同样有效,亦即“宁失其穴不失其经” 初学者,尚可日后逐步熟练,以臻不失分寸,认识不足者,亟须提高 认识否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影响针灸声誉诚然,每条经脉都有其各自的病候,同一条经脉上的腧穴,其 治疗作用又大致相同,都能治疗本经的疾病,这就是腧穴的共性即 便是同一条经脉上紧紧相连的前后两个穴位,但其治疗作用也有差 别,这就是腧穴的个性,也即腧穴的相对特异性。

    这种相对特异性, 在特定要穴之间.尤是明显特定穴在十四经中,由于分布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五腧穴(即 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原络穴、郄穴、俞募穴、八脉交 会穴、八会穴等数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病在脏 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 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 经・六十八难》又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 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荥 输治外经,合治内腑”五腧穴的作用除上述之外还可根据五行的 生克制化而应用于临床,如“肺泻尺泽补太渊,肝泻行间补曲泉„„” 此即“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至于根据“出井、溜荥、注输、 行经、人合”的人体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再配合阴阳、五行、 天干、地支等来逐日按时开穴治病的“子午流注”针法,更是以输穴 为基础的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按理凡属经脉上的腧 穴,对其相应脏腑的病证都有治疗作用可是《灵枢・九针十二原》 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 六腑之有疾也”可见原穴对于五脏六腑的病证。

    更具有独到的疗效, 临床上也常常有此经验,如丘墟穴治胆腑,太冲穴治肝脏等等络穴是络脉别出处的穴位,是表里经脉互相联络的处所可以 治疗表里两经有关的病证原穴与络穴除了其单独的特殊的治疗作用 之外,且可“主客原络”配合运用表里经脉之间,根据先病,后病 的情况,先病为主取其原穴,后病为客取其络穴对于表里经脉之间 互为影响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如心经先病,取其原穴神门为主, 小肠经后病,取其络穴支正为客反之,若小肠经先病而心经后病, 则先取小肠经的原穴腕骨为主,后取心经的络穴通里为客其他如郄穴、俞募穴及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都各有其独特 的治疗作用;而这些独特的治疗作用,无不与腧穴的性质和其分布的 部位有关如果取穴不准,虽然刺到经脉循行的部位上,难道还收到 独特的疗效吗?其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八 会穴等等,还谈得上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吗?如果连经脉循行的部位都 偏离了,那更成了“靶外之矢”相去更远了心与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心与肺有密切的关系假 如肺脏有病.此时如果应刻刺肺俞的话,若不刺肺俞而刺心俞虽然 两穴同属足太阳膀胱经,且心肺又有密切的关系,试问疗效将如何 呢?肯定是:“不够理想”。

    这是因腧穴有个体特异性之故否则, 古人何心要有“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的精确取穴态度 呢!又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两穴虽然 同在虽阳阴胃经上,对胃肠疾病都有治疗作用;但是足三里擅长治胃, 而上巨虚却偏于疗肠何以见得呢?《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 “合治内腑”,嘛!此乃古人经验之谈,在临床之中也每多验证如 腹泻一症,病因颇多,笔者以大肠湿热和脾胃虚弱所致泄泻的针灸治 疗来说明腧穴的相对特异性,从而进一步阐明取穴准确的重要性足 三里和上臣虚虽然都能治泻,但从辨证,辨经的角度与临床经验来看, 配穴暂且不论,若单从足三里,上巨虚两穴来分析,大肠湿热之泄泻 以针泻上巨虚为宜,而脾胃虚弱则以针补足三里为妥此时若用穴颠 倒,补泻相反,则难收预期之效所谓“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即在临证中应刺之穴所在之处, 恰逢有破损,或有瘢疤,或适患疮肿痈毒,局部不宜针刺时,其“权 宜之计”为换刺别的有效穴位之外,尚可避开疤痕或疮痈而刺之只 要不失经脉循行的部位,仍然获得相当的效果:但不若刺准腧穴的疗 效卓著因而“宁失其穴,不失其经”不可作为取穴不必考究的理由《标幽赋》曾经指出:“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

    用一 经而可正”这虽是初学针灸者掌握准确取穴方法之一,同时也说明 了取穴应该谨慎而一丝不苟否则何必要用一穴而取五穴,用一经而 取三经呢!《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 风之吹云”针刺下去”,气之至否,已至之“气”放散的远近强弱, 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与所刺腧穴的准确程度关系尤为密切; 同一患者,先经某医针刺而疗效不著,后另一医生针刺同样的腧穴, 却效如桴鼓,其理何在呢?笔者认为除了针刺手法之外,刺穴的准确 与否亦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另外,某几个腧穴的定位,在历代针灸典籍上的记载并不完全 相同,至今尚未统一,如绝骨穴,有说在腓骨前缘.有说在腓骨左缘 的;申脉穴,有的在外踝下缘凹陷中,有的在外躁下五分陷中等等 看似众说纷纭难宗一是;其实.此乃各家对于腧穴位置的体会不一, 对于准确取穴,并无大碍除个别穴位某些医生确有师承或家传而有 特殊取法并能获得独特功效之外,笔者以为取穴应以大学教材《针灸 学》为准绳,且要做到谨慎准确,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为病 人解除疾苦并带来福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shugezhang1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