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文档格式:DOC| 8 页|大小 100KB|积分 18|2022-02-26 发布|文档ID:58217742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乡土中国》每章( 1~14 章)概括笔记序言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乡土社会,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吸引费老和读 者一起去探寻的问题 这本小书并不是费老对一个具体基层社会的纪实描写, 他 是从这些具体的基层社会中提炼出一些概念, 来组成一个乡土文化, 而正是这种 文化在支配着乡土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一章 乡土本色:礼俗社会如果说中国有 5000 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 99.9%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 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缚, 我们自然会惯性的受到土地的影响 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徙从农业本身来看, 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 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 的,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 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 起的需要反观美国乡下, 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 舍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 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 身以外的原因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 合作兴修水利 的需要之外, 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 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 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 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这就是为什么 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 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 我们以农业为 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我们是熟人 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 “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一 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 会,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 的社会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俗” ,常“习”之这 些“俗”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 礼俗社会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描写的是熟悉 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是没有法律的位置的,从熟悉到信任乡土 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 的可靠性在社会学中,却分两种社会:1. 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有机的 团结;2. 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机械的团结第二章 文字下乡: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在以城市为主导的语境下,我们会嘲笑乡下人是“愚”的,比如乡下人在马 路上听见背后汽车的喇叭声显得手忙脚乱。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 不明白 怎么应付汽车,但这只是知识问题,并不是智力问题如果这样的嘲笑成立,那 乡下人同样可以嘲笑城市人看见狗吠就变成的像“白痴”一样这些都是知识问题,智力是指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乡下人不识字, 但是不能说乡下人没有识字的能力 但更值得探究的问题是: 乡下人不识字, 是 否是因为他们并不像城里人一样有识字的需求?文字的功用在于传情达意, 以固定的象征体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只有 在当人们因为时间与空间的阻碍时才比较实用 如果是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可以 直接说话时候, 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极好, 不但多余, 而且有时会词 不达意引起误会文字是间接的工具,而且是一个不太完善的工具所以说,子 乡土社会中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而是面对面社群不需要文字语言 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群体愈大, 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久 越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就越有限, 于是语言也就越来越简单化 所 以,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 会有因为个人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 特殊语言,所谓是“行话” 在《动物凶猛》里也有类似的对于文字的描述:我悲哀的发现, 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

    我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涵义都 超过我想表述的具体感受, 即使是最准确的一个形容词, 在为我所用时也保留了 它对其他事物的含义, 就像一个帽子, 就算是按照你头的尺寸订制的, 也总在你 头上留下微小的缝隙 ...我从来没见过像文字这么喜爱自我表现和撒谎成性的东 西!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乡土文化的口口相传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 就在于他的学习能力, 他可以学着不受生理反应的支 配所谓学, 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 把本能的那一套方 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 ,习是指反复的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 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学习就是打破个人知识的今昔之隔,而今昔知识的桥梁, 便是记忆动物虽然也有记忆, 但他们的记忆永远停留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而我们人 类却形成了“词”的象征体系,我们知道了“苹果” “大伯”“高兴”这些词指代 的是什么意思 记忆这使得人类当前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 人的当前正 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 人当前的生活包含着过去传下来的方法, 所以 说人是凭借记忆而传承着乡土社会中的人, 世代间生活形态差异不大, 人生经验更多是一种重复, 每 一代都是相似的周而复始的生活历程。

    整个乡土社会由于相对的封闭性, 社会文 化的变迁不大,乡村生活简单而重复乡土社会的静态性,世代经验的重复性, 使得乡土文化的总量相对有限, 传承依靠口口相传足以完成, 没有文字来传承的 普遍需要,社会文化变迁大的时候,才会真正产生文字下乡的需求第四章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 --重复交错的人际网络在很多人看来,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比如说“各扫自己门前雪,莫 管他人屋上霜”;爱占小便宜,不爱管闲事,以及现在频频被人指摘的腐败问题, 都可以归结到“私”这些所谓的 “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群、 己的界限怎样去划分的问题?我 们传统的划法,自然和现代西方的划分方法不同 如果把西方社会比作是一捆柴, 那么每个家庭就是一根一根的柴, 虽然大家捆在一起, 但是每一根还是能够分得 很清楚在西方人眼中,家庭的概念很明确,就是指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 的孩子但是我们在中国传统的语境当中, “家”这个字可以说是最能收放自如的, “家里的”可以只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子侄一大批人,“自家人” 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 家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 我们可以把 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 比作是由一块块儿丢入水面上的石头所形成的波纹来组成 的,亲属关系就和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差不多。

    每个圆的中心都是我们自己, 然后散播出一张关系网, 势力大的个人圈子就大, 别人也会向你靠拢, 你的亲戚 朋就多可如果你穷困潦倒, 你的亲戚巴不得和你脱开干系, 你形成的圈子就会 很小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中国人 对世态炎凉特才别有感触西方团体格局VS中国差序格局:西方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以团体划分 界限分明,团体内的人享有共同的权 利和义务,团体外的人与此无关东方则是差序格局,好像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 纹每个人都是波纹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种差序格局就是人与人关系呈现出交叠的人际网络 我们俗语中讲“一表 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小到生育与婚姻 产生的亲属关系,大到大家都是“自家人” 第五章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团体道德 VS 私人道德 道德是指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 在这一章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团体道 德和私人道德 费老把西方社会称之为团体格局, 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之为差序格 局,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让我先举个例子说明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桃应问孟子: “舜贵为天子,如 果他的父亲杀了人,他应该怎么办?”孟子回答: “舜应该抛弃天子的位置带父 亲逃跑。

    在团体道德中, 天子犯法应当与庶民同罪, 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而但在 私人道德下, 一切要看所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 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也可以将 中国传统的私人道德看成是双重标准, 如果别人贪污, 我们总是痛恨的要死, 但 等到自己贪污时,却以“能干”两字来自解在团体格局中, 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是超越个 人的“实在”由此,政府、统治者不过是“代理人” ,代理上帝的意旨由此衍 发出来权力的观念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所以说,宪 法不是管民众的,是用来限制政府的! )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组织政府, 政府的适当力量, 须由受治者的 同意中产生出来; 加入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 人民即可以改革或者废除任何 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在东方的乡土社会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这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依据私人间的关系亲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孝、悌、 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 德观念第六章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 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亲 子(父母 -孩子)指的是它的结构, 生育指的是它的功能 从生育这个角度来说, 抚育孩子的目的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因此家庭的功能是暂时性的, 它不像国家、 学校这样的社群功能是长期性的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 夫妇之间的合作都不可能 因儿女的成长而结束, 所以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还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 夫妻 之间还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在人类学中叫做氏族 氏族是一个事 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 的功能 而为了经营这些事业, 家的结构就不能仅限于亲子两代的小组合, 必须 加以扩大 而且家必须是延绵的, 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 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 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具有了长期性在乡土社会家庭呈现出很强的差序格局特性 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 成 员不限于亲子, 可以依据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原则是沿着 父系单系传递 人类学根据这种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称为氏族, 乡土社会在 家的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称为家族、宗祠、祠堂家是连续性的,因为政治、经 济、宗教等事物是延续性的家族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

    第七章 男女有别:社会关系的稳定上面我们说到了家庭在乡土社会是一个事业社群, 凡是事业社群必须会讲究 纪律,而纪律会排斥感情 这一章我们从社会文化结构上分析为什么传统社会是 排斥感情的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感情?社会学在看待感情的时候,总是把喜、怒、 哀、乐放到人际关系当中感情是一种刺激反应,一种心理紧张状态,相当于我 们平时所说的激动 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 经过不断重复而变得 固定的话, 那么就不会引发体内的紧张状态, 也就是说不会带着强烈的感情 从 社会关系上说, 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 反应的受阻情形中,感情的发生会改变原有的关系而传统社会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 就要避免感情的激动, 感情的淡漠是稳 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 上章我们也说过纪律是排斥感情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 力量,不是靠感情,而是靠了解所谓了解,是只接受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 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 通过熟悉而产生亲密感 亲密感和激动性的感情不同, 亲 密感是契洽的,可以发生持续作用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 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 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其实,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所以是不是说在恋爱中的双方, 如果一 直保持着神秘感,互相之间有不断创造的“旧关系的受阻”,就能够一直保持着 高浓度的感情呢?(恋爱是一场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 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因为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 相同的浮士德式两性情感的象征,两性关系越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就会越深, 求同的阻力就越大,于是创造力和变革的需求也越强烈 在浮士德的立场中,生 命力也越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越深浮士德精神就在于不断克服阻碍, 也不断 发现阻碍,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和结果第八章 礼治秩序:从教化中养成内在的服从乡土社会的秩序绝不是自发的,并不是说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 寡民社会里,秩序仅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建立起来 秩序的建立一定是有 一个外力来维持的,在法治社会当中当然是国家权力,而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是靠 “礼”礼”和“法”形式上很相似,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 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样有形的权力机构 来维持,虽然封建王朝也有政治权力,但维持这种规范是一一传统。

    讲传统之前还有一点要说明:抵制社会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如君子国一般的社 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也 要陪葬,这就是“礼”;缅甸有的地方,一个人成年时要出去杀几个人,才算完 成了“成年礼”的确“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很残酷,但是残酷与否 并合“礼”与否的问题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合乎规范的 就合乎规范这一点来说,“礼”和“法”都是行为的标准,但它们的区别上面已 经说了,一个是靠外在权力,一个是靠社会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是没有法律传统的,传统相比于现代社会更为重 要因为,乡土社会中社会变迁小,农人一年一度,周而复始越是经过前代生 活中证明有效的,也越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不必 知之,只要招办,人们对传统有着一种敬畏之感长久以来,这种行为成了我们 普遍所谓的“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即合于式第九章无诉:礼治下的教化上面说到了乡土社会当中没有法律,维持社会生活靠的是“礼” ,但那么村子里面出的事儿,总有要主持公道的人,一般是由族长或者是村里的长老担任他们处事的原则当然不是根据法律规范讲究证据和独立人格, 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连坐”传统,比如“子不教父之过”、“家门不幸”、“以后出去别说我是你 的老师”等等。

    此外,长老处理矛盾时,会把双方都臭骂一顿,痛斥这是丢了村 子的脸,然后再把“应当怎么做”告诉他们,有时还会罚他们请一次客乡土社会处理案子有一个常用的理由“这孩子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 ,这样 的判断标准显然不利于分辨是非,长老处理案子往往都带有一个道德考虑而现 代法律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剔除掉道德因素,法官判案子只会依据条文,法律只 是一个工具,是中性的,并不起到道德判断的作用,即便是坏人也可以根据法律 去做坏事长期的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内在的习惯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就是说,我听讼和别人是没什么差别的,主要还是希望能够无 讼啊在乡土社会中审理案件的人,主要目的是完成教化使得礼的秩序得以维 持所以乡间是以折狱为羞,尽力避免闹到官府,官府的“各打五十大板” ,是教化中的一种体罚法理社会中的法治,不以教化为本,刑罚的用意不是:以儆效尤而是在厘 定权利,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一个变动的社会,所有规则是不能不 变动的法官并不考虑道德冋题、伦理冋题第十章无为政治:皇权的松弛权力,我们可以分成两种看法:一种偏重在社会冲突的方面,认为权力就是 一部分人统治和压迫另一部分人,统治者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行动。

    社 会有上下层级之别,政府和国家都是基于阶级斗争建立起来的, 这种权力不妨称 之为横暴权力另外一种是偏重于社会合作方面,他们认为社会建立的基础是“分工” ,大众靠着分工减轻了各自生活的负担 你不能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要遵守着 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而这个“同意”就是社会契约,也是大家共同授予的 权力基础,这种权利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权力的四种形式:横暴权力的产生基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同意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合 作在乡土社会中,自然经济的运行使人们很少有交换的需要, 所以社会分工合作很有限,同意权力起不来;另外,产生的量也很有限,仅能维持农人的基本生 活,于是横暴权力产生的空间也就很有限第十一章长老统治:教化性的权力前面说到了发生于社会冲突之下的横暴权力, 以及发生在社会合作过程当中 的同意权利,在这一章费老又引入了教化权利因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显然不是冲 突性的专制统治社会,也不是把每个人都当成相同分子的现代社会,如果说横暴 权力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法家思想, 同意权力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 那么教化 权力就是来自于儒家思想,以长幼次序为前提,因为长辈德高望重,所以后辈要 虚心求教,这种教化权力的统治方式就是长老统治。

    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所以中国统治者都是一种“家长式的统治”乡土社会中的权力, 既不是专制,也不是民主,而是教化性的乡土社会在长幼之序的规范下产生宗 族长老,他形式教化性的权力维护乡土的稳定这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会出现新问题,那么政治的功能就 会减弱,政治只有在应付社会新问题时才会加强 乡土社会比较稳定,维持社会 更多的是依靠教化,“无为而治”、“为政以德”便是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政治特点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社会发展的分水岭血缘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人和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亲属关系来 决定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慢, 那么血缘关系的作用就越强 比如说传统社会中 “父 死子继”,“官人之子恒为官,农人之子恒为农”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 人选择,你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你的一生在稳定的社会当中, 地缘也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在这个村子里住的人往往都 是从一个家族繁衍而来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自给自 足的乡土社会人口也不需要流动, 家族的社群就包含着地域的含义, 血缘和地缘 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 土地的开垦有限, 始终是要一部分人向外流动去开垦 新的荒地,组建新的村落, 但是他和原来的乡村还仍旧保持某种血缘的联系, 把 原来村子的名字沿用到新的土地上, 比如在美国地图上经常看到新英伦、 新约克 这样的欧洲城市名字。

    地缘关系就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所有不认识的人在一个地方结 成社群,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纯粹的地缘 比如说从世界各地去美国的移民, 他 们就共同构成了美国人 契约是指陌生人之间做出的约定, 地缘关系也是契约社 会的基础, 契约就是一个权利义务的清算, 是靠理性支配人们的生活, 这也是现 代社会的特性血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 地缘是契约 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式社会性质的转变, 乡土社会变成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市 街市时常不在村子里, 而在一片空场上, 各地的人到这个特定的地方,各自都以“无情”身份出现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 家老远地走十几里路在集市上交换清楚之后, 又老远的背回来 所以以我所知村 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其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 商业 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 也是社会 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缓慢变迁权力的性质有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 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利, 以 及在第 11 章“长老统治”中提到的教化权力(或称之为长老权力) ,本章费老又 提出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

    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不同, 它并不是依据传统 的有效性,它是由社会变迁的时势所造成的,故名时势权力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 但在新的社会结构形 成之前,人们不免会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人们就会期盼出现“文化英 雄”提出新的方法,有能力组织新的社会结构这种人因为能获得群众信任,因 此可以支配相信他的群众,这就是时势权力类似于政治学当中讲的表面上坚持传统型支配, 但实际上利用新的领导人来 解释这些传统,诠释出全新的含义变成“卡里斯玛型权威”容忍,甚至奖励, 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 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中, 反对被时间冲淡, 成 了“注释”在变化缓慢的社会中,长老权力不容被反对;但是如果社会加速变 动,注释式的办法歪曲原意也就免不了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位与权,名与实, 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都分离了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乡土社会的人是靠着“欲望”去行事,比如说我想吃大蒜,想吃辣子,那么 我就去吃而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发生了“需要” ,因此也就有了“计划”,比如为了获得全面的营养元素,我需要刻意的去吃哪些 食物需要”是基于一种维持人全面健康发展的功能性实现,是科学、理性的 决定。

    在观察人类的行为时,我们常常注意到人类的行为的背后总会有一个动机, 或称为欲望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行为,却产生了有利于个体健全发展和有 利于种族的结果,而这并不是他刻意为之,就像是资本家为了私心赚钱却在无形 中促进了社会福利一样人们在生孩子的时候考虑不是种族延续, 而是在追求爱 情过程中,孩子自然就到来了;人们在吃大蒜、吃辣子的时候,也不是在考虑里 面富含什么维生素,纯粹是因为这东西好吃下饭有了“计划”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 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人类是唯一会自杀的动物在现代社会里 知识就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 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说的时势权力; 乡土社会是不需要计划的,靠经验就可 以了,各人依据自己的欲望去活动就可以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小辰1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