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档格式:DOC| 6 页|大小 37KB|积分 20|2022-03-31 发布|文档ID:67419055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愚公移山练习 原文: 愚公移山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一)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8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原文第二段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1)何苦而不平(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也 ( ) (5)达于汉阴 (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                                                            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2分)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二:阅读原文2、3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C、帝感其诚 诚:诚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②汝之不惠 惠: ③帝感其诚 感: ④越明年 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 B、(1)(2)(4)(6) C、(2)(3)(5)(6) D、(2)(4)(5)(6)5.翻译下面句子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 6.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四)《愚公移山》《铁杵磨针》比较阅读【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五)《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比较阅读【甲】愚公移山【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1) 固不可彻( ) (2) 寒暑易节( ) ③ 杂然相许( )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夸父与日逐走3.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3分) 参考答案一、 (1)愁 (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3、(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5、(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6.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1分)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1分)。

    7.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8.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二、1、(1)苦于 (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3、嘲讽、怀疑 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三、1、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 2.①用箕畚 ②通“慧”,聪明 ③被……感动 ④到、及3.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 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4、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 5.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6.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7.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四.1.(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4)说 (各0.5分)2.(2分)D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6.(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五.1.(1)通,变通 (2) 改变、变换 (3) 答应 、赞同 (4)穷尽2.(1)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2分) (2)夸父和(跟)太阳竞胞2分) 3.(1)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2分〉专心---专注---专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20211108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