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朱明光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个标志性追求 究竟什么是 学科核心素养 ? 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 ? 如何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 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 ? 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 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 能够综合运用特 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 ( 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 跨 ) 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大致可释出三层意义 不仅因 “教化”养成,而且因“阅历”自 成,是人人终将拥有的品质也就是说 : 无论从 事什么工作 ( 行业、产业、专业、职业 ) 、充当什么角色 ( 家庭的、社会的 ) ,无论接受过 系统教育、培训与否,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现出各自的素养 说到底 : 素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 ; 实践,是滋养素养的源泉 其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 包括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动力系统 ) 三个维度。
这就意味着,形成核心素养,是有预期目标、过程的结果比如,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 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系 统性、总体性的框架”其三,什么是学科素养它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 究技能,结构化的 ( 跨 ) 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此,针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误读,应澄清一 个说法 : “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 ? 在 我看来,学科素养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正相 关的关系,则 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 ; 学科素养的形成,是 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 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读懂上述三个层面的意义, 就不难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了 它是“学生发展 素养在 特定学科 ( 或学习领域 )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 (或特定学习领域 ) 之后 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 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 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综上所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 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 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 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 ; 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 般类别的学科素养, 就在于它不仅 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 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 , 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 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 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二、如何提炼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首先, 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 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历 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 与社会能力的课程 ; 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 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 :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 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 它具有不同于 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 ; 作为学 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 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 ; 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 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 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 同域外相关课 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 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 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 “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 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 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 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其次, 要关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 体现“上不空挂” 与“下不失联” 的原则 所谓“上不空挂”,就是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确定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思想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条件 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 实际上就是要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 所谓“下不失联” , 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的把握, 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 而不是政治 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 ; 二是要着眼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 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 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 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因此,如同思想政治素养整体上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 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 容与课 程整合的内容,也分属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 与“下不失联”的原则,如何清晰、精准地刻画各“集合”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不能回避、 不可忽视的挑战第三, 命名与统整, 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 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 这是因为, 依 据核心素养选择与整合的课程内容, 毕竟源于不同的学科分类 命名核心素养, 此学科之所 以不同于彼学科,仍然取决于学科内容的差异,否则难以避免雷同,如“综合思维” “独立 思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适用范围 过于宽泛,此其一其二,考虑到不同学 段课程内容的差异, 即便同属一类学科, 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 亦可能不同于初中 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但是,纵然命名不同,有关基本教育元素的融入却一脉相承 比 如,不能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没用道德范畴命名, 就是不重视道德教育 其 实,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为每个要素的“题中应有之义”,存在于所有要素之中,贯穿于学校 德育课程实施的始终。
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相关学科素养的组合, 那么有关思想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提炼, 同样源于各相关学科的内容, 又不一一对应各相关学科内容 它们既涉及所有相关学科的内容,又有所侧重因此,统整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也需要制定 相应规范包括 : 每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有什么主要表现 ; 不同要素在层次上应力求相同, 在涵盖范围上不宜差异过大 ; 不同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 但相互之间应存在合理 的联系,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等等经过反复论证、 多次调整, 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仍在接受各方研判, 包括政治 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三、如何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遵循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的思路, 阐述每个核心素养要素的意义, 也有新要求、 新规 范第一,规范每个要素的阐述,都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结构每个要素,都提供相关维度 ; 二是表达每个要素的内涵,都分为一般意义(基本概念 ) 和特色意义 (中国特色 ) 两个层面 ; 三是描述每项要素的主要表现,都指向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以“政治认同”为例关键维度 : 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
基本内涵 : 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 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 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主要表现 : 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 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拥护党的领 导 ;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 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二, 不同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是一 个有机的整体 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 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 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 识理性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 也是达成政治认同、 形成法治意识、 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 “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 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应然要求。
公共参 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 性精神” 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 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第三,划分素养水平的层次,需要关注层次之间整体的、变化的、递进的关系首先,应采 取一种整体观, 即每个水平都要确保每个核心素养要素内涵和主要表现的完整性 学科核心 素养不同水平之 间,是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其次,应根据学 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实质性 变化来确定各级水平的具体内容,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核 心素养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性及需求再次,应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发展阶段的递进关系, 对高层次水平要求一般要涵盖低水平要求 第四,衡量素养水平的尺度,是“行为表现”的特质,而不是“标准答案”的刻度表明素 养水平的证 据,来自学科内容的“使用”,而不是“答案”,更要看运用学科内容的过程, 包括面对什么“情境”、执行什么“任务”、实现什么“预期”因此,对于陈述素养水 平的句式,也需探讨相应的规范一是要创设 特定情境,即行为条件 ; 二是要执行特定任 务,即行为要求 ; 三是要指向特定预期,即行为表现。
综观 这三个“要件”,可视之为区 别行为复杂程度、难易程度、深浅程度的关键维度,并通过描述其外显的行 为特质,表明 素养的不同水平以“政治认同”中的“道路”维度为例水平 1: 列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事例水平 2: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 选择水平 3: 通过各国发展道路的比较,阐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水平 4: 明辨各种封闭僵化、改旗易帜的主张, 表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第五, 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既不固守以往僵化的话语体系, 也不照搬当下西化的话 语体系 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是否合乎学术规范、具有权威性, 注定会面临多方质疑如过分 追求学理化,既不靠谱,且不易懂 ; 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只能采 用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这是 课程发展走出老路、拒绝邪路、坚持正路、开辟新路的内在要求,我们别无选择总之,修订工作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将涉及课程标准的所有环节 例如 : 它是知识、 能力、 情感 态度价值观 “三维一体” 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 ; 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 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 ; 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
因此,唯有聚焦上述 话题,先把核心素养说明白、想透彻,达成共识,才能真正纲举目张,探讨所有环节的所有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