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1]

《济南的冬天》主备人:张亚琴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2.能力目标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三、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1)注音: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2)释义: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秀气:文雅,不粗俗贮蓄:储存积蓄澄清:清澈明亮空灵:清净透明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1)济南冬天的“温晴”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5.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投影:(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六、布置作业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投影显示)如:(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教师点拨、明确:(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三、对比阅读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四、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六、布置作业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