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论《诗经》中的“莲”意象及内涵

文档格式:DOC| 4 页|大小 20.50KB|积分 20|2022-03-31 发布|文档ID:67623095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诗经》中的“莲”意象及内涵(1)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诗经》中,“莲”象征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并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同时,《诗经》运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关键词:《诗经》;莲;意象;内涵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集芙蓉以为裳”,到曹植的《洛神赋》中“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绿波李白的《古风》中“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意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在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莲”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而“莲”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则是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可以说,《诗经》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本文就《诗经》中“荷”的内涵展开探讨,进而发掘作为文学作品中“荷”意象的源头的意蕴一、《诗经》中的“莲”《诗经》中提到“荷”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篇都是表现爱情的诗歌,并且都是用“莲”来比喻女性《邺风·简兮》是一个女子赞美似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来起兴《郑风·山有扶苏》也是写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了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来起兴,“荷华”就是荷花《陈风·泽陂》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莲与蒲草并提这三首诗中“莲”均出现在表现爱情的诗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内涵的二、《诗经》中“莲”的象征内涵2.1荷花象征着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诗经》中花的种类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等。

    当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郑风·山有扶苏》中,“隰有荷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代评论者也误解此句的真正含义,皆以为郑诗淫《毛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将其定为“淫”诗其实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不过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诗这首诗中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华”喻男性和女性,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时的欢快心情,与情人调笑的情景《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浅水处,叶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为莲的别称其中,“茼”特指莲蓬蒲”和“荷”同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辉映此诗是一首发生在水边的恋歌闻一多以为这是一首“女词”,以女性的口吻咏唱的情歌,以“蒲”和“荷”来比喻男女双方《郑笺》中认为:“蒲以喻说男之性,荷以喻说女之容体也”②荷花作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③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从《尔雅》对“莲"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对荷花的各个部分区分很细,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

    在《诗经》很多的篇章里流露着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丰腴、艳丽在以描绘美人而著称的《硕人》中有“硕人其颀”,《泽陂》中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的诗句,均以“硕”来形容人的美丽可见,先民对美人的判断来源于其外形的硕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由上可见,“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丽的特点2.2《诗经》中“荷”的生殖崇拜内涵《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学遗产,有大量诗歌描写了古代先民对爱情和幸福的大胆追求,把爱情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或劳动生活结合起来,感情真挚朴实、生动活泼所以,《诗经》所体现的内容和情感的民间性与真实性是我们探讨“莲”意象生殖崇拜意义的重要前提2.2.1“莲”象征着男女情爱上面提到过,《诗经》中的“莲”意象都出现在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之中都是以“莲”来起兴兴”是《诗经》三大表现手法之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经集传·关雎注》),实际是“象思维”的一种显现,属于联想法,借着鸟兽花草、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来兴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者对兴之物即意象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一时性起的,而是选择那些与托兴之物的特点有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意象。

    如《周南·关雎》借鸣春求偶、相依相恋的水鸟起兴,表达了君子对“伊人”的爱慕思恋,欲与之相思相守的热烈情怀;《齐风·敝笱》以“敝笱”即破旧的渔网象征没有贞操的女性等所以,《诗经》中的“莲”意象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爱情诗当中,表明了“莲”与男女情爱有必然的联系 对于“莲”象征女阴,其实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像比如“鱼戏莲”的剪纸画等另外,《国风》当中的起兴句式几乎没有相同的,唯有“山有xx,隰有xx”这种句型共出现了5次:《邶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唐风·山有枢》中的“山有枢,隰有榆”;《秦风·车邻》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风·晨风》中的“山有苞栎,隰有六駮”令人惊奇的是,“山有xx,隰有xx”均出现在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当中,《诗经译注》对此解释为“一般是以‘山有x’喻男,‘隰有x’喻女”④选择“山”与“隰”作为区分男女两性的意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维中生殖崇拜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类生长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期,人口的繁衍意义非凡,因此产生了对生殖的极度崇拜。

    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⑥这种崇拜直接体现在对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两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殖器的差异,从当今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图腾,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的动物、植物被先民用来作为男根、女阴的象征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用来作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样在我国远古时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维”的影响,我国先民总是以外在事物为参照来认识自己的身体,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体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国先民常以花喻女阴,瓜喻子宫,除了两者形状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华秋实还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义以花卉象征女阴,表达了先民们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样果实累累的朴素心愿所以,以上五首诗歌同时选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况且,“山”的突起之状与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为“低湿的洼地”,其凹陷之形与女性阴部相似,这些足以证明以“山”和“隰”作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

    由此推之,“山有”的宾语部分,如“榛”、“扶苏”、“枢”、“苞栎”等树木同样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宾语部分,如“荷花”、“苓”,理所应当是女阴的象征了2.3“荷”象征了女性的阴柔特点《诗经》中情诗以植物喻人时多是成对出现,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苏》中的句式“山有xx,隰有xx”,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对出现使用上面提到的这种句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阴阳”的角度《诗经》中常常以具有阳刚意味的植物来喻男性,以阴柔的植物来喻女性女性在爱情中是以柔美、较弱的形象出现,一阳刚、一阴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成对的出现的意象体现着先秦时代“阴阳"理论在《易经》和相传产于伏羲时代的八卦图都是以阴阳两种符号代表万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先秦时期的文学和哲学在《诗经》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学思维以文学的形式得到了体现假如我们把《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对称句子以《易经》中阴阳两种符号来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峤松,隰有游龙”,“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为比兴的句子都是以“—”和“— —”的形式交替出现,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阴阳理论吻合。

    这种产生于上古的朴素辨证思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保留下来所以说“荷”代表了女性阴柔的特点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诗经》中虽然是以简单的形式,用植物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响着诗的意境传达这与“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谋而合《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荷花没有形体、颜色、姿态的描写,甚至仅仅是名称的罗列,和魏晋以后诗歌中对事物的繁缛描写相比近于简单很多人将这种方式的产生仅仅归为先民语言的匮乏和思维的原始,没有足够的词语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简单却也自有特点,简单的形式所蕴含的诗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缛是精雕细刻的工笔之作,这种简单却是一种写意的白描两种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一种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两句历来被人称颂,仅是十种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两字之外,全无修饰之词语与其说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还不如说和《诗经》神韵相通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样的景色描写中不著一字,而水边美景,荷花娇艳,荷花与扶苏、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诗经》中荷花之美尽在它的“自然”之美。

    《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庄子·外篇田子方》庄子以为万物皆有“自然”之法,本来的特性,无须刻意为之,《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犹如庄子的“自然”观一样,荷花之美本是天然有之,又何须人的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诗经》中“荷花“的最好赞美综合上述,《诗经》作为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代表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透露出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并且,《诗经》运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专心---专注---专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29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