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繁体版)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古今詞義異同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1、古用今廢詞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如: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2、古今義同詞多爲根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根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3、古今異義詞〔1〕完全不同 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注:“綢,縛束也〞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僖公三十年?:“假设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2〕同中有異 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今義爲勸说訪:古義爲詢問、諮詢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訪諸蹇叔〞今義爲探訪、訪問二、古今詞義的差異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下面分別予以說明:〔一〕詞義範圍不同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局部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1、詞義範圍擴大〔簡稱詞義擴大〕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擴大,即由局部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由狹窄到寬泛,採取了全面擴張的方式,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局部,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擴大〔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含在今義之中,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局部〕例:①菜:古義專指蔬菜,?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禮記·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謂芹藻之屬〞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記載:仇泰然對一幕僚說:“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這裏“菜〞與“肉〞分別畫然到了吳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該書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來〞這裏的“菜〞顯然指前面的“鴨子、雞、魚〞等菜〞的意義演變可以用下圖表示:古義今義義素一蔬菜蔬菜義素二肉蛋奶等副食②睡:古義指打盹說文·目部?:“坐寐也〞?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蘇秦列傳?:“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軾?秋聲賦?:“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以上幾例中“睡〞均爲“坐寐〞義後來“睡〞由“坐寐〞發展到各種方式的睡覺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古義今義義素一打盹打盹義素二其他睡覺方式⑦響:古專指回聲水經注·江水?:“空穀傳響,哀轉久絕〞今泛指聲音洛賓王?在獄鳴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宜沈〞⑧唱:古義指領唱詩經·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騰王閣序?:“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此外,“雄、雌、牙、齒〞等詞也表現出詞義範圍的擴大。
2、詞義範圍縮小〔簡稱詞義縮小〕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圍隨之縮小,即由整體到局部,由一般到個別,由寬泛到狹窄,採取了全面收斂的方式,使今義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局部,這種演變稱爲詞義範圍縮小〔今義小於古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之中,成爲古義外延的一個組成局部〕例:①臭:古義泛指各種氣味既有好聞的,也有難聞的;既有香氣,也有臭氣周易·系辭?:“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氣味象蘭草一樣芳香〕〞在表示穢氣時在“臭〞之前加“惡〞,如?禮記·大學?:“如惡惡臭〞“惡臭〞指難聞的氣味後來又泛指各種氣味而專指穢氣,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這裏“臭〞和“香〞相對,顯然指穢氣②宮: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稱“宮〞說文·宀部?:“宮,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墨子·節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宮室之時,因陵丘掘穴而處焉〞?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宮,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所居爲宮也〞先秦無論貴賤所住的地方皆稱宮,自秦始皇始專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宮〞的意義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現在指一些群衆集會的地方,如“文化宮〞、“少年宮〞、“科技宮〞等。
④蟲:古代對動物的總稱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大戴禮記·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爲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爲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爲之長〞後指人以外的其他動物,?西遊記?第一回:“如今人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再後來專指昆蟲今方言中,鳥稱蟲蟻,麻雀稱小蟲,蛇稱長蟲,虎稱大蟲,仍可見端倪⑤瓦:古義指陶器的總名說文·瓦部?:“土器已燒之總名〞今專指一種建築材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此外,人們的稱謂“朕、丈夫、丈人〞等也屬於詞義範圍縮小的例子3、詞義範圍轉移〔詞義轉移〕詞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係,只是具有一定的聯繫詞義範圍由某一事類轉移到另一事類,由甲範圍變爲了乙範圍如:①羹:古義指帶汁的肉左傳·隱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假设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帶湯煮熟的蔬菜,?韓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詩?十五從軍行?:“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後來指湯類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羹〞“湯〞同義連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蓮子羹等古義今義帶汁的肉湯類的食品②涕:古義指眼淚莊子·大宗師?:“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亨傳:“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師表?:“臨表涕零〞古義今義眼淚〔自目〕鼻涕〔自鼻〕③寺:古義指官署今義指寺院後漢書·劉般傳?:“官顯職閑,而府寺寬敞〞漢代有鴻臚寺,專門接待外賓的地方東漢明帝年間,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應邀來洛陽,起先就住在鴻臚寺不久,在洛陽西門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與安置經傳,並以馱運經卷的白馬命名,又襲用當時官署之稱,名曰“白馬寺〞隨著弘法運動的展開,寺院逐漸成爲僧衆供佛和聚居修行場所的專稱,而其官署之義反而隱沒不見了此外,“官、兵〞等詞也表現爲詞義的轉移〔二〕詞義感情色彩不同詞的感情色彩可分爲褒義、貶義、中性三類詞以發展的過程中,大多數詞的感情色彩沒有變化。
但有少數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變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圖所示:下面我們簡單予以說明1、由褒義變爲貶義①復辟:古義指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感情色彩爲褒義今義指反動勢力捲土重來用作貶義②爪牙:古義指勇猛的幹將、得力的助手國語·越語?:“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爲王爪牙,爲國藩垣〞?左傳·成公十二年?:“及其亂也,諸侯貪冒,侵欲不忌,爭尋常以盡其民,略其武夫,以爲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後來指壞人的幫兇另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義中也多用爲褒義2、由貶義變爲褒義①鍛煉:古義有玩弄法律誣陷人的意思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後漢書·韋彪傳?:“鍛煉之吏,持心近薄〞注:“鍛煉猶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鑄陶,鍛煉使之成熟也〞用爲貶義今義則用爲褒義3、由中性變爲褒義①祥:古義指吉凶的徵兆、預兆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預兆時爲中性詞後指桔祥,?韓非子·內儲說上?:“主欲治而不聽之,不祥〞爲褒義4、由中性變爲貶義①謗:古義指背後議論人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
〞杜預注:“庶人不與政,聞君過則誹謗〞?史記·夏本紀?:“女無面諛,退而謗予〞賈山?至言?:“商人庶人誹謗己而改之,從善無不聽也〞?戰國策·齊策?:“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今義則指誹謗、誣陷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②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鐘鼓曰侵,輕曰襲〞後指非正義的侵略、侵犯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三〕詞義程度輕重不同有些詞意義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異表現是古義輕今義重或者古義重今義輕1、詞義由輕變重,即古義輕今義重①誅:古義爲責備從誅的字形可以分析出來說文·言部?:“誅,責也〞今成語有“口誅筆伐〞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後來詞義變重,成爲“殺〞的意思,?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成語有“天誅地滅〞②恨:古義指遺憾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洛陽伽藍記?:“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今義指痛恨,詞義程度明顯加重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詞義由重變輕,即古義重今義輕①怨:古義指痛恨史記·淮陰侯列傳?:“秦父兄怨此三人,入於骨髓〞?史記·袁盎列傳?:“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紀?:“繆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指埋怨,?陌上桑?:“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②購:古義指重金購求、懸賞說文·貝部?:“購,以財有所求也〞?史記·項羽本紀?:“吾聞漢購吾頭千金,邑萬戶〞今義指一般的購買清史稿·兵志?:“請令兩廣督臣續購大小洋炮〞另外“感谢〞一詞意義也是由重變輕第二章 古汉语知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何为词的本义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掌握这一定义应该注意二个问题:①词的本义和字的本义不是一回事A古代汉语中字和词往往是一致的,卽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这时,字和词的本义相同但有时候字与词并不一致,如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词,假借字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字的本义与词的本义可能并不相同B造字的本义未必是词的本义,因为文字产生以前早已有汉语,那时汉语的词自然也有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只是我们无法考证罢了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一书中将“本义〞定义为“词义引申的出发点。
〞这一定义比起“词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更为确切科学如果一个字是为词的引申义而造的,那么,这个字的本义就不等于它所代表的词的本义〔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p68〕举例如下〔引自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p67〕:陽传统的说法,认为“陽〞的本义是“山南为陽〞,因为“陽〞字从阜,阜是山冈但这是字的本义,它说明“陽〞是为“山南为陽〞这个意义而造的而“陽〞这个词,在它的意义系列中,哪一个词是本义呢?分析“陽〞的几个意义的引申关系,显然应该是这样的: 温暖 阳光 明亮 外表上 山南〔阳光照射处〕 阴阳的“陽〞而不可能以“山南〞为引申的出发点所以,尽管没有历史资料作为确凿的证据,我认为,“陽〞这个词的本义应该是“阳光〞,而不是“山南〞②词的本义需要有文献资料作为证据,而不能仅仅根据字形作出判断因为根据字形作出的判断只是一种主观猜想,必须有文献数据的证明才能最终成立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指河流,本义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那么郊草不芸扫除,本义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那么容易产生混淆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可查商代的甲骨文,容庚的?金文编?可查西周到战国时代的金文,徐中舒主编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和高明的?古文字类编?可查到有代表性的从甲金文到小篆的古字形,刚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也兼收有古字形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四、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是“拉〞的意思,“申〞是“伸展〞的意思,因为这个字后来写成“伸〞,所以引申义又可以写成引伸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那么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例: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早上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以下图表示: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五、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有某种相似处,可以类比,因以为引申〕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2、相关〔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险六、词义引申的方式〔一〕连锁式引申: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腰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中间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腰〔人体的中间局部〕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局部〕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2、防:?说文?:“防,隄〔堤〕也〞①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 堤坝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堵水、防止水患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杜渐防萌〔?后汉书·丁鸿传?〕 禁止、防范、防止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约束⑤君子行有防表。
标准、标准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以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范、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标准、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标准〕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二〕辐射式引申:1、节:?说文?:“节,竹约也〞①竹那么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竹节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木节、草节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关节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季节、节气⑤每闻琴瑟之声,那么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节奏、节拍⑥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气节、节操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礼节⑧强本而节用,那么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节约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旌节、节杖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③关节〔用于动物〕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①竹节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⑦礼节〔用于社会〕⑧节约〔用于用度〕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①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直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三〕综合式引申:1、任:①是任是负〔?诗经·大雅·生民?〕 抱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 担子③以为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责任、任务④秦任商君国以富强〔?盐铁论·非鞅?〕 任用⑤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任凭⑥众怒难任〔?左传·僖公十五年?〕 承当、担当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 担保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任 “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①抱⑥承当、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从“任〞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第六两项意义均为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两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后面的义项又分别以这两个义项作为依据辗转再引申,表达为连锁式引申整个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六、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一〕由具体到一般如:道:本义指道路,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引申为〔到达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养生主?〕〔二〕由个别到一般如: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三〕由实词到虚词如: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第三章 古汉语知识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形体和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汉字的结构,目的在于探求词的本义,以便根据本义以简驭繁地掌握词的引申义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至,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近代和现在有人曾提出三书说〔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一、六书名称的由来“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后来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周礼注?都曾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这三家使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各有所不用,兹比照方下: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后人经过研究,认为班固的排列顺序比拟合理,而许慎的名称比拟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顺序,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这三家之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二、六书的内容1.象形 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文: 金: 小篆: 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他字形区别开来即可又如:斤:甲 金篆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文:甲金 篆 文篆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豆:甲金 篆 ?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而:甲金 篆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弓:甲金 篆 ?说文?:“以近穷远〞自:甲 自篆 ?说文?:“鼻也〞人:甲金 篆 ?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禾:甲 金 篆 ?说文?:“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贝:甲 金 篆 ?说文?:“海介虫也……象形〞豕:甲 金篆?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电: 金 篆 ?说文?:“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按:据甲文电象闪电之形鸟:甲金 篆 ?说文?:“长尾禽总名也〞马:甲 金 篆 ?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龟:甲 金 龟篆 ?说文?:“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象足、甲、尾之形〞按:据甲文,龟象独体象形字鹿:甲 金 篆 ?说文?:“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虎:甲 金篆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甲金 篆 ?说文?:“长鼻牙,南越大兽…… 象耳、牙、四足之形〞牛:甲 金 篆 ?说文?:“大牲也。
……象角头三、封、尾之形〞角:甲金篆 ?说文?:“兽角也〞少数象形字有辅助性符号,例如:葉:甲 金 篆 甲文不但画出树叶,还画出树的枝干作为辅助性符号眉:甲 金 篆 甲文突出眉,“目〞作为辅助性符号瓜:甲 金篆 甲文突出 〔瓜形〕,爪象瓜藤,为辅助性符号知道了象形字的本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象形字作为义符的形声字的意义范畴,例如:欠:篆 ?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据此可知,但凡以欠作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呵气有关,例如:吹 歇 欢 欣 歌 歎 欷隹:甲 金 篆 ?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以隹作为意符的形声字如:雞 雉 雕 雀 雅 離 雄阜:篆 ?说文?:“大陆山无石者〞阜作为形声字的义符写作“阝〞,在字的左方,这类形声字的字义都和山、土或高有关,例如: 陵 陆 隅 阿 階 阼 陽 陰 陂 险 阻 陜厂hàn 甲 金 篆 ?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本义是山厓边以“厂〞作为意符的字如: 厓〔山边〕 厝〔厉石也〕 厲〔旱石也〕 氐zhǐ〔柔石也〕 仄〔侧倾也。
从人,在厂下〕广yǎn : 甲 篆 ?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象依山而建的高屋以广为意符的字如: 府 庭 庖 库 廚 底〔山居也〕 廢〔屋顿也〕 廟 廊 廂 廁〔清也〕 序〔东西墙也〕 廣〔殿之大屋也〕 廄〔马舍也〕 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廉〔仄也堂室的侧边从广,兼声〕页:甲 金 篆 ?说文?:“头也从 〔 shǒu ,头也,象形〕,从几,古文 首如此以首为意符的字如: 頭 颜 颅 题 额 颡 颠 颊 项 领 願〔大头〕尸:甲 金 篆?说文?:“陈也,象卧之形〞象人横卧之形,与人义同以尸为意符的字如: 居〔蹲也〕 展〔转也〕 届〔行不便也〕 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象形字的特点: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 〔2〕表达的是具体的物象 〔3〕无表音成分 总之,它是单纯的、具体的表意符号2、指事 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上下二字甲骨文作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许慎的解释是从认字的角度着眼的,且对指事字的界线概括得不够明确,与象形、会意字容易混淆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指出:“视而可识近于象形,察而见意近于会意〞如果从造字的角度看,所谓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号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画的比拟抽象、概括的事物指事字可以认为是象形字的进一步的开展,它的符号作用更加突出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1〕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上: 甲 金 篆 ?说文?:“高也此古文上〞下: 甲 金 篆 ?说文?:“底也〞〔2〕在象形字的根底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甲篆 ?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亦: 甲 金 篆 “亦〞是“腋〞的古字朱: 甲 金 篆 ?说文?:“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中: 甲 金 篆 ?说文?:“内也从口、一,上下通 ,古文中 籀文中按:甲骨文“中〞象一竖线的中央用圆圈指明中部所在。
指示字和象形字一样都具有较明显的直观性,可以从它们的古文字形体中体察出它们的本义象形字的造字法是“画成其物〞,但是有许多实物并不好描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无法描画出来,指事造字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指事字是为数很少的,因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去表示,如武、信、尖、林等;更可以用形声字去表示,如思、念、问、稍等指事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指示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来〔2〕没有表音成分3、会意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比,组合;类,指某一类属的字;谊,义的古字许慎的意思是:将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从中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武: 甲 金篆 甲文上为戈,下为足,象拿上武器进行军事行动说文?:“楚庄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是用战国人希望制止战争的观念解释武字,故将“武〞中的“止〞解释成停止的止,这种解释与甲文字形不符信: 金信篆 ?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的本义是语言真实会意字和象形字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符号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独体的,会意字是复体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
最初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表达的是本义,用图形表示;后起的会意字,其各构件所表达的那么不一定是本义,可能是引申义汉字隶化之后,会意字各构件不是通过图形而是通过符号表达其意义了例如:逐: 甲金篆 ?说文?:“追也从辵,从豚省〞即: 甲金篆 ?说文?:“即食也从皀,卩〔jié〕声〞从甲文看,“皀〞象盛食品的簋〔guǐ〕、“卩〞〔jié〕象跪坐的人,合起来表示去就食臽:金篆 象人掉入井内说文?:“小阱也从人,在臼上〞既:甲金篆 ?说文?:“小食也从皀,卩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据甲文,既象人用餐毕转身离去取: 甲金篆 ?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得:甲金篆 ?说文?:“行有所得也〞正:甲 金 甲文口象人居住之城邑,止表示征伐正〞是征的古字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牧:甲金篆 ?说文?:“养牛也从攴,从牛〞戒:金篆 ?说文?:“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寇:甲 金篆 ?说文?:“暴也从攴,从完〞按:据甲文寇字象盗入室以器击人形秉:甲金篆 ?说文?:“禾束也从又,持禾〞兼:金篆 ?说文?:“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寒:金篆 ?说文?:“冻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孚:金篆古代战胜者往往杀死成年男子,俘虏妇女和孩子宿:甲金篆采:甲金篆执:甲金篆企:甲?说文?:企,举踵也 企望,踮脚望原:金 源的初文窜:篆 说文:窜,匿也从鼠在穴中朝: 甲朝篆 ?说文?:“旦也从倝gàn,舟声〞按:甲文从日,从月,从茻,合起来象日月处在草莽之中,表示太阳初升月亮未落之时有些会意字是后起字如:众 尘 籴 粜 忐 忑 尖 卡 明 套 嬲〔niǎo〕会意字的形体仔细观察可以分为异文会意、同文会意和对文会意,如:异文会意:男:从田,从力 见:从儿,从目 半:从八,从牛赤:南方色,从大,从火鸣:从鸟、口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同文会意:林 从 并 比 羴 鱻 犇 毳〔cuì兽细毛〕对文会意:北 鬥和指事字一样,会意也是补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种造字方法它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仅管如此,却不能把象形、指事和会意截然分成前后不同的三个阶段,这是应当说明的会意字的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两个以上的单字构成〔2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几个单字组合在一起后所产生的新义。
〔3〕没有表音成分会意造字法扩大了单纯表意符号的使用率,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象形、指事字组合成新字来记录语言中众多的词因此,会意字大大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不过会意字也有较大的缺陷,它同样不表音,不能适应有声语言开展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形声字4、形声 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物名,即字,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与所要造的形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据词所要表示的事物立个义符,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义符相结合,就形成了形声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属于这样的字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局部组合而成的,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由于它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无论是表示具体实物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用这种造字法去解决其书写问题,所以在六书中,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在汉字的开展过程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在现存的汉字中形声字约占90%左右下面试举一些形体或读音都有变化的形声字进行说明:更:更篆 改变从攴,丙声端:端篆 站得直从立,耑声。
临〔臨〕: 金临篆 俯视从卧,品声岁〔歲〕:岁篆 木星从步,戌声题:题篆 头额 从页,是声叔:叔篆 拾取 从又,尗声脩: 篆 干肉从肉,攸声都:都篆 ?说文?:“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斯:斯篆 析也将木柴劈开从斤,其声勝:勝篆 任也从力,朕声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形体上是复合结构,即由形符和声符两局部组成〔2〕形符表示意义范畴这种意义是模糊的,只能表示出形声字本义的范围,而不能准确表示出形声字的本义,更不能表示出形声字的引申义,例如“氿〞、“轸〞、“鞅〞、“靷〞等〔3〕声符表示形声字的读音声符表示的读音有些和形声字的读音是一致的,有些是近似的由于发生历史音变的原因,形声字的声符许多已不能起到准确标音的作用例如“絻〞、“坡〞、“寐〞、“恤〞、“诒〞等关于形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省声字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的方便或构形的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局部,例如:秋:秋篆 ?说文?:“禾榖孰也从禾, 省声 籀文不省〞家:家篆 ?说文?:“居也从宀,豭省声〞恬:恬篆 ?说文?:“安也,从心,甛〔甜〕省声。
〞疫:疫篆 ?说文?:“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珊:珊篆 ?说文?:“珊瑚色,宀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荣:荣篆 ?说文?:“桐木也从木,荧省声一曰屋梠之两头起者为荣〞夜:夜篆 ?说文?:“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2〕省形字 所谓省形字是指构形时将形符的一局部省去了例如:寐:寐篆 ?说文?:“卧也从 省,未声〞弑:弑篆 ?说文?:“臣弑君也易?曰:‘臣弑其君’从殺省,式声〞考:考篆 ?说文?:“老也从老省,丂声〞屦:屦篆 ?说文?:“履也从履省,娄声一曰鞮也〞屐:屐篆 ?说文?:“屩也从履省,支声〔3〕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这种字的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例如:授:授篆 ?说文?:“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娶:娶篆 ?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婚:婚篆 ?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礼:礼篆 ?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琀:琀篆 ?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忘:忘篆 ?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下面谈谈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即声符和意符的结合形式,其中多数都容易区分,也有少数较难区别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1〕左形右声:江 棋 詁 超 訪 任 飽 通 握 沱 除 松 賜 結 理 越〔2〕右形左声:攻 期 胡 邵 頂 敵 雞 難 雛 甌 救 壯〔3〕上形下声:空 箕 罟 苔 草 房 霧 簡 茅 耄〔4〕下形上声:汞 基 辜 照 背 架 翁 更 裳 恐 姿〔5〕内形外声:辯 哀 問 閩 鳳 讎 岡〔6〕外形内声:閣 國 固 裹 術 匱 街 衷〔7〕形占一角:勝 栽 聖 荊 穀 雜 賴 條 脩 穎 務 佞 疆 〔8〕声占一角:徒 寶 旗 從 寐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反常,例如:齋:从 示,齊声游:?说文?:“旌旗之流也从, 声〞随:?说文?:“从也从辵, 省声〞戚:?说文?:“戉也从戉,尗shū声〞重:?说文?:“厚也从壬〔tǐn g〕,东声〞5、转注 许慎给转注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又加上?说文?中没有具体注明某字为转注,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颇为分歧,例如清代比拟重要的几种解释各不相同:〔1〕江声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说文?每一部首下所说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2〕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3〕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以词义引申为转注,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某词由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就是转注他认为令〔?说文?:“发号也〞朱氏认为国君之令、天子之令、县令之令为转注,即引申〕、长〔?说文?:“久远也〞朱氏认为长短之长、长久之长、长幼之长、君长之长为转注〕二字不是假借,而是转注,即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江声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按照江声的说法,?说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转注字了戴震、段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互训和造字无关,同义之间就可以互训,不需要建类一首朱骏声的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朱氏把词义引申看作是转注,并明确说“体不改造〞,即字形不改变,这就是说没有造成新字。
既然没有造成新字,就和造字法无关了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还有些观点认为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词,例如老、考二字〕现象6、假借 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开展的重要表现许慎认为县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词,用命令的“令〞去记录县令的“令〞,那么县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长者的“长〞和长短的“长〞也不是相同的词,用长短的“长〞去记录“长者〞的“长〞,长者的“长〞就是假借字许慎的定义没错,而他举的这两个例字却是有问题的命令的“令〞和县令的“令〞实属一个词,属于词义的引申。
同样,长短的“长〞和长者的“长〞也属于同一个词,属于词义引申现象因此后人多对许慎的例字不够满意,在说明这个问题时重新举例词义引申,字形并不改变,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东: 甲 象囊橐之形,借为东方之“东〞易:甲 金 象有脚之蛇,即蜥蜴,借为难易之“易〞離:?说文?:“黄仓庚也,鸣那么蚕生〞借为别离之“离〞其: 甲 篆 甲文象畚箕之形,即“箕〞的古字,借为虚词何: 甲 金 篆 本义是负荷,担,借为代词莫: 甲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借为虚词笑:篆本义不明,借为喜笑之笑然:金篆 本义为燃烧说文?:“烧也从火,肰声〞借为虚词汝:甲篆 本义水名借为人称代词我:甲 金?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甲文字形象兵器借为人称代词以上介绍完了六书,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有些教材和文字书上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三、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1、隶变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隶古定〞 隶变是汉字开展史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局部丧失,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曲为直将篆书圆转相连的线条变为方折笔画,字形变得方正平直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省并、简化隶书有时直接省去篆文字形的一局部④将篆文相同的偏旁分解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⑤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相同的偏旁隶变在汉字开展史上的作用:隶书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开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根底一般将汉字的开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古文字阶段,主要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这一过程汉字开展的第二阶段是从隶书到楷书,直到现行的简化字楷书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说明逐逐“止〞向“豕〞,表示人追逐动物出出古人穴居, 或象坎穴,趾离穴表示外出隻隻一只手抓获一只鸟女女敛手跪坐,表示地位低下舟舟象简单的木船受受表示舟的授受舟〞兼表音龙龍大口长身的一种怪物耳耳心心州州河川中的一块陆地饮柄飲俯首张口饮酒樽里的酒。
代表舌头牢牢关牛羊的圈栏,隶书用常见的宀取代了象形符号2. 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那么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 繁化和简化汉字是华夏民族用来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要求文字必须能够准确地表达语言且易于理解繁化和简化就是到达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1、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根底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如骨头的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又如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开展演变的始终 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开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创造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存能表达文字本义的根本局部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再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 ,后来也简省为雷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局部,从而到达简化的目的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局部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
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二〕分化与同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的因素,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根底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例如:白,有白色的意思说文?:“西方色也〞分化出皎,?说文?:“月之白也,从白交声诗?曰‘月出皎兮’〞;晓,?说文?:“日之白也,从白尧声〞;皙,?说文?:“人色白也,从白析声〞的,?说文?:“明也,从日,勺声〞 的本从日,后来改从白,白色也有明亮的意思又如刀,随着读音的改变而分化为刀、刁二字韵会?:“?说文?刀,兵也,都牢切,又丁聊切本一字而二音,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汉字经隶变以后分化出很多写法,梁东汉?汉字形体学?有详细分析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