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觉统合训练的操作技巧

感知觉统合训练的操作技巧—、触觉功能训练触觉刺激伴随个体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在人的日常生 活活动及感觉统和训练的各个领域不可避免,但有目的的触 觉功能训练是针对个体有触觉异常来实施的触觉功能训练 会面对两类性质完全相反的情况:触觉过分敏感和触觉过分 迟钝受训对象的表现特征为:厌恶或害怕接触自己的体肤、 吮吸手指、吞咬指甲、挑/偏食、厌食疏菜、害怕陌生或黑 暗的环境、胆小黏人、不敢尝新、身体活动协调性差、自慰、 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等觚觉异常问题在智障儿童、自闭 症儿童、精神障碍儿童以及情绪行为障碍儿童中比较普通, 一些学习困难儿童和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也存在此类问题1、触觉功能训练的基本对策触觉功能训练的设计与组织实施须考虑训练内容、训练 方法、训练强度控制以及训练的实施途径等基本问题1) 训练内容肤觉有各种感觉类型,其适宜刺激比较复杂在一般的 学习生活及感觉综合训练中,除了温度觉的刺激是热能外, 肤觉的其他类型如触觉、重量觉及痛觉多对机械性刺激较为 敏感,即触觉的适宜刺激是刺激物与体肤相互作用的机械能 类刺激触觉系统可感知刺激的静态信息,如刺激位置及其 面积大小、强度、持续时间、刺激间的间距以及刺激物的物 理属性(如软硬、粗糙/光滑、形状)等,也可以感知刺激的 动态信息,刺激的方向变化、强度变化、频率变化、连续性、 多个刺激间的过渡衔接或整合等。
2) 训练的基本方法触觉功能训练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专项训练与伴随性 训练两种基本方法① 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是指以触觉刺激为主的专门训练,训练的各种 项目从设计到实施突出触觉刺激这一主题,属于有计划的系 统训练训练中可以设计少量非触觉剌激类训练项目,以调 节训练气氛,缓解训练疲劳专项训练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触 觉刺激器具来实施,对受训者体肤刺激的范围较大,甚至是 全身性的,每次训练须维持一定的时长,并在一定时期内持 续进行专项训练可以就触觉感知各维度属性进行更为具体 的训练,也可以是较为宽泛的组合训练② 伴随性训练伴随性训练是在其他训练或日常生活中附带对儿童的 肤觉进行训练,如在粗面大笼球上进行前庭觉功能训练、赤 脚在触觉板上进行空间感知与判断训练等,都对体肤特定部 位有强烈的触觉刺激,也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有意无意增加与 儿童体肤的接触实践表明.长期进行专项训练有一定的困难,儿童及训 练人员均会出现对训练内容及方式的疲劳,而伴随性训练又 存在训练强度不足的问题所以,专项训练与伴随性训练相 结合往往成为实施训练的基本途径,但两者的比重、实施的 顺序在每次训练中作所不同,需根据儿童当时的机能状态加 以调整。
无论是专项训练还是伴随性训练,触觉训练可选择的刺 激方式非常多,如触摸、按压、滚压、揉搓、划拨、点击、 振动,单一区域的持续训练以及多区域的跳跃训练等3) 训练的强度控制触觉刺激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大约发生在刺激后30秒 内,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儿童可承受范围内,触觉刺激的 效果与刺激时长及强度成正比所以,儿童触觉功能的训练 需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且维持足够的时长当然,个体差异 问题也是儿童触觉训练不可回避的因素,不同儿童以及同一 儿童的不同训练阶段,其触觉刺激的耐受力有较大的差异, 需在实践中区别对待,分阶段推进,逐步提高训练水平对 于触觉过敏者,训练中的刺激强度应该由弱到强,逐步提高 体肤的抗敏感性;对于触觉迟钝者,训练中的刺激强度需由 强到弱,逐步提高体肤的敏感性4) 训练的基本途径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机构训练、家庭训练、学校训练以及 日常活动训练四种途径来实施触觉功能训练的安全性高,且基本不受特殊条件的限制, 一般以家庭训练及日常活动训练为主,机构训练为辅训练 初期,家庭成员参与专业人员设计组织的训练冶动,学习相 关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训练技术由专业机构向家庭 的转移随着家庭成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家庭将承担儿童主要的训练任务。
所以,儿童触觉功能训练的模式是:家庭训 练与机构训练相结合,以家庭训练为基础,机构训练提供技 术支持与指导这样既可确保训练效果,也可以大大减轻家 庭的经济负担2、训练项目及技术要领触觉功能训练可借助感觉统合器械来实施,如在海洋球 池的翻滚训练、粗面大笼球上的荡滚活动,也可以不借助专 门的器械来训练在此就器械触觉功能训练、徒手触觉功能 训练给予详细阐述,同时简要介绍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触 觉功能训练项目及其操作要领1)球类系列训练球类是感统室非常重要的轻器械训练及教育工具,用途 广泛触觉刺激训练用的球类小到直径为10 cm以下的小球, 大到直径近100cm的特大球(如大笼球);有的弹力较高, 有的弹力较低;有的是我们常见的,如篮球、排球、乒乓球 或网球等;有的是我们不常见的康复训练专门用球,如弹力 较大的大笼球、柱体球或花生球等在感统室,同一直径型 号的球有多个,颜色各异,以满足儿童兴趣不同及认知训练 需要,也便于多个儿童同时训练球类系列训练项目是通过训练对象与球体的相互作用 (如挤压、震动和滚荡等),刺激训练对象的触觉感受器, 增加大脑对触觉信息不同维度属性的感受、理解和判断球 类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除了坚持触觉功能训练的基本技 术外,尚需注意球类本身的自然属性以及操作上的特殊要求。
2) 滚筒类系列训练在感觉统合训练中,滚筒类系列器械主要有钻滚筒、阳 关隧道和钻笼它们是感觉统合训练室的基础设备,在训练 儿童的本体感觉、前庭平衡、感觉一一运动协调性、空间感 知、判断等多方面上有明显优势,而用于触觉功能训练可谓 “兼职”一一通过伴随性训练途径实现触觉刺激这种伴随 性质的触觉功能训练虽存在刺激强度不够大、刺激目标不具 体等问题,但能够较好地将触觉刺激与其他感觉刺激加以整 合其中,阳光随道和钻笼内的光、声变化可很好地实现视 觉、听觉与触觉及其他感觉的整合该系列设备可用于各年龄段的智障、注意缺陷多动症、 自闭症、脑瘫等儿童的训练训练类型可归为两大类:筒内 活动和筒外活动基本操作主要有:原地来回滚动、滚动行 进训练中,人们更多关注筒内的活动设计,而忽视筒外活 动的设计3) 球池训练儿童在球池完成行走、身体翻滚、手划拨球以及潜入等 活动,接受触觉刺激、声/光变化刺激以及身体重心变化的 平衡觉刺激,对强化触觉功能、前庭功能、身体协调均有帮 助4) 徒手训练徒手触觉刺激训练是通过儿童自身或他人(训练人员训 练及训练同伴)的躯体间相互作用进行的训练方法,因训练 不需要特别的器材,故称为徒手训练。
该方法在感觉统合训 练中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途径,切记只有设备才能进行训练 徒手训练方法简便易行,受时空、物理条件等的限制较小, 故适宜于广泛推广它不仅适合于感统失调儿童的康复训练, 也是促进普通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徒手训练在感统训 练的其他领域、如前庭平衡、本体感觉等领域也是基本的训 练形式二、前庭功能训练不仅主导着个体的躯体平衡感和空间方位感的调控,而 且参与对个体各种感觉信息的统整、躯体感知一运动的协调、 注意力的调节,对脑功能整体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确保个体 正常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活动的重要感觉系统前庭功 能发展不足在各类特殊儿童中较为普通,是这些儿童发展中 常见的问题之一所以,在针对各类特殊儿童的前庭功能训 练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居于核心地位,在 各种训练活动中占有较大比例前庭功能训练有徒手训练和 器械训练之分前者训练强度较小,显效慢;后者可实现期 望的训练强度,是训练的基本途径与触觉功能训练、本体 感觉功能训练相比较,前庭功能训练实施的难度较大、危险 性也较大1、前庭功能训练的基本对策前庭功能训练的设计与组织实施需考虑训练内容、训练 方法、训练强度控制和实施途径等基本问题,以及有关注意 事项。
与触觉功能训练相比较,前庭功能训练技术更复杂, 危险性也较大,对训练人员体质、动作的灵敏性要求更高1) 训练内容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是躯体运动产生的加速度,包括旋 转加速度(角加速度)和直线加速度(躯体水平加速运动或 上下加速运动),典型的事例如日常活动中身体失衡、身体 旋转、骤起急停等所以,前庭功能训练内容有三个维度, 即参训个体完成角加速度运动、直线加速度运动以及角加速 度和直线加速度组合的运动,训练项目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围 绕这三个维度进行2) 训练的基本方法根据前庭器官的结构及其适宜刺激,前庭功能训练的基 本方法是使儿童躯体处于“失衡状态”,前庭器官得到加速 度刺激,具体可采取以下刺激形式来实施训练① 旋转旋转即全身或身体局部绕一相对固定轴的转动身体旋 转方式有多种其一,绕身体垂直轴的旋转,如儿童取站立 位的身体左/右扭转转(脚原地不动),通过两脚移动实现全 身原地旋转,或坐立于浪桥的吊台吊桶上旋转或站/坐旋转 盘上的旋转等其二,绕身体冠状轴的旋转,如头部及躯干 顺序进行的屈伸活动、身体不倒翁运动、游泳池中的的屈体 前后滚翻等其三,绕身体矢状轴的旋转,如俯卧浪桥吊台 上的旋转(吊台本身做水平旋转)等。
② 滚动滚动是指身体在旋转的同时有水平位移的活动身体滚 动时,水平方向一般有直线加速度刺激滚动有多种变式其一,绕身体垂直轴滚动,如卧位地面滚动,边转体边 移动脚步、身体向前产生位移(转体行进)、沙坡上抱膝侧 滚、钻滚筒内卧滚其二,绕身体冠状轴翻滚,如坐位躯体前滚翻或后滚翻、 在沙坡抱头屈体前后滚、跳水运动的屈体翻滚等其三,绕身体矢状轴的滚动,如身体侧滚翻矢状轴滚 翻有较大危险性,一般不用于儿童自主训练③ 荡摆荡摆是指身体以一固定支撑点,绕矢状轴或冠状轴的摆 动身体完成的荡摆主要有两种其一,前后荡摆,如坐位 时上半身的前合后仰、仰卧起坐、浪桥上的前后荡等其二, 左右荡摆,如平衡台左右荡摆、浪桥各设备上的身体左右摆 动、人体跷跷板的摆动、走平衡木的身体摆动等④ 起落与震动起落与震动是指身体的跃起和下落或身体的上下震动, 如蹦床上的上下蹦跳、大笼球卧位上下震荡、弹跳球上原地 蹦弹等⑤ 骤起急停骤起急停是指身体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加速度的活动,如 起步立定、跑步中停止、折返跑、跳高、跳远、跳水等⑥ 反射性调正反射性调正是指儿童身体突然受到外力作用出现失衡 后,身体会本能地对失衡做出调正反应,如走平衡木时突然 大声呼叫儿童的名字,独角凳单腿支撑训练时训练人员轻推 儿童肩。
⑦ 组合式刺激组合剌激是指上述6种剌激方式的不同组合该训练方 法因组合形式多变,难以归类,如滑梯滑行(在垂直方向和 水平方向都有加速度刺激)、浪桥吊台的多向度刺激(如旋 转和荡摆的组合)、蹦床上的跳转(既有旋转又有身体上下 起落)、大陀螺训练(既有旋转又有荡摆)、大笼球上可以同 时实施滚动和震动等3) 训练的强度控制前庭训练刺激强度取决于身体接受到的加速度大小以 及在该加速度下训练持续的时间加速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训练强度就越大训练中须从这两个方面调控训练的强度 一般而言,可以先进行刺激强度较小的刺激方式,如荡摆、 震动等,然后采取旋转、翩滚等刺激强度较大的刺激方式, 且逐步延长刺激时间训练中,如果发现儿童出现眩晕、胃 部不适等症状时,可让儿童静息2~3分钟,休息后进行其他 项目的训练,避免儿童对该目产生恐惧或厌烦4) 训练的基本途径前厅功能练的技术性强、危险性高,且往往需要借助一 定的设备才能达带足够的训练强度为此,在感觉统合训练 的四种实施途径中,前庭觉的训练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途径 在技能自动化前的较长时间内,前庭功能训练宜以机构训练 为主,家庭训练及日常活动训练为辅;在技能自动化维持训练阶段,该领域的训练可适当增加家庭训练的比例,但需要 家庭购置一些简易设备如大笼、花生球等,且要对家庭设备 的布局进行调整,满足训练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学龄期儿 童而言,家长应鼓励儿童枳极参加学校体育锻炼,及各种训 练队的活动,并坚持参与。
2、训练项目及技术要领以前庭功能训练为主的项目也是从器械训练项目和徒 手训练项目两种类型来介绍1) 浪桥系列训练浪桥系列训练的基本技术是:儿童置身于摆荡台面,自 主或在训练人员的协助下进行多种方向的摆动、晃荡或旋转 等训练中的安全问题是训练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该 系列训练不鼓励儿童间的互助训练,因为儿童对助推用力的 控制或自我保护能力还不是很好,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较大2) 滚筒系列训练滚筒系列训练在触觉功能训练中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 的桶内活动或桶外活动也同样具有很好的促进前庭平衡功 能的作用借助滚动训练儿童的前庭平衡功能的技术大致与 触觉训练的技术相同因此,为避免重复,本部分仅罗列训 练项目名称,并就前庭平衡训练的特殊要求加以说明3) 滑梯系列训练滑梯训练的基本方式有徒手滑行和滑板滑行徒手滑行 训练时,儿童躯体直接滑道滑行,可坐滑、腹/仰卧滑、正 滑/倒滑(头在前)或多个儿童首尾相接滑行社区或儿童 游乐场的滑梯滑行属于徒手滑行专用训练室的滑梯训练多 采取滑板负载儿童在滑道上滑行,故名为滑板滑行,其训练 强度较徒手滑行要大4) 平衡木系列训练平衡木系列训练,功能如其名称,要是前庭平衡功能的 训练,属于躯体悬空位操练,参训儿童躯体重心提高,心理 紧张度较大,对平衡控制的要求高。
该训练体姿要求单一, 属于站立、行走类训练,训练方式以助动和主动为主,被动 训练项目较难设计和实施平衡木训练的基本步法有:前行(正向行走)、侧行和 倒行脚步的移动方式有:拖步(一脚始终在前一一前脚走, 后脚尖抵前脚跟行走)、正常步(支撑与移动在两脚间交替 进行,分别称为支撑腿和移动腿)、交叉步(移动腿从支撑 腿前方交叉而过为前交叉步,移动腿从支撑腿的后部交叉而 过为后交叉步)5) 骟蹦床系列训练蹦蹦床(蹦跳床)是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常用设备之一, 是以前庭功能训练为主的训练设备.儿童在蹦床上训练的体 位有卧位、坐位、跪位和立位,以立位为主蹦跳的基本方 式有上下跳、左右来回跳、转体跳(转跳)等.在具体训练 中,蹦跳的方式又因睁眼/闭目、儿童间合作互动以及完成 其他操作等有多种变式6) 独脚凳系列训练训练的基本技术是儿童坐独角凳,一脚着地支持,另一 下肢悬空创造失衡刺激依闭目/睁眼、个别/互动等方式 的改变可设计多种训练形式7) 球类系列训练在前庭平衡训练上,球类项目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项目8) 平衡台系列训练平衡台系列训练设计需要考虑的技术要素比较多,各种 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非常多的具体训练形式,而且这些 要素会随着平衡台构型的改变而改变。
三、本体感觉功能训练本体感觉系统感知自身躯体各部位所处的位置、肢体的 运动方式、方向、幅度、速度等静态或动态的躯体动作要素 本体感觉训练对发展儿童的运动企划、提高动作的精细程度 及不同肢体动作间的协调性有直接作用,它与前庭觉、视觉 等感觉系统共同调控躯体平衡,并对儿童脑功能的发育、日 常活动、学习活动以及成年后工作产生广泛影响由于本体 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所以本体感觉 能力的训练均需通过各种运动活动来实现1、本体感觉功能训练的基本对策本体感觉功能训练的设计与组织实施须考虑训练的内 容、训练方法、训练强度控制和实施途径等基本问题以及训 练中的有关注意事项1)训练内容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各类本体感受器感受的是肢体静止 与运动的变化情况,其适宜刺激是动作的基本属性,主要包 括动作的方式、幅度、速度、节律性、力量大小、持续时长、 动作间的配合和完成动作的体位等因此,本体感觉功能的 训练是通过各种运动来实现的由于本体感觉既参与了意识 性运动状态的感知和反馈调节,又参与了非意识性运动的调 节,所以本体感觉功能的训练既要让儿童完成目标明确、要 求具体的意识性动作,又要参与意识性不强的反射性运动。
本体感觉训练的重点是各种运动方式以及肢体内或肢体间 的动作协调本体感觉的具体训练内容视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 水平及其他伴随障碍的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障碍程度较轻的 儿童,增加日常的室内外活动(非意识活动为主)就可以获 得充分的本体感觉刺激,但是对于存在本体感觉功能发展迟 缓的儿童或企图提高本体感觉功能的儿童而言,要加强有意 识动作的训练,即儿童进行各种有明确目标的运动训练中, 儿童需要按照特定目标要求完成有控制的动作,如沿着直线 行走、穿洞洞板等手眼协调活动、打乒乓球、跳绳、拍球等2) 训练基本方法本体感觉功能的训练方法以其复杂性及其训练水平分 为如下几种类型:① 单动作重复训练该训练方法是指施训儿童重复完成 相对单一的动作,如沿曲线闭目倒行、大笼球背滚、滑板卧 滑等单动作重复训练是其他训练方法的基础,又可分为单 一运动器官的单动作重复训练和多运动器官的单动作重复 训练,前者的操作难度较后者要低,两种方法可供调节训练 难度② 多动作序列训练该训练方法是指施训儿童顺序完成 多个动作,如儿童顺序完成直立直线前行、屈体过横杆、前 滚翻、躯体直立过程中传接球,多个动作相互衔接、顺序流 畅完成.③ 多动作整合训练。
该训练方法是指施训儿童的不同运 动器官同时完成不同的运动方式,比如身体滚动推球/击球、 头顶沙包曲线行走以及滑冰、游泳和各种球类运动等上述 每、种训练方法又可在动作的其他属性上变化,并随训练组 织形式的不同有多种具体的训练方式对于儿童而言,本体 感觉功能的训练可穿插或渗透游戏活动项目,增加训练的趣 味性、调节训练气氛,提高儿童参训的积极性和训练强度3) 训练的强度控制动作的各种基本属性均会影响训练的强度,但主要的还 是力量/负重、动作频率及动作持续的时间训练人员需通 过调节这些基本属性来调控单次训练活动的强度或安排短 期内的训练强度一般而言,在训练开始的前2~3次,以儿 童不呈现生理疲劳为宜,忌讳发生肌肉酸痛或拉伤等现象, 随着儿童对训练技能的掌握,逐步提高训练强度,确保每项 训练活动后肌肉呈现轻度的生理性疲劳4) 训练的实施途径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可采取感觉统合训练四种主要途径 的任一种,但机构训练和学校训练难以保持足够的强度家 庭训练和日常活动训练是其主要途径所以,儿童本体感觉 训练成效的关键是家长要有意识为儿童安排足够的室内外 活动或增加共同运动的频次机构专业人员负责为家长及儿 童提供技术指导,介绍或设计趣味性强、训练水平高的活动 项目。
2、训练项目及技术要领本体感觉训练也是借助训练器械和徒手两种途径来实 施感觉统合训练室常用设备均可用于本体感觉功能的训练 为了与前庭功能训练相区别,训练人员在设计训练项目时须 充分理解本体感觉功能训练的基本对策,见前文1)球类系列训练在本体感觉训练上,球类项目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项目① 被动训练.球类活动的被动训练(主要是球体直径较大的粗、光面 大笼球、花生球等)能够让儿童通过身体的前后左右晃动感 知躯体各部位所处的位置,肢体的运动方式、方向、幅度以 及速度等,适合于年龄较小、障碍程度较重、指令理解能力 较弱的儿童② 助动训练儿童本体感觉功能训练过程中,其自身的主动参与是关 键因素,通过助动训练可以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为之后的主动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大笼球花样活动和人墙 对攻等训练项目③ 主动训练球类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训练方式利 用球类对儿童的本体感觉功能进行主动训练.能有较好的效 果,也可促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该类活动,增加其本体 感觉刺激2)滚筒类系列训练滚筒类系列训练在触觉、前庭觉功能训练中已做了详细 的介绍,其中的筒内活动或筒外活动在本体感觉训练中也同 样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借助滚动训练儿童本体感觉的技术 大致与触觉、前庭觉训练的技术相同,因而本部分仅罗列训 练项目名称① 被动训练具体项目参见触觉功能训练的滚筒训练部分,训练人员 注意引导儿童感受身体各部位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训 练活动中躯体的整体构造,以及不同部位肌肉的牵张力.② 助动训练滚筒类活动的助动训练在促进儿童的本体感觉功能方 面有明显优势,儿童可以通过在筒内或筒外的各种活动感知 身体的运动方式但该系列活动的助动训练对儿童体能及运 动能力要求较高,较适合在训练周期的中后期进行③ 主动训练滚筒类活动的主动训练建立在被动训练与助动训练的 基础上,儿童在主动训练中有计划地实现动作,这对儿童以 及训练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平衡木系列训练平衡木系列的训练在儿童本体感觉训练中也同样具有 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