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第8课琵琶行并序 【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3.节选部分画线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4.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答案】 1.D 2.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3.“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4.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悲惨”错,这里的“惨”是悲伤;“反衬”错,这里用茫茫江月的环境来烘托秋夜送客时的感伤孤寂之情,是正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意思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分析其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结合诗句在上下文中的位置,此句在文章的第二段段首,第一段主要作送别环境的渲染,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第二段主要的笔墨是描写琵琶女的出场和音乐的演奏,由此可知,本句赞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 “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是对诗人的描写,分析诗人的心情主要结合此处的描写手法,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几个动词如“寻”“问”“移”“邀”“添”“回”“呼”“唤”来分析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即可 “欲语迟”“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对琵琶女的描写,运用了情态、动作描写的手法来表现琵琶女的形象和心理这段琵琶女出场的描写历历动人,准确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主要有比喻、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等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是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写出音乐的形象感和旋律的变化,同时运用拟声词、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描写,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名师点睛】 1.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点睛】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点睛】 凄凉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有幽愁暗恨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子可以看出 3.诗歌中最能反映作者凄凉心境的核心句子(诗眼)是什么? 【点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人为何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 【点睛】 因为两人有相通的人生经历琵琶女曾经是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门庭若市、纵情欢乐,现在是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诗人曾经是诗酒相伴、丝竹盈耳、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现在是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结合文本概括 5.这首诗叙事、抒情基本是围绕琵琶女和诗人展开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比较讲究线索的安排,这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么特点? 【点睛】 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以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展开,暗线以诗人的感受和身世展开,两条线索会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由此可见,这首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6.舟中闻曲一节中,琵琶曲旋律有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它传达的琵琶女的感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点睛】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舒徐流畅;感情:欢愉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旋律:逐渐沉咽;感情:伤痛 “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间歇停顿;感情:伤痛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旋律:激越雄壮;感情:悲愤 7.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变化? 【点睛】 有弦外之音旋律的变化正反映了琵琶女身世的变化舒徐流畅的旋律象征她“曲罢曾教善才服……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火红青春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与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令她留恋,故而旋律表现得清脆圆润、舒徐流畅逐渐沉咽和间歇停顿的旋律象征了她“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生活变故最后,激越雄壮的旋律使得音乐情绪突然高涨,突出表现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8.思考,在演奏完毕,作者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作用?. 【点睛】 ①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9.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 【点睛】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对比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对比 小结: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2.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3.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4.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1.别有幽愁暗恨生;唯见江心秋月白 2.诗文的开头,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枫叶、荻花、江水、月色、秋风,笼罩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悲凉气氛这一方面与被贬诗人的离情交融,另一方面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3.①运用比喻,摹写音乐②巧用叠词,描绘乐声③侧面烘托,表现技艺 4.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滞涩一会儿宛如花底传来的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声音艰涩低沉、呜咽断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了送别的景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时间、地点;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再加上江水、月色、秋风,渲染出萧瑟凄凉的送别环境;“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这两句情景交融,既写出送别环境的萧瑟,也表现出被贬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比喻摹写音乐的不同声音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扩写时可以先总写琵琶的两种声音,再把这两个比喻句描写出来,注意运用一种修辞,以及字数限制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琵琶行(节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5.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B.低眉信手续续弹信手:随手 C.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形容声音的轻细 D.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咽:形容遏塞不畅的水流声 6.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7.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答案】 5.C 6.C 7.B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嘈嘈”解释为“形容声音的轻细”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声音沉重抑扬”,此句大意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 故选C 6.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以声写声”,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来比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故“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理解也错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音乐结束”错误,结合下文可知,此时音乐并未结束,只是短时休止。
‘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无声胜有声”指“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此处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陶醉在乐声之中的状态 故选B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8.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9.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 8.C 9.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作者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一、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夜闻歌者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联系《琵琶行(并序)》一诗,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并序)》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而这首诗基本上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2.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答案】 1.D 2.本诗塑造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凉的歌女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说法错误本诗中的女子形象只是一个剪影,没有琵琶女的形象丰满完整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要抓住两个特点——“颜如雪”“娉婷十七八”以及“愁绝”“泣”“独”“凄切”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夜闻歌者”,“歌者”点明了女主人公形象的身份 “有妇颜如雪”写歌女肤色白皙,非常美丽 “娉婷十七八”中的“十七八”她很年轻,“娉婷”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本句写出了歌女姿态美好、年轻 “发调堪愁绝”是说歌女歌声中含有非常深的忧愁,“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的意思是眼泪如两行晶莹的珍珠,又像晶莹皎洁的月亮一样落下。
写歌女唱歌时的表情,表现她内心凄切之情 “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写歌女唱歌时歌声凄切,内心孤独凄凉,以致她低头垂泪不语 所以,本诗塑造的“歌者”是一位姿态美好、年轻美丽的十七八岁的孤独凄凉、情感凄切的歌女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别州民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裳(注)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注)甘棠:《诗经.召南》有《甘棠》一诗赞美召伯据说周朝召伯南巡时为了不惊扰百姓,在一甘棠树下办公后以“甘棠”来称颂官吏的政绩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离任时,父老准备筵席,拦路相送 B.诗歌前四句写出了百姓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人内心对杭州百姓的愧疚之情,可谓情真意切 C.第三联描绘了因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干旱的田地多,农民遭遇饥荒的现实情况 D.诗人临走时,还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当地的干旱灾荒,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 1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答案】 13.D 14.爱民如子,离任时仍心怀愧疚,心忧百姓;受民爱戴;希望救民于水火却又无能为力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其自豪的心情表露无遗”分析错误诗人临走时,只能给父老们留下在钱塘增筑的湖堤工程以救助干旱灾荒,体现了诗人心有余但力不足的无奈,也能体现诗人对当地百姓的爱护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诗人形象对诗人形象的具体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我们在写这种古诗鉴赏题目的答案时,一般可以按下面三个步骤去组织:(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同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稍微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本题,“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写自己离别的时候百姓都来送别,体现了诗人受民爱戴 “甘裳无一树,那得泪潸然!”使用典故,来谦称自己毫无政绩,体现了诗人,爱民如子,离任时仍心怀愧疚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四句百姓的困苦,离别之时只能留下一湖之水,希望能够救助他们这体现了诗人希望救民于水火却又无能为力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一)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二) 琵琶行(节选)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5.下列对《夜筝》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表现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有很强的画面感 B.首句写明月,借月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环境的明净美好,衬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 C.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 D.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 6.请比较两首诗,分析二者在描写内容上的异与同 【答案】 5.C 6.异:①《琵琶行(节选)》详细描写了弹奏的整个过程;《夜筝》不详写过程,只突出“声停处”这一细节②《琵琶行(节选)》重点描写了诉诸人听觉的音乐本身的特点;《夜筝》未正面描写听到的音乐③《琵琶行(节选)》细致地描写了演奏者的动作,《夜筝》则突出了演奏者的形象同:①二者均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②二者均描写了一个伤感的演奏者形象 【解析】 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结构的分析、语言特点以及情感的把握,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C项“连用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孤芳自赏的心性”错,表现了弹筝女子旁若无人,专注演奏的情景和精神状态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描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整首诗,明确描写对象,概括形象特点从内容安排、意境营造、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本题是比较阅读,作答时答案应分成两个方面,即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内容上看,《琵琶行》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详细描写整个演奏过程,展现琵琶女悲惨的身世遭遇而《夜筝》诗人注重对素材的剪裁提炼,对音乐的描写只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引起读者对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B.“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C.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当时生活极度贫穷困窘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8.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