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青蒿相关范本简介

文档格式:DOC| 112 页|大小 241.50KB|积分 10|2022-06-10 发布|文档ID:104632930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12页 共112页名称:青蒿类别:清热药 拼音:QING HAO拉丁:Herba Artemisiae Annuae别名:蒿、草蒿、黑蒿、野兰蒿药用部位:全草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栽培要点:产地:全国各地均产采收加工: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治疟疾20~4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或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来源: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科属:菊科蒿属形态描述: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50~150厘米,多分枝,直径达6毫米,无毛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三次羽状深裂,长4~7厘米,宽1.5~3厘米,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倒卵形,开展,顶端尖,基部裂片常抱茎,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短微毛;上部叶小,常一次羽状细裂。

    头状花序极多数,球形,长及宽约1.5毫米,有短梗,排列成复总状或总状,常有条形苞叶;总苞无毛;总苞片2~3层,外层狭矩圆形,绿色,内层椭圆形,除中脉外边缘宽膜质;花托长圆形;花筒状,长不超过1毫米,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矩圆形,长0.7毫米,无毛生态环境:生山坡、林缘及荒地广布于我国各地;亚洲其他地区,欧洲东部及北美洲也有名称:青蒿咀饮片性状:为不规则段状茎呈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气香特异,味微苦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一、 青蓄素类药物的发展史 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它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的研究始于60年代中期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它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伊斯坦布尔第十届国际化疗会议上6000名各国医坛专家公认青蒿素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是世界医药史上的剖举,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供经费进行验证推广 由于青蒿素不溶于水,在油中溶解度也不大,其剂型仅为栓剂,生物利用度较低,影响了其药效的发挥从8O年代中期起,国内就开始研制青蒿素衍生物及复方我国又研制成功青蒿琥酯、蒿甲醚和双氢青蒿素3个一类新药,青蒿琥酯、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而双氢青蒿素则用于口服和栓剂还开展了抗疟复方的研制,研制出了复方双氢青蒿素和复方蒿甲醚目前已上市品种有双氢青蒿素制剂、青蒿琥珀酸酯制剂、蒿甲醚制剂和复方蒿甲醚等 二、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特点 根据抗疟药对疟原虫生活史的作用环节和实际应用,可将它们分为3类: a.作用于原发性红细胞外期,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如乙胺丁醇; b.作用于红细胞内期,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如氯喹、奎宁、咯萘啶、青蒿素等; c.作用于继发性红细胞外期,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如伯氨喹青蒿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而对于预防和控制复发基本上无作用 经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膏蒿素类药物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它们具有很强的抗疟原虫活力,并对恶性疟具有特殊疗效它们对红细胞内期疟原虫有杀灭作用,而对红外期和继发性红外期无影响其抗疟机制也很独特,它们主要作用于滋养体的膜结构,使食物泡膜、线粒体膜、核膜和内质网等发生改变,最后导致虫体结构裂解。

    它们在控制疟疾症状、救治脑型疟与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其缺点是复发率高,但复发率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以双氢青蒿素为例,用药3天的复发率为52 ,用药5天的复发率为5 ,用药7天的复发率为2 三、青蓄素的资源情况 青蒿素来源主要是从黄花蒿中直接提取得到;或提取黄花蒿中含景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从全合成的工艺复杂,成本太高;组织培养则因技术和实际应用投入产出比等原固尚不成熟目前除黄花蒿外,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它天然植物资源黄花蒿虽然系世界广布品种,但青蒿索含景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据迄今的研究结果,除我国重庆东部、福建、广西、海南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都很低,无利用价值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只有中国重庆酉阳地区武睦山脉生长的青蒿素才具有工业提炼价值对这种独有的药物资源,国家有关部委从80年代开始就明文规定对青蒿素的原植物(青蒿)、种子、干鲜全草及青蒿素原料药一律禁止出口在青蒿素的科研开发中,只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参与 因此,无论从资源还是研发上讲,我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疟疾及其在国内外的发病情况 疟疾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近年统计报告t全世界疟区分布在10多个国家的207300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40 ),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疟区的临床患者4~5亿多人,每年死亡200~300万人以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最为严重而疟疾危重病区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非洲国家许多到非洲经商、旅游的外国人也容易感染疟疾因此,非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抗疟药市场.在其医药贸易总额中约有一半左右的经费用于进口抗疟药麴及相关物品目前全世界每年抗疟药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 疟疾在我国分布也很广,其中以问日疟最多,遍及全国;恶性疟次之,主要分布于南方;三日疟在南方山区呈散在性分布;卵圆疟少见流行程度由北向南渐趋严重 如贵州省素称 瘴疠之乡”,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疟疾发病率亦较高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每年疟疾患者有3000万以上.解放后,由于大力开展了防治工作,疟疾在多数地区的发病率已大为降低,年发病率已从1954年的万分之122.6降至199O年的万分之一,一些大城市疟疾已十分少见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对外交流日益广泛,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等,出入国境的人数剧增,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疟疾的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据有关资料称:1 979年深圳市仅7名疟疾病人随着特区的建设发展,大量流动人口由各省、自治区涌人,加上工地居住条件简陋,疟疾迅速蔓延,至1984年,全市疟疾病人达7427人,在健康人群中疟原虫的带虫率也高达10.3 另据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统计,上海市郊县疟疾已基本得到控制,l 987~1991年,本地区人患疟疾的有196人,年发病率十万分之0.44~1.04;而同期外来人口患疟疾的有613人,为本地区人的3倍对外来人口抽样调查,带虫率高达0.82 总的来看,目前抗疟药的市场主要还是在国外,特别是非洲国内的疟疾发病虽有抬头之势,但市场还是较小 五、青黄囊类药物的市场前景 当前,作为有全球9o 以上疟疾病例的非洲大陆,90 以上的非洲国家药品依赖进口氯睦类产品(主要是奎宁和氯喹)占世界抗疟药市场的8O )目前这些产品的治疗费用偏高,整个疗程费用达15~2D美元左右,而且毒副作用大,同时由于疟原虫对现有的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及恶性疟疾原虫株的出现,使疟原虫现已经产生抗药性(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抗药性疟原虫株已达8O 可以说这类药物现已基本失去了疗效,给疟疾的防治带来了困难为此,国际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抗疟疾药物。

    而青蒿素类药物正好在抗氯喹原虫耐药株恶性疟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热带传染病机构负责人戈达所说,青蒿素衍生物是当前治疗疟疾的换代新药专家预铡,该类药物将会以极快的速度取代奎宁、氯喹等传统抗疟药而跃升为未来的主流药物,在世界抗疟药领域占领3~5成市场青蒿素产业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产业作为特殊行业,医药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长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尤其是产品的市场引入期一般一个全新药物的上市,引入期需要5~10年时间我国青蒿素正处于市场引入期尚未进入快速成长期 六、我国对青蒿寮产业的大力扶持 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青蒿素产业国际化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每年1O亿美元左右的潜在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青蒿素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之一,其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对我国其他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有着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以青蒿素产业为先导援有可能带动中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我国医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应用研究、蒿草种植、原料提取一直到青蒿素制剂的生产和销售,我国正着手推进青蒿素产业化的进程,扶持青蒿素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针对青蒿素产业现状,由国家给予集中的资金扶持。

    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原料、有产品、有市场、有科研,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跨领域的大型企业通过实施产业化,提高原料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迅速提丹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青蒿素类药物的疗效向世界公开之后,通过封锁原料药或天然资源如种子的出口来保持竞争优势并不现实,参与国际青蒿素类药的竞争,唯一的办法是创新,井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障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专家建议,国内应成立一个股份制公司进行新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并从盈利当中提成开展改造化学结构的新药研究或其它创新研究,以求实现持续性发展而在这个进程中,只有将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企业家的经营策略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加顺利地不断向前推进 七、我国对青蒿素类药物的经营失误 我国虽然在青蒿素产业的资源和研发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但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营销力有限,市场开发策略走过弯路我国医药产品出El历来以原料出El为主,贸易方式是“需求已经存在”的一般贸易而青蒿素类产品为中国科学家首创,首先需要在目标市场 创造需求”,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能力、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都显不足 目前全世界每年抗疟药销售额高达1 5亿美元,但主要为西方国家制药厂垄断。

    我国尽管在抗疟药研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历史原因造成我国青蒿素产业尚未形成舍理的产业结构,青蒿素原料、产品、市场能力和科研能力分散于不同地区,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行业竞争力园之大大下降目前,我国生产的青蒿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不足700万美元,份额不足3 自2O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医药公司争相以代理、买断等方式欲取得上述产品的市场控制权现在,青蒿素类的所有品种均已将国外市场开发权转让给西方医药公司同时,这类药物由于未获专利保护而被西方多国竞相仿制,并被强先占领市场,目前主要的生产国除了我国之外,还有越南、法国、瑞士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成了外国医药公司的播钱树青蒿素2o年的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了个铁的事实:产品的成功井不等于市场的成功 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对昆明制药股份公司的分析为例,该公司的蒿甲醚系列包括原料药、针剂、片剂、胶囊及复方,以针剂和片剂为主公司拥有进出口自营权,它们的蒿甲醚系列产品年外销额达到300多万美元从公司前三年的主要产品销售情况来看,蒿甲醚系列销售输入逐年平稳增长公司与诺华合作研制的复方蒿醚片A+B在1 999年上市,公司拥有知识产权,诺华负责国际市场的销售,,产品所需原料A及B由公司供应。

    公司现每年供应诺华蒿甲醚0、5吨该公司已募集资金扩产蒿甲醚原料药,使公司生产蒿甲醚原料药的能力从1吨提高到2.5吨,每年将出El诺华2吨这等于将主要市场的生产销售权出让给诺华,公司主要从出售原料药中获利由于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能力薄弱,这种合作方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八、青蒿素类药物的前量展望 由于青蒿素类药物当前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国外,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的是已占有先机的西方医药公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外销能力随着我国企业的13趋成熟,现在一些企业(如昆明制药厂)已开始在非洲建立自己的商务办事处,加大对非洲市场的开发力度了加人世贸组织后,我们的对外出口将处于更加有利的形势 在技术,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开发力度,如开发复方制剂、继续寻找新的衍生物,并拓展新的适应证重庆通和药业公司成功开发了双氢青蒿素的复方制剂;已有科研单位研究用青蒿素治疗肿瘤、黑热病、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衍生新药,同时开始探索青蒿素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利氏曼、血吸虫、绦虫、弓形虫等疾病以及戒毒的新用途 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我国在青蒿素类药物在资源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大科研和市场开发力度,再辅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青蒿素产业一定能成为我国医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酉阳青蒿又名香蒿、苦蒿、蒿枝,为菊科黄花蒿属,植物黄花蒿的全草,含近挥发油、蒿酮、乙算蒿酯、左旋樟脑、蒎烯、乙酸苯甲等,有清热解毒、凉血、解署等功能     酉阳青蒿遍及各地,蕴藏量达数千吨,是全国量大质优的主要产区特别是有效成分青蒿含量最高,居世界之最,是国际上公认治疗恶性虐的首选药物,被非洲、美洲人称为“神药”同时,治疗红斑狼疮、风湿、矽肺、感冒、艾滋病等有显著效果在兽用方面,青蒿素对牛焦虫病的治愈率达100%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营养分析1.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2. 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还具有抗癌作用含有蛋白质、糖及维生素等营养3. 性味甘淡、微寒、有清热、解毒、祛淤、消肿作用,可治疗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疮、跌打损伤等症。

    二、 青蒿(附:牡蒿)    黄花青蒿圆柱茎,二回三回羽状叶,    互生暗绿披短毛,解暑截疟清虚热    [来源]  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a an-nuaL.和青蒿A.apiacea Hance的全草.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    [采收]  夏季开花前采收,过早太嫩,过尽则开花结籽,采时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扎成把    [药材形性]  黄花蒿  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折断面黄白色,中部有髓,白色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多数皱缩或碎碎不全,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回披短毛,香气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    青蒿  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矩圆状条形,二次裂片条形,两均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佳    [炮制]  原药拣去杂质、截去残根,下半段浸入水中1小时后,再全部入水洗湿,竖放阴凉处润2—小时,候软切0.3-0.4cm顶头段片,晒干    香青蒿  收较嫩无子鲜青蒿,截去粗梗及根,拣去杂质,天晴时随收随切晒干    鳖血青蒿  取青蒿片置盆内,将稀释的鳖血(每公斤青蒿,用活鳖血100克,以清水稀释)倒入,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摊晾收贮。

    增强养阴清热之功    [成分]  含青蒿酮、L--樟脑、桉树脑、L--B一黄花蒿醇等挥发性成分及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性味、归经]  苦寒,入肝、胆经    [功用]  清退虚热,截疟、清热解暑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疟疾.暑热症,发热无汗、胸闷头晕等症    [处方名]  青蒿  香青蒿  鳖血拌青蒿    [用法、用量]  煎服6-15克    [保贮]  晒干(不宜火烘,以免香气走失)放缸甏内盖紧,防霉蛀,防香气走失    附药:    牡蒿Ajaponica Thunb的地下部分,上海、江苏、河南、云南少数地区作青蒿入药本品茎圆柱形,基上部有多数分枝,青绿色或青褐色,表面有纵向平行沟纹于基部,全身无毛,基部之叶似艾,形较小羽状深裂,在茎梢的叶分裂成细小的线状,枝顶着生圆柱形灰褐色小花气香,味微苦微苦,性寒,能解表清热止血,用于外感暑邪发热,或潮热、小儿疳热、口疮煎服5-10克    常见伪品    滨蒿  为菊科植物滨蒿A. Scoparia Waldsf et kit 的地上部分在鄂、黔等少数地区曾作青蒿用茎呈圆柱形,长40-80cm,直径0.5-1cm,表面红褐色,多分枝,基生叶与不孕枝上叶具长柄,叶片短圆形,长1.5-3.5cm,2—3回羽状全裂,裂片细条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宽卵形或卵状球形,头状花序多数,宽卵形或卵状球形,直径0.1-0.12cm,有短柄近于无柄,有苞片。

    总苞片2-3层,花冠筒状,尖端5齿,瘦果矩圆形干燥叶灰绿色,多卷缩脱落气微,味苦三、 青蒿(《本经》)【青蒿的异名】蒿(《诗经》),荍(《毛诗传》),草蒿、方渍(《本经》),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青蒿的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青蒿的植物形态】①青蒿,又名:香蒿(《说文》)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茎圆柱形,幼时青绿色,表面有细纵槽,下部稍木质化,上部叶腋间有分枝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第1回裂片椭圆形,第2回裂片线形,全缘,或每边1~3羽状浅裂,先端尖,质柔,两面平滑无毛,青绿色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每一头状花序侧生,稍下垂,直径约6毫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的苞片狭长,内层的卵圆形,边缘膜质;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内仅雌蕊1枚,柱头2裂;内部多为两性花,绿黄色,花冠管状,雄蕊5枚,花丝细短,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微小,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生长于河岸、砂地及海边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②黄花蒿,详"黄花蒿"条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实(青蒿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青蒿的采集】夏季开花前,选厩噍锏磨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青蒿的药材】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青蒿的化学成分】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青蒿的药理作用】青蒿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抗菌浓度为7.8毫克/毫升,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相似,而弱于黄连、荔枝草、黄芩与金银花青蒿的炮制】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

    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青蒿的性味】苦微辛,寒①《本经》:"味苦,寒"②《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③《本草求寡》:"味甘微辛,气寒,无毒"【青蒿的归经】入肝、胆经①《滇南本草》:"入脾、胃"②《纲目》:"少阳、厥阴血分"③《本草新编》:"入胄、肝、心、肾四经"【青蒿的功用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⑦《纲目》:"治疟疾寒热"⑧《本草新编》:"退暑热"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青蒿的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青蒿的宜忌】①《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②《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青蒿的选方】①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②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③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圣惠方》青蒿圆)④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

    《鸡峰普济方》青蒿煎)⑤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⑥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⑦治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纲目》青蒿酒)⑧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⑨治少阳疟疾,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偏于热重者:青蒿三钱,知母二钱,桑叶二钱,鳖甲五钱,丹皮二钱,花粉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⑩治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⑾治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圣济总录》)⑿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⒀治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⒁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⒂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

    《圣惠方》)⒃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⒄治蜂螯人:青蒿捣敷之《补缺肘后方》)⒅治金疮扑损:㈠青蒿捣封之㈡青蒿、麻叶、石灰等分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肘后方》)【青蒿的名家论述】①《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参、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②《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似地肤子,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茎紫者为良"③《重庆堂随笔》:"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痢疳匿神剂,《本草》未言,特为发之"【药 名】:青蒿 【拼 音】:QINGHAO【英文名】:Sweet Wormwood Herb【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

    功 效】:清热,解暑,除蒸主 治】: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性味归经】:苦微辛,寒①《本经》:“味苦,寒②《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③《本草求真》:“味甘微辛,气寒,无毒入肝、胆经①《滇南本草》:“入脾、胃②《纲目》:“少阳、厥阴血分③《本草新编》:“入胃、肝、心、肾四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用药忌宜】:①《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 ②《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药物配伍】:忌与当归、地黄同用配鳖甲,滋阴透邪清热;配地骨皮,清阴火;配人参,补气生津;配黄芩,清胆利湿别 名】:蒿(《诗经》)、JIAN(《毛诗传》)、草蒿、方溃(《本经》)、卂蒿(《蜀本草》)、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香蒿【处方名】:青蒿、香蒿、香青蒿、鳖血青蒿、白染艮等处方中写青蒿、香蒿、香青蒿均指生青蒿为原药去杂质,洗净阴干切段入药者鳖血青蒿为净青蒿用鳖血拌匀,稍闷,再用文火炒干入药者商品名】: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全草。

    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黄花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上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香气浓郁者为佳牡蒿:为菊科植物牡蒿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此非青蒿正品药用部位】: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实(青蒿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动植物资源分布】:①青蒿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②黄花蒿分布遍及全国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拉丁名】:药材Herba Artemisiae 原植物①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②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同属:①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及滨蒿 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②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炮制方法】: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

    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陶弘景:“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②《蜀本草》:“《图经》云,青蒿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卂蒿,为其臭似卂 北人呼为青蒿③《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④《梦溪笔谈》:“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⑤《本草蒙筌》:“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于不雕,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雕,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

    ⑥《纲目》:“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间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生药材鉴定】: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及滨蒿 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②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中药化学成分】: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Abrota-nine)、维生素 A 挥发油成分有B一波旁老鹳草烯(β一Bourbonene)、乙酸金合欢酯(Farnesyl  acetate)、石竹烯(Caryophyllene)、B一律草烯(B一Humulene)、ε一毕澄茄烯(ε一Cadinene)、δ一毕澄茄烯δ一Cadinene)、a一蒎烯(a一Pinene)、β一蒎烯(B一Pinene)、莰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1,8一桉叶素(1,8一Ci-neole)、蛔蒿酮(Artemisia  ketone)、 a一侧柏酮(a一Thujone)、古巴烯(Copaene)和 r-毕澄茄烯(r一Cadinene)。

    本品含有一种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脂-青蒿素还分离出青蒿甲素和青蒿乙素后者即已知半萜内脂( arteannuin B)青蒿叶中青蒿素的含量,嫩叶高于老叶开花期为含量最高的转折点储存过程中青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全草含挥发油0.3%-0.5%,油中含青蒿酮(artemisia  ketone)、异青蒿酮(isoartemisia ketone)及月桂烯(myrcene)、苧烯(limonene)、桉油精、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蒎烯(α-pinene)、茨烯(camphene)、樟脑、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γ-杜松油烯(γ-cadinene)、annulide、γ-衣兰油烯(γ-muurolene)、古巴烯(copaene)、异缬草酸苄酯(benzylisovalerate)、三甲基双环庚烯[3,7,7-trimethylibicyclo(3,1,1)-2-heptene]并分离得到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酸、青蒿甲素、氢化青蒿素、青蒿乙素(黄花蒿内酯B)、香豆素及豆甾醇此外,从其水溶性母液中还分离出两种香豆素和三种黄酮成分,已鉴定为莨菪亭和香豆素,以及3,5-二羟-6,7,3′,4′-四甲氧基黄酮,3,5,3′-三羟基-6,7, 4′-三甲氧基黄酮和青蒿黄素(artemetin)。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5g,加无水乙醇20ml温浸滤过,提取液5ml,加碱性羟胺试液3ml(12.5%盐酸羟胺甲醇溶液和12.5%氢氧化钠甲醇溶液等量混合),在水浴上回流5min,放冷,加高氯酸铁试液(5g高氯酸铁溶于10ml水和10ml 70%高氯酸中,用无水乙醇稀释成100ml即得),生成紫红色络物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青蒿或牡蒿或其它同属植物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热解暑,退虚热    【临床应用】    1. 用于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温热病、发热、恶寒、寒清热重,以及疟疾等症本品气味芳香,虽属苦寒而不伤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湿热的作用,常与藿香、佩兰、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热;和黄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温热病寒热往来及疟疾等症     2. 用于阴虚发热、盗汗等症本品又能退虚热,可用于阴虚发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常和秦艽、鳖甲、地骨皮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蒿、香青蒿(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青蒿一药,主要功用为清暑、退虚热它与柴胡都能用治疟疾、往来寒热等症;但各有特点,柴胡擅长疏肝解郁,其性升散,多用有伤阴之虑;青蒿则清暑、泄热,化湿而不伤阴,故常用于阴虚发热等症,然无升提清阳的功效。

        【方剂举例】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半夏、陈皮、枳壳、竹茹、茯苓、碧玉散治外感湿热之邪,留恋不解、微恶寒而发热、有汗不解、头重肢倦、胸闷痞满等症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治疟疾及温病之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者清骨散《证治准绳》: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知母、甘草治骨蒸劳热 今用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青蒿以前多为野生,现已广泛种植,主产于重庆酉阳、秀山,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浙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亦有产出本草研究认为:古代所用青蒿来源于包括Artemisia annua在内的菊科Artemisia属多种植物大约在宋代,沈括、寇宗根据青蒿的气味、色泽及可食与否,将之分为两类:气芳香、色深青、可食用的可能是Artemisia apiacea;气略臭、色偏黄、味苦难食者则为Artemisia annua,李时珍正式将后者称为黄花蒿因近代发现Artemisia属植物中唯有Artemisia annua含有可抗疟的青蒿素,故《中国药典》1985版开始,规定Artemisia annua为药用青蒿的唯一来源。

    Artemisia annua分布甚广,古今药用皆无明显的道地性,现代规模化种植可根据青蒿素含量高低来选择适宜地域品种考订】“蒿”在古代是一大类草本植物的泛称,《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注家引《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区别言之则有白蒿(《诗经》称“蘩”)、蒌蒿(《诗经》名“蒌”)、牛尾蒿(《诗经》名“萧”)、牡蒿(《诗经》称“蔚”,入药则有艾蒿、茵陈蒿、马先蒿等,这些大都是菊科Artemisia属植物,青蒿亦其中之一《本草经》草蒿一名青蒿,而青蒿之名最早则见于《五十二病方》,该书牝痔方用到青蒿,并说:“青蒿者,荆名曰囗其缺字上半残损,《病方》整理者认为是“”,不仅同时出土的《养生方》专门用到“”,检《尔雅释草》“萧,”,郭注“即蒿”,邢疏谓“萧、,古亦叠韵按《诗经》多处提到“萧”,如言“采彼萧兮”、“蓼彼萧斯”等,据陆玑疏云:“今人所谓蒿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之为香如其说则《病方》中的这种名“”的青蒿很可能是今之牛尾蒿Artemisia subdigitata Mattf.一类另一种说法认为《病方》中的缺字为“”,《说文》“,香蒿也。

    据《尔雅》“蒿,”,郭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邢疏引孙炎云:“荆楚之间谓蒿为陆玑诗疏也说:“蒿,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尽管如此,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可证明这一名“”的“青蒿”便是今用品种 事实上,从《本草经》直至宋代本草中的青蒿品种都不很固定,且各种证据间颇有牾之处,未必能轻易确定为Artemisia annua也1)药用青蒿之所以被规定为Artemisia annua,此种含有具抗疟活性的青蒿素,几乎是唯一的原因,而从《本草经》直到《证类本草》,主流本草只字不提青蒿截疟的功效2)陶弘景说到青蒿可以作食物,《集注》云:“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食疗本草》云:“最早春便生,色白者是,自然香醋淹为菹,益人《本草衍义》云:“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又如苏轼诗句“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皆以青蒿为食物,而Artemisia annua味苦,甚难吃,文献所称的食用青蒿不应是此种3)尤其重要的是,《证类》所绘两幅草蒿(青蒿)药图都很离奇,图1甚至很难认为是菊科植物,而图2接近穗状花序,勉强可以释为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但无论如何,此两幅药图绝不与Artemisia annua有任何相似之处。

    而另一些资料则表明Artemisia annua在魏晋至唐宋时期的确也作为青蒿使用1)《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有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现在已知,在Artemisia属植物中,唯有Artemisia annua含有青蒿素,具抗疟作用,因此,如果葛洪记载真实的话,所使用的青蒿理应是此种2)《齐民要术》卷9引《食次》作女用青蒿上下罨之,其法在《天工开物》中仍有记载,酒条云:“凡造神曲所以入药,乃医家别于酒母者法起唐时其曲不通酿用也造者专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马蓼、苍耳自然汁,相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现代民间制作神所用青蒿依然是气味浓烈的Artemisia annua3)Artemisia annua全株含挥发油,具有特殊的气味,《蜀本草图经》描述青蒿说:“叶似茵蒿而背不白,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犭+蒿,为其臭似犭+,北人呼为青蒿 据《广韵》云:“犭+,小兽,有臭,居泽,色黄,食鼠按如所说,犭+当是黄鼠狼之类的动物,将新鲜Artemisia annua的气味与黄鼠狼相比,确实有几分相似,这也是此植物得名“臭蒿”的原因面对以上两组相矛盾的证据,我们认为,直到宋代,药用青蒿主要来源于菊科Artemisia属多种植物,Artemisia annua只是其中之一。

    若撇开令人困惑的《证类》两幅草蒿药图,与苏颂年代相近的沈括和寇宗似乎注意到青蒿食用与药用的不同,并试图加以解决《梦溪笔谈》卷26云:“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寇宗基本同于此说,《衍义》云:“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色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犹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沈括、寇宗皆以苗色深青为青蒿,这究竟是Artemisia属植物的哪一种,实难确指,或许就是后来引起争议的Artemisia apiacea Hance两书都提到“香蒿”,似乎是专门针对前引《蜀本草图经》说青蒿“其臭似犭+”立言,就气嗅来说,看来二氏都不以Artemisia annua为青蒿更值得注意的是,《笔谈》将青蒿分为色黄与色青两类,恰为《本草纲目》在青蒿条外新增黄花蒿条埋下了伏笔。

    《本草品汇精要》药图仿自《证类》,只是描摹得更接近菊科Artemisia属植物而已,于品种并无发明其后《本草蒙筌》对茵陈与草蒿(青蒿)的关系作了辨正,陈嘉谟云:“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干不凋,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凋,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陈的说法虽然无助于解决青蒿的名实,但说茵陈、青蒿为两物则十分正确,可令人不解的是,直到清末,张锡纯还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解》中说“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据谢宗万先生的意见,张锡纯恐怕是把茵陈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误认为青蒿了《本草纲目》首次在青蒿条外分出黄花蒿一条,青蒿与黄花蒿在植物学上的关系是近代争论的焦点,为了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妨将《纲目》青蒿、黄花蒿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纲目》青蒿条几乎包含了前代本草草蒿的一切内容,释名项取草蒿、方溃、、犭+蒿、香蒿五名,并加按语云:“晏子云:蒿,草之者也。

    按《尔雅》诸蒿,独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集解项依次转录《别录》、《集注》、《蜀本草》、《本草图经》诸书注说,而主要采纳寇宗香蒿、臭蒿的意见,以香蒿为青蒿,臭蒿为黄花蒿,李时珍云:“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间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主治项综合《本草经》、《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日华子本草》的论述,而新增“治疟疾寒热”功效附方项录旧方四,新增十三,其“疟疾寒热”三方、“温疟痰甚”一方皆属时珍新添黄花蒿条除引用《日华子本草》“臭蒿一名草蒿”,并转录该书臭蒿子的功效外,其余内容皆《纲目》新增,时珍云:“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黄酒曲者是也李时珍的分条其实是本于沈括的看法,将一种色深青、气芳香、可食用的植物作为青蒿正品,故在青蒿条下保留前代本草的所有记载,这样做按照传统本草编撰通例没有任何不妥,甚至李将截疟功效增补到此食用青蒿条下,也不能算为严重错误尽管此功效已为现代药理证明为食用青蒿所不具有毕竟类似的增补在各种本草中不胜枚举。

    其实,正是由于李时珍青蒿条比较清晰的植物描述,并结合《纲目》不太准确的青蒿药图,(图3)以及吴其对《纲目》青蒿论述的认可,再参考《植物名实图考》相对标准的绘图,(图4)近现代植物学家才得以将古代青蒿考订为Artemisia apiacea同样的,《本草纲目》之所以分出黄花蒿条,乃是由于李时珍不认可混杂在青蒿品种中的这种“气辛臭不可食”植物为青蒿相对于青蒿药图,《纲目》黄花蒿的图例更加草率,(图5)也同样由于吴其的认可,以及《植物名实图考》准确的绘图,(图6)日本早期植物学家将黄花蒿考订为Artemisia annua,对这一结论,老一辈谙熟本草沿革的生药学家赵黄、谢宗万、陈重明诸先生都没有异议,毕竟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现代发现Artemisia annua含有抗疟的青蒿素,就不顾事实地说古代文献中所涉及的一切青蒿都是Artemisia annua,或者说药用青蒿自古都是Artemisia annua其实如赵黄先生1930年代在《祁州药志》中引录日本石户谷氏的报告,称北平青蒿为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而天津的青蒿为Artemisia annua,赵先生的看法则是北方药肆用的主要是Artemisia annua,而南方用Artemisia apiacea。

    1949年以后青蒿品种的混乱依然存在,据谢宗万先生调查,除上述三种外,各地区作青蒿用的植物尚有多种,而《中国药典》直到1985版才规定Artemisia annua为药用青蒿的唯一来源,此前则可兼用Artemisia apiacea入药由此可以肯定地说,在1985年以前,药用青蒿是多基源品种,Artemisia annua只是来源之一道地沿革】Artemisia annua分布甚广,古代药用亦无明显的道地要求,《药物出产辨》云:“各县均有出,以(广东)英德县为多所反映的其实只是民国时期广东青蒿产出情况,现代标准化种植则可根据青蒿素含量高低来确定适宜产区四、第 112 页 共 112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陈十三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