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建设方案计划规划

随着学校的发展, 接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契机, 矿业类各专业要不断壮大发展,尤其是土建类、能源类、交通类建议系部加紧建设紧紧围绕煤炭开发与资源开发、能源与节能、土建、煤炭洗选加工等四个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全面推进能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为契机,不断加强矿业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关键 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修养, 不断扩充教师力量, 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强化教师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保证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和能源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能源类专业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与措施为:1.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优秀人才的加盟,重点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2.在现有教师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部分教师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进行知识更新、 进修学习和学历提高, 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知名煤炭企业做矿长助理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能源类专业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为本专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3.在表彰奖励、分配政策上向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倾斜,使他们感觉到集体的温暖,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使他们乐于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4.每学年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典型事迹、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每一名教师都自觉养成良好的教书育人习惯5.实施“校企共建学科计划” ,加强有工程背景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实施 “访问研究员” 制度,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到企业去, 时间半年至一年, 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实施“教师深入矿山企业行动计划” ,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教师深入企业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同时做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为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提供信息 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校企共建学科专业, 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 共用签署 “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共同承担责任,共同研究,成果共享,共建团队,人才共享,共建平台,基地设备共享二、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契机,推进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的培养, 始终把培养矿业类一流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计划,只有改革传统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1.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校企联合培养鉴于能源类专业课程性质特点, 增加实践教学的机动性, 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 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 《井巷工程》中加大现场施工课堂教学内容; 《采矿学》一分为四,即《采煤方法》 《采区设计》《矿井开拓》《非煤矿开采方法》;增设《矿井设计规范与法律法规》 《矿山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采矿工程案例分析》《节能绿色开采技术》课程;增设《矿井模型设计制作》,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 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推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2.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矿业类后备卓越工程师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学以致用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
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大力推进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努力实现矿业类工程师从优秀到卓越1)因材施教,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从实践提升到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把毕业设计完全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2)延长设计指导时间,积极推行“导师制” 将毕业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采取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 一边做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可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 听从导师指导, 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工程实际(现场的工艺或施工设计均可) 起步时间早,毕业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使毕业设计始于实践,终于答辩3)毕业设计方式改革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指导教师基本情况通过公示的方式介绍给学生, 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同时指导教师也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选择 毕业设计命题双向选择, 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公示的方式将合格的选题内容、 研究方案、最终达到的目的、 所需的专业知识介绍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 也可以结合现场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命题或选题供学生选择。
毕业设计作品形式多样化,可以提交论文、研究报告、设计方案、程序设计、图纸和模型作品等三、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为重点,努力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以“问需企业”为宗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主干课程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企业课程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增强师生互动加强能源类专业教材建设1.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基本文件对每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规范的适时修订, 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 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稿、教案和课件等,另对课程建设规划, 年度实施计划与工作总结、 教学管理制度, 编写出版教材或教学辅导资料,鼓励教师积极编制 PPT课件2.探索和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能源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消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近些年来,能源类专业利用所具有的基础理论雄厚、 信息灵、科研力量强、设备先进等特点,采用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 积极为矿山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选拔个别专业素质强,积极性高的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 向学校提出教学免考申请, 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考核学生。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积极进行精品课建设工程4.教材建设措施由于能源类专业的特殊性,针对教材更新不及时,内容严重滞后,部分课程甚至没教材的问题,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编写新教材以适应本专业的课堂教学四、以应用型本科教学为契机,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满足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规范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为适应行业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经过企业与学校多次共同研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突出“矿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结合能源类专业教学特点, 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通过案例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三维立体教学法”和协同式教学模式改革, 增强学生对矿井地下空间的感性认识 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尝试新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 不能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味否定,老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以山西省煤电、铝矿、镁矿及其他资源矿山平台为依托,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设置一年以上的实践环节, 另外学生的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累计要不少于一年,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 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弘扬优良学风, 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 通过经常性的教学示范、 教学观摩和说课活动,使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通过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 进行不间断的教学检查,使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强,并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当前能源类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我认为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 矿业类招生的寒冬已经到来, 希望全系教师能够团结起来开拓进取,争取在几年内开设地下工程、能源、节能类专业,加大现有专业的外延,比如采矿专业加入非煤开采知识、 矿建加入大工民建与交通知识、化工加入能源与节能的知识 使我们系迸发新的活力, 为未来壮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