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2023年初中九年级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总结及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格式:DOCX| 29 页|大小 344.31KB|积分 15|2022-09-18 发布|文档ID:153425966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2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1)对于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对于Ca(OH)2: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饱和石灰水不饱和石灰水概念的理解:(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温度和溶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系因此在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否则就无意义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仍然可以溶解其他溶质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仍可溶解蔗糖 (3)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过程中溶液组成的分析: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发生结晶的前提下)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②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液的溶剂质量不变,溶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增大。

    ③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发生结晶的前提下)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剂、溶液质量增大,溶质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 ②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能溶解或溶解一部分,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它们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A. 饱和浓溶液B.饱和稀溶液C.不饱和浓溶液D.不饱和稀溶液(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关系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浓度大固体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址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概念的理解: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关键点:“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点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溶解度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意义 a.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c.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某一相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d.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e.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一般物质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快速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有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③应用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b.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c.可以知道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d.可以选择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或提纯的方法;e.确定如何制得某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方法等运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根据溶解度曲线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折出,从而达到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目的如KNO3和NaCl的混合物的分离 (KNO3,NaCl溶解度曲线如图) (1)温度变化对物质溶解度影响较大,要提纯这类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法具体的步骤为:①配制高温时的饱和溶液,②降温,③过滤,④干燥如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KNO3可用此法 (2)温度变化对物质溶解度影响较小,要提纯这类物质,可用蒸发溶剂法。

    具体步骤为:①溶解,②蒸发溶剂,③趁热过滤,④干燥如NaCl中混有少量KNO3,要提纯NaCl,可配制溶液,然后蒸发溶剂,NaCl结晶析出,而KNO3在较高温度下,还没有达到饱和,不会结晶,趁热过滤,可得到较纯净的NaCl溶液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溶解油脂,洒精能够溶解碘等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对溶液概念的理解: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溶液属于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同时有多种;(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5)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郡是溶液,如水;(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溶液与液体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指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最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5)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如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一般为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 Na2O,SO3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 NaOH和H2SO4,因此溶质是NaOH和H2SO4,而不是 Na2O和SO3;将足量锌粒溶于稀硫酸中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ZnSO4),若将蓝矾(CuSO4·5H2O) 溶于水,溶质是硫酸铜(CuSO4),而不是蓝矾。

    溶液的导电性:探究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试验一些物质的导电性可以用到蒸馏水、乙醉不导电,而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能导电 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酸、碱、盐溶于水,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带正(或负)电的阳(或阴)离子(如下图所示)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都能导电,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蒸馏水和乙醇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溶液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1.  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 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3. 含义: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份为多少如100g10%的NaCl溶液中含有10gNaCl.不要误认为是100g水中含有10gNaCl应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注意事项: ①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20gNaCl放入50g 水中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只能是18g②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 ③计算时质量单位应统一。

     ④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液中各成分在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有在不超过其最大溶解范围时才有意义例如在20℃时,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6.5%,此时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溶质也不会再溶解,浓度也不会再增大因此离开实际去讨论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⑤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时,必须分清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 a.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如CuSO4·5H2O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溶质质量分数= ×100%b.当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Na2O溶于水时发生如下反应:Na2O+H2O==2NaOH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若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有沉淀或气体生成,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1)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质录,与温度、是否饱和无关在改变温度的过程中若引起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会改变,但归根结底,变温时必须考虑溶质、溶剂的质量是否改变。

    因而,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因素还是溶质、溶剂的质量例如:①将饱和的NaNO3溶液降低温度,由于析出品体,溶液中溶质的质缺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②将饱和的NaNO3溶液升高温度,只是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因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2)不要认为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变小;也不要认为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变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类型(1)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 ①已知溶质、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直接利用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②已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溶剂的质量利用公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一溶质的质量 ③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液的质量利用公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④质量、体积、密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当溶液的量用体积表示时,计算时应首先将溶液的体积换算成质量后再进行相关计算因为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中各种量都是以质量来表示的,不能以体积的数据来代替利用公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2)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计算依据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①加水稀释 ②加稀溶液稀释①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时。

    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m浓×ω浓%=(m浓+m水)×ω稀%溶液的浓缩①添加溶质 ②蒸发溶剂 ③加入浓溶液①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②蒸发溶剂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没有溶质析出) ③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蒸发浓缩:浓缩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m稀-m水)×ω浓%=m稀×ω稀%注意:a.几种溶液混合,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相加,即V总≠VA+VBb.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可以相加,即m总=mA+mBc. 要求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必须依据公式V=m/ρ,所以要知道混合溶液的密度才能求出总体积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a. 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S)=×100g]可推导出:,b.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意义物质溶解性的量度,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容积要求100g无要求温度要求与温度有关一般与温度无关溶液是否饱和一定达到饱和不一定饱和计算公式×100g单位克无单位联系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特殊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

    如CuSO4·5H2O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溶质质量分数= ×100%(2)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没有溶解的不能做溶质计算如20℃时,20gNaCl投入到50g中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20℃时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8gNaCl,如溶质的质量为18g,而不是20g,所以该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18g/(50g+18g)×100%=26.5%3)当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Na2O溶于水时发生如下反应:Na2O+H2O==2NaOH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某混合物溶于水,要计算某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包括混合物与水的质量如5gNaCl和1gKNO3的混合物溶于100g水,计算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ω(NaCl)=5g/(5g+1g+100g)×100%=4.7%5)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联系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变规律:(1)从一瓶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取出溶液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两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3)一定温度时,向某饱和溶液中加入该溶质,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4)一定温度时,对某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5)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来说,将其饱和溶液(底部没有固体时)升高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熟石灰)来说,降低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试题1.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高到40℃,在温度变化前后,改变的是(  )A.溶质质量B.溶解度C.溶液质量D.溶液浓度2.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变化如下:溶液甲溶液乙溶液丙.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克B、溶液丙若再蒸发10克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克C、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3.实验室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奇奇同学欲将其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方法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A.升高溶液温度B.降低溶液温度C.蒸发部分溶剂D.加入KNO3固体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澄清的混合物B.同一种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可溶解的质量与温度有关C.医用碘酒中的溶质是酒精D.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减小5.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50gKNO3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6.20°C向100g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10g食盐,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110gB.100gC.90gD.无法确定7.图l是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的l00g水中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

    1)图2中,烧杯A中所得到的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克;(2)图2中,烧杯A、B、C、D中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3)图2中,烧杯C和D中的溶液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溶质的质量 ②溶剂的质量 ③溶液的质量 ④溶质的质量分数8.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若分别采用升高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之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A固体B.B固体C.A或B固体D.C 固体9.I.如图1,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1)曲线上满足A点所示溶液在温度升高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此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若曲线上满足A点所示溶液中加入生石灰,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Ⅱ.如图2,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3)B点所示溶液为对应温度下氯化钠的______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4)将C点所示溶液升高温度至40℃(忽略水的蒸发),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C点可表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若将满足C所示的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的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10.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C.只有水能作溶剂11.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0℃时,其溶解度为60g,在100g水中加入A物质,配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80℃时,该溶液是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______.则若将该溶液稀释成20%,需加水______g.D.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12. 20℃时NaNO3的溶解度是88g.将50gNaNO3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20℃时,NaNO3的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质量是                            ,此时溶液中NaNO3的质量分数等于                        .13.如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1)曲线上M点表示______,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2)t1℃时,将1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欲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任填一种方法).(3)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    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   ③KNO3的质量分数    ④30℃时KNO3的溶解度    ⑤溶液的质量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填序号,下同).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14.小明在学习有关饱和溶液的知识时做了下列实验.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列问题.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温室时,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固体全部溶解,得溶液①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固体全部溶解,得溶液②加热固体全部溶解,得溶液③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得溶液④(1)上述实验得到的4种溶液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有______(填序号)(2)由上述实验可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或______(3)上述实验将 热的硝酸钾溶液降温有晶体析出.老师告诉小明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晶体,不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请你根据溶解度曲线帮助小明分析老师这样说的原因______.15.已知t℃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将25g 氯化钾固体加入到50g 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5%B.28.6%C.33.3%D.50%1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1)图中P点的含义是______.(2)40℃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_乙(填“>”、“=”或“<”).20℃时,将5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升温至40℃,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用最简整数比表示).(3)20℃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上述实验过程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是______.②下列操作能使E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的是______.a.加入20g甲         b.加入100g水        c.升温至40℃d.加入150g 40℃时甲的饱和溶液,再恢复至20℃17.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B.t2℃时,100克b物质的溶液中含有80克b物质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将t2℃时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18. 20℃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水的质量(g)加入1gNaCl的质量(g)溶液的质量(g)①10212②10313③10413.6④10513.6A.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②中所得溶液时饱和溶液C.③④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D.20℃时,向②中再加入1gNaCl,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19.右图为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一定大于NaCl溶解度B.2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31.6gKNO3C.t℃时,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50℃的NaCl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变成不饱和溶液答案解析1.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高到4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会发生改变,故A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高到40℃,溶解度会增大,故B正确;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高到4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高到4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会改变,故D错误.2.D3.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溶液温度,不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降低溶液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B正确;C、蒸发部分溶剂,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C正确;D、加入KNO3固体,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D正确.4.A、因为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像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所以A错;B、因为如果是气体的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所以B错;C、根据溶质溶剂的区分方法,当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固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碘应该是溶质,酒精做溶剂.所以C错;D、因为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添加溶质,蒸发溶剂时都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降温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不可能减小.所以D对.5.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50gKNO3晶体,只能说明在60℃时,该溶液中溶有50克硝酸钾晶体,溶剂的质量是50克.不能证明原溶液是否饱和,也不能证明其在60℃时的溶解度是50克或100克.要想确定溶解度,必须在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的情况下.故答案选D。

    6.由于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所以20°C向100g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10g食盐,不能再溶解,溶液质量仍然是100g.故选B.7.(1)134(2)A、C、D(3)②8. A、B、C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温度都不变)均可以变为饱和溶液;由题目中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与它们的变化相反,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升温后能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只有C符合.故选D.9.Ⅰ、(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故A点所示溶液是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其溶解度减小,溶质析出,出现浑浊,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变小;故答案为:出现浑浊;变小;(2)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溶质析出,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答案为:变小;Ⅱ、(3)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的点所示溶液表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不饱和溶液;(4)升高温度,氯化钠的溶解度升高,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质量不变,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100%,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恒温蒸发10g水,说明温度不变,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10g水最多溶解3.6g氯化钠;10.A、由于未知温度及溶质的种类,故无法比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小;B、无色澄清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无色澄清液体,但由于水不是混合物,故不是溶液;C、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11.60℃时,其溶解度为60g,在100g水中加入A物质,配成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到80℃时,由于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该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60g/(60g+100g )×100%=37.5%.稀释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则160g×37.5%=(160g+x)×20% 解得 x=140g答:需加水质量为140g.故答案为:不饱和;37.5%;140g.12. 饱和;94克;46.8%.13. (1)曲线上M点为t2℃时,A与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因此,M点表示t2℃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上方而物质C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下方,可判断此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2)由A物质的溶解曲线可知,t1℃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40g,即此时100g水最多可溶解A物质40g,因此,此时将1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由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采取加水或降温的方法都可以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I.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导致溶液的质量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而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改变;故选①④;II.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变;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由于溶剂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②④;故答案为:(1)t2℃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A>B>C;(2)不饱和;加水或降温;(3)I.①④;II.②④.14. (1)温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0g,所以温室时,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固体全部溶解,得溶液①是不饱和溶液;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得溶液②,可知溶液②是饱和溶液;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加热固体全部溶解得溶液③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有析出晶体,得溶液④一定是饱和溶液;故填:②④;(2)由题意可知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硝酸钾晶体(或加入溶质)或降低温度;故填:加入硝酸钾晶体(或加入溶质);降低温度;(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晶体,不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填: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15. B16. (1)P点是曲线甲乙的交点,故其含义是20℃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30g;(2)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20℃时,以的溶解度为30g,将5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只能溶解30g;升温至40℃,乙的溶解度为40g,剩余的乙能能继续溶解10g,故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00g=2:5.(3)由溶解度曲线可得甲在20℃的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最多可溶30g甲,故此时在100g水中加入20g甲所得A溶液不饱和;再加入20g甲所得B溶液饱和,且剩余10g甲不能溶解;升温至40℃,此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最多可溶50g甲,故所得C溶液又变为不饱和;再加入20g甲(总计60g)所得D溶液达到饱和,且剩余10g甲不能溶解;降温至20℃,此时甲的溶解度变为30g,会析出30g甲,此时溶液饱和.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100g+溶解度) ×100%,可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决于该温时的溶解度,c项升温至40℃,改变了温度,故则其溶质质量分数也发生改变.故答案为:(1)20℃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30g;(2)>;2:5;(3)①AC;BE②c.17.A、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1℃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故A错误;B、t2℃时,b的溶解度为80g,故t2℃时,100克水中最多含有80克b物质,故B错误;C、t1℃时,ab两曲线交于一点,故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D、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2℃时接近饱和的a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18.A、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g/12g ×100%=16.7%,故A错误.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3.6gNaCl,所以②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由表中数据可知,③④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D、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3.6gNaCl,20℃时,向②中再加入1gNaCl,最多溶解0.6g,溶液为饱和溶液,故D错误.19.C。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回味麦芽糖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