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88识点总结

文档格式:DOC| 7 页|大小 416.02KB|积分 15|2022-09-30 发布|文档ID:15751422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  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  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        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  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  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 问答题  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  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 问答题  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5.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第四章 圈闭和油气藏一、 名词解释  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二、 问答题  1.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2.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4.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6.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7.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 石油及天然气运移一、名词解释  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浮力二、问答题  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2.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4.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

      5.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  7.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第六章 油气藏的形成一、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二、问答题  1.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  (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2.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3.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6.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一、名词解释  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二、问答题  1.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2.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   4.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5.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6.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八章 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一、名词解释  地温梯度、地层压力、均—化温度二、问答题  1.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3.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  4.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 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具流动性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用途广泛 3、 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 工业食粮 良田沃土 战略资源4、 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 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 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1、石油(又称原油)— 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2、石油的组成 石油的元素组成 :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原油的成熟度: 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一般介于0.75~0.98之间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凝固和液化: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

    凝固点:原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为凝固点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导电性: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4、石油的分类 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分为六种类型5、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海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7‰陆相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9‰7、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8、凝析气藏和湿气气藏的区别:凝析油中含大量的轻质烃类,重质烃类较少,呈淡黄色,刚开采是伴生气较多,随着气藏不断开采,伴生气越来越少;湿气气藏含的气体多,凝析气藏含的气体少8、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比重:在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重量比,即天然气的比重粘度:天然气的粘度与其化学组成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蒸气压力: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蒸气压力。

    溶解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热值:每立方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9、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第二章 储集层和盖层 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2、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 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原生孔隙是指:沉积作用过程中碎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支撑作用形成的孔隙,如粒间孔隙 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或成岩以后形成的孔隙,如溶蚀孔隙.3、绝对孔隙度和相对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4、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5、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6、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K。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8、压汞曲线法 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方法:    在不同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按公式算出某一压力下的孔喉等效半径,结合岩石的总孔隙度资料,作出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 根据以上两图,可以对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评价① 排驱压力(Pd):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② 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③ 饱和度中值压力④ 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四、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圈闭要能起到以上作用,必须具备三个组成部分:①储层;②盖层;③一定的遮挡条件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闭合高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油气藏高度(H) :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油气柱高度(h) :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五、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 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的组成:烃类 沥青 干酪根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干酪根:不能溶解于有机溶剂的固体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979年,亨特)Ⅰ型干酪根: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 1.5~1.7,而O/C低,一般小于 0.1,生烃潜力为 0.4~0.7Ⅱ型干酪根: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 较高,约 1.3~1.5,O/C 较低,约 0.1~0.2,生烃潜力为 0.3~0.5 Ⅲ型干酪根: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 低,通常小于 1.0,而 O/C 高,可达 0.2~0.3,生烃潜力为 0.1~0.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为门限温度(生油门限)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成熟点)石油的生成分三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六、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油气运移:指石油、天然气在某种自然动力的驱使下在地壳中发生位置的转移初次运移:为油气自生油岩向储集岩中的运移;二次运移:为油气在邻近生油层的储集层中的运移以及形成第一次油气聚集;三次运移:油气聚集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油气再次发生的运移称为三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1、压实作用的动力因素 正常压实 欠压实2、热力作用的动力因素 3、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4、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 5、扩散作用七、第六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聚集:就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原理:1.渗滤作用 2.排替作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油气差异聚集: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条件: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 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源条件1、 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2、 圈闭条件3、 保存条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源,良好的储集层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有效的圈闭及必要的保存条件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有效圈闭: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能聚集并保存油气的圈闭八、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一级构造:隆起、拗陷和斜坡,是底盘起伏而形成的构造,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二级构造有背斜褶皱带、单斜挠曲带、断裂构造带等含油气盆地与一般沉积盆地的差异是,含油气盆地具有油气生成、运移并聚集成工业油气藏的特征,而最本质的特征是生油九、第八章 油气分布与控制因素 控制沉积盆地中油气赋存规律的因素有:(1)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2)沉积体系、沉积相带控制;(3)长期继承性古隆起;(4)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在时空上的有机匹配持续沉降以及沉降和沉积速度互补是烃源岩形成的条件不整合面上下有丰富的油气聚集,聚集在不整合面之下的比之上的更多:1、 长期的风化剥蚀使使不整合面附近地层孔隙性增强2、 不整合常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3、 不整合是联系生油岩和储集岩的桥梁4、 不整合面常是大范围的沉积间断,岩相突变界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面,形成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renrenhao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