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小城之春美学风格 [分析费穆电影风格和《小城之春》创作过程]

费穆小城之春美学风格 [分析费穆电影风格和《小城之春》创作过程] [摘 要] 费穆的电影风格在中国电影史上独树一帜,她提出的“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大家称她为诗人导演,因为她提倡淡化电影的戏剧性,主张电影是“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其中表现的是民族诗学其代表作《小城之春》是在一个社会动荡、内战处于白热化的背景下拍摄完成的,电影中“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大家”和当初的历史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本文中,笔者从《小城之春》的创作过程来分析费穆的电影风格 [关键词] 费穆导演;电影风格;《小城之春》;中国当代电影 费穆导演对电影对自己独特的了解和坚持,她强调影片“空气的部署”,提出在电影中使用当代技术进行创作时,也需要把握民族风格费穆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到中国电影的变革中,在那时,她能够称为是一个“新电影人”因为她相关于电影新的见解,新的主张在1934年,她第一次自信地提出了自己“新的电影观念”,当初是在有关影片《香雪海》创作的文章中提到的正是有了这种有关电影的新的观念,才出现了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小城之春》 当代著名导演贾樟柯在史诗电影《站台》的宣传册上,曾写下“死气沉沉的小城,春心荡漾的大家”这么意味深长的句子。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但能够知道《小城之春》的剧情,感觉到电影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能从中看出贾樟柯导演对费穆导演的无限敬意费穆导演是中国第二代“文人导演”的代表,被当代电影节视为中国电影史经典影片的《小城之春》是她在1948年拍摄的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内战处于白热化的阶段,不过就是在如此背景之下费穆却拍出了淡化历史背景,风格细腻、含蓄、委婉的艺术影片——《小城之春》,这在当初,首先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其次需要的是对自己电影极大的信心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她的电影主张她在影片中集中表现了对中国当代电影的追求,和此同时,也不放弃电影中的东方韵味在她的电影中,是提倡将新的电影技术和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相结合的,这是她的电影观在今天看来,费穆导演的电影观仍然是有先见之明的,是值得推崇的毋庸置疑,费穆导演是中国当代电影的先驱,同时大家又称她是“电影上的国学派”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她是一个时刻追求光明和进步的艺术家在中国影坛上,她是一个当代儒者 《小城之春》小说背景是江南的某一小城,这个幽静的小城,偏安一隅,刚刚经历过战火的侵扰女主人公叫周玉纹,她的丈夫戴礼言原是一个富贵家族的继承者,不过在战争中这个富贵家族没落了,辉煌不在了。
戴礼言对突如其来的落差感到极不适应,一直全部生活在失意和苦闷中,而且所以患上了肺病和心脏病,这也致使她和妻子周玉纹长久分居,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玉纹的生活如同死水通常,毫无波澜,这也使得她心里极度痛苦,精神靠近麻木假如这苦闷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值得玉纹留恋的,那就是礼言的小妹戴秀给她带来的青春活力的感受这个家庭苦闷的气氛伴随一个人的到来被打破了,她就是礼言的老好友章志忱,同时她还是玉纹的初恋情人自此,在玉纹、礼言、志忱三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情和理的感情纠葛影片的结尾是志忱离开小城,玉纹和礼言则站在城墙上目送其远去 这个小说看似平淡无奇,不过其中却凝聚着费穆导演十几年的心血电影自被引入中国以后,一代一代的电影人全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中国,电影经历了由戏剧电影向影戏电影的转变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摄影机几乎是不动的,镜头大多是中景和远景,在影片结构上也只是简单仿照戏曲结构的模式来逐步地,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了解逐步加深,到了第二代导演的时候,她们对电影就比较熟悉了第二代导演的一个普遍特点是文学功底比很好,因此她们在感受、认识、欣赏和发明电影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从而,在她们的电影中,往往是将电影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的。
而费穆就是这代电影导演中“对电影艺术能够了解”的“有限人才中有光辉的一个”,是第二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对电影有独特观念的先驱在1934年,她就提出“戏剧既能够从文学中分化出来,由附庸而蔚为大观,那么电影艺术也应该早些离开戏剧的形式,自成一家”她形成了这种电影化的观念之外,就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城市之夜》是她实践自己观念的第一部作品,到以后导演风格成熟期的作品《小城之春》的出世隔了整整15年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她全部在不停实践着自己的电影追求,比如有《孔夫子》《世界儿女》等费穆历来全部是坚持着自己的电影观念和电影风格的,历来全部不随波逐流,因此她的电影和同时期的其它电影相比,艺术价值较高,而且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 电影《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在风格成熟期的作品,最能代表她的电影观念和风格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出她对新影戏的追求,她一直致力于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新兴的电影艺术形式之中,而且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她也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第一,她十分重视影片中气氛的发明在当初电影界,费穆对于电影气氛的发明是十分有名的,她认为气氛对于电影就像是人对于空气一样主要,她把气氛成为空气。
电影的气氛是经过镜头、节奏、声音和对意境的营造而形成的在30年代,在那个电影技术还不太优秀的时代,费穆对发明电影的“空气”有自己的独门妙招,她说到了四种方法其一,由摄影本身的性能而取得;其二,由摄影的目标物本身而取得;其三,由旁敲侧击的方法而取得;其四,由音响而取得正是费穆的这种说法使适当时有些人评论她“到处地方全部能合适使用着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关气氛的营造,在电影《小城之春》中,她做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她破天荒地使用了“长镜头”和“慢动作”来结构她的戏,经过这种方法,是为了传达出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在影片中,费穆对声音的利用也独具匠心比如说,在妹妹出场时,配上的是轻松、活泼的音乐,经过音乐风格来衬托人物性格,这在今天的电影中也是常常用到的,这么的音乐能够表现出妹妹的青春活力,同时也是给沉闷的家庭气氛带来一丝活力再比如在戴家后门上的小铜铃,每次有些人来,这个铜铃便响个不停,由铜铃声反衬出院落的冷清另外,在影片中,导演还利用节奏来营造气氛,在《小城之春》这部电影中,关键表现在慢动作上这关键是跟中国的儒家文化相关,中国人讲究“中庸”,往往以“温柔敦厚”“克己复礼”来约束人,正是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大多有一个静态文化心理。
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费穆的电影中,也表现出这么一个特点首先是因为费穆是那一时期的导演,身上具有这种时代风格,其次是因为费穆本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而且还深爱戏剧费穆既是导演,又是文人,还是诗人,她思想深邃、文学素养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喜爱,也愿意研究,对很多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全部有涉猎,这使得她的电影有文学底蕴,有诗通常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