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2012-12-31 发布2013-02-01 实施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根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主编单位在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2012年发布实施的有关国家规范,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对《成都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进行了修 订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总体要求;3土基;4垫层;5基 层;6下封层;7面层;8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9改建路面设计本导则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根据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对设计基准期、交通等级和道路等 级等主要技术指标做了调整2、 对各结构层的适宜厚度做了适当上调,以满足实际需要3、 对路面基层的压实度、抗压强度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4、 对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的材料要求、试验技术标准 做了详细规定和部分修订5、 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沥青路面的面层厚度要求6、 增加了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逬行管理,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 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 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 址:西屠场街7号邮政编码:610000)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主要起草人:索奇峰阳晓静达帆文登国谢健鹤杨美龙崔世斌张蓉唐云华王剑平主要修编人:索奇峰 阳晓静 达 帆 陈俊材丁威仁陈林琳黄曦陈炯1总贝IJ 12总体要求 22・1 一般规定 22.2主要设计要素 22.3结构组合 22・4结构厚度 33 土基 53」一般规定 53.2设计要求 53.3膨胀土路基 64垫层 74.1-般规定 74.2设计要求 75基层 85・1一般规定 85・2半刚性基层 85.3刚忤基戻 96下封层 106.1 —般规定 106・2材料要求 107面层 117・1 一般规定 117.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 117・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127・4橡胶沥青混凝土(AR) 127・5集料要求 138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159改建路而设计 169・1 —般规定 169・2沥青路面加铺层 169.3水泥混凝土路而加铺沥青面层 17附表1《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考表》 18附表2《部分城市常用路面结构纽合》 19条文说明 201总则 222总体要求 233 土基 244垫层 245基层 256下封层 257面层 268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279改建路面设计 27附表1 271.0.1为提高本市市政道路路面工程的建设质量,统•沥青路面设计标准 ,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各级市政道路的新建、改建沥青路面匸程 居住小区、公园内部、停车场和其它区(市)县的沥青路面设计参 照执行1.0.3本导则以质量第一为原则,合理经济地利用地方材料,给行车提供 安全、可靠、稳定、耐久的通行条件1.0.4沥青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 标准、规范的规定1.0.5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一般情况卜•的沥青路面设计,对新材料、新技 术应参照国家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2总体要求2.1 一般规定2.1.1沥青路而设汁应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2.1.2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应达到整体强度的要求,满足抗压、抗弯拉及抗 滑要求2.1.3路面采用各种材料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规定新材料、新工艺、新 技术在经实践验证其可行性、性能满足相关要求后可采用2.2主要设计要素221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或设计基准期,快速路、主干路、次 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年2.2.2各级道路应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将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成标准轴 载(BZZ・100)的当量轴次,计算出设计基准期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2.2.3依据累计当量轴次,道路交通等级按衣223的规定划分为4级。
表223道路交通等级表交通等级道路等级BZZ-1OO 累汁彊轴次人客伍及中熨以上货车交通吊垫层特重交通快速路、主干路>2500>3000重交通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1200〜25001500〜3000中等交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400〜1200600〜1500轻交通次干路、支路<400<6002.3结构组合2.3.1沥青路而结构由面层、基层和垫层组成1、 面层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H然因素的影响,要求平整、耐磨 、抗滑特重交通道路卜•面层和其他道路屮、卜•面层材料选用密级 配沥青混凝土 (AC),特重交通道路中、上面层和其他道路上而层 材料应选用改性密级配沥青混凝上(AC)、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 SMA)或橡胶沥青混凝土(AR)2、 基层主要承受车辆的竖向荷载,并把面层传卜•来的应力扩散 分布到犁层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良好的扩散应力性 能,起主要承重作用,并具有较小的收缩(温缩、干缩)、抗冲刷 能力基层材料应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原有水泥混凝上面板3、 垫层可调节和改善土基的水稳性能,并把基层传来的荷载扩 散到土基同时起到排水、隔温、稳定土基及减少变形等作用畢 层应采用级配碎石2.3.2沥青路而结构组合可按照农232确定。
表2・3・2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结构层类型主干道次干道辅道上面层VJV中面层V△△下面层JVJV卜封层VJJV上基层VVV卜雄层VJJ△注:丿表示必须,△表示可选,一表示不用2.4结构厚度2.4.1齐结构层应满足最小结构厚度和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2.4.2沥青路面各类结构层的适宜厚度参考农242规定表242路面各结构层的适宜厚度项目结构层类型适宜厚度(mm)面层SNIA-1025 〜50SNIA-13355SNIA-1640 〜70AC-1340-60AC-1650 〜80AC-2060-100AC-2580〜120AR-1340-60基层水泥稳定碎石180〜250垫层级配碎石150〜200243不同交通等级的平交口路面结构,应按较高交通等级的路面结 构进行设计2.4.4辅道交通等级应根据其交通量预测结果来确定2.4.5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沥青路血时,沥青混合料面层厚度不应小5j 二 3cm3 土基3.1 一般规定3・1・1路基应密实、均匀和稳定3.1.2 土基冋弹模量值应满足以卜要求:K特重交通、巫交通道路不低于40MPa2、中等交通、轻交通道路不低于30MPa3.1.3对于不良土质路段,应结合相应地质情况处理采取相应改善描施, 以满足冋弹模量及密实度要求。
3.2设计要求3.2.1车行道土基是道路路基的组成部分,应统•填筑和碾压路基土最小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应符合农321的规定:表321路基土最小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填挖 分类路面底面以F深度(m)填料瑕小强度CBR(%)压实度(乘空标准)(%)填料最大 粒径(mm)快速路 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填方 路基0〜0. 3086N96N951000. 30 — 0. 8054$96M951000. 80〜1. 5043N94$94150>1. 532M93$92150零填及挖 方路基0〜0. 3086$96$951000・30〜0・8054$96M951003.2.2填筑上及填筑材料应符合匸程质量要求优先选用级配佼好的砂砾 石等粗粒上作为填料3.2.3管线顶面覆土厚度不应小于70cm否则应采取栓包封等保护管道防 止受压破损的技术措施3.3膨胀土路基3.3.1膨胀上地段路基设计应避免人填、人挖,以浅路堑、低路堤为宜3.3.2路基设计应以防水、保湿、防风化为主,连续施匸、及时封闭路床 及坡面3.3.3中、强膨胀丄不应作为路基填料弱膨胀上人然或改性后胀缩总率 不超过0.7%时可作为填料3.3.4填方路基当填方烏度小于路而与路床总厚度时,应挖除0.6m基底膨 胀上,换填砂卵石处理。
强膨胀上路段挖除深度应达到人气影响深度3.3.5挖方路基应对路床顶而卜O8m范围进行超挖,换填砂卵石强膨胀 土路段挖除深度应加深至1.0〜1.5m,并应采取地卜•排水描施4垫层4.1 一般规定4.1.1各级道路车行道均应设置垫层4.1.2 层应采用级配碎石4.2设计要求4.2.1址层厚度视土基干湿悄况而定,一般采用15〜25cm°4.2.2级配碎石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6%,石料压碎值应不人于30%94.2.3率层的平整度应不人于12mm424级配碎石级配要求应符合农424的规定上基层37.531.526.5169.504.751.180.6007510085〜10065 〜8542-67207010-278〜205-180-10表4.2.4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通过卜列方筛孔(mm)的质R百分率(%)5基层5.1 一般规定5.1.1基层可采用半刚性基层或刚性基层5.1.2基层的压实度、平整度及材料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匚程施匸与质 量验收规范》(CJJl・2008)相关规定5.2半刚性基层S5.2.1半刚性基层适宜各等级道路和各类上基状况的地段,但要保证充分 碾压和有足够的养生时间522半刚性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523上基层应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级配要求应符合农523的规 定表523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集料级配层位通过卜列方筛孔(mm)的质最百分率(%)31.519.09.504.752.360.60.075上基层10068 〜8638-5822 〜3216 〜288~150〜35.2.4半刚性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定的抗裂、防渗性,其要求应符合农524的要求5.2.4水泥稳定材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压实度要求层位特重交通重、中交通轻交通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抗压强度(MPa)压实度(%)上基层3.5-45N983〜4$982.5 〜3.5M97卜棊层M2. 5> 97$2・0M97$1. 5£965.2.6当n平均气温低于5°c时不宜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否则应采取措 施,保证工程质量5.3刚性基层5.3.1刚性基层可用于重交通和特重交通道路、原有车行道局部拓宽道路,以及地卜•管线顶面覆上厚度小J 70cm的道路路面基层5.3.210刚性基层材料可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贫混凝上、低标号硅酸盐水 泥混凝上等5.3.3刚性基层厚度一般为20〜25cm6下封层6.1 一般规定6.1.1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卜•封层,在刚性基层上应设应力吸收层。
6.1.2封层宜选择在干燥和较热季节施工,最低施工温度不低于10°C,严 禁雨天施匸6.1.3卜封层宜采用稀浆封层法或同步碎石封层法施匸6.2材料要求621稀浆封层可采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做结合料6.2.2稀浆封层厚度不宜小于6mm623应选择坚硕、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7面层117.1 一般规定7.1.1面层应具有平整、抗滑、耐久等特性,同时应有一定的降噪效果 7.1.2面层宜采用两层或三层式7.1.3上面层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建议采用SBS I- D型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7.1.4各层沥青混合料应连续施匸并连结成为•个整体7・2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C)721各沥青层中至少有•层应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72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7.2.3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衣723的规定表7・2・3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改性沥青混合料普通沥青混合料击实次数(双面)次75空隙率%3〜6稳定度MS不小于KN98流值FLmin2〜4矿料间隙率YMA%11-16沥青饱和度VFA%%65 〜75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0>75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80动稳定度次/mm30001200极限破坏应变⑴3)M25OO$2000注:矿料间隙率VMA应根据设计空隙率和各面层公称最人粒径提出最小技术耍求,具体 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1】技术规范》衣5. 3. 3-1。
7・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7.3.1SMA应采用SBS改性沥青,并宜掺入由原木浆生产的絮状木质素纤 维(0.3%)和玄武岩纤维稳定剂(0.4%),纤维应充分分散7.3.2SMA采用马歇尔试验等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检验高温稳定性、 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指标7.3.3 SMA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农7.3.3的规定表7.3.3 SMA泡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技术婆求击实次数(双面)次75空隙率(%)%3〜5稳定度(MS),不小于KN6沥青饱和度VFA%75 〜85矿料间隙率,不小%17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5浸水马歇尔试验钱留稳定度%N80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结介料损失%W0 1肯塔堡沥青混合料飞散试验混合料损失(209%W15构造深皮nini>0 6动稳定度次/mm3000路面空隙率%W67・4橡胶沥青混凝土 (AR)7.4.1橡胶沥青混凝土应用于沥青混凝土结构的上而层及III路加铺的 罩面层7.4.2应在基层上设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7.43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744橡胶沥青混凝上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农744的规怎表7.4.4橡胶沥青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技术标准击实次数(双面)次75空隙率(%)%4.5-65稳定度(MS)不小于KN6流値FLmm2~5沥青饱和度\TA(%)%70 〜85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0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动稳定度次/mm3000极限破坏应变(卩3)N25007.5集料要求7.5.1沥青层用粗集料应采用碎石或卵碎石,不得采用筛选砾石和矿渣。
7.5.2当上面层采用改性密级配沥青混凝上(AC)、改性沥青玛蹄脂 碎石(SMA)或橡胶沥青混凝土(AR)时,其沥青混合料的粗集料 应采用么•武岩7.5.3粗集料质量应符合衣7.5.3的规定表7.5.3沥青混合料用畴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中下面层石料压碎值,不人于%2628洛杉矶磨耗值,不人于%2830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吸水率,不犬于%2.03.0坚固性,不人r%1212针片状颗粒含童(混合料),不大于%1518水洗法<0.075mm颗粒含最,不人%11石料压碎值,不人%2628软石含最,不大于%35磨光值PSV,不小于-40-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J:■547.5.4细集料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其质量应符合衣7.5.4的规定S MA混合料不宜采用人然砂表7.5.4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指标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含泥鼠(<0.075inm的含彊),不人%3砂当鼠,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人于埶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7.5.5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 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8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8.0.1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乖直荷载作用卜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 论进行计算。
0.2路面设计采用双轮组单轴載100KN作为标准轴载,各种车型的不同 轴载应换算成标准轴载的出量轴次应通过收集调查交通量并进行 交通量预测,计算累计标准轴次作为路面结构计算依据8.0.3路面结构厚度的确定应满足结构整体刚度与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 底基层抗疲劳开裂的要求804路面结构以路农而回弹弯沉值、沥青混凝上的层底拉应力及半 刚性材料层的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指标8.0.5路而结构设计应采用电算程序进行设计8.0.6 路面各工序验收时应采用BZZ・100标准轴载实测弯沉值路农而弯沉检测标准值应按最后确定的路 而结构厚度进行计算检测时应考虑温度及季节修lE169改建路面设计9-1 一般规定9.1.1改建道路结构设计应根据改建后的道路交通等级确疋和应的技 术标准9.1.2在原有路而上补强设计时,按改建路而设计加宽、调整纵坡路段 可视情况按新建或改建路面设计加宽路段应考虑新老路基的沉降 差异,采取选用优质填料、台阶搭接、铺设土工格栅等相应的技术 措施了以消除或减少9.1.3设计前应调查原路面现状,对路面破损程度进行评价,分段拟定路 面改建工程设计方案9.1.4改建后道路路而结构应满足•定的设计使用年限,见农9.14表9・1・4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表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年限(年)M5〜8>525注:如老路路面结构强度不足需开挖新建时,应按新建道路使用年限进行设计。
9.2沥青路面加铺层9.2.1针对原路而破损情况、承载能力等不同评定结果,应将路面分段分 区进行设计9.2.2对原路面应根据破坏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后,在进行补强及加铺层 设计9.2.3、作原路面强度不足时应进行补强设计,设计方法与新建路面相同9.3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9.3.1根据水泥混凝土路而调查资料,对原路面承载能力、接缝传荷能力 、平整度、脱空率等指标进行评定9.3.2根据评定结果,区分不同情况,对水泥混凝土板进行处理9.3.3若路而结构承载能力不满足现有交通荷载要求,应采取补强措施9.3.4沥青加铺层可设单层、双层或三层沥青面层9.3.5在处理后稳定的原水泥混凝土板上加铺沥青层时,对重交通及以上 等级路段加铺厚度不宜小于10cm,中交通等级路段不宜小于7cnio9.3.6在原水泥混凝土板上加铺沥青层时宜用改性沥青、改性乳化沥青做 粘层同时应设克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膜等播施1819附表1《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考表》交通等级重中(U》中(I)轻路向设计弯沉值<0. 01mm)1920232630累计轴徴(万次/车边>25001200-2500700-1200100-700<100结构cm)上面层4cmSMA-13ClcmSMA-13CIcsixC"5cmAC-13C (SBS)5caAC-13C (SBS»中面层6cmAC-20C6cmAC-20C6caAC-20C一-TMScmAC-20C6cmAC-20C6cmAC-20C7cmAC-20C7cmAC-20C上城层25cn5S水稳伸石25cc5%水稳於石20cs5%水稳於石20c»5%/Ke 碎石20c»5%水总碎石下基层25ceA水稳碎石25c®4%水稳祥石25cat%水稳綁石20cal%水总碎石20cnl%水也碎石20e战配碎石20c战配枠石20on级配碎石20on级配碎石15cm级配碎石结构总F?度(c»>88S6767267土基回弹模蚩(MPa>M10±1010>30>30路峑顶Iftl交1.验收育 沉伉(0.01am)<190<190C190<260*260注:①#级道路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口顶向血设卜封层。
② 当采用25cm厚结构层时.应采用相应配套的施匸措施•上肚冋弹模虽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収相应的处理描施.如采用换垃处理.宜采用天然级配砂砾石附农2《部分城市常用路面结构组合》部分城市常用腐「面结构组合道路 类别结构层深圳重庆长沙主干道而层4cmSNIA-136cmAC-20C 改8cmAC-25C4cniAC-13C 改5cmAC-20C7cmAC-25C4cmAC-135cmAC-207cmAC-25基层32cm5%水稳20cm4%水稳15cm5%水稳20cm4%水稳25cm5%水稳20cm4%水稳堆层视土基含水彊设或不设30cm级配碎石20cm级配碎石土基回弹模彊$35MPaN40MPa^40NIPa次干道面层4cmAC-13C 改 5cinAC-20C 改 7cmAC-25C4cniAC-13C 改6cmAC-20C4cniAC-135cmAC-207cmAC・25旱层25cm5%水稳20cm4%水稳20cm5%水稳25cm4%水稳20cm5%水稳20cm4%水稳垫层视土垄含水駁设或 不设视上施含水磺设或 不设15cm级配碎石土基回弹模彊N30NIPaM30MPa$35bfPa支路而层4cmAC-13C 改 5cmAC・20C 改 6cmAC-25C4cmAC-13C 改6cmAC-20C4cmAC-136cniAC-20基层20cin5% 水稳20cm4%水稳20cm5%水稳20cm4%水稳20cm5%水稳20cm4%水稳垫层视上垄含水磺设或 不设视土基含水量设或 不设土基回弹模砒^30MPaM30MPa230'fPa21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条文说明-1-L. —1—刖 吞根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要求,由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负责主编《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 路面结构设计导则》,经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导 则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 结构设计导则》的章、节、条,编制了《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 结构设计导则条文说明》,供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参考2012年12月231总则1.0.1为适应成都市沥青路而设计的发展需要,参考《城镇道路路而设计规范》(CJJ 169-2012),对原《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 版)进行了修订本导则的目的在于进•步规范设计标准,以便更 好的指导施工,提高建设质量1.0.3沥青路而应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交通量预测分析,合理确定交通等级,以此作为初步设计和施匸图设计的技术依据1.0.5本导则仅对成都市•般情况下常用的沥青路而设计做了相关规定, 不包括透水路面、降噪路面等新型路面设计242总体要求2.2为明确设计技术路线,将设计基准期、累计轴次和交通等级三个 主要设计要素做了规定2.2.1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中,次干路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而在《城镇道 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中,次干路路面设计基准期为15年,本条以《城镇道路路面 设计规范》为准。
同时,补充了快速路的设计使用年限222明确累计当量轴次的计算方法223依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第325条,对中、轻交通的定量标准进行了调整同时,调 整了采用人客车及中型以上货车交通量对轻交通的定量标准2.3.1 (1)对特觅交通等级的路而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而层和 上而层必须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2.4.2本条增加了 SMA-16和AC・16两种结构的厚度要求,并依据现行国家标准,上调了各结构层适 宜厚度,有利于特殊条件卜对路面结构组合的灵活运用2.4.3重交通道路与中交通道路相交路口,其路面结构按重交通等级进行 设计,以此类推本规定也适于立交底层平交路口2.4.5成都市非机动车的构成屮有人量较重的电瓶车,沥青面层最小厚度 不应过小3 土基3.2.1本修订版补充了快速路的土基垠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该要求是指 快速路的主道,其辅道应根据具体交通构成合理确定不同道路级 别的道路平交口,应采用高级别的道路上基压实度要求3.3.1膨胀土地区由于料源缺乏,外运填料费用较高,道路设计时应避免 填方较高,以节省工程费用挖方边坡应采取相应的匸程措施,避 免次生灾害3.3.3过去部分膨胀上地区道路施工时为减少工程费用,采用膨胀上回填 或包心冋填,导致道路使用状况不佳。
本导则禁止采用中、强膨胀 土冋填而弱膨胀土胀缩总率满足条件可用于冋填4垫层4.1.2畢层材料以往有采用人然砂砾、级配砂砾垫层,从实际施匸过程看 ,由于砂砾原材料差杲较人,筛分困难,往往难以达到和应的级配 要求,施工质量不佳因此本导则规定采用级配碎石垫层4.2.1对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级配碎石犁层主要起排水作用,厚度不宜过27人对“白加黑”路而加宽段,根据路面标高、结构纽合情况,可 不设级配碎石舉层5基层522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大于25cm时,应分为两层设计,每层 厚度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5.2.3为提高基层建设质量,齐级道路的上基层均应采用骨架密实型混合 料,卜基层可以采用悬浮密实性混合料如上下基层采用不同密实 忤混合料,施工设计图应予明确并提出不同集料级配5.2.4依据新的国家标准,将特重交通道路的基层技术要求单列5.3.1由于抗反射裂缝技术的不断提高,刚性基层可用于新建重交通和特 重交通等级沥青路面的基层5.3.2采用贫混凝土和低标号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作基层(含人行道基层) 时,应有接缝设计6下封层6・1・1基层上设置卜•封层时,透层油也不应省略6.1.4对于特重和重载交通等级的路而,下封层宜采用同步碎石应力吸收 层。
7面层7.1.3根据成都地区的气候条件及使用经验,改性沥青建议采用SBS I-D型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7.1.4因为交通需要,目前经常采用铺筑沥青中卜•面层后,即先行开发交 通的做法路面污染后无法清洗,层间污染造成而层沥青与下层沥 青不成整体,导致路而早期损坏因此分期铺筑路面的悄况应尽量 避免7.2.1各级道路上面层为密级配沥青混凝上时,宜采用粗型(C型)混合 料7.2.3道路为重戟交通时空隙率可采用4%〜6%,中轻交通时可采用3%〜5%矿料间隙率VMA作为重要技术指标,应在施工设计图中提出要求7.3.1为保证木质素纤维质量,本条对其进行了详细规定7・3・3由于本导则的SMA混合料均采用改性沥青,所以对《成都市城 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SMA混合料试验 技术标准做了部分修改完善7.4由于橡胶沥青目前尚无国家规范,本导则根据本地应用悄况对橡胶 沥青混凝土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各设计单位可根据橡胶沥青应用 进展情况采用试验证明比较合理的技术标准7.5.1为更明确碎石的定义,规定沥青层用粗集料应采用碎石或卵碎 石,不得采用筛选砾石和矿渣7.5.2为节省道路匸程建设成本,本条对玄武岩作为粗集料的应用范 围进行了控制。
与《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相比,应用范围有所减小7.5.3根据成都市雨址气候特征,提高了农面层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 性技术要求8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8.0.2路而设计应根据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进行交通量预测,计算出- 条车行道累计标准轴次及明确交通等级,以此作为路而结构计算依 据不能仅依靠道路等级进行结构设计9改建路面设计9.1.1改建道路路而结构设计技术路线与新建路面相同9.1.4对于快速路和主干道的设计使用年限,沥青路而的加铺改造可用高 限,“白加黑”路面改造可用低限9.2.1对原路面分段评价时,建议以lkm为评价单位分段设计最小长度 可实实际情况确定9.2.2直接加铺沥青混凝丄时,应根据原板平整情况,适为考虑整平层厚 度9.3.1原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应有原路面的调查结 果和评定等级,在充分掌握原路而承载能力、接缝传荷能力、脱空 率等指标后再行设计附表](1) 中、轻交通等级分界线为累计轴次400万次/车道2) 中交通(II)的累计轴次已经很高,建议其卞基层厚度采 用25cmo(3) 中交通(II)上面层材料可以采用SM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