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可能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她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络起来,至于她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纪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么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全部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很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平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何活着?人无法选择生和死,但人不能总处于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她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句评价:“假如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负担责任”这类词假如从一个一般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络季老的学识和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她从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全部期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全部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她为何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假如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考,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显著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她又对谁埋怨过什么?既然季老全部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友好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友好,不但要人和人友好,人和自然友好,还要人内心友好。
一个人内心的友好正是一切友好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络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主动进取、努力改进”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知道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友好?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她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假如不这么细致地读她,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她,悟过她,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她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可能有些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依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她们也历来不考虑这么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现金,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慧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何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一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何活这一生。
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和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日常那种和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很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索,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定了它们的存在和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抵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全部有着为推进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聚集,是她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么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练、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部分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和”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看法。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不然,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处罚 在人和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她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她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她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她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她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论是家眷,还是好友,全部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许可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和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亡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详细境遇的态度,不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叙述,全部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全部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可能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现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主要贡献。
她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个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她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全部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以后让思想得到洗理和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她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他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他人是傻瓜的人,这么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她认为:不自作聪慧,不把他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全部是聪慧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她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和身体对内在和外在事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她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全部会有压力她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大家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方法,这莫非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通常人来说,法律和其它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全部是压力。
假如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怎样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计,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于本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她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假如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愉快、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而言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索和借鉴比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她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她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全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一直保持平衡,情绪一直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其余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他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需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和人的关系,包含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和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假如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不然,生活就有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