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通用三篇

《大学》读后感 通用三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全部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统计下来很主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能够,下面是xx整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读后感1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21多年来,大众接收的教育关键是有关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停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而《大学》是在这条征途中闪烁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可能没有孔子那样声名赫赫的作者,但在我看来,它意义非凡它似乎极早地系统而直白地把做人放在了思想的关键、学习的基础——“物格以后知至,知至以后意诚,意诚以后心正,心正以后身修,身修以后家齐,家齐以后国治,国治以后天下平不但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修身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须性,更是摆出了一条怎样修身的明智之途这么的思想高度,是前人所未达之所,亦是以后之人无法企及的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
如人起屋相同,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伴随当代工业文明的崛起,大家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步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么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么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标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么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和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停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2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烈文》,是周成王祭奠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么的伟业传承。
详细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取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瑜伽这么结合、联通、合一和对应来表述和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和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和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楚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和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停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和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因此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和天地合一 《大学》读后感3 首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些人以为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小说,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以为她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以后才发觉人家并非徒有虚名她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经典代表,从她身上能够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她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个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可能在今天的学者身上极难再发觉,这是一个不计功利的严厉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本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大家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原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可能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极少,不过她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个主动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和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厉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当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和无奈也多得多很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慨的地方另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方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叙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专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