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老师心得体会

中学老师心得体会 中学老师心得体会 我年近五旬,前后在乡初中、戴帽高中、通常高完中、关键中学从教二十四年,对教育的感慨很多,尤有两点心得至深:一是转化差生;二是实施课改 一、转化差生 教育很大程度是在教育差生,教育转化一个差生比教好一百个优生更难,更有意义 (一)我对差生讲你埋怨自己笨吗?人生下来全部是一字不识、一丝不挂的,没有“聪慧、不聪慧”之分而是后天的努力和勤奋造成的你一天比他人少做一道题,十天就少做十道题,一年就少做365道题,十年就少做3650道题而实际上,你天天比他人不只是少做一道题,还少记一个单词、一个公式、一篇课文、一首小诗终年累月,看见他人“出口成章”,见题就会,而自己见题就晕,见作文就头痛于是感叹自己笨,为何没有他人聪慧,甚至埋怨起父母:就是她们把我生笨了他人的聪慧,何处来?勤奋来你不知“熟能生巧,流水不腐”的道理一个人,越不用脑,越不学习,大脑就会生锈,就会退化十多岁的人,一百多斤的身体,得个几岁的脑子,难怪他人说你是瓜娃子我认为:没有笨蛋,只有懒汉在这里,我有一个小说要给大家讲:铝锅、铁锅、铜锅铝锅吸热快,最先加热,过了是铁锅,最终是铜锅不过,散热最快的也是铝锅,而散热最慢的是铜锅,保温性能好的就是铜锅了。
同学们,有的了解得快,记得快,但搞忘记也快;有的同学了解得慢,记得慢,但一旦了解了,记住了,就极难搞忘有些同学,自认为聪慧,老师一讲,她就懂了,就不听了,下课后也不认真复习,结果徒有一世聪慧,成不了正果,成不了大器,只会感叹:“要是我努力的话,比××全部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我对老师讲高高围墙,为何关不住学生外逃的心?我有个生动的比方:这些外逃的学生,就像田里的鱼儿,一遇涨水,它就会不顾一切冲破栅子向江河奔去,用竹篓把它接回来,遍体鳞伤的鱼儿下次涨水照样要外逃学校就像是田,社会就像是江河,每个人迟早全部要步入社会,不过江河有险恶,年幼无知的学生过早步入社会,就像小鱼混入江河,是有被大鱼吃掉的危险在我看来,学生外逃,错不全在学生,学校或老师的教育有一定的责任假如学校或老师的教育让学生是愉快的、幸福的,她们会外逃吗?我们应该给这些差生更多的“阳光的呵护”周末,能够和差生一起打乒乓、捉鱼虾等,愉快之余再让她们看书、做作业,让她们没时间、没机会进吧等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地方课堂上,要更多地关爱差生打个比喻,某个内容就像是两百斤的担子,挑得起两百斤的学生就一次挑过去,挑得起一百斤的学生就分成两次挑过去,一百斤全部挑不起的学生就分成几次把它挑过去。
假如说一节课的时间只够挑一次,那么每个学生全部有收获吗?答案是肯定的:有200斤、190斤、180斤……每个学生全部有收获让每位学生在每堂课上全部有收获,这就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追求一节课,必需让学生有收获,绝对不能让差生一无所获现在的孩子愉快吗?读书是她们天天的唯一的事,天天在教室十多个小时,终年累月,尤其是差生,老师讲的她们大全部听不懂,还要假装着在认真听,能愉快吗?天天来自老师、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太多的压力,能愉快吗?她们需要愉快吗?这些问号,为何不能警醒我们老师让学生在一节课里收获点愉快呢?一节课,让学生收获知识、能力的同时,收获点愉快是必需的,而且是很主要的 转化差生,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老师转化好了一个差生,就是转化好了一个人的前途,就是再造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二、实施课改 课改,谈起闹热,大多没干,或是有些人听课时装模作样课改一下,日常还是老一套我前后从副校长、书记、校长等角色,推进过两所学校的课改,结果全部是“雷声大雨点小”课改为何就这么难? (一)课改绝非易事从各地学习归来,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过“田坎上吼得多欢,下田栽个弯弯”的人还不少,全部说要课改,就是不知道哪条黄瓜做种。
大家全部在观望和等候学校给出个课改模式学校说怎么改,我就怎么改不过,强迫老师课改或说因课改而加重了老师的负担,这么的课改老师是不欢迎的,是有怨言的,是坚持不下去的过去,有些农民明明看见他人田里的杂交稻长得好产量高,自己田里的常规稻长得差产量低,但她就是不种杂交稻,何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课改,“一张嘴一枝笔”几千年来的讲课模式让我们有些老师顽固守旧,不愿意接收新鲜事物 (二)从跳高姿势谈课改每一个教育理论全部有对应的教学模式全国课改理论多,模式也多有位老老师去了杜郎口两次,她给我们讲:“杜郎口模式是地球上最好模式吗?”是啊,老师们,扪心自问:我的教学方法,是最好模式吗?不是最好模式,我该怎么办?下面我讲一个体育项目标发展过程,期望大家从中能够受到部分启发 大家知道,跳高有几个姿势,哪种是最好姿势?在跳高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曾依次出现过跨越式、剪式、滚式、潜式、俯卧式、背越式等几个姿势1864年“跨越式”发明了1.70米的第1个世界跳高纪录1895年,“剪式”发明了1.97米的新纪录1912年,“滚式”使人类首次越过了2米的高度1923年,又发明出“俯卧式”,这种姿势很快就被运动员们所接收。
1968年,在第19届奥运会上,39名跳高运动员中有38人采取这种姿势,使“俯卧式”达成了巅峰,应该说“俯卧式”是跳高最好姿势然而也是在这届奥运会上,一个新的过杆动作开始崭露头角,它就是“潜入式”却没有被大家采取,大家仍然认为“俯卧式”是跳高最好姿势在美国波特兰学校,有一次,体育老师叫学生们练习跳高学生们先一字排开,以后队形逐步散乱当老师点到福斯贝里时,她已经靠近横杆,来不及转身助跑,只好背对横杆,就地腾起,竟奇迹般地越过了背后的横杆,四角朝天倒在沙坑里这个滑稽动作使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可是这位体育老师不仅不责备福斯贝里,反而被她那和众不一样的姿势折服了,立即为她丈量高度,成绩为1.15米这年,福斯贝里11岁福斯贝里这种不得已的跳高姿势,完全否决了“俯卧式”这种最好姿势,背杆而跳,会是最好姿势吗?在漫长的练习过程中,福斯贝里坚持这种姿势,却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议和嘲笑但福斯贝里对这些热嘲冷讽不屑一顾,仍然背杆而跳1963年,16岁的她跳过1.77米;1965年,18岁的她跳过2.00米;1967年,20岁的她跳过2.10米;1968年第19届奥运会上,21岁的她以2.21米登上冠军宝座,今后“背越式”成为地球上跳高最好姿势。
福斯贝里的标新立异和体育老师的慧眼识才,全部值得我们老师学习 跳高从“正杆跳”改善为“侧杆跳”,这是一大进步;从“侧杆跳”改善为“俯杆跳”,又是一大进步;从“俯杆跳”改善为“背杆跳”,更是一大进步正”跳改为“侧”跳、“侧”跳又改为“俯”跳、“俯”跳又改为“背”跳,每一次改善全部是一场对过去认为的最好姿势的颠覆 为何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来一场颠覆呢?为何不把老师的“教”为主改善为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多”讲改善为“精”讲,学生的“被动”接收改善为“自主”学习呢?不停改善成最好模式假如每位老师全部有这么的想法和冲动,我坚信课改的百花园一定会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