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历史秦汉知识点提纲

文档格式:DOCX| 10 页|大小 17.92KB|积分 6|2022-01-18 发布|文档ID:49649508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历史秦汉知识点提纲 历史秦汉知识点提纲1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政治[]、思想)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历史秦汉知识点提纲2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历史秦汉知识点提纲3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

    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二)新课标版 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实行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5)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四.高考题例 01.(2004江苏历史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 02.(2003春季文综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03.(2003江苏历史5)科举制在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A、武举B、殿试C、糊名法D、进士科 04.(2006江苏历史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05.(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06.(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07.(2007重庆文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

    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08.(2008全国文综Ⅰ卷37题第(1)、(2)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西域都护是汉宣帝时设立。

    02.B应是强化了皇权 03.C糊名法是北宋科举中防舞弊的办法 04.B熟悉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05.C史实方面科举制的产生和八股取士的时间都表述错误;评价方面太片面 06.D熟悉隋朝以来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确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07. 答案要点: (结合变法的背景)原因: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 (结合变法中教育措施的内容思考)特征: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08. 答案要点: (1)(对比明经科和进士科的考查重点)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从选拔方式和范围思考)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五.新题预测 01.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B A.西周B.战国C.魏晋D.隋唐 02.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曰“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剌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这说明B A.隋朝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隋朝科举制度已经较为完善D.隋朝参加科举的官员身份很低 0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C A.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 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 04.今天的高考制度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中的D ①通过考试选拔人才②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③采用密封卷阅卷的方式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05.明代后期一位来自苏州的考生,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考生可能经历下列哪一事件?B A.该生通过乡试后,即获准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B.在茶馆里,该生听北京居民议论着官军与倭寇的战事 C.该生在书肆里见到刚出版的《海国图志》 D.为了准备法律判例的考试,该生努力背诵《大明律》 06.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

    这句话说明科举制的意义在于C A.削弱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八戒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