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师综合能力关键知识点整理-综合能力知识点

测绘师综合能力关键知识点整理|综合能力知识点 综合能力关键知识点整理1、当代大地测量的特点: 答:1、长距离、大范围2、高精度3、实时、快速4、四维5、地心6、学科融合2、描述一个时间系统框架通常需要包括的内容:1、采取的时间频率基准2、守时系统3、授时系统4、覆盖范围3、传统大地控制网的建立的方法:三角测量法(中国)、导线测量法(**)、三边测量法和边角同测法 4、国家三角网布设的标准: 1.分级布网、逐层控制2.含有足够的精度3.含有足够的密度4.要有统一的规格5、水平角观察方法:通常采取方向观察法、分组方向观察法和全组合测角法其中方向观察法通常广泛用于三、四等三角观察,或在地面点、低觇标点和方向较少的二等三角观察; 当观察方向多于6个时采取分组方向观察法; 在一等三角观察,或在高标上的二等三角观察采取全组合测角法 6、减弱大气垂直折光影响的方法:选择有利观察时间、对向观察、提升观察视线的高度、利用短边传算高程等 7、导线测量的外业:包含选点、造标、埋石,边长测量,水平角观察,高程测量和野外验算等工作 8、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可依据管理形式、任务要求和应用范围,划分为国家基准站网、区域基准站网、专业应用站网。
9、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数据中心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用于数据存放、处理分析和产品服务建设时应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可恢复性数据中心关键由基准站网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和产品服务系统组成其产品可分为位置服务、时间服务、气象服务、源数据服务等类型 10、GPS RTk测量过程通常包含:基准站选择和设置、流动站设置、中继站的设置等 11、网络rtk依据其解算模式可分为以下几个:1.单基站rtk技术2.虚拟基站技术(vrs)3.主副站技术(mac)12、使用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gps网平差,首先提取基线向量; 其次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 再次进行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 最终进行质量分析和控制 13、GPS观察时段数计算公式1、c=n*m/N(式中:c为观察时段数; n为网点数; m为每点平均设站次数; N为接收机数) 2、在gps网中:总基线数j总=c*N*(N-1)/2必须基线数j必=n-1; 独立基线数j独=c*(N-1);多出基线数j多=c*(N-1)-n+114、水准标石分为基岩水准标石、基础水准标石和一般水准标石三种 15、确定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可归纳为:几何法(如天文水准、卫星测高及gps水准等)、重力学法及几何和重力联正当(或称组正当)。
16、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设计标准:1.和建设当代化的国家测绘基准相结合2.全方面计划和建设地方基础测绘控制网3.充足利用已经有数据4.和全国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目标一致17、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关键综合利用重力资料、地形资料、重力场模型和gps水准结果,采取物理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应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区域性精密似大地水准面 案例分析1、简述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标和技术要求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标是实现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 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中国似大地水准面; 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大于±5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大于土10mm; 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l×l0-7,其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出50km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在均匀布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等原因 图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复测周期为5年,每次复测实施时间应不超出2年 2、简述b级、c级gps网观察的基础技术要求 gpsb级网观察要求:①卫星截止高度角为l00; ②同时观察有效卫星数≥4颗; ③有效观察卫星总数≥20颗; ④观察时段数≥3; ⑤时段长度≥23h; ⑥采取间隔为30s。
gpsc级网观察要求:①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0; ②同时观察有效卫星数≥4颗; ③有效观察:卫星总数≥6颗; ④观察时段数≥2; ⑤时段长度≥4h; ⑥采样间隔为10~30s 3、影**准测.量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误差?怎样减弱其影响?影**准测量精度的原因有:①仪器误差,如i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 ②外界原因引发的误差,如温度改变对i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仪器及尺承沉降的影响所引发的误差等; ③观察误差,指人为原因引发的误差; ④客观原因的误差,如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温度改变产生的误差等 为了减弱这些误差的影响,作业中应注意:严格控制观察时间,选择最好观察条件; 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半小时,设站时用测伞遮阳; 每测段设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取相反的观察程序; 每站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视线离开地面足够高度,坡度较大的地段应合适缩短视线; 往返测应沿同一路线进行,并使用同一仪器和尺承; 对于客观原因产生的误差只能经过更正数的措施给予减弱 4、简述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标准和精度评定方法 检验点布设标准: ——检验点的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一样的地形类别和有效区域边缘 地域均应布设检验点; 应采取未参与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
——国家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出3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0个;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出1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50个; 城市 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出3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个 ——检验点和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大于似大地水准面格网间距 ——检验点应满足gps观察和水准联测条件 ——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验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和是否满足 gps观察和水准观察,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检验点数据处理: ——gps数据处理根据gb/t18314—2021的要求实施; ——水准数据处理根据gb/t12897—2021和gb/t12898—2021的要求实施; ——按公式计算检验点的实测高程异常; ——利用检验点的大地坐标和拟合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各检验点的高程异常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 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和其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 5、简述不一样坐标系坐标转换计算步骤 (1)搜集、整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结果; (2)分析、选择用于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的重合点; (3)确定坐标转换参数计算方法和坐标转换模型; (4)依据确定的转换方法和转换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 (5)分析重合点坐标转换残差,依据转换残差剔除粗差点; (6)坐标转换残差满足精度要求(合格)时,计算最终的坐标转换参数并估量坐标转换参数精度; (7)依据计算的转换参数计算待转换点的目标坐标系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