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倾听声响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多层次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涵咏品味,唤醒文本中沉睡的字词,咀嚼文本中隐含的意韵那么,如何有效引领学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引发其对语言的敏感呢 ?1 在词语辨析中历练文论专家南帆指出 “细读文本就是要沉入词语 ”也就是说阅读时, 要抓住关键词句, 对那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反复推敲, 才能在文本微言处历练语言, 感受到文本所传递的款款深情,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次》时,我让学生深情朗读“蜘蛛结网”一段一激动,一个学生把“结了断,断了结”读成了“断了结,结了断” ,其他学生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师( 故作糊涂 ) “断了结,结了断”好像也可以呀,反正就是断、结、结、断,反反复复生 1 不行 ! 蜘蛛网还没结呢,怎么就先讲丝断了呢 ?师有点道理,顺序变了,不太符合事实,讲不太通了生 2“断了结,结了断”最后一个字是“断” ,读起来好像没有希望的感觉,不带劲生 3“结了断,断了结”是说屡败屡战,让人感觉到有信心,不放弃师体会得真好, 不抛弃, 不放弃 !“断了结 结了断” 就变成屡战屡败了, 看来词序变了,意思也就跟着变了 !语无惊人处,情有千千结。
“断了结,结了断”看似平常,却又不同寻常,短短 6 个字,承载着“第八次”的深刻内涵学生在辨析、推敲中,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领略到了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 ”那些看似貌不惊人的语言――或许是看似寻常却不同寻常的字词,或许是表现形式特殊的句子,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标点⋯⋯在这样的细微处细读慢品,字斟句酌,从“小弦切切”中,挖掘细微声响背后特有的点睛神韵,带给我们的将是领悟文本的 “别有洞天” ,这就是王尚文先生所说的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当然,我们也并不提倡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细读,所谓“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 在行文留白处开掘文本语言的留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至、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在貌似简单的文本留白处适时开掘,是教师设计提问、引发思考、发现落差、达成理解的关键之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金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 ”这里的用 “全部精力” 培育就是一个留白,它将激发学生无尽的联想。
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留白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一句话,短短 37 个字,怎能说清楚彼得的努力与奋斗 ?请你静下心来读一读,结合插图想一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境学生开始默读静思,在想象中链接自己的生活经验他们敏锐的语感透过文字的表层意义,激活了语言的内在张力,填补着文本的“言不尽意”之处,于是,学生浮想联翩生 1 我仿佛看到,彼得蹲着身子,在小心翼翼地挑选着花苗生 2 我仿佛看到, 彼得每天早出晚归, 精心侍弄着花苗, 又是锄草浇水, 又是松土施肥,他忙得不亦乐乎,但心里却是美滋滋的生 3 我仿佛看到,彼得在烈日炎炎下四处奔波,销售他美丽娇艳的鲜花师短短 37 个字,彼得却走过了整整 5 年, 1800 多个日日夜夜,彼得确实是在用他的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这一句话,让我们想到了太多太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彼得的花圃吧 !( 出示图片 ) 从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 1 我看见百花盛开,有粉红的玫瑰,紫色的蔷薇,金色的郁金香⋯⋯这里成了花的世界生 2 我看见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小蝴蝶扇动着漂亮的翅膀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生 3 我闻到了阵阵花香,我看到了人们络绎不绝地来购买鲜花。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生 1 成功是靠劳动换来的生 2 泥土是慷慨的,只要你勤劳,它就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生 3 只要辛勤耕耘,再荒凉的土地也会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师现在彼得和你一定都知道了,真金属于怎样的人?生 1 真金属于辛勤劳动、爱动脑筋的人生 2 真金属于勤劳有智慧的人在上面的案例中,文中“精心培育”时、图中“鲜花绽放”时、心中“今昔回望感慨”时的开掘,使文本一如浓缩的干枣,尽情浸涨,变得丰富饱满,文本的意蕴如一泓清泉汩汩流淌学生在想象、体察、冥思中感受到文本细微声响处的动人魅力,而且,师生、生生间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鉴赏水准,更是让各自所听到的“声响”汇成了丰富的乐章3 在困惑矛盾处咀嚼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呈现的言语的困惑矛盾处,精研细读,咀嚼品味,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百舸争流的长江,在李白的眼里只是 “孤帆远影碧空尽” ?在议一议辩一辩中, 学生的思维触角更深入地触摸到了文本的深处生 1 江上的确有很多艘船,但他对其他的船都视而不见,因为他心里只有自己的朋友,所以眼里也只看到自己朋友的船。
生 2 我从“孤”字中读出了李白对王维的感情他看到王维孤零零的船不断前行,心里在为朋友担忧生 3 诗人孤身伫立江岸,望断春水,殷殷祝愿、依恋牵挂伴随着东去的友人远行千里,人孤独,但心不孤独因为他们虽远隔千里,但心心相连好一个 “人孤独, 但心不孤独” ! 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揭开“孤帆”的面纱,追随着诗人一起伫立江边,一望再望,用心倾听“孤帆”背后的呢喃细语,诗人的惆怅别情,美好祝福,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在文本的细微声响中,学生漫步于“不言情而情自涌,不道别而意深长”的意境中,品味到了诗人浸润于“孤帆”的生花妙思再如,《珍珠鸟》一课有这样一段话“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儿 ! ”教学中,有一位学生提出“第三句话中的‘忽然’用词不准确,应该用‘果然’ 这个问题一下子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应和――联系第一句,作者猜测的结果是正确的,理应换成“果然” 我要求学生读书讨论,马上,学生又有了新发现生 1“探”是小鸟在试探,如果看到什么陌生东西可能就很快把头缩回去。
而“忽然”一词表明时间非常短,正好和“探”相呼应生 2 有了雏儿是“我”意料之中之事,但小脑袋从叶间何时“探”出,是“我”无法预料的,所以用“忽然” 生 3 为了赢得鸟的信任,平日里“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小脑袋从叶间“忽然” “探出”带给我无限惊喜 !生 4“正是它们的雏儿”中的“正是” ,已经回答了作者在第一句中的猜想,没有必要再把“忽然”换成“果然” 至此, 很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忽然”,一个抽象的文字, 因为学生的困惑而被瞬时放大忽然”处的驻足品读,激活了思维,擦亮了语言,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抓住文本语言的寻常处、留白处和困惑矛盾处,设置文本细读的有效落脚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点品读、理解、欣赏,开掘言语的多元内涵,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成就的不仅仅是那浓浓的语文味,还有那精彩的语文人生 !( 作者单位南通市海门育才小学,江苏南通, 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