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关“仁”的论述

孟子有关“仁”的论述孟子是战国时期继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据《史记》中记载孟子是拜孔子子孙——子思的门徒的门下,继承了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的史书《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集合了孟子的政治思想观点,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这是在孔子提出“仁”的基础上,加以“仁”更加丰富的内涵,使得儒家思想的中心更加鲜明,更具有现实的意义仁”的道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有孔子提出并加以说明的主要是从“仁者——爱人也”的观点出发,围绕着为人的本性而谈的在孔子认为,“人而不仁,礼如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的“礼、乐”传自西周的文化,孔子放弃谈西周文化,而从“仁”出发,目的是让人们从道德上寻找实现自我的途径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解释“仁”是由“礼”和“孝”来加以说明的从孔子的“仁”之道,我们可以看出,它提出的儒家思想主要是让人们发展自身内在的潜能,积极行善,用真心诚意来对待别人,建立良好的自身品格,才能在成就自我,在社会上有所表现继孔子之后,孟子从“仁”的思想出发,并把它发扬光大仁”更加具体化,范围扩展到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因此儒家思想在孟子的时期,已经全面地延伸,为人民、社会奠定思想的基础。
孟子也提出“仁政”的观点仁政”主要以人民为核心,强调施政的目的是对人民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仁政”的基础是“性善论”早在孟子之前,孔子就有“人出生时,人性相近”的论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孔子的“人性相近”的思想意义是针对“人天生有善恶之分”和“人天生就有优劣等级之分”的思想相对立的孟子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出生时,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以水来作比,认为“人性向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至于后来变成恶人的人,孟子的解释是:“恶”并不是人的本性,只是由于形势所迫,人才迫不得已做了坏事这里的“形势所迫”指的就是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不好的客观环境会产生人性的歪曲 孟子的“性善论”的目的并不是强调人的先天带出善心的一面,而是说人本性都具有求善的能力既然每个人都有求善的心,那么在此基础上,孟子就提出了人要在后天的自身发展中,增加修养,分辨善与恶孟子在“人性向善”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也是儒家思想作用在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的体现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提倡在政治上要“以人为本”、“民贵君轻”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是大胆而有力的,因为他从人民出发,更加认同人民的重要性在政治上,百姓不但会但有自己,也会为国君、国家而担忧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影响很大,以后朝代的君主、改革者都会根据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确立自己的政治态度不但如此,孟子也主张用正确的思想观教化人民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孟子》)所以,他认为教导人民用正确的思想去思考问题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孟子“仁”的论述,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由孔子、孟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从人的内心出发,涵盖了人文、自然和社会等方面,但是归根结底,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主要围绕着人的爱心和善心,在肯定了人的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强调了人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现今社会中,人更加重视自我价值如果现代人能够理解孔子“仁”思想和孟子“人性本善,注意个人的道德修行,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思想,那么人就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能处理得很好,达到和谐孟子学说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孟子与孔子的学说结合,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