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文档格式:DOCX| 5 页|大小 66.61KB|积分 20|2022-09-18 发布|文档ID:153400690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孙舒畅45090120一,内燃机的理论循环通常根据内燃机所使用的燃料、混合气形成方式、缸内燃烧过程(加热方式)等特点, 把火花点火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简化为等容加热循环,把压燃式柴油机的实际循环简化为混合 加热循环或等压加热循环,这些循环称为内燃机的理论循环根据不同的假设和研究目的, 可以形成不同的理论循环,如图1,a、b和c所示为四冲程内燃机的理想气体理论循环的 p-V示功图为建立这些内燃机的理论循环,需对内燃机的实际循环中大量存在的湍流耗散、 温度压力和成分的不均匀性以及摩擦、传热、燃烧、节流和工质泄漏等一系列不可逆损失作 必要的简化和假设,归纳起来有:1) 忽略发动机进排气过程,将实际的开口循环简化为闭口循环2) 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3) 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可逆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及其 泄漏等的影响4) 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牛工质物理及化学性质保持不变,比热 容为常数图1四冲程内燃机典型的理论循环a)等容加热循环b)等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通过对理论循环的热力学研究,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 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 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循环平均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

    2) 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工作过程的经济性和循环进行的完善 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比较内燃机各种热力循环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各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可以依照热力学的方法进行推导[1-3J内燃机理 论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的表达式及特点见表1表1内燃机理论循环的比较循环名称循环热效率循环平均压力循环特点等容加热循环1 1V 三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均与压缩比有关,提高压缩比可以提高循环的热效率高压 缩比七可以提高工质的最高燃烧温度,扩大了循环的温度阶梯,从而使热效率门,增加,但 热效率门t增加率随着压缩比匕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增大压力升高比,可以增加混合加热循环中等容部分的加热量,使循环的最高温度和 压力增加,因而提高了燃料热量的利用率,即循环的热效率门t 增大初期膨胀比,使等压部分加热量增加,将导致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七的降低,因 为这部分热量是在活塞下行的膨胀行程中加入的,做功能力较低 所有提高内燃机理论循环热效率的措施,以及增加循环始点的进气压力,降低进气温 度Ta,增加循环供油量(gb,即循环加热量Qb)等措施,均有利于循环平均压力的Pt提高理论上能够提高内燃机理论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的措施,往往受到内燃机实际工作条 件的限制: -£ k-1cp _,n q 丫 1 丫^ )加热过程在等容条件下很快完成,热效率仅与压缩比有关等压加热循环n =1-上 p k -1t £ k -1 k (p - 1)c 0加热过程在等压条件下完成,负荷的增加使循环热效率下降t — t B , cP " T 人 k-1人£ -1)a V a c混合加热循环1 入 p k -1nt - £k-1 入-1 Ikk (p0 -1)加热过程在等容和 等压条件下完成,热 效率介于上述两者 之间k=, %=m 七=P p0=m注: CV为等熵指数,C c为压缩比, c为压力升高比, c为初始膨胀比。

    分析表1中三种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和平均压力表达式,不难发现:1) 结构强度的限制尽管从理论循环的分析可知,提高内燃机的压缩比七和压力升高比 对提高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Pt均起着有利的作用,但e C和压力升高比的增加将导致最高 燃烧压力Pz和压力升高率dp/d中的升高,使发动机的负荷水平、振动和噪声大大增加,因 而受到发动机结构及强度的限制为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考虑发动机的制造成 本,在实际选择上述参数时,须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而定2) 机械效率的限制内燃机的机械效率七耸与气缸中的最高燃烧压力Pz密切相关,而Pz 决定曲柄连杆机构的设计相同转速下,Pz的增加不仅会使活塞与气缸套之间的摩擦损失 增加,也使得活塞、连杆等运动件的质量及其惯性力增加,轴承的承压面积加大,从而进一 步增加发动机的摩擦损失,因此不加限制地提高'c或压力升高比,将导致机械效率七耸的下 降,从有效性能指标上看,使得由压缩比匕和压力升高比提高而获得的收益得而复失这 一点对于本来压缩比已经很高的柴油机来说更为明显3) 燃烧方面的限制若压缩比定得过高,汽油机将会产生爆燃、表面点火等不正常燃 烧的现象对于柴油机而言,过高的压缩比将使压缩终了时的气缸容积变得很小,燃烧室的 设计和制造难度增加,也不利于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的高效进行。

    4) 排放方面的限制循环供油量的增加取决于实际吸人气缸内的空气量,即有空燃比 的限制,否则将导致燃烧不完全而出现冒烟、热效率下降和发动机的HC、CO排放激增 另外,内燃机压缩比的上升,使最高燃烧温度和压力上升,发动机的NOx的排放物增加, 振动噪声增加一般地,柴油机的压缩比在12-22之间,最高爆发压力不超过14MPa;汽油机的压缩 比在6-12之间,最高爆发压力不超过8.5MPa二,内燃机的实际循环与内燃机的理论循环相比,内燃机的实际循环存在着许多不可逆损失,因而不可 能达到理论循环的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分析这些损失,有助于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及 成因,为提高内燃机工作过程的热效率指明方向图2所示为以混合加热循环自然吸气压 燃式发动机为例的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示功图,以下将两者之间的差别分别阐述如下一、工质的影响理论循环的工质是理想的双原子气体,其物理化学性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 在内燃机的实际循环过程中,燃烧前的工质是由新鲜空气、燃料蒸气和上一循环残留废气 等组成的混合气体在燃烧过程中,工质的成分及质量不断地变化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原子气体成分增加,使工质的比热容增大,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实际气体温 度下降。

    同时,燃烧产物还存在着高温分解及在膨胀过程中的复合放热现象上述因素中,以工质比热容的影向为最大,其他各项的影向相对较小这就意味 着,由于工质比热容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对于相同的加热量燃料燃烧的放热量),实际循环 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燃烧温度和气缸压力均小于理论循环的,其结果是使循环的有用功减少, 热效率下降例如,对于一个压缩比为18、过量空气系数为1. 5、最高压力为8MPa的自 然吸气混合加热循环,其理论热效率为0. 63,当考虑到工质的影响时,其热效率降为0. 51图2所示的内燃机P-V示功图显示了工质热物性对理论循环的影响由于比热容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使燃烧膨胀过程线(虚线)低于理论循环的燃烧膨胀线(点实线)工质对压 缩过程的影响较小上述虚线所围成的示功图面积小于理论循环点实线所围成的示功图面 积二、传热损失理论循环假设,与工质相接触的燃烧室壁面是绝热的,两者间不存在热量的交换,因 而没有传热损失实际上,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以及气缸盖底面等统称壁面)与缸内工质 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量交换在压缩行程初期,由于壁面温度高于工质 温度,工质受到加热,随着压缩过程的进行,工质温度在压缩后期将超过壁面温度,热量 由工质流向壁面。

    特别是在燃烧和膨胀期,工质大量向壁面传热传热损失造成循环的热 效率和循环的指示功有所下降,同时增加了内燃机受热零部件的热负荷图2自然吸气压燃式内燃机理论和实际循环p-V图的比较三、换气损失内燃机的理论循环不考虑换气过程中气体流动的阻力损失,而实际循环中,在吸人新 鲜充量、排出废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多种损失,主要有膨胀损失、活塞推出功损 失和吸气功损失为了保证内燃机有一个较好的性能,排气门需要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 前提前开启,以排出更多废气,降低缸内压力,减少活塞强制排气的推出功损失燃气在 膨胀下止点前开始从气缸内排出,循环沿人,d,线进行,造成了示功图上有用功面积的减 少(图中阴影区面积6, d:人),称为膨胀损失在强制排气和自然吸气行程中,气体在流经 进排气管、进排气道以及进排气门时,由于各种流动阻力损失,形成活塞推出功和吸气功 损失(自然吸气)上述排气门提前开启造成的膨胀损失、强制排气的推出功和吸气损失功, 统称为换气损失由于进气节流造成压力损失,压缩始点压力降低低于进气管压力,使整个压缩线oc 处于理论压缩线IZtC,的下方,从而影响到整个循环的平均压力四、燃烧损失根据理论循环对燃烧过程的处理,燃烧是外界热源向工质在等容和等压条件下的加热 过程。

    燃烧(加热)速度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在等容条件下加热,热源向工质的加 热速度极快,可以在活塞上止点瞬时完成;在等压条件下加热,加热的速度是与活塞的运 动速度相配合的,以保证缸内压力不变实际的燃烧过程{柴油机)要经历着火准备、预混燃 烧、扩散燃烧、后燃等阶段,燃烧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理论循环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所造成的燃烧损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 燃烧速度的有限性实际的燃料燃烧速度是有限的,燃烧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就造成了内燃机实际 循环中一个由燃烧速度的有限性所造成的损失,也称为时间损失归纳起来,它给整个循 环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1) 压缩负功增加为了使燃烧能够在上止点附近完成,燃料的燃烧在上止点前就已经 开始了,由此造成了压缩负功的增加(图中面积罕C )2) 最高压力下降由于燃烧速度的有限性,等容加热部分达不到瞬时完成加热的要求, 再加上活塞在上止点后的下行运动使工质体积膨胀,使得实际循环的最高压力有所下降, 循环的平均压力和做功能力下降3) 膨胀功减少由于理论循环假设等容加热是瞬时完成的,其余热量是在等压的条件 下于某一点(z点)前完全加入,而后进入绝热膨胀过程,而实际循环的燃烧持续期长(至e点), 部分热量是在膨胀行程的z点后加入,这部分热量的做功能力低,循环获得的膨胀功减少。

    二) 不完全燃烧损失理论上在空气充分的条件下,燃料能够完全燃烧,释放出所有化学能,但实际上仍会 有很少一部分燃油由于附着到燃烧室壁面、熄火等原因,没有燃烧或没有完全燃烧,以未 燃HC、CO和碳烟颗粒等形式排出机外,此外还存在一定的高温分解等,所有这一切造成 了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损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dlmus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