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专项练习.doc

中考物理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专项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1.将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用“+”表示带正电,用“-”表示带负电,如图中表示各部分带电情况正确的是( )A.B.C.D.2.如图1所示,有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先用甲靠近乙,发现乙被排斥;再用乙靠近丙,丙被吸引;若用丙接触图2中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夹角不变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夹角变大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夹角变小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3.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了,则能说明( )A.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B.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正电,后来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负电D.两片金属箔在玻璃棒靠近前后一直均带正电4.如图所示,验电器箔片闭合.小璐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B.金属箔张片开是由于两箔片都带正电荷而互相排斥C.此过程中,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了箔片上D.此过程中,瞬间产生的电流方向是从箔片流向玻璃棒5.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验电器制造原理相同的是( )A.电视机屏幕容易粘上灰尘B.冬季梳头发时,头发越梳越蓬松C.冬季梳头发时,头发随梳子飘起D.冬季脱毛衣时,毛衣发光并噼啪响6.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不带电的验电器A和B,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的金属球使之带电,再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的金属球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B.A中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C.A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B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D.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A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7.图3中的实验说明的道理与其应用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D.D8.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的金属球,验电器A的两片金属箔张开(如图甲所示)再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验电器A带正电,B带负电B.图乙中验电器A带正电,B带负电C.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是由A到BD.连接的瞬间,金属棒中电流的方向由A到B9.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A的金属球,使A带电,B不带电(如图甲所示).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如图乙所示).则( )A.甲图中验电器A带的是负电荷B.乙图中A带正电,B带负电C.连接的瞬间正电荷从A向B移动D.金属杆中瞬间电流方向是从A到B10.为了判断一个有绝缘柄的金属棒的带电情况,让它接触一个因带负电而使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的验电器的金属球,下面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如果两箔片张角变小,金属棒一定带正电B.如果两箔片张角变小,金属棒一定带负电C.如果两箔片张角不变,金属棒一定不带电D.如果两箔片张开更大的角度,金属棒一定带负电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A.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B.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C.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D.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12.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A.带正电B.带负电C.带异种电荷D.带同种电荷13.如图,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带电棒一定带正电B.带电棒一定带负电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14.关于静电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得到正电荷B.不带电的物体同样具有电荷C.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D.只有正电荷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15.如图所示,关于电与磁现象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当绝缘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箔片张开,说明绝缘棒带正电B.乙图中,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说明玻璃棒有磁性C.丙图中,闭合开关,使金属棒AB在磁场中运动时,回路中一定有感应电流D.丁图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16.关于如图所示电与磁部分四幅图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B.(b)装置原理可以制造电动机C.(c)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D.(d)利用电流的电磁感应工作的17.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探究物理规律的四个实验,abcd为物理规律的应用实例,箭头表示规律和应用的对应关系,其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B.C.D.18.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如图所示,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正电B.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C.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D.金属箔带正电,金属球不带电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9.如图所示,小杜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能创造新电荷B.与金属球接触后,玻璃棒和金属球上带有同种电荷C.与金属球接触后,玻璃棒和金属球上带有异种电荷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0.下列关于如图验电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结果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说明所带电荷减少D.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未张开时,说明两箔片带有异种电荷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B.磁感线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曲线,它总是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南极C.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使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过程中,电子从箔片转移到了玻璃棒上D.电磁继电器实际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或自动控制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2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电,这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若用带电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被吸引,这是由于带电物体具有______的性质,如图所示,若用带电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小球,验电器金属箔片会张开,这是因为______.23.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B,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金属箔所带的是______电荷(选填“正”或“负”);瞬时电流方向是______(选填“A到B”或“B到A”).24.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B金属箔的张角______,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是______.25.实验室常用的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______,它是利用______原理制成的.26.长毛狗在家中的沙发上玩耍,淘气的小明用干燥的毯子将它包裹起来并来回摩擦,结果小狗的长毛竖了起来,像一只可爱的刺猬,如图所示,狗毛是因为摩擦带上了 ______ (填“同种”或“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的.在实验室中用到的 ______ (填“验电器”或“试电笔”)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仪器.27.用塑料棒摩擦毛衣,塑料棒能够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 ______ 的性质,如果用摩擦棒接触验电器金属小球(如图所示),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箔片带 ______ (同/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______ 在物质间转移.28.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大,这是由于验电器 ______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所带的 ______ (选填“正”或“负”)电荷增多的缘故.29.如图所示,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 ______ 种电荷相互排斥;要让一段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 ______ .30.基础知识问答:验电器的原理是 ______ ;汽油机与柴油机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______ ;人体安全电压是 ______ ;电动机工作时能量转化是 ______ .31.如图,用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所示的自制的验电器,发现两片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是因为 ______ .32.有A、B、C、D四个带电体,A与B相互吸引,B与C相互排斥,C与D相互吸引,已知D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则四个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A带 ______ 电,C带 ______ 电;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验电器,它是利用 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33.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 ______ .3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______ ,而验电器是根据 ______ 原理制成.35.如图1演示的是 ______ 现象.图2中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它们带有同种电荷,要互相 ______ . 36.验电器是利用 ______ 的原理工作的.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粘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 ______ ,具有 ______ 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37.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______ 电,当玻璃棒靠近带电的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甲所示,由此可知,塑料小球带 ______ 电;图乙所示的仪器的工作原理是 ______ .38.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______ ,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 ______ 电子,若把它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如图所示,原因是 ______ .3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图1示,抽掉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上面的空气瓶中,这现象说明 ______ ; (2)图2示,两铅块挤压后,不易分开,这现象说明 ______ ; (3)图3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说明: ______ ; (4)图4验电器的原理是: ______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0.按要求完成填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后,发现指针如图1所示,为了使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 移动(选填“左”或“右”). (2)如图2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______ N. (3)在开口的矿泉水瓶侧壁某处扎个小孔,水从小孔喷出的情况如图3所示,随着瓶内水面的降低,水喷出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这是因为 ______ . (4)如图4所示,验电器的原理是 ______ .20xx届中考物理专项练习--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含答案、全国通用)【答案】1.A2.D3.A4.B5.B6.D7.C8.D9.D10.D11.D12.D13.D14.B15.D16.B17.B18.A19.BD20.AB21.CD22.正;失去;吸引轻小物体;金属箔片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3.正;A到B24.增大;从B流向A25.验电器;同种电荷相斥的26.同种;验电器27.吸引轻小物体;同;电子28.得到;负29.同;电压30.同种电荷相排斥;汽油机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不高于36V;电能转化成机械能3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2.负;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3.排斥34.吸引;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5.摩擦起电;排斥36.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吸引轻小物体37.正;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8.正电;失去;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39.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引力;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0.右;1.4;小孔处水的深度逐渐变小、压强变小;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解析】1.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失去电子. 当把带正电荷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会通过金属球、金属杆传到金属箔上,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的“+”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张开,故A正确. 故选A.(1)摩擦起电是电子的转移,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的实质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属于常见题目.2.解: 甲、乙、丙三个带电的泡沫塑料小球,甲带正电.由图知甲乙相互排斥,说明甲乙是同种电荷,所以乙带正电; 由图知乙丙相互吸引,说明乙丙带异种电荷,所以丙带负电; 若丙带的负电荷数多于验电器上的负电荷数,则金属箔的张角变大,若相等则不变,若少于金属箔上的负电荷数,则张角变小; 故选D.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从A带正电开始依次判断其它物体的带电情况,然后分析验电器的金属箔情况.此题是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考查了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要掌握一定的判断技巧.3.解:(1)验电器的金属箔原来是张开的,说明金属箔上有电荷,当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先合扰后又张开,刚开始闭合说明电荷会被吸引到玻璃棒附近的金属球上,因玻璃棒带正电,所以被吸引到金属球上的是负电荷,这时金属箔会显中性而闭合; (2)后来又由于会有更多的负电荷----电子吸引到金属球上,使金属箔片上又缺少电子而带正电,从而使金属箔上因又缺少的电子而带电,使金属箔而张开. 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两片金属箔原来均带负电,后来带正电. 故选A.(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2)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会发生静电感应,当接触不带电的导体时会发生电子的转移.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重新分布,异种电荷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而同种电荷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体另一端.这种现象叫静电感应. 一个带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导体相互接触时,带电体上的电荷会传到不带电的导体上,会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相同的电荷.解决此类问题要灵活利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带电体靠近导体和接触导体,是不同的两个意义,靠近属于静电感应,接触属于电荷转移,容易混淆,注意区分.4.解: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故A错误; CD、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缺少电子,玻璃棒与验电器接触后,验电器两箔片上的电子会转移玻璃棒上(则两箔片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因为电流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瞬间电流的方向从玻璃棒到验电器的箔片,故CD错误. B、据验电器的原理和前面的分析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两箔片都带正电荷而互相排斥,故B正确; 故选B.(1)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验电器箔片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4)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本题考查了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以及电流的方向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5.解:A、电视机屏幕容易粘上灰尘,这是由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缘故,故A错误; B、冬季梳头发时,梳子与头发摩擦,即头发也带电,且头发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相互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故B正确; C、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从而使梳子和头发分别带上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所以头发随梳子飘起,故C错误; D、冬季脱毛衣时,毛衣发光并噼啪响,这是由于摩擦起电后的放电现象,故D错误; 故选B.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作的,其用途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6.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当玻璃棒与验电器A接触后,验电器A带正电,缺少电子,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B上的部分负电荷(自由电子)会转移到A上,因此验电器B的金属箔由于缺少电子,带正电会张开,即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A上的正电荷减少,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 因为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方向是由A到B,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1)规定电流方向与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2)验电器使用时,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本题的目的是考查对验电器使用原理、电流方向的掌握情况,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负电荷(自由电子),所以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始终与自由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7.解: A、水壶的壶身和壶嘴底部相连,两端开口,应用了连通器原理,对应关系正确; B、天平是等臂杠杆,利用了杠平衡原理,对应关系正确; C、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对应关系不正确; D、白炽灯泡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加热设备,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C.利用图示的实验现象,明确其反应的物理规律.然后再与该选项中的应用技术涉及的理论去对应,从而可以确定其正误.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通过实验现象,让我们总结出其反映的理论;然后再与应用技术反应出来的理论对应,从物理走向生活,要会运用,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8.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当玻璃棒与验电器A接触后,验电器A也带上了正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B验电器上自由电子向验电器A转移,正电荷并没有发生移动,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电流方向是由A到B. 故选D.(1)根据正负电荷的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 (2)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1)掌握自然界的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作用. (2)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9.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当玻璃棒与验电器A接触后,验电器A也带上了正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B验电器上自由电子向验电器A转移,正电荷并没有发生移动,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电流方向是由A到B. 故选D.(1)根据正负电荷的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 (2)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1)掌握自然界的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作用. (2)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10.解:A和B、如果两箔片张角变小,则金属球带的负电荷减少,说明负电荷向金属棒移动,则金属棒带正电或不带电都能有可能,故AB错误. C、如果两箔片张角不变,说明验电器和金属棒之间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则金属棒带有与金属球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即金属棒一定带负电荷,故C错误; D、如果两箔片张开更大的角度,说明金属球带的负电荷增加,金属棒有多余的负电荷向金属球移动,所以金属棒一定带负电荷,故D正确. 故选D.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通过金属箔片的张角的大小可以确定其所带电荷的多少. 由此判断验电器的金属球上的带电情况.本题考查验电器的使用,关键是知道两箔片张开的角度表示电荷量的变化情况.11.解: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缺少电子;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金属箔片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来,金属箔片由于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故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故B错误,D正确; 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在此过程中转移的是电子,带正电的质子没有发生转移,故AC错误. 故选D.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验电器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会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并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两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本题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子转移情况.12.解:当用带电体接触金属小球时,电荷通过金属杆跑到两个金属箔片上,使其带上同种电荷,所以两个金属箔片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选D. 解决此题要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由于两个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 本题考查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13.解: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由于金属箔上带了同种电荷.但由于不能知带电棒所带电荷的性质,所以无法判断金属箔上带的什么电荷.故只有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D. 解决此题要知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已知带电棒电生的情况下,可判断金属箔上的电性. 解决此类问题要灵活利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同时要明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4.解: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玻璃棒上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使一部分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故A错误; B、任何物体内部总有正负电荷,不带电是因为它呈现了电中性,故B正确; C、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错误; D、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不管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只要是发生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故D错误. 故选:B. (1)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来不同,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得到电子,物体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负电荷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电流.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本题考查摩擦起电的实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电流的形成,属于中等题.15.解: A、图a是验电器,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如果物体带电,验电器就会带上与物体相同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张开.如果金属箔不张开,说明物体不带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来判断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所以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图b是带电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所以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图c是电磁感应实验,根据此原理可以制成发电机;所以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图d是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对处于其磁场内的磁性物质有磁力的作用,则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所以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要认识验电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电,而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3)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及实验,知道在此实验中让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发电机. (4)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此题考查了电和磁中的各种现象,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各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并且要找出其不同进行区分.16.解: A、图a是验电器,验电器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如果物体带电,验电器就会带上与物体相同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张开.如果金属箔不张开,说明物体不带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是否张开来判断接触的物体是否带电;故A正确; B、图b是电磁感应实验,此实验中让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发电机;故B错误. C、图c是奥斯特实验,通电后小磁针偏转,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C正确. D、图d是动感线圈式话筒,当人对话筒说话时,引起膜片的振动,膜片的振动会引起线圈的运动,切割永磁铁的磁感线而产生相对应的变化的电流,从而在扬声器产生与说话者相同的声音.动圈式话筒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B. A、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B、掌握电磁感应现象及实验,知道在此实验中让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发电机. C、奥斯特实验证实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D、知道动感线圈式话筒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工作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和磁方面几个重要的课本插图的掌握情况,了解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基础,是中考的热点.17.解: A、①图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动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不是发电机,故A错误; B、②图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进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这也是滑动变阻器的变阻原理,故B正确; C、③图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磁悬浮列车是依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悬浮和运行的,故C错误; D、④图说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而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D错误. 故选B. 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的; (2)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进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3)磁悬浮列车主要是依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悬浮和运行的; (4)验电器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试题所选择的素材主要涉及的是电和磁的相关知识.题目以两组图片相对应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一组是实验现象,另一组是现象的应用,考查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展现,同时也是为了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试题形式新颖、设计巧妙,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18.解:(1)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负电. (2)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玻璃棒由于缺少电子,会从金属球上夺得电子,使金属球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金属球通过金属杆和两片金属箔相连接,故两片金属箔也带正电.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是一道基础题.19.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A、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显正电性,是由于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的缘故,故A错误; B、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球上也带正电,故B正确; C、与金属球接触后,玻璃棒和金属球上带有同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故C错误; 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 故选BD.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本题考查了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20.解:A、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故A正确; 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结果,故B正确; C、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说明所带电荷变多,故C错误; D、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未张开时,说明两箔片没有带电,故D错误; 故选AB.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原理是:同种电荷相斥;本题考查验电器的有关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21.解: A、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所以A说法错误; B、磁感线不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曲线,而是人为加上去的,它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所以B说法错误; C、原来金属球不带电,对外显中性,金属球与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时,带正电物体夺得电子的本领大于不带电的金属球,带正电的玻璃棒夺得电子,一部分电子从金属球转移到玻璃棒上,所以C说法正确; D、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电磁继电器实际上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或自动控制,所以D说法正确. 故选CD. (1)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磁感线是用来描述磁场的,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3)带正电物体夺得电子的本领大于中性的物体,中性物体夺得电子的本领大于带负电的物体; (4)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 此题考查了电动机原理、磁感线及其特点、摩擦起电的实质、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的特点,都是基础性问题,在分析时,注意地磁场类似条形磁体的磁场,同时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相反22.解: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用该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被吸引,说明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用带电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小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片会张开. 故答案为:正;失去;吸引轻小物体;金属箔片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原子核夺得电子的本领不同,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另一个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 (2)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的原因,带电体的性质以及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要明确不同的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过程中有得失电子的现象,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23.解:(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玻璃棒A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B,金属箔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金属箔张开. (2)当玻璃棒和金属球接触后,金属球上的自由电子就会转移到玻璃棒上,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为B到A.所以瞬时电流的方向是A到B, 故答案为:正;A到B.(1)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2)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情况有多种,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自由电子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1)掌握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作用. (2)掌握电流形成的原因和电流方向的规定.24.解: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带负电的电子可以沿金属棒从A向B移动,故B金属箔张角增大;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故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即从B向A. 故答案为:增大;从B流向A.金属棒属于导体,带负电的电子可以沿金属棒移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的方向.明确形成电流的条件和电流方向的规定,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5.解:实验室常用的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验电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斥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验电器;同种电荷相斥的;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可以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和原理即可正确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26.解:狗毛是因为摩擦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小狗的长毛竖了起来,像一只可爱的刺猬; 实验室中的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制成的. 故答案为:同种;验电器. 摩擦可使物体带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本题考查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27.解: 用毛衣摩擦过的塑料棒带了电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当其靠近碎纸屑时,碎纸屑会被吸引过来. 当验电器与带电的塑料棒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角度.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质间转移.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电子. (1)毛衣摩擦过的塑料棒带了电荷,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角度来确定物体是否带电.其之所以张开角度,就是由于两个箔片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造成的.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的转移,相互摩擦的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失去了多少电子,另一种物质一定得到了多少电子,两种物质所带的电荷多少是相同的,电性是相反的.28.解: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即橡胶棒有多余的电子,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多余的电子通过金属球向验电器的金属箔片运动,此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一部分电子而带的负电荷减少,对于验电器,由于有了多余的电子,使其带上了负电,即负电荷增多. 故答案为:得到;负.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验电器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会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并使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两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验电器工作原理的了解,同时要知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基础题目.29.解:(1)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故答案为:同;电压. (1)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制成的. (2)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一是有电源;二是电路必须是闭合通路. 本题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压的作用,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30.解:据课本可知,(1)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排斥; (2)汽油机与柴油机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汽油机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 (3)人体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4)电动机工作时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故答案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汽油机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不高于36V;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1)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排斥; (2)汽油机与柴油机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汽油机顶部有火花塞,柴油机是喷油嘴; (3)人体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4)电动机工作时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知道验电器的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安全电压和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是解决该题的关键.31.解: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两金属箔片都带上正电荷,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使金属箔片将张开. 故答案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验电器的用途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32.解:由于D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以D带负电; 由于D与C相互吸引,则C带正电; 由于C与B相互排斥,故B也带正电; A与B相互吸引,故A带负电. 验电器是实验室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负;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已知带电情况的D球入手,利用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咱电荷相互吸引)可做出推理和判断. 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解决此种类型的题目的入手点是已知带电情况的物体,同时熟练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3.解: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排斥. 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作的,用途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本题考查了验电器的原理,是一道基础题目.34.解: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验电器就是利用同种电荷相斥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吸引;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 本题的目的是考查对验电器使用原理的掌握情况.本类题型的关键是对记忆性知识要有扎实基础.35.解:(1)图中摩擦过的物体带上了电荷,这是摩擦起电现象,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当其靠近碎纸屑时,碎纸屑会被吸引过来. (2)当验电器与带电的物体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角度. 故答案为:摩擦起电; 排斥. (1)摩擦可使物体带电,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角度来确定物体是否带电.其之所以张开角度,就是由于两个箔片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造成的. 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顺利解答此题.36.解:(1)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扇叶和空气摩擦,扇叶和空气带有异种电荷,扇叶带电后吸引轻小的灰尘,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故答案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吸引轻小物体. 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 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带异种的电荷,摩擦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知道摩擦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并用这一特点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7.解:(1)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2)将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带电的塑料小球时,塑料球远离玻璃棒(即排斥),说明塑料球和玻璃棒带的是同种电荷,即塑料球也带正电. (3)图乙为验电器,其原理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故答案为:正;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此题考查正负电荷的规定、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验电器的原理,是一道基础题.38.解:(1)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夺得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带负电. (2)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带正电的玻璃棒缺少电子,电子从金属箔转移到玻璃棒,两片金属箔失去电子都带负电,从而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答案为:正电;失去;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原子核夺得电子的本领不同,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另一个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 (1)掌握自然界的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作用. (2)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9.解: (1)图1: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上面的空气瓶中,这现象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图2:两块表面平整干净的铅块压紧就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3)图3: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图4: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将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带电. 故答案为: (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存在引力; (3)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2)分子之间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作的,其用途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有关内容和验电器的原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强,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40.解:(1)由图1知,指针偏左,根据“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则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2)弹簧测力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N,里面有5个小格,分度值为0.2N,根据指针所指示的刻度读出的数据为1N+0.4N=1.4N. (3)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有关,随着瓶内水面的降低,水喷出的距离越来越短,是因为小孔处水的深度逐渐变小、压强变小. (4)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答案为:(1)右;(2)1.4;(3)小孔处水的深度逐渐变小、压强变小;(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一样;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首先要注意指针调零,其次读数要注意分度值的大小,然后再根据指针所指示的刻度来读数. (3)液体内部存在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小,压强越小. (4)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作的,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仪器. 本题考查了质量的测量与天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以及读数,液体压强的特点,验电器用途、原理及其使用特点,属于比较基础的内容.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