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定时检测一试题[含答案]

高2027届高一上定时检测(一)语 文 试 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留存,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辣椒是以辛辣成为调味料的人们长期习惯于称呼辛辣的刺激感为“辣味”,但是我们常说的辣味其实并非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所以可以将“辣味”视为一个词组,表达的意思是“进食辛辣食物带来的感官刺激”因为辣是一种感官刺激,所以人类身体没有味蕾的部位仍然能感觉到“辣”人的舌头能够感受到的味道只有酸甜苦咸四种,人在摄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内啡肽可与脑内吗啡受体发生特异的结合反应而产生类似吗啡作用的多种内生肽,内生肽有镇痛和产生快感的效果。
良性自虐机制可以用于解释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研究指出:当人们进行一些消极行为时,其身体和大脑会感受到威胁,但随后他们会发现并不存在危险,因此产生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简言之就是通过身体不适来获得精神愉悦,之后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愉快感吃辣是一种社交行为人类吃辣的行为与饮酒的行为有类似之处学界对饮酒行为带来信任的解释是由于人类从血缘社会过渡到地缘社会时,遇见陌生人的几率大大提高,因此相互之间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酒在这个时期作为一种昂贵的产品,劝酒就变成了一种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来换取同伴的信任的行为吃辣的行为和信任关系产生的机制与喝酒类似,但是吃辣并不导致持续的伤害共同吃辣的行为也就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这种共情造成了信任的产生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在这层意义上,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习武之人在比试以前往往向对方展示文身,表达的是“我在忍受痛觉上要比你更胜一筹”俗话说,未学打架先学挨打,能够忍受痛苦显然要在比武的时候获得更大的优势吃辣也是一种忍受痛觉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可以经过锻炼来培养的能力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有改动)材料二:曹雨《中国食辣史》的第三部分将辣椒放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语境下,主要谈论了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的变迁。
他提出,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突出饮食现象,是伴随着中国饮食的商品化过程、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现象辣椒和以辣椒作为主要调味料的菜肴属于江湖菜和庶民菜,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比如,曹雨认为,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其实与当地社会贫困缺盐有关辣椒在中国的第一次记载是在明朝人高濂的《遵生八箋》中,“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辣椒在中国用于食用的最早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编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到道光年间(1821-1850),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番椒”,“居民嗜酸辣,亦喜饮酒”(《清稗类钞》)此外,光绪《四川盐法志》卷十的一条记载也值得参见:“黔省地瘠民贫,夷多汉少,夷民食盐在可有可无之间,家道稍丰者向商贾买盐以资食用,其穷夷则概食山菜所酿辛酸之物,或曰辣子,或曰酸浆,竟不食盐人口的增殖使得农民不得不将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种植高产的主食,加上山区获得食盐成本高昂而不便,此时辣椒作为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遂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1949年以前,这种饮食习惯仅限于社会中下层,即使在传统食辣区域的城市中,辣味菜肴也并不占优势。
在传统的饮食文化阶级格局碎片化之后,辣味得以打破阶级局限而发生流散辣椒和甜味、酸味、咸味的对比中更可看到其独特性首先,甜味作为一种在前工业化时代比较高价的调味品,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普遍的流行,也就是说,甜味并非中国传统平民饮食的味觉特征,即使在工业化时代甜味变得廉价而易于取得,中国人这种流传已久的味觉偏好仍然有强大的韧性维持下去因此在欧洲和北美零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甜味,在中国并不盛行而辣味和咸味或者酸味的搭配是中国人最为习惯的调味在中国前工业化时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种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更促进了辣味零食的流行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原是贫农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中,反而成为了新移民的象征性食物辣椒原本的乡村食物的标签被逐渐地剥离,反而成为了工业化的城市中的标志性的食物,随着食用辣椒的人群的社会地位的不断上升,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成为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随着辣味元素席卷整个餐饮食品圈,连曾经饮食标榜鲜、淡、甜的广东、江浙等地也刮起了一股辣旋风,“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摘编自《认识一下辣椒写作》,有改动)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辣时痛觉受体被激活,产生信号并被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导致心率上升等典型食辣症候B. 文身和食辣有相似的作用,人们文身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对痛苦的耐受力C. 甜味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普遍流行,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味觉偏好等方面的原因D. 《中国食辣史》对于辣椒的研究是从文化、心理、历史、传播等多重视阈展开的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把饮酒和食辣进行类比,强调两者都是通过对自我的伤害来获得同伴信任的一种社交行为B. 材料一后半部分对辣的象征意义的阐释是建立在“辣是一种痛觉”基础之上的C. 材料二用历史的眼光和政治、经济的视角审视辣椒在中国饮食中阶级地位的变迁D. 材料二中引用大量证据,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从而证明贫困缺盐导致了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辣是一种痛觉,所以手等没有味觉细胞的器官也能感受到辣的刺激,因此“辣味”的称谓是错误的B. 人热衷于乘坐过山车,或是跳楼机,或是看恐怖电影,都可以用良性自虐机制加以解释。
C. 吃辣可以通过锻炼来培养,所以一些人在长期吃辣以后,对辣的忍耐能力也会有所增强D. 《遵生八箋》把辣椒称为“番椒”,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辣椒原产地并非中国4. 根据“良性自虐机制”的相关内容,从生理角度具体分析“人为什么热衷于吃辣椒”5. 从前人们因为贫穷少盐而食辣,今天“无辣不欢”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解释其原因答案】1. B 2. D 3. A 4. ①食辣时会产生痛觉;②让身体和大脑错误地感受到威胁,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的危险当中;③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内啡肽合成生成内生肽,让人产生快感 5. ①食辣能给人带来快感;②食辣帮助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人们能通过吃辣炫耀忍受痛苦的能力;③食品工业化、市场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动;④工业化时代普遍出现的平民阶层地位上升、经济改善的现象,推动了辣味的流行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科学、社会、历史视角探讨了辣椒在人类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影响材料一从心理学、感官体验和社会行为角度分析了食辣的感受及其象征意义,揭示了“良性自虐机制”以及社交中的信任、炫耀等效应材料二则聚焦历史和经济视野,分析了辣椒在中国从底层饮食到普遍现象的地位变迁,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辣味食物流行的推动作用。
两文结合提供了辣椒文化的多维度理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人们文身就是为了炫耀自己对痛苦的耐受力”错误选项属于简单归因错误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去文身,原文材料一只是说起“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在这层意义上,文身也有相似的作用”,说明吃辣的行为有“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作用,文身的行为也有此作用,但并没有说是唯一原因,选项“就是”表明是唯一原因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从而证明贫困缺盐导致了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错误,逻辑关系倒置,原文是通过证明贫困缺盐导致辣椒在西南饮食中的流行,从而证明食辣是传统中国社会底层的饮食习惯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A.“因此‘辣味’的称谓是错误的”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虽然辛辣并不是味觉,但由于人们长期习惯于称呼辛辣的刺激感为“辣味”,属于语言的约定俗成,原文指出“所以可以将‘辣味’视为一个词组”,可见,“辣味”的称谓在作者看来只是名实不符,并不是错误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良性自虐机制”的理论,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吃辣椒,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带来一系列生理上的反应,最终导致一种愉悦的感觉。
以下是具体的生理分析:根据“人在摄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通过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通过神经传递将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概括为,辣椒素激活痛觉受体:当人们食用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时,辣椒素会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觉受体根据“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可以概括为,信号传递及身体反应:这些受体激活后,会通过神经传递信号到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这一过程中,人体会经历心跳加快、呼吸加速以及可能的出汗等反应,这些都是身体对辣椒素刺激作出的应激反应,但又不会使人处于实际的危险当中根据“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内啡肽可与脑内吗啡受体发生特异的结合反应而产生类似吗啡作用的多种内生肽,内生肽有镇痛和产生快感的效果”可以概括为,内啡肽释放:紧接着,大脑会释放内啡肽作为应对机制的一部分内啡肽是一种内源性化学物质,能够与大脑内的吗啡受体结合,产生镇痛效果和快感当内啡肽发挥作用时,人们会体验到一种类似于“如释重负”的愉快感,这是一种在经历了短暂的不适后得到的积极反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通过神经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体液,同时,大脑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可知,辣椒素带来的痛觉刺激可以引发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产生愉悦感。
这种良性自虐机制使得人们享受吃辣所带来的快感,进而发展成为一种饮食习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吃辣是一种社交行为人类吃辣的行为与饮酒的行为有类似之处”“共同吃辣的行为也就隐喻着‘我愿意与你一同忍耐痛苦’,这种共情造成了信任的产生”最后一段“吃辣的行为还有一种炫耀忍耐痛苦能力的意义”可知,吃辣具有社交功能,共同吃辣可以增强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它提供了一种共享痛苦的方式,这种共情有助于人们彼此之间建立信任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中国前工业化时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咸味和酸味,如各种炒豆子、豆干、花生、瓜子等物,都是咸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够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致使食用者有种‘停不下来’的感觉,更促进了辣味零食的流行”可知,食品工业化、市场化后,辣味零食的推动,使原本偏好清淡口味的地区也开始接受并喜爱辣味,形成了饮食文化的融合趋势根据材料二第五段“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原是贫农食物的辣椒,被大量的来自农村的移民带入了城市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