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课件
搜柄,搜必应! 快速导航 | 使用教程  [会员中心]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2020届九年级历史 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

文档格式:DOC| 2 页|大小 103KB|积分 10|2022-06-14 发布|文档ID:107482184
第1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1 / 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 版权提示
  • 文本预览
  • 常见问题
  •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2020届九年级历史 复习教案(1) 新人教版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体现在:一、经济上: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1)发展过程: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2)意义: 铁农具和 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即生产效率大大提高)2、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 (1)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2)地点:岷江中游(3)意义: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二、政治上——商鞅变法(战国时期)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变法2、目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3、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作用: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作用:国富兵强了)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4、影响(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启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以个人得失为标准,而应以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所以,商鞅虽然被处死,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所以改革是成功的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第10课 “秦王扫六合一、秦的统一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 2、都城:咸阳 3、建立者:秦始皇嬴政4、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意义:促进了各地的区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成为规范字,后来推广隶书 )【意义: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4、思想上: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影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5、军事上(民族关系):(派蒙恬)北御匈奴,修筑长城;统一东南、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南疆,兴修灵渠秦修筑长城目的: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匈奴概况: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意义: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兴修灵渠 目的:开发岭南地区的经济,加强控制作用(意义):沟通了长江水系和 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卖家[上传人]:陈十三
    资质: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