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工艺概述

凹版印刷工艺第一章. 印刷原理第一节. 印刷1. 概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原稿的图案和文字进行复制.2. 种类:A、一般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胶印);孔版印刷B、特种印刷:采用不同于一般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方法和材料生产供特殊用途的印刷方式.静电印刷;喷墨印刷;热转印;立体印刷;立体印刷;全息照相印刷;金属印刷;软管印刷;曲面印刷;电路板印刷;磁性印刷第二节.印刷五大要素1. 原稿:印刷对象,即被复制物A、文字原稿B、绘画原稿:线条原稿;连续调原稿C、照相原稿:透射原稿;反射原稿D、光盘2. 印版:传递被分解色彩的图案和文字的材料3. 油墨:获得印刷图文的主要材料4. 承印物:承受印版油墨、形成印刷图文的材料5. 印刷机械:用以完成对原稿图文进行复制的机械.第三节.凹版印刷1. 概念:需印刷的图文部分低于非印刷的空白部分2. 特点:⑴. 墨层厚度变化范围大(版深1—50μ),因而色彩密度变化范围大,层次丰富.⑵. 层次细腻,适合表现连续调凹版油墨流动性强,网点之间涂有一层薄薄的墨晕)⑶. 版辊周长允许变化,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印品.⑷. 适用范围广选用不同的油墨,可在相应的承印物上印刷。
如塑料、纸张、纺织品、铝箔等.⑸. 耐印率高因网版镀铬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⑹. 制版工艺复杂.不稳定因素多,费用高,制版周期长⑺. 腐蚀及镀铬废液污染环境⑻. 印刷过程溶剂挥发污染环境.3. 凹版印刷工艺流程干燥 多色套印 冷却 印刷品压辊ﻩ 承印物 转移 2 版辊刮刀 转移1ﻩ油墨第四节:凹版印刷原理1. 色彩合成原理1)、通过对原稿色彩的分解、传递和合成完成复制.A、对原稿色彩的分解—--------—---——色彩分解B、制版—-—-————--—--—---—-——-—---—--—色彩传递C、印刷过程-—----——-——--—---————----色彩的合成2)、色彩的基本原理A、产生色觉的二个基本条件:a、可见光B、可感受可见光的眼睛.B、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被动性和粒子性(波粒二象性),其波长范围为380-760nm但是人眼对380-400nm及700-760nm波长范围的敏感性很小,所以忽略不计,人眼对不同的光感受不同的颜色。
紫 外 光< 400 nm紫 色400 – 450 nm蓝 色450 – 480 nm青 色480 – 510 nm绿 色510 — 565 nm黄 色565 — 580 nm橙 色580 – 620 nm红 色620 — 700 nm红 外 光〉 700 nmC、人眼中有三组感光感受器感 红 感受器若受损——--—色盲较多感 绿 感受器较少感 蓝 感受器非常少自然界中的景物色彩密度往往是连续的,称为连续调而印刷品的色彩密度不是连续的,被网点隔开,称为半色调为什么我们看起来的的感觉仍是连续的呢? A 视角α B由于视角的影响,当α〈1°/60时,人眼已经不能分辨出是两个点,而看成为一个点.2. 压力原理:印刷的基础,是在一定压力下油墨分子与承印物表面分子达到一定距离才可能产 生分子间力一般距离在2-4A°3. 毛细现象: 凹引过程中的油墨转移,主要是借助毛细现象完成的 压辊图A、 ﻩ压印区 网眼(毛细孔) 版辊 印版与承印物接触的瞬间,在交界处产生毛细孔,由于毛细现象的作用,网眼内的油墨会自动上到承印物的表面,同时由于版辊的旋转运动,离心力也使版辊表面的油墨加速转移(图A),而在印版与承印物接触以前,毛细现象使油墨能够克服离心力,附着在网眼内[图B]。
图B、毛细孔液面升高现象印版图C、毛细现象4、表面润湿原理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作用,是油墨附着的前提.润湿过程就是相界面上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衡量润湿程度的参数是接触角.表面张力:增加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A、净吸力:分子在体相内部与界面上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例:Bc AbdBAB MAMB’EDCC’d’F物体内部某分子(M)在各个方向所受力是均等的液体表面某分子M所受的各个方向的吸引力,其中A、B的力可以互相抵消,E向力、并有C、D向下的合力F,C、D水平分力也互相抵消,所以分子M受到一个垂直于液体表面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吸力”,通常称为净吸力,由于有净吸力的存在,致使液体表面的分子有被拉入液体内部的倾向,所以任何液体表面都有自发缩小的倾向,这也是液体表面表现出表面张力的原因 B、表面张力以球形液滴铺展到表面为例液滴,体积V不变,表面积S小液滴,体积V不变,表面积S大表面积变大、意味着液体内部的某些分子被“拉到“表面并铺于表面上当内部分子被拉到表面时,需要克服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消耗功因此,表面张力可定义为增加单位面积所消耗的功.表面张力的单位是N/M是作用在单位长度上的力.即:分子间力可以引起净吸力。
而净吸力引起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永远和液体表面相切,而和净吸力相互重直C、表面润湿 液体在固体表面形成液滴,观察形态. 承印物可以被表面张力小、接触角小的油墨所润湿,或者说二者较接近时才能润湿理论上讲:若某种物体表面自由能低于33dyn/cm,就几乎无法附着在目前所知的任何一种胶粘剂5、油墨的转移过程印刷过程中油墨是在强制受压的情况下进入承印物与印版之间隙的.随后油墨膜在承印物与版辊之间因接触和受压及润湿和铺展形成相互之间的附着力在辊与辊的出口处(减压部位)先是在薄膜的内部形成微细丝,最后墨丝破裂墨膜被分离成二部分,分别附着在承 印物上及印版上使油墨膜分裂并转移到相应物面上的力是油墨对承印物的附着力假使附着力很弱(如未经电晕处理、压辊缺陷等),油墨不会分裂、也就不能正常转移到承印物上附着力在墨膜分离过程中作用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只有万分之几秒,而且是周期性的冲击力墨膜的分裂、转移是墨膜对附着力的一种动态响应由于作用时极短、这时油墨表现出固体的刚性特点即弹性,也就是拉得太长(墨丝)会断裂,断裂后会回弹的特性而油墨能够拉成丝、是由于油墨是流体、具有粘滞性、能流动、所以可伸展得很长。
在油墨成丝的过程中,是其粘滞性起主要作用、弹性起辅助作用,而在油墨的断裂过程中是油墨的弹性起主要作用,油墨的粘滞性起辅助作用.墨膜在上述过程中所表现来的阻止墨膜的破裂的能力、叫油墨的粘着性,即分子间的连结力,是其在附着力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如果粘着性大于附着力,则油墨不会转移到承印物上在墨膜的破裂过程中,有二个因素起主要作用:一个是墨膜内空洞形成的机会及扩展情况、主要与油墨分裂过程中的压力分布及油墨的树脂此时的物理性能有关;另一个是墨膜形成丝状纤维的能力,叫油墨的拉丝性油墨转移瞬间的粘弹性是决定油墨分离和转移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而印刷过程中,速度、印刷距离、刮墨效果、溶剂配方、压力分布(压辊的软硬影响)都会影响印刷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印版不同深度和大小的网眼内、油墨因其表面积与体积比不同网眼内油墨的溶剂挥发不同、因而表现出来的粘弹性也不同,所以导致印刷效果的不同,即同一条件下,不同网成的印刷效果不同,有的会发花、有的会干版,用放大镜观察,网点的形态也不尽相同. 压辊 墨膜的破裂 版辊第二章 油墨和溶剂第一节 油墨1、概念: 油墨是印品获得图文的材料。
从本质上讲,油墨是一种有色、细腻、稳定的胶体,具有触变性2、成份:油墨的组成 有机颜料 颜料 色淀颜料主剂 无机颜料 连结料:有机树脂、溶剂ﻩ 粘度调整剂流动性调整剂 粘着性调整剂 防脏剂等 助剂 干澡调整剂 干燥剂 色调调整剂 冲淡剂 提色剂(1)、油墨是一种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它的主要成分(主剂)是作为分散相的颜料和作为连续相的连结料所组成颜料赋于油墨以颜色,连结料为油墨提供必要的转移性能.为了提高油墨的印刷适应性,还需添加一部分添加剂作为肋剂,以改善油墨的性能.(2)、油墨结构的理想化模型:微细而竖硬的固态颜料粒子,外面包裹着一层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牢固而较软的外壳.稳定地悬浮在粘稠态的连结料中,形成一个稳定的胶体分散系.由于液态的连结料充塞在固态的颜料粒子之间,在印刷过程中液体介质的内磨擦便代替了固体粒子间的碰撞,所以油墨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3)、颜料 颜料是一种粉末状的颗粒物质,一般不溶解于树脂和溶剂之中,但是可以均匀地分散在介质中、涂于物体的表面、形成色层颜料是油墨中的展色剂。
它的分散度(指颜料颗粒的大小)、着色力、遮盖力等、对油墨都有直接的影响.油墨中的颜料颗粒、必须完全浸没在墨膜内的连结料中,颗粒的大小不能超过墨膜的厚度,否则会影响印品的光泽颜料颗粒越小,油墨的色调饱和度也就越大添加溶剂时应一边搅拌一边慢慢倒入溶剂多量溶剂急速稀释,往往使均匀分布的颜料粒子形成裸露状态,失去应有的光泽度和透明性此外,油墨的耐光、耐水、耐酸、耐碱、耐醇、耐温等性能也是很重要的4)、连结料连结料是油墨的主要成分、它的性能直接影响油墨的质量和印刷效果不同性能的连结料可配制不同性能的油墨,即连结料决定了油墨的性质,决定了油墨的种类第二节 凹印油墨的种类根据油墨中连结料的不同而分类聚酰胺油墨硝基纤维油墨氯化聚丙烯油墨聚氨酯油墨不同类型树脂油墨,其所用溶剂也不同.适用的承印物也不同第三节 油墨的属性1、色相 色相是颜色的主体,即颜色的本相实际色相是物体对光谱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的综合结果以光谱主波长为依据,物体由于光源强弱的不同,色相就有明暗变化的区别.但基本色相不变2、亮度(又称明度)亮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性质而言,如深绿、浅绿、深灰、浅灰,与色相有关,是取决于光谱辐射能量的相对反射率,使人们兴奋的程度,也就是明亮程度。
亮度即从白色到灰色直至纯黑一般把亮度分为十一个级别,O为墨,10为白,1-3为暗调,4-6为中调, 7-9为明调3、 饱和度(又称彩度)饱和度是指颜色相的纯正程度颜色的鲜艳度,也就是色彩中所含有的灰色成分多少的对比值当某种颜色的色相接近光谱颜色,此彩色的饱和度就大即彩度高,在色觉上感到此色鲜艳,不含中性灰色饱和度与色相、亮度是不同性质例如某一色相的颜色加入一定数量的白色,则它的亮度就增加,饱和度则降低,而色相不变第四节 油墨的调配1、 三原色的变化规律 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按三原色原理混合而得到品红、黄、蓝不能由其它颜色分解得到,称为油墨的三原色.由二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称为间色由三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称为复色三原色油墨的色彩调配:(1)、三原色油墨等量混合调配后,成为近似黑色,而不是纯黑色.(2)、三原色油墨等量混合调配后,再加不同比例的白墨,成为各种不同色调的浅灰色墨3)二种原色墨以不同比例混合调配后,便成为各种不同色相的间色(其色相趋向于比例大的原色色相)4)、二种原色等量混合调配后,便成为标准间色,(橙、绿、紫)(5)、三原色不同比例混合调配,便成为各种不同色相的间色或复色。
2、 油墨的调配(1)、油墨调配必须用同种类型的油墨进行,以免相互不相溶.(2)、必须选择适合承印物的油墨(3)、原色墨的调配:根椐原稿要求及打样效果、初步确定三原色是否需要冲淡及大致冲淡程度.注意此举须在确定粘度的前提下进行然后在打样后逐步调整最重要的是对冲淡比要心中有数.(4)、专色墨的调配:A、对印品进行分析,根据三原色油墨的色彩变化规律,初步确定需要调配的主色墨和辅助色墨的成分及配比须先加主色墨,再少量添加辅助色墨用展墨棒或刮刀片在BOPP薄膜或纸板上刮样比较,不断调整,色相接近时方可上机打样注意整个调配过程中须保持粘度一致,(可在20-22秒间)、调墨的关键在于色相的识别及添加比例的确定,色相识别正确才能调整出合格的色相这是调墨的关键B、对用量较大的专色,应尽可能一次性大桶配制、小桶循环以确保整批产品色差最小C、新配制油墨添加前必须同槽中油墨刮样比较,色相接近时方可加入油墨槽中D、配墨时须考虑机速,调墨油等因素的影响E、调配专色配尽可能使用较少色相的油墨,以免色彩灰暗F、尽可能使用标准间色调配,以免色彩灰暗G、旧的专色墨最好以较少量逐步添加于新墨中使用,以免色彩灰暗.(5)、剩旧油墨的管理剩旧油墨多为专色墨较难处理,是印刷厂中较大的负担,最好有专人负责管理.A、生产完毕后应将专色墨用该产品废膜包好(以便识别色相)、并用胶带封严,并写明油墨型号及配比和生产日期(便于再调配).B、剩旧油墨应按树脂类型、色相区别分类分区存放,以便于再次选择使用。
C、较暗的剩旧墨可添加相应色墨调成黑色,逐步添加于黑墨中使用.但注意添加量不可过多,因该黑色不是纯黑,而且影响黑墨光泽D、旧墨的再使用须经过滤后再使用,因油墨结皮易造成刀丝第五节 溶剂1.概念:溶剂是能够溶解其它物质的液体在油墨中,溶剂就是能够溶解树脂或油脂的液体真溶剂:能溶解油墨树脂的溶剂叫真溶剂助溶剂;不能溶解油墨树脂的溶剂叫助溶剂,它只起稀释油墨、调节粘度、调整挥发性的作用真溶剂和助溶剂是相对树脂而言的例如二甲苯和乙醇都能溶解聚酰胺树脂,而不能溶解硝基纤维树脂所以对聚酰胺树脂来说是真溶剂,对硝基纤维来说是假溶剂2.溶剂的作用(1) 给予油墨适宜的流动性和粘度,提高转移性能2) 润湿被印刷物的表面,提高承印物的吸胶性能.(3) 调整印刷过程的干燥速度3.溶剂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1)、芳香族 如甲苯、二甲苯等,溶解力强,但有一定毒性(2)、酯类 溶解力强,可溶解硝基纤维和人造树脂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3)、酮类 主要用来溶解硝基纤维素(4)、醇类 可同水混溶(5)、醚类 乙二醇甲醚、溶纤剂、丁基溶纤剂4.溶剂的特性(1) 溶解力:溶解力是溶剂能够把溶质分散和溶解的能力.一般以溶解度来衡量。
溶剂有相似的溶解度参数,也有相似的内聚力,大多数情况下,溶剂的溶解度参数值相差不大于1时,就可以互溶同样理由,高聚物也要求溶解于溶解度参数值相同或相似的溶剂中表1为部分溶剂的溶解度参数表2为部分高聚物的溶解度参数.表1 部分溶剂的溶解度参数 溶 剂溶解度参数溶 剂溶解度参数甲 苯8.93正 丁 醇11.10对二甲苯 8.10异 丙 醇11.15甲 乙 酮 9.30正 丁 烷1140丙 酮10.00醋酸丁酯 8.50苯9.15乙 酸1270ﻫ表2部分高聚物的溶解度参数高 聚 物溶解度参数高 聚 物溶解度参数聚乙烯8.10聚丙丁烯 9.60聚苯乙烯9.12氯丁橡胶 9.38聚甲基丙烯酸甲酯9.25醋酸纤维素11.35聚醋酸乙烯酯9.40尼 龙1360聚丙丁烯770聚丙烯15.40(2).挥发性溶剂的挥发速度与溶剂的沸点有关,一般沸点在60-150℃的溶剂可用于凹版印刷A. 低沸点溶剂沸点在100℃以下的溶剂为低沸点溶剂低沸点溶剂挥发速度快,油墨易干燥,溶解性强,但不能大量使用,否则墨色容易泛白、无光泽,油墨流平性变差,在墨膜厚处会出现不平服现象。
丙酮、丁酮、醋酸乙酯属于低沸点溶剂.B. 中沸点溶剂沸点在100-150℃之间的溶剂为中沸点溶剂,使用中沸点溶剂配制的油墨亮度高、光泽好,能降低油墨的粘度,使油墨的流平性好,但会使油墨的干燥性相应减慢C. 高沸点溶剂沸点在150℃以上的溶剂为高沸点溶剂,高沸点溶剂溶解性强,能降低油墨的粘度,适量使用便能形成光滑的墨膜缺点是干燥性极慢价格较贵如己酮、苯甲醇、二丁酯D. 沸点在250℃以上的则为增塑剂溶剂的使用须根据油墨种类而定,一般使用混合溶剂,使溶剂在印刷过程的挥发形成良好的梯度,即利于油墨的良好转移、又利于印后溶剂的挥发不同溶剂的挥发速度及物理性能见以下各表:表3. 常用溶剂的挥发速度(30℃) 溶 剂挥发速度(S)溶 剂挥发速度(S)丁 酮 12正 丙 醇 47环己酮163异 丙 醇 55甲 苯 31乙 醇 47二甲苯 70醋酸乙酯 18醋酸丁酯143表4 某些溶剂的物理性能分类名 称相对密度沸 点(℃)比蒸发速度蒸 汽 压(20℃ mmhg)闪 点醇类甲醇0.79264.537092—9811乙醇0.79178。
12034412异丙醇0.78682.520531.5—3312正丁醇0.811117.14.3-5.537.8异丁醇107—10883环己醇160—1619二丙酮醇16615酯类醋酸甲酯0.9255721040169.8-10醋酸乙酯0.90277.152565-4醋酸丁酯0.87612651008.7—1522醋酸异丙酯89435醋酸仲丁酯111.5180醋酸异丁酯118.3152醋酸仲戊酯130-13887醋酸戊酯130-150丙酸乙酯991300乳酸甲酯144.829乳酸乙酯15522乳酸丁酯1886酮类丙酮0.79156.1720178—186.2-18甲乙酮(丁酮)0.80679.646.571.3-1甲基异丁酮0805115815.222.7环己酮0.9461557253.946异丙叉丙酮128787芳香烃苯089779.6500—11.1甲苯0.866110.619518.44.4二甲苯0.870139-144686.4-16423脂肪烃正己烷0.67865-69155-25环己烷0.77880.875-20醇类衍生物甲基溶纤素0966124.5556.236乙基溶纤素0.931135.13.840丁基溶纤素0.902171.2100。
660醋酸溶纤剂156224醋酸甲酯溶纤剂14340丙二醇乙醚13249二甘醇乙醚201.9200号溶纤汽油表5 溶剂的挥发速度品 名挥发速度S品 名挥发速度S品 名挥发速度S醋酸乙酯2.7正 丙 醇7.8正 己 烷1.9醋酸丁酯78异 丙 醇7.7环 己 烷2.6醋酸戊酯116正 丁 醇19.6正 庚 烷2.7乳酸乙酯40戊 醇38.1十氢化萘481丙 酮1.9苯2.8四氢化碳26环 己 酮222甲 苯4.5氯 苯8.2甲 醇52混合二甲苯9.5苯 胺200乙 醇7四 氢 萘100吡 啶8.2表6 常用油墨类型与溶剂配合表树脂类型主溶剂混合溶剂配比适用薄膜聚酰胺成份快干中干慢干PP、PE苯 类甲 苯6070二甲苯60醇 类异丙醇3020丁 醇30酯 类乙 酯1010丁 酯10纸类表印硝基纤维酯 类乙 酯30醋酸正丙酯4050醇 类异丙醇30正丙醇50聚酰胺苯 类甲 苯6070处理PP二甲苯60醇 类异丙醇3020丁 醇30酯 类乙 酯1010丁 酯10氯化聚丙烯甲 苯甲 苯70100处理OPP丁 酮丁 酮2010乙 酯4020聚氨酯丁 酮甲 苯403528PET、NYK涂层、OPP丁 酮404535乙基溶纤剂26醋酸溶纤剂824异丙醇20107油墨树脂与特性树脂种类用 途特 性 描 述改性马来树脂醇溶性柔版/凹版,蒸汽固化,水性柔版/凹版溶于DEG/PG/乙醇,水可稀释柔版/凹版、水性柔版/凹版、丝网油墨溶剂释放性好,润湿好,高光泽,适于价格经济的水性油墨醇溶性柔版/凹版,湿固化代替虫胶,与硝化棉兼容,溶剂释放性好醇溶性柔版/凹版,水性柔版/凹版、清漆溶于乙醇/乙酸乙酯,高光泽、低气味,水可稀释染料固定剂无渗色,溶于乙醇/DEG/PG,部分可溶于EG醇溶性柔版/凹版、木器面漆与硝化棉兼容,内增塑醇溶性柔版/凹版,改性硝化纤维/醋酸纤维/聚酰胺改性溶剂墨中的硝化纤维/醋酸纤维/聚酰胺,高软化点醇溶性柔版/凹版,木器喷漆高光泽,韧性好,用于硝化纤维/醋酸纤维基油墨聚酯树脂醇溶性柔版/凹版,木器喷漆,罩光油,木器面漆羟基官能团,与三聚氰胺快速固化,耐热/耐摩擦/耐化学性佳改性硝化棉,高固体份,高光泽,附着力好,柔软,替代聚酰胺,醇溶,溶剂释放性好聚酮树脂柔版/凹版,热封墨,复合墨,底漆、清漆、胶粘剂高极性,高光泽、润湿及附着力好,耐水耐碱,溶解性/兼容性好,耐热,抗粘连酚醛树脂耐侯性面漆、底漆、涂料、清漆耐侯、耐水、耐碱、耐摩擦,提高硬度聚乙烯基材用柔版油墨耐蜡、耐水、耐甘油、增强抗冻性柔版/凹版油墨,带有蜡涂层的纤维素膜耐水、耐油脂,无针孔,坚韧,增强抗冻性丙烯酸树脂柔版/凹版油墨、油漆及涂料羟基官能团,与氨基树脂反应(异氰酸酯等)柔韧坚硬,耐性好聚酰胺树脂(醇溶)柔版/凹版油墨、涂料、罩光油高软化点,抗冻性好,释放性好,耐油脂抗冻性好,高光泽,附着力好、成膜性好,与硝化棉兼容回冻性好,释放性好,耐湿叠加,高光泽耐湿叠加,高光泽、低气味、抗氧化,附着力好高软化点,释放性好,润湿性好,高光泽,耐湿叠加,耐热、耐摩擦成膜坚韧,可降低硝化棉用量,抗冻性好,抗粘连在乙醇中有极高的溶解性,高光泽,附着力好,抗冻、抗水性极佳聚酰胺树脂(混合溶剂)溶剂型柔版/凹版油墨、涂料、罩光油耐油/水/碱,附着力好,柔韧,成膜性好第三章 承 印 物第一节 承印物的印刷适性承印物是承受印版油墨、形成印刷图文的材料。
印刷生产要求承印物具有一定的印刷适性.1、 膜厚精度膜厚精度不良、是薄膜松飘、波纹、挠曲的原因印刷工序产生走膜不平整,同时又易造成多色套印不良2、 泡眼等易在泡眼处产生油墨不易附着的问题3、 油墨附着性未经处理的聚烯烃、油墨的附着不良、须经活化处理.4静电由于塑料表面具有较高的电阻(1010 — 1018Ω),由于摩擦或感应产生的静电不能传递,积聚在薄膜表面,易造成印品边缘生胡须及引起火灾5、 滑性与粘性为使印刷、复合走机良好及制袋易开口,承印物应具有一定的滑性,聚乙烯树脂粘性大、不易生产加工、需加入一定量的抗粘连剂,以保证滑性、但加多了会影响透明性.6、 抗张强度与拉伸率印刷时须有不同程度的张力,易产生薄膜拉伸、影响印刷第二节 常用承印物的性能1、 BOPP学名 双向拉伸聚丙烯(1)、由于分子定向、结晶度提高,其抗张强度、冲击强度、刚性韧性、阻湿性、透明性、耐寒性都较好2)、无毒、无味、无臭、可直接用于同食品和药品接触3)、无热封性4)、撕裂强度低、须注意卷膜缺口会造成断膜5)、须经电晕处理方能进行印刷或复合2.CPP 学名 流涎聚丙烯1)、光泽性、透明性优良、比重0.97/m3 是最轻的塑料。
2)、有适中的强度和优良的阻湿性能.3)、具有良好的热封性、耐热性好4)、耐油性优良.(好过LDPE)5)、无毒、无臭、无味、卫生性好6)、耐化学药品性好 7)、耐寒性差,均聚丙烯10℃以下就有低温脆性、不能使用在0℃以下的场所、共聚丙烯可以8)、透气性大、易产生静电、易吸附灰尘.3、PE 学名聚乙烯1)、易热封软化温度80—90℃、熔点110-120℃2)、伸长率大,冲击强度大、柔软性、韧性好3)、耐水性、阻湿性好,耐化学性、药品性优良4)、耐低温性优良,低温条件下柔软性较好5)、无毒、无臭、无味、适明性好6)、透气性大.7)、耐油性差、包装油性食品易渗油.8)、易产生静电 PET 学名 聚酯(—C=O 对苯二甲酸同乙二醇的缩聚物)1)、机械强度高、可在较薄的情况下使用(12μ)2)、透明性好,透过率在90%经上、光泽性好能吸收紫外线.3)、耐热性、耐寒性好、热收缩率较小、尺寸稳定性好4)、保香性好.阻气性优于PE、阻湿性同PE差不多.5)、卫生性好不含增塑剂等物质5.BOPA.(NY).学名尼龙、聚酰胺1)、强韧性很大、具有良好的抗张强度、伸长率、撕裂强度及耐磨性2)、耐穿刺性好。
3)、低温特性优良、可在—60℃--200℃使用4)、耐油性、耐酸碱性、耐药品性、耐有机溶剂性好,具有一定的阻气性5)、不易产生静电、印刷性好6)、易吸水,尺寸稳定性较差6.PVC 学名聚偏氯乙烯1)、透明性好、易成型2)、透氧率、透水蒸汽性比LDPE小、有机溶剂透过率小3)、着色性好、印刷适性,热封性好4)、耐化学药品性好5)、易于拉伸、须使用较小张力7.AL 铝箔1) 、阳光性、阻湿性、阻气性好.2) 、传热快、易受热、易冷却3) 、不耐酸碱4) 、易卷曲形成裂纹或起皱.5) 、抗张强度低、使用张力应低于3kg/mPT 学名玻璃纸1)、透明性好、光泽性好、印刷适性好2)、抗张强度大、伸长率小、切割性好、机械适性优良.3)、不带静电或很少带静电、不易粘上灰尘4)、撕裂强度小、易开口.5)、耐油性好6)、耐热性好7)、阻气性好8)、阻水性差、易变形9)、卫生性好,无毒、无臭、无味第三节 塑料薄膜的润湿和粘着性前面讲过、承印薄膜可被表面张力小、接触角小的油墨所润湿,只有充分润湿、才有可能谈到进一步的铺展和粘着.表7 部 分 薄 膜 和 溶 剂 的 表 面 张 力薄 膜表面张力dgn/cm溶 剂表面张力dgn/cm聚丙烯29-32苯、甲苯、二甲苯29聚乙烯31乙醇22.7聚酯40—43异丙醇22尼龙46正丙醇23。
8聚氯乙烯39醋酸乙酯239聚偏二氯乙烯40环己烷、正丁醇25纤维素塑料42-45环己酮18.4聚苯乙烯33丙酮23.7第四节 薄膜对溶剂的吸附薄膜对溶剂的吸附是有选择性的.大致为CPP 甲苯 OPP 甲苯 NY 异丙醇 、甲苯KOPP 甲苯 PT 异丙醇 甲苯PET 无显著选择 KM 丁酮、甲苯 (K-涂PVDC膜)若使用等量的甲苯、丁酮、醋酸乙酯、异丙醇混合溶剂、则各种薄膜的附溶剂的能力依次为:KM 〉 KOPP> OPP > CPP > PT> PET〉 NY表8 溶剂对薄膜的溶解性乙醇正丁醇异丙醇乙二醇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酮环己烷甲苯聚乙烯XXXXXXXXX聚丙烯XXXXXXXX△聚氯乙烯XXXX△_○X△○X_△聚醋酸乙烯酯OOOX△○○○○聚偏二氯乙烯XXXXXXX△X聚酯XXXXXXXXX聚苯乙烯XXXX△_○○△△○尼龙△X△XX△XXX醋酸纤维素XXX△△X○△X硝化纤维素XXX△○○○○△普通玻璃纸XXXXXXXXXO:溶解;△:溶胀或部分溶剂;X:不溶.第四章 凹版印刷机结构第一节: 传动系统1. 主传动: 决定一台机器工作性质的部件称为主体部件,其传动系统为主体传动。
对凹印机而言,版辊的传动为主体传动2. 辅助传动: 起辅助作用的其它部件称为辅助部件,其传动系统为辅助传动3. 传动系统的作用: 就是将电动机的动力通过各种传动装置,传递、分配给主体部件和各种辅助部件,保证它们在运转中的配合关系,并将电动机的旋传运动转变为各种形式和速度的运动传动系统是由一个个传动装置组成的.传动装置基本上分为二大类:啮合传动和皮带传动.第二节 放卷机构 薄膜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以一定的运动速度与张力进入印刷部分,是正常印刷的基本条件之一1. 放卷机构的作用:控制卷材的开卷速度与张力、以满足印刷的需要印速过程中,速度变化较大,而薄膜所受的张力却要求较小变化,越稳定越好,以保证印刷精度2. 放卷机构的构成:一般由放卷电机、卷轴、机架、翻转台、卷径信号系统和切料装置组成.3.放卷张力变化规律: T T=MZ/R+C ﻩﻩ ﻩO R T:放卷张力 MZ:制动力矩 C:常数 R:放卷半径 即:放卷张力随着卷膜半径的减小按双曲线的规律增大.为使放卷张力恒定,必须使制动力矩与卷膜半径同步减小。
第三节 放料机构1. 作用: 为防止开卷部分的张力变化影响印刷精度,在放卷机构与印刷机构之间设置了放料机构,以保证薄膜进入印刷部分时的张力保持稳定2. 构成:一般由放料电机、放料牵引辊、放料压辊和放料张力浮动辊构成 一般而言,其牵连引速度由设定的版辊直径信号和张力检测信号共同控制第四节 印刷机构1. 作用:完成油墨的转移过程、保证纵横向的套印精度2. 构成:一般由主机传动的离合器、装版轴、印刷压辊及气缸和版辊构成,并配有纵向和横向调节装置调节有二种方式:第一种为差动器式(轮系),其原理是可以改变版辊的转速,从而改变版辊表面和薄膜的相对位置第二种是补偿器,用以改变相邻二印刷单元的薄膜长度,从而改变印刷版辊与薄膜的相对位置. 横向套印调节一般用气缸或齿轮调节版辊的横向位置3. 印刷压力a. 印刷压辊的作用,是保证版辊与承印物之间有一定的压强、并保证分布均匀.印刷压力的大小与压辊的大小无关,但由于压辊是柔软的,在压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所以在相同的压力下,直径小的压辊接触面积小,所受压力较大,如下图所示: 压辊的软硬也直接影响了印刷效果,一般来a a 讲,使用较软的压辊,可以展现较好的深网效果。
使用较硬的压辊、可以展现较好的浅网效b b 果ﻩ印刷压辊一般用10mm厚橡胶或聚氨酯等包覆、硬度在邵氏65-80度之间 大压辊 小压辊b.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量:印刷压力在某一范围内增加时,油墨转移率随之增大,但超过此范围则不再增大4. 印刷速度与油墨转移量印刷速度增加、承印物与印版接触时间减短,油墨转移量也减少.第五节 供墨系统1. 供墨系统的作用: 向版辊表面不断地提供一定粘度的油墨,以满足连续印刷的需要分类: ﻩ1.)浸入式ﻩ2.)传墨式 ﻩ3) 喷淋式3浸入式供墨系统的组成(1)刮墨刀 刮墨刀用来在版辊表面涂布油墨以后除去空白部分的油墨.A.刮刀的装法:见表㈠ 衬铁刀架 刮刀 25-30 8-10 mm 25—30 7方刃刀 或 三角刃刀B.装刀注意事项:①、刮刀架、刮刀、刀刃须平行安装。
②、刮刀、刀间之间不要有波浪起伏. ③、新刮刀要用800目砂纸轻轻研. ④、充分注意刮刀架的清洁..C.硬刀与软刀:刮刀露出衬铁较多,称为软装刮刀软装刮刀刮出的墨色较润泽,对于版辊较浅时,以软刀较合适刮刀露出衬铁较少,称为硬装刮刀,版辊较深时或刮墨不易刮净时以硬刀较合适A. 刮刀角度:过刮墨刀与版辊的接触点作版辊的切线,刮墨刀与该切线所夹之角称为刮刀角度刮刀角度越大,刮墨效果越好,但刀刃易磨损,会造成印迹的色调略有不一致.通常刮刀角度在45-60℃之间较合适 α(刮刀角度)ﻩ法线 切线E. 印刷距离:刮刀与压辊同版辊压印线之间的距离称为印刷距离印刷距离越大,油墨转移量越小,墨色光泽越差;印刷距离越小,油墨转移量越大,墨色光泽越好印刷距离对浅网的影响效大.对深网影响稍小2).刮刀横向移动机构:往复移动的刮刀比固定刮刀更好地清除剩余油墨,且刮刀的磨损均匀,寿命较长,刮刀的移动量可在一定范围内作无级调整,一般为10—30mm增加刮墨刀行程或频率会导致版辊和刮刀的加快磨损,而移动过慢会导致印刷质量降低一般刮刀每分钟的往复行程数与版辊每分钟转数之比为不尽小数使刮刀版辊上的相对轨迹不重合,即经过一定周期后不会重复通过版辊的同一个地方,以减小二者的磨损.(3).墨槽 :起贮存油墨和涂布油墨的作用.(4).墨泵:使油墨得以循环.(5).转墨棒:起消除气泡和均匀上墨的作用.第六节 干燥装置1。
干燥的作用:使油墨在印刷之后的很短时间内,迅速干燥,结膜于塑料表面、形成印刷图象即使油墨中溶剂迅速挥发凹版印刷采用挥发性干燥油墨,虽然所使用溶剂挥发性很好,但由于油墨使用粘度很低,而且薄膜表面光滑、无渗透性、所以仍然需要干燥装置凹版工艺要求在印刷前,油墨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以便迅速涂布于整个版面印刷之后则要求油墨能够迅速干燥结膜,这种要求仅靠油墨、溶剂本身的特殊性能还不能得到满足2.影响干燥的因素:干燥可以认为是利用热从固体混合物除去可挥发物质,对油墨而言加速溶剂在油墨的转移至承印物后,溶剂的顾在则影响印刷质量影响因素:(1)风速及风量 风速的大小对油墨的干燥有一定影响,风速提高、溶剂挥发也加速,但风速达到某一数值后,其变化基本不影响干燥所需的时间这时应调节风量,风量提高,溶剂挥发也加快.原理:扩散原理快速流动的空气经过油墨表面时已经挥发的溶剂会被带走,造成局部空气中溶剂浓度下降,促使未挥发的溶剂加快挥发2)温度 温度的升高实质上是加剧了油墨中溶剂分子的运动,使其活动能量增加,更容易离开油墨表面温度升高对油墨的干燥是有利的,但是温度过高,尤其是起始干燥温度过高,易在油墨表层影成坚固的墨膜,反造成墨膜下的溶剂挥发不出,使溶剂残留增加,另外过高的温度易使薄膜变形、套印困难。
烘箱干燥温度一般设定在45-80℃且应逐步递增,上墨面积较大时,适当升高温度3)湿度 :湿度过高,会影油墨中溶剂的挥发,过低则溶易造成静电影响,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每提高10%,油墨的干燥速度将减缓1—2倍.一般要求湿度在50-60%之间.对凹印的影响、主要在空气、油墨、刮刀和冷却辊四部分湿度过小,塑料薄膜静电大,会产生漏印,印不上及“胡须”等现象又因为生产环境中有机溶剂浓度很高,很容易引起火灾.湿度过大,容易在刮刀、版辊上凝结水珠(溶剂挥发是吸热过程,会使表面温度降低,易于吸水),混入油墨,导致油墨的溶解性降低,粘度增大,树脂析出,产生凝胶化现象,使印品光泽度降低,转移不良.这种情况下,应尽量使用慢干混合溶剂调整干燥速度,减少油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 溶剂的影响通常以沸点的高低来衡量,沸点越低,挥发越快,沸点越高,挥发越慢合理选择溶剂是印刷转移良好的关健.溶剂挥发过快,墨层无光泽且易塞版,转移不良溶剂挥发过慢,墨层光泽好,墨膜平整,但不易干燥,易造成残留溶剂问题.(5) 版面深浅及上墨量大小墨层厚度决定于版面深浅,墨层厚则挥发慢,上墨面积大,挥发较慢3.冷却辊 :冷却辊的作用是降低薄膜和油墨的温度,使材料变形保持在最低水平。
第七节 张力控制系统1. 张力变化的原因① 卷材偏心,局部变形.② 薄膜厚度偏差③ 薄膜所经过的各导辊与薄膜的摩擦力不一致,滚动、滑动现象同时存在.④ 薄膜经干燥及冷却后,会伸长和收缩,各处的变化幅度不一致⑤ 印刷版辊之间存在压力差和直径差(0.03—005mm),造成各单元间薄膜张力不一致⑥ 印刷机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张力会大幅度化⑦ 卷径大小的变化. 2. 张力对印刷的影响张力是薄膜前进的动力,直接影响印刷的正常进行张力过大,材料易变形,造成套印不准,容易产生纵向条纹,甚至断料,过小时,易使薄膜产生横向条纹,造成薄膜堆积(拥料).3.张力控制系统的作用:① 根据张力变化的规律、控制卷料开卷转速.② 根据套印误差出现的方向和程度,改变印刷机构的局部张力,以实现较高的套印精度③ 调节收卷转速,使印刷完毕的薄膜缠绕整齐,张力一致④ 消除由于薄膜偏差、偏心等原因造成的张力波动⑤ 控制和调节薄膜的运动速度. 4. 张力控制系统的组成⑴卷材制动器: 摩擦制动器 齿轮 制动力距 磁粉制动器 张力信号 激磁电流 制动力距⑵张力调节辊:用以改变薄膜所受张力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摆动,使薄膜受到不同方向的拉力,以改变某一局部张力。
⑶牵引辊:是薄膜运动的动力之一,位于开卷之后和收卷之前.⑷导向辊和展平辊:除了支撑薄膜和消除纵向折皱外,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薄膜张力(摩擦力的影响).⑸制动辊:除了调整张力、还有分割张力的作用⑹张力检测辊:检测张力大小⑺补偿辊:改变辊的位移,从而改变薄膜张力及膜与辊的相对位置第八节 收料机构1. 作用: 为防止收卷对印刷的影响以及收卷良好,在最后印刷单元与收卷机构之间设置了收料机构,以保证印后出料稳定易于收卷,且收卷张力的变化不致影响印刷2. 构成:一般由收料电机、收料牵引辊、收料压辊和胶料张力调节辊组成.第九节 收卷机构1. 收卷机构的作用:1) 复卷作用:完成印刷后,由收卷机构进行复卷、使之成为外观整齐、内部张力稳定、缠绕松紧适度的卷材、以便后工序加工2) 牵引作用:薄膜在凹印机上运行,牵引力主要来自收卷宗机构,收卷轴的转速变化,不仅影响薄膜的运行速度,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印刷套印精度3) 调节张力作用:通过改变收卷转速,可以调节薄膜在印刷过程中的张力变化,使其基本保持稳定2. 收卷机构的组成:一般由收卷电机、卷轴、机架、翻转台、张力控制装置和切料装置组成第十节 自动套印系统1. 自动套印的必要性由于持续处于张力状态下,经干燥、冷却及材料本身原因和各导辊的影响,薄膜的长度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性质上是连续进行的,而且偏差量也不一定,所以必须要不断地监视套印偏差,并进行修正,由于机速较快,人工调节的能力不足以完成修正。
2. 套色修正原理:由扫瞄器监测套印偏差信号、传递给计算机,再驱动补偿辊做相应的位移,改变薄膜同版辊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印刷精度示意图:ﻩ基材 补偿辊 ﻩﻩ可上下移动 扫描头ﻩ 压辊 A Bﻩ印版 前色版ﻩ后色版3. 组成:1)扫瞄头:扫瞄头的作用是监视标记由一个光源、二个透镜、二个光电管组成在反射面有二个聚焦点,二个光电管分别接受各个焦点的反射光这二个焦点面当各个色标通过时,作为反射光的变化在光电管上表示出来并把这种变化转换成电流,作为电流的变化送入计算机中,叫作脉冲这种脉冲在二个光电管同时发生时候,套色误差为零,时间上不管哪一方先到,就作为误差表现出来,这时间越短,套色误差就越小把其中一个光电管的脉冲作用作为基准(例如把捕捉第一色的光电管作为基准),比它先发生的脉冲,则为超前,反之为滞后如图:ﻩ光源灯 光电管 光电管ﻩ透镜 反射面纵向与横向信号的区分:斜线信号为横向信号 分别输入不同的光导纤维.进行斜线与斜线,横线与横线信号的比横向信号为纵向信号 较。
脉冲发生器如果除套色标记(色标)外,还有其它印刷图案的干扰,光电管的信号就难以区分开来了,这时要用到脉冲发生器使脉冲发生器与印版同步旋转,每转一周(360°)使之发生数百个脉冲信息,用地址板内的寻址旋钮,使被挑选的位置与套色标的位置同步,大于被同步的位置上有5—6°宽度部分处于接通状态,在其它部分处于断开状态,即不产生脉冲传递这个接通的部分可以自由设定印版旋转、印上套印标记,当它来到扫瞄头的位置时,这个开关就成为接通状态,其它图案的脉冲到来时,则为断开状态,即不发生脉冲传递脉冲发器、扫瞄头和地址版构成套色装置的检测部分图:ﻩ 图案 图案 开 关 开ﻩ关3)计算机底板:是套色控制器的中枢.由输入电路、运算电路、输出电路、电源电路组成由于各颜色标记的反光不同,光电管的电流变化也不同,脉冲的高度发生变化,难以分析判断,所以需统一成一样高度,这个电路叫AGC电路、它可以自动地把脉冲信号调整到一定的高度,4)地址板:调整脉冲信号的位置5)补偿电机与补偿辊:即调整薄膜与印版相对位置的电机与浮动辊。
4. 正标记与逆标记印刷出料时,标记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是:同走膜方向一致的为正标记,反之为逆标记走 1色 走 4色 膜 2色 正 膜 3色 逆方 3色 标 方 2色 标向 4色 记 向 1色ﻩ记正逆标记装版时,套印方法不一样第五章 印品缺陷及处理印品的缺陷往往是由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所以需要我们细致分析、准确判断,以便采取措施而造成印品缺陷的原因离不开人(操作技能),机(机器、机件等)、物(材料)、法(工艺方法、操作方法等)、环(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一、刮刀引起的问题刮刀与版辊间的问题,会导致印刷质量问题故障原因有: ①刮刀组装不良 ②研磨不良 ③混入异物 ④油墨粘度调整不良 ⑤版的精度不多(同心度等) ⑥版硬度不够 ⑦版辊抛光不够1、刀丝1)现象:在图案部分及空白部分都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