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四种执着

远离四种执着(上) 资料来源:张彤丽 网络转载 作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时间: 2010—07-09 若执着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着世间,则无出离心; 执着己目的,不具菩提心;当执着生起,正见已丧失 我答应要讲得很短.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是萨迦传承的弟子,虽然不是一个好弟子萨迦传承有许多丰富的殊胜教法.事实上,诸位也许都知道,萨迦教法的名声和加持曾经传遍中国,并且对元朝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萨迦称为“道果”的教法,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之道.它是一条完整的道路,甚至可以把障碍转为加持,甚至修行上的缺失也具有证悟的功德其方法是,经由了解口诀教法的一点,就能了解其余的部分今天晚上我将简要地讲述《远离四种执着》,这个教法直接由文殊师利菩萨传给伟大的扎巴坚赞尊者 《远离四种执着》以四种反面的叙述来说明,这是相当有趣的.有时候,要了解自己是什么,需要先了解自己不是什么;要了解某个事物,需要了解什么不是那个东西.特别是在佛法里,因为佛法是个重视二元的道路,因此了解反面是很重要的 我们先简单地综合一下第一点,扎巴坚赞说,“如果你执着此生,你就不是佛法的修行人”;第二点,“如果你执着于娑婆轮回的世间,你就没有出离心”;第三点,“如果你执着自己,你就不是菩萨”,换句话说,如果你有执着,那就是自私;最后一点,“如果你有执着,你就没有见”。
事实上诸位可以了解,这四点涵括了佛陀所有的教法——从声闻乘到大乘和密乘,都包含在内让我们更深入地讨论,但今天晚上我要将这四点的顺序做个调整 让我们先来谈最后一点,“如果你有执着,你就没有见" 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见或见地是最重要的用简单的话来说,见地就是一个想法或概念大家都知道,我们随时都有很多想法.事实上,我们一切的想法都和我们的背景、教育、以及习性有关而我们的一些想法或见地是非常地脆弱短暂,比如说,你认为“所有批萨都好吃”的这种想法,可能在几天内就改变了.可是有一些见地在我们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我不只是谈大家对政治的看法、对经济的看法、对道德或伦常的看法而已在比较微细的层次上,我们对自我的认同、存在有一种看法这种见地也许并非很确定、很坚实地建立起来,然而我们对自己的认同确实有某种见地 见地是重要的因为一旦我们建立起一种见地,就会执着于这种看法我们身为人类、身为中国人、身为台湾人、身为男人、身为女人,我们都有个见地根据这个见地,我们思考、反应、行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观,都被这些见地所决定比如说,我们有个见地认为某种皮货应该很昂贵,特别如果它有某个牌子在上面的话,这个货品的价值就会上涨。
而且如果对这个货品有更多的需求,价格就会更加高涨因此,见地决定一切 让我们稍微超越一些世间的见地,来谈一些比较深刻的见地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的见地常常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通常是为了追求快乐,追求一些满足感因此我们建立一种见地,然后如此这般地行事,做一些合乎道德、伦常的事合乎道德伦常的事情会带给我们好的结果,因此产生了所有的宗教当然,见地就会变得更为复杂,不只是对于这一生的见地,甚至是对无法觉知的过去世或未来世的见地这些见地对我们而言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我们社会的重要元素而且如同大家都知道的,我们非常执着于这些见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战争,常常都是由于不同宗教的不同见地所引起的 所以伟大的扎巴坚赞在此到底说些什么?他说的是:只要你有执着,那么在佛法里,你就没有见地根据佛法,只要你有执着,你就没有见地.因此基本上,这是一种无见地之见地,你不能错失这一点这可以说是,诸如扎巴坚赞、龙树菩萨、文殊菩萨这些伟大的上师,所努力维持的一个非常聪明的立足点.只要一个见地被建立起来,它就能被用来作为一个对象,然后这个见地就会改变;因为它要依靠一个主体.而只要有主体和客体,这个见地就不是究竟的见地.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所看见的物体或所做的决定,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比如美与丑、好与坏、道德与不道德,这些都是主观的任何依靠主体的见地,都是错误的见地所以扎巴坚赞在此说的是什么呢?如果你真想修习佛法,你不能有见地,你必须超越见地经文上说:“我们礼敬乔达摩,他是超越一切见地的佛当然,换一种说法,我们是在谈空性,但我认为扎巴坚赞的说法非常巧妙他不说见地是“空性”,因为如此一来,就会有建立一个见地的危险,这个见地会让你去执着因此他说,只要你有执着,即使是认为一切都是空性,只要你执着于此,你就失去了见地 那么你会问,无见地的见地有什么好处或利益?我可以拿它来做什么?它利于投资吗?它能带我去天堂吗?这个无见地听起来是没有用的扎巴坚赞说,只要你对一种见地有执着,这个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执着是痛苦,而大家都不想要痛苦,我们都同意这点,不是吗?当然,大家对于痛苦有不一样的诠释,这是肯定的对有些人来说,轻拍或抚摸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皮鞭或锁链才是幸福快乐不同的人对于快乐或痛苦有不同的诠释,可是基本上我们都不要痛苦,这是肯定的但是痛苦从哪里来呢?当有执着的时候,痛苦就来了为什么?因为执着有条件,执着有期待,执着有希望即使我们刚刚说的这些名词,期待或希望,就拿“希望”来说,“希望”这个名词就告诉我们里面有痛苦,因为还没发生,我们就在希望。
有一个计划在那里,就代表不确定你在期待,所以它不是确定的那是痛苦的,不是吗?因此,只要你有执着,就会有痛苦是的,不管任何期待都一样——期待今天晚上的开示早一点结束,或者期待证悟,不管任何期待都是痛苦期待来自执着,而执着来自于对于见地的执取.因此我们现在知道超越见地的利益了 对人类来说,金子是很珍贵的东西,所以产生“金子是珍贵的”这种看法或见地因为我们认为金子很有价值,所以产生了很多痛苦——期望有更多的金子,或恐惧金子太少但是对于一只很小的蝴蝶来说,金子没有价值.这并不是说它已经超越了这样的见地,而是对于它而言,金子无所谓好坏,金子不会引起它的恐惧或期待当然,蝴蝶有其它一套价值观,而我现在所谈的是超越见地的利益. 如果我们可以超越一切见地,我们就不需要花力气去寻找好的东西,或去除坏的东西.什么是这种不需要花力气的状态?就是放假.真正的放假就是不需要花费力气,比如说星期天早上不需要早早起床为什么你觉得那是好的呢?因为它不需要花力气,你可以很轻松自在而我们在此讲的是一个永恒的星期天,一个真正超越所有各种形势的努力这就是第四点:只要你有执着,你就失去见地 现在你会说:"哇,这个不错!无见地的这个东西我想要。
我们都想要快乐,不是吗?它听起来很实际、很廉价、又很经济,但是我们如何能够拥有这种无见地的见地?我们现在就来谈其余的三点,但是没那么简单!因为就像我先前说的,我会把他们混在一起谈. 首先,我们对于此生有这么多的执着也许在极为稀有的时刻,我们会想象、会珍惜这个没有见地的看法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个房间,如果股票市场大跌,或是你的女朋友被纠缠住了,你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无见地这件事情了无见地是非常无聊的,而我们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即使股票市场不崩盘,你的女朋友没有欺骗你,可是还是有很多事情在吸引我们的注意,比方说有很多吃茶的地方,有很多……那是什么?(仁波切看着窗外)在我眼前就有一个的广告!有这么多的娱乐吸引我们的注意,它们都在向我们呼唤“来吧!来吧!”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有这么多东西可以买这么多便宜的东西可以买,还有这么多昂贵的东西可以买而且你会买,就是因为它贵两者都是理由那个东西很便宜,让我们买下来吧!"这不是个好理由这个东西很贵重!”它也不是一个好的理由这个世间的生活,没有本质自性,也没有逻辑,可是我们却非常执着它所以,忘记超越见地吧!事实上,我们刻意执着在见地里超越这些东西真是太痛苦了 为了了解见地,你要成为佛法修行人。
要成为佛法修行人,就不能执着此生,这是很困难的同样的,如果你执着于娑婆轮回--也许在座有人认为:“我并不执着此生",但是你可能执着来生,你可能希望下一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或许你想成为比尔盖茨的太太不管是什么,你都有一个目标因为你已经四十五岁了,所以你想这辈子已经差不多了,就算了吧,让我们好好准备下一辈子……我是说我自己<笑声〉,所以你的目标是下辈子你的目标不是证悟,而是下辈子,是希望有更好的一辈子这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因为你还是执着于好的东西,你还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没有出离心,你就不能了解无见地的见地,你还是不能超越对“见”的执着因为娑婆轮回的生命,不论此生或下一生,都是骗人的而且它不只是欺骗,还是个陷阱执着于这样的陷阱,就如同自己走入这个陷阱,如同让自己掉入这个陷阱. 最后,“如果你执着自己,你就不是菩萨”让我们问这个问题:也许我真的能够去除对此生的执着,也许我也可以去除对娑婆轮回生命的执着,可是如果你对于自己还是有执着的话—-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对于此生有出离心,对于世间的娑婆轮回生命有出离心,可是你非常执着于自己,为了自己的目的而想得到证悟,如果是这样,你就不是菩萨不是菩萨有什么不对呢?不是菩萨,你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来超越所有见地。
你或许可以超越某些见地,但你无法超越所有见地因为你执着于自己的证悟,光是这点本身就是一个见地如此的缺乏慈悲心、缺乏菩提心,不会让你成为菩萨 以上就是扎巴坚赞教导我们的“远离四种执着”.我们该如何修持这四点呢?我很简单地说明一下今晚我没有好好讲述扎巴坚赞的教法,事实上这个教法是一套很完整的教授,而不是个小题目.希望今天晚上的开示,对各位来说像是一道开胃菜我建议,如果有萨迦大上师来到这里,各位应该向他请法这个法是一个非常精要而完整的教法 现在我们知道,超越一切见地有这么大的价值事实上,它应该是我们一切发心的基础,这点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要修习佛法?我们修习佛法的目的必须是为了达到证悟.尤其是你身为菩萨,不只是为了自己的证悟,而且为了一切众生的证悟;这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发心的基础如果在发心上有一点点的染污,有一点点的无关于真正的证悟,那么这就只是为了美化我们此生,那么你的佛法修行从一开始就错了.然而这很困难,因为我们的心、我们修习佛法的真正原因只是为了让此生快乐而已. 我并不是说修习佛法不会让你此生快乐,而是说这不应该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它只是附带得到的利益我现在说的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一切都应该如此,即使像弟子和上师的关系,都应该是基于纯粹追求证悟上。
如果你找到一位可以让你获得证悟的人,你不会在乎他以什么方式让你获得证悟,你应该超越所有这些道德伦常的顾虑;但是这非常困难.因为,不管我们多么不道德,我们还是非常喜欢道德,至少它给我们一些武器来呵斥别人你修习的佛法非常仰赖发心的基础.我们这些密乘弟子,修习密乘常常是为了让自己强有力,甚至有法术,但这是错误的所以我要一再强调,我们发心的基础是要寻求证悟. 然后,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拥有这样的发心?这样的发心是不容易的我们常说修习佛法是为了要获得证悟,事实上我们并不真正如此想我们的意思只是想要有一个很长的野餐,我们想保有很多财产,然后得到证悟所以我们要如何生起正确的发心?你需要闻、思、修如同弥勒菩萨所说:听闻是非常重要的请求上师开示,研读佛法典籍.当你开始听闻佛法的时候,以一种批判的心去听,真正了解、分析它是否有道理然后除了听闻,还要思维,这些道理和你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应用于禅定的修行上. 谈到思维和禅修,让我们来思维《远离四种执着》的四点.我们听闻到“一个人不应该执着此生",我们听了很多遍,可是我们需要去思维它为什么我们不要执着于此生?因为执着此生在道德上是错误吗?不是如此佛法告诉我们不要执着此生,是因为在究竟上它完全没有意义。
我们此生拥有的一切东西,虽然看起来很真实,可是它们会改变,它们不确定,所以它们是无常的因此,不管你多么执着于这些事物,迟早要跟它们分离因此当我们说“不要执着此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谈一个道德上的问题,而是说一个道理我们这么重视海市蜃楼一般的生命,是没有道理的这是你要思维的方式基本上是跟自己讨论,自己把道理想清楚 而“修”并不一定是坐直、闭着眼睛,像我们一般说的禅坐基本上,这里的“修”是指习惯于这个教授,一再地熟悉它比如说,如果我现在对这个教授有一点概念的话,当我在此跟大家说话的时候,我应该要想到,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跟大家说话如果我现在正在喝可乐,我应该想,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杯可乐我可能会投生为某种生物,即使掉在可乐里也不知道那是可乐,更别说去享用它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习惯这个概念想想其实满可怕的,当我们今晚道别说晚安时,想一想,也许这真的时我最后一次跟你们说再见有的人会说,“少来”!他们以为这是玩笑话,但这不是玩笑有些人会说,你还年轻,会活很久,但这不一定是事实 然而,我并不是悲观如果你悲观,就表示你还执着此生这表示你非常希望明天还活着,而你知道你明天不会活着,所以你承受煎熬但你知道吗,了解无常就是——如果你能对你的先生、太太、男朋友、女朋友、或者任何人,对待他们就好像这是相处的最后一个晚上,你就可能真正得到快乐。
对于初学的人,也许这么想会有点令人不安,但是你会慢慢习惯有些人刚开始会感到悲伤,或甚至害怕,但是你会慢慢习惯并且满怀珍惜对于此生的珍惜,会取代你刚开始所感觉到的害怕和悲伤.有时候是会令人不安我不是吹嘘我的修行多好,可是我常常试着这么做有时候我跟朋友打电话,当对话要结束时,我就会试着想:也许这就是我最后一个跟他通话了这个时候,我会有悲伤的感觉,我就会说好几次再见在电话的另一头,我注意到对方感到有些困惑—-“仁波切怎么回事?也许他爱上我了?”可是当下次又有机会跟对方讲话的时候,就会很珍惜——“哇!你还活着!”因此,禅修基本上就是习惯于那个概念 总结地说,ﻫ 如果你执着此生,你就不是佛法修行人;ﻫ 如果你执着娑婆轮回,你就没有出离心; 如果你执着于自己,你就不是菩萨; 如果你有执着,你就没有见地 这就是“远离四种执着”如何修持?闻、思、修:今天所说的只是迅速的一瞥,只是在如海洋一般广大的扎巴坚赞和萨迦传承教法中的一小滴水祈愿我们拥有不间断的功德,一直享有萨迦传承这么丰富的教法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