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消费者选择行为与厂商生产行为的异同
谈一谈消费者选择行为与厂商生产行为的异同我想首先谈谈两者的共同点其一,两者都有理想与现实的一面对于消费者 来说,理想的一面自然是所消费的商品带来的效用 U(X,Y)越大越好,但是却必须面对收入I (I=Px*X+Py*Y)的约束;同样,在短期内厂商希望 产出Q(Q=F(K,L))越大越好,但也有成本 C(C=L*W+K*R)( —般是劳动L的工资W和资本K 的利息R)的约束(即只能在特定规模下进行生产*其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存在递减的边际替代 率,表明两种商品不能完全替代;而厂商的等产量线 存在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表明两种要素不能完全 替代其三,对于一种商品,消费者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对于一种生产要素,厂商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其四,两者都有UMP和EMP问题在理想与现实双重作用下他们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或支出最 小化)和产出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两者是对偶问题, 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实现相同的解,且都需要构造拉氏 函数来求解消费者是在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等于 价格之比(MRSxy=Px/Py)或 MRSxy=MUx/MUy 时 选择,而厂商是在等产量线的斜率即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于要素价格之比(MRTSlk=w/r )或MRTSlk=MPl/MPk 时选择。
但是同时两者也有一些不同其一,对于消费者的效用分析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其中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具体数值来衡量的,所以可以对由效用U和商品X,Y组 成的三维曲面进行横切和纵切,使用边际分析得到消 费者的一般均衡;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可比较大 小,而无具体数值的意义,所以只能对曲面进行横切, 使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得到消费者的最优选 择但是由于厂商的产出量本身就是一个有具体含义 的数值,所以此时可以对由厂商产出Q和要素L,K组 成的三维曲面进行横切(等产量线)和纵切(一个要 素(通常是K)不变时的生产函数)其二,消费者的两种商品会存在完全互补品或完 全替代品;但厂商的两种要素一般不能完全替代,尤 其是劳动,一般情况下不能没有劳动的付出,特殊情 况下可以没有资本对于资本,厂商也要分清几个成 本概念,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如其自有资本就要考虑在内,包括管理才能等但消费者就不需要考 虑这些了其三,消费者是消费的终端,所以一般情况下(这 里不考虑消费贷款等消费信用)消费者的支出是有现 实收入约束的,只能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静态的最优而厂商是职能资本家,长期内其生产行为可以不 受现实的约束,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厂商就可以进行 生产。
在市场发挥有效配置的前提下,一切生产要素 都会流向使它们实现最大价值的地方厂商即使没有 资本,也可以通过借款包括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 券等实现生产,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所提到的,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创造财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所以一个人可以没有资本,但不 能失去对资本的控制B也就是说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 大化(MR=MC),厂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产规模,在 各个成本水平(或者说不同规模下)下实现最优中的 最优,而显然利润最大化时的最优选择必然也是在某 个成本下的最优选择,即动态的最优当然,正因为如此,长期中厂商会面对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不变,规模不经济其四,(其实也是第三点的延伸)正由于两者面对的约束不同,厂商的生产行为是可逆的,而消费者的 消费行为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会先后对同一过程不 同方向镜面对称的厂商生产与成本进行分析,而(在 一定意义上说)只对消费者做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最后总的说来,消费者只能处于某个时点,厂商可以选择某个时点,消费者相当于短期中的厂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