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兰西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黑龙江省兰西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 情景默写 (共1题;共9分)1. (9分) (2019高三下浙江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2)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3)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5) 一肌一容,________,________,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2. (11分) (2019舟山模拟) 阅读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 , 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同“缺”,空缺B .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暗中,悄悄地C .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坚决D .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舍弃,废弃(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而疑其不可考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B .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C .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 所以游目骋怀D .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吾其还也(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失曾巩予以修补校订,用“正其谬误”“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校勘所持的原则,语言十分简洁B . 刘向认为: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不能不用谋诈。
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驳斥他指出刘向的错误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C . 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D . 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 “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4) 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3. (16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
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三石弓 , 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异之,授都督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谯淹据巴西 , 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太祖令敦率军讨之山路艰险,人迹罕至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淹乃与开业并其党帛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敦邀击,破之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进爵为公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自江陵平后,巴、湘之地并内属陈将侯瑱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敦云:“湘州是我国家之地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敦勒众而还保定五年,卒建德初,追赠大将军,谥曰烈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B .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C .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D .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 . 石为重量单位,三石弓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C . 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D . 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降归西魏,助父建功B . 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他箭不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C . 贺若敦少有气干,智谋过人他率军攀木援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D . 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②遂次湘州,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4. (5分) (2019高二上台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①(宋)李清照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②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注】①从整词的风格来看,这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后②仲: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情思1) 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意象描写了________(特点)的秋景 (2) 下片主要用了哪种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四、 其他 (共1题;共1分)5. (1分) 比较下列形近字的意义,然后分别组词履________ 襟________ 洪________ 芒________覆________ 噤________ 宏________ 茫________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6. (5分) (2019高三上如皋开学考) 阿 Q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但在现实中,他曾先后两次在无意间让赵太爷为他破了例——晚上点起了灯赵老太爷的两次破例,分别是因为什么事?有人说:这是阿 Q 无意间给赵太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打击”请简要分析人们这么说的原因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8分)7. (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七个铜板[匈牙利]莫里兹①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来是神明注定的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嚎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②我很熟悉那个世界我父亲所属的苏斯家族的那一代经历过最悲惨的贫困那时,我父亲在一家机器厂打零工他不夸耀那个时代,别人也不可是那时候的情景是真实的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短短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这也是真实的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红脸盘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③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我们找寻那七个铜板,而且终于找到了三个在缝衣机的抽屉里,一个在衣橱里,另外几个却是费了更大的劲才找出来的④头三个铜板是我母亲一个人找到的她希望在缝衣机抽屉里再找到几个,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我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等等中间摸索,又突然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它们都躲起来啦!”她蹲在地板上,把抽屉放下来,像是怕它们会飞掉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⑤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
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⑥我蹲在地板上,注视着有没有晶亮的小铜板悄悄地爬出来可是,那儿没有一样东西蠕动事实上,我们也并不真的相信里面会有什么东西我们彼此望望,觉得这种儿戏可笑⑦我碰了碰那个翻了身的抽屉嘘!”我母亲警告我,“当心,会逃走的啊你不晓得铜板是个多么灵活的动物,它会很快地跑掉,它差不多是滚着跑的它滚得可快哪……”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们从经验中知道一个铜板多么容易滚走⑧不过,我的心里倒动了一个念头亲爱的妈妈,我知道一个地方有一个铜板⑨“在哪儿,我的孩子?我们快把它找出来吧,别让它像雪一般融掉⑩“玻璃橱里,在那个抽屉里哦,你这倒霉孩子,亏了你早先没有说出来!不然,这时一定不在那里了我们站起来,走到早已没有玻璃的玻璃橱前,还好,我们在它的抽屉里找到了那个铜板,我知道它一定是在那这三天来,我一直准备把它偷走,就是不敢假如我敢偷的话,我一定拿它买了糖啦得,我们已经有四个铜板了打起精神来吧,我的小宝贝,我们已经找到一大半了再有三个就够了在天黑以前我还可以洗不少衣服呢快点儿吧,也许其余的抽屉里都有一个铜板呢我母亲对每一个抽屉都唠叨一番。
瞧,这一个最多!”她笑着叫道,拉出那个连底也没有了的最下一层的抽屉她把它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别笑了,”她突然说道,“我们马上就有钱了我就要从你爸爸的衣服里找出一些来墙上有些钉子,上面挂着衣服你说怪不怪,我母亲把手伸进头一个口袋,就马上摸到了一个铜板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瞧,”她叫道,“我们找着了!我们已经有多少啦?简直数不过来了!一,——二,——三,——四,——五,——五个!再有两个就够了两个铜板算什么?算不了什么既然有了五个,另外两个没有疑问就要出现的她非常热心地搜寻那些衣袋,可是,天哪,什么结果也没有她一个也找不出来了就连最有趣的笑话也没法把另外两个铜板逗出来了由于兴奋和辛苦,我母亲的两颊已经泛起两朵红晕再不能让她干下去了,因为这样会叫她马上害病的夜,不久就要来临我父亲明天需要一件衬衫,可是我们没法洗单是井水是洗不掉油污的这时,我母亲拍了拍前额哦,我有多么傻!我就不曾看看我自己的衣袋!既然想起来了,我就去看看吧她去看了一下,你相信么,她真在那里找着了一个铜板我们都兴奋起来,现在只缺一个了到了晚上,我们有了六个铜板,可是我们真好像一个也没有一样那个犹太人不肯放账,邻居们又像我们一样穷,也不作兴去向人家讨一个铜板啊!除了打心坎上笑我们自己的不幸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这时,一个叫化子走了进来他用歌唱的调子发出一阵悠长的哀叹我母亲笑得几乎昏过去了算了吧,我的好人,”她说道,“我在这儿糟蹋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需要一个铜板少了它就买不到半磅肥皂那个叫化子,一个脸色温和的老头儿,瞪着眼睛看着她一个铜板?”他问道我可以给你一个这还了得,接受一个叫化子的布施!”“不要紧,我的姑娘我不会短少这一个铜板的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然后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蹒跚地走开去了好吧,感谢上帝,”我母亲说道,“再没有……”她停了一会儿,然后大大发出一阵笑声钱来得正是时候!今天再也洗不成衣服了天黑了,连灯油也没有!”她笑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窒息她弯着腰把脸埋在手掌里,我去扶她的时候,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我的手那是血,那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像她那样会笑的选自安徽教育出版社《外国文学名篇选读》,有改动)注:该篇为作者的成名作作者曾作为战地记者,深入乡村,与农民交友,写下了很多反映社会阶层矛盾、关注贫苦百姓的优秀作品1)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 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笑,表现了母亲形象的哪些特征?(3) 解释画横线句子的含意①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②那是血,那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像她那样会笑的4) 试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表达技巧的角度探究赏析小说的写作特色8. (6分) (2017高三上莒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经和基本规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而已这恰恰说明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但又是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从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相同的认识,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声”是学术发展的规律。
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一致、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对话、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术理论才能得到发展东汉学者仲场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党同伐异三不可取的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重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评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论,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发展的生机也就被扼杀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时,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上的各种观点,包括“相反之论”、“一偏之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启发思想,促进认识的发展,学者就是要善于从“不同”处发现“同”,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本”与“万殊”其实是统一的。
如果不能正视差异、矛盾(“相反之论”)的存在,一定要使认识“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灵根”就会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质问直接承继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以上所引资料,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简单地说,“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一本万殊”,在学术思想上要允许不同意见、“相反之论”存在,通过“以他平他”的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当然,“乐己之同,恶己之异”,必欲使天下学问“出于一途”,追求学术思想上的“专同”、“一统”的现象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正是在与这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文化观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起着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选自2017.3.15《传统文化研究》,有删改)(1) 对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的文化观,在学术思想上它不仅允许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存在,强调各种不同学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B . “和而不同”文化观符合学术思想发展规律,是我们先辈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C . “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推动了我国学术发展D . “和而不同”文化观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观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 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三( ) A . 在一些眼光独到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但其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B . 我国古代学者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这和班固对百家的认识大致相同,都是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理论的发展C . 文章引用东汉学者仲长统的话和苏轼对王安石的尖锐攻击,说明学术文化要充满生机就必须有“和而不同”的胸怀。
D . 思想家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3)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文章观点,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违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中断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B . 在学术领域只要持有宽阔的胸怀,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C . 一种科学的文化观,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传统,在推进学术发展方面起积极作用D . 在现代新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9高一下郴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很幸运,湖南省从我们2018级高中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采用“3+1+2”模式,即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以下简称“选考科目”)。
3门选考科目分为1门首选科目(物理、历史科目中2选1)和2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4选2);与师兄师姐们比,新高考为我们增加很大的选择性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高一结束时进行选课,所有同学面临着人生重要的一次选择正如人们常说,“当你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走向成功了在同城另一所高中的初中同学小明在选择课时很纠结:他虽然物理成绩也不错,但不怎么喜爱;自己很喜爱历史,但父母认为选择历史方向今后不好就业,所以给你写信求助作为同龄的你,是怎么想的?请根据材料,结合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作为给小明的同学的回信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第 15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一、 情景默写 (共1题;共9分)1-1、1-2、1-3、1-4、1-5、二、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2-1、2-2、2-3、2-4、2-5、3-1、3-2、3-3、3-4、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4-1、4-2、四、 其他 (共1题;共1分)5-1、五、 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6-1、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8分)7-1、7-2、7-3、7-4、8-1、8-2、8-3、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9-1、。